當前位置:弘善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如何迅速脫離莫名恐慌的狀態(tài)?

[佛學常識] 發(fā)表時間:2018-10-20 作者:慈法法師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閉

如何迅速脫離莫名恐慌的狀態(tài)?

問題:

  有時候我會處于一種莫名的恐慌中,作為生死凡夫的恐慌。這時我知道自己的心沒有安住,但無法迅速脫離此狀態(tài),祈請法師開示。阿彌陀佛!

慈法法師答:

  世尊說的一切法,安心為要,是重中之重!這個安心,過去一個比較簡單的提法就是“知自心”。知自心—如實知自心。我們“知自心”的過程,就像這個菩薩說:我感到自己有畏懼,不安心。這也是知自心,但不如實。什么不如實呢?就是不了解什么是心,和剛才說的真心妄心是一樣的。那佛法離不開心法,我們一切作為—學習、修行念佛等等,都是為了安心。

  實際我們要了解一切佛出世,他們一定是安心的,他們安了一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心。這顆心無始以來從沒增減,佛佛相互授記、印可、傳遞著這樣一顆心,就是真如實相心。人人都在這個真如實相心的功德生活著、作為著,只是說我們被得失、八風吹蕩著,不安穩(wěn)了。有苦,有樂,有利,有損,有贊,有謗,有稱譽,有譏毀等等。這個八風就把人吹得不安穩(wěn)了。人慢慢地養(yǎng)成了一種習慣,認為得失有啊,贊譽有啊,誹謗有啊,正邪也是有!人在這個對法中已經(jīng)建立了一個得失的心理,這種習慣會使人生起畏懼:得失的畏懼、榮辱的畏懼,包括生死的怖畏,都是對法所成。

  我們要是了解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人就無所畏懼了。你說我讀過《心經(jīng)》,知道無智亦無得,無所得無所失,人肯定就沒有畏懼了,人有得失就是畏懼啊!沒有得失怎么會畏懼呢?這個得失心就令人生起了畏懼。那我們就找到畏懼的根源:無外乎是生死、得失,對待法中生起了這樣一個畏懼的作用。這個畏懼無外乎來自于生死、得失、大小這些內(nèi)容。

  那我們怎么去面對畏懼呢?真要去尋求這個畏懼是不可得的,生死亦是一個幻化游戲,那你怕什么呢?畏懼什么呢?實際可以直接去覺悟這個畏懼的本質(zhì)與內(nèi)涵是什么。這樣可以從根源上來解決問題,尋其根源,了其本質(zhì),我們就有解決怖畏的機會。我們就從怖畏處,所謂在什么地方跌倒,就從什么地方爬起來。這樣就比較得當。

  那些沒有畏懼的學佛者,可能方法就相對用得得當。要是還有畏懼,可能我們修學,就沒有在這個無智亦無得,或者說萬事萬物的根源上、本質(zhì)上,去真正地審視過。要是審視過,了解不管什么樣一個事物生起,了知法無我這樣一個正見,去尋其根源,人的畏懼也就無從建立。

  你說這樣說很容易,做是不是不容易?做也很容易。最主要我們在習慣中不太接受依本安住、依本回歸,這種習慣沒有,依著業(yè)相計較得失,這樣的習慣有。只是在習慣上不容易。我們了解了、習慣了無我、無自性的事實,再來執(zhí)行這樣一個法則就不是難事了。往往我們會把習慣堅固化、實有化,所以很多人道理懂得了,到習慣一來,就認為習慣占上風了,就不知道我們直接去覺悟習慣,正是修行最好的時節(jié)因緣。在這個習慣來的時候,去了知“法無我、無一法可得”這樣一個本質(zhì)的事實,我們就可以遠離受苦、情緒苦、得失苦、對法苦,就會覺悟于事相現(xiàn)前的。

  ——節(jié)選自2016年于樂至報國寺

  慈法法師開示《彌陀要解聞記》

  原標題:要解聞記 | 如何面對畏懼

  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菩提眼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