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骨舍利 > 舍利塔 >

仁壽舍利塔的樣式

仁壽舍利塔
  仁壽舍利塔的樣式
 
  隋文帝仁壽年間救建舍利塔,有規(guī)定的時間,全國同時安奉舍利入函,故塔為“所司造樣,送往當州”,即建塔的營造樣式為國家統(tǒng)一制定。古建筑學家劉敦禎先生認為從隋文帝的建塔詔書和楊雄等《慶舍利感應表》,以及《幽州憫忠寺重藏舍利記》來看,仁壽元年的舍利塔是方形的木塔。
 
  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隋塔遺存僅能見到石塔,其造型多以單層方塔為主,如山東濟南神通寺四門塔即是一座隋塔,造型為亭閣式單層方塔,其塔頂一塊拱形板上刻有“隋大業(yè)七年”的字樣,說明其建造時間要晚于仁壽舍利塔。
 
  開鑿于河南安陽寶山崖壁上的仁壽元年《道寂灰身塔》和仁壽三年《慈明支提塔》的造型也是亭閣式單層方塔。
 
  但都是大德高僧的墓塔,與仁壽舍利塔立塔目的有根本區(qū)別。劉敦禎先生文章中提到的唐景福元年(892)沙門南敘所撰《幽州憫忠寺重藏舍利記》云:
 
  茲舍利者,昔隋文帝潛龍日,有梵僧自印土至,授舍利一瓶,曰:“此釋迎佛遺形耳,檀越可為主。”泊登寶位,年號開皇,至廿年,改仁壽。至仁壽二年壬戊正月,敦天下大州一百處口舍利塔。時幽州節(jié)制竇杭創(chuàng)造五層大水(木)塔,飾以金碧,扁舍利于其下。至大唐文宗皇帝大和八年甲寅,經(jīng)二百開三年,天火毀塔。……
 
  《全唐文》卷九八七所載《重藏舍利記》則是會昌五年對幽州憫忠寺塔的記載,較之上文早了47年,全文如下:
 
  舍利本大隋仁壽四年甲子歲幽州刺史陳國公竇杭于智泉寺并木浮圖五級,安舍牙!!于其下,即子城東門東百余步大衙之北面也。原寺后魏元象元年戊午歲,幽州刺史尉獲命造,遂號尉使君寺,后改為智泉寺,至大唐則天時改為大云寺,開元中又改為龍興寺。太和甲寅歲八月二十日夜忽風雨暴至,災火延寺,浮圖靈廟,颯為灰燼。泊會昌乙丑歲,大法淪墜,佛寺廢毀,時節(jié)制司空清河張公,準救于封管八州置勝果寺,度寺尼三十人,秋八月二十一日,因板筑于廢寺,火燒浮圖下,得石函寶瓶舍利六粒,及異香玉環(huán)銀扣等物,伏遇司空固護釋門,殷誠修敬,仍送憫忠寺供養(yǎng),士庶瞻禮,至九月二十八日,藏之多寶塔下。
 
  兩則文獻的記載明確說明仁壽四年安放舍利的幽州智泉寺舍利塔是一座五級木塔,而不是單層方塔。此外,在文獻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有關隋代多層木塔的記載。
 
  如:《續(xù)高僧傳·釋曇遷傳》,“及獻后云崩,于京邑西南置禪定寺,架塔七層,駭臨云際,殿堂高諫,房宇崇深,周間等宮網(wǎng)、林圃如天苑,舉國崇盛,莫有高者”。
 
  《唐兩京城坊考》稱“此寺建木浮圖,崇三百三十尺,周回一百二十步,大業(yè)七年成”。
 
  又延康坊東南隅始建于隋開皇十年的靜法寺西院也有木浮圖,高一百五十尺。
 
  林通雁先生以文獻所載隋代長安佛塔中木構佛塔所占比例較大為依據(jù),認為“在短暫時間內(nèi)營建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佛塔,采用木結(jié)構形制可行程度最高”。
 
  對于這一觀點筆者也基本認同,即隋仁壽舍利塔可能是有統(tǒng)一樣式的多級木塔,是否還有其他樣式,尚有待于新資料的發(fā)現(xiàn)。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