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十六 地理一
自黃帝畫野置監(jiān),唐、虞分州建牧,沿及三代,下逮宋、元,廢興因革,前史備矣。明太祖奮起淮右,首定金陵,西克湖、湘,東兼吳、會(huì),然后遣將北伐,并山東,收河南,進(jìn)取幽、燕,分軍四出,芟除秦、晉,訖於嶺表。最后削平巴、蜀,收復(fù)滇南。禹跡所奄,盡入版圖。近古以來,所未有也。
洪武初,建都江表,革元中書省,以京畿應(yīng)天諸府直隸京師。后乃盡革行中書省,置十三布政使司,分領(lǐng)天下府州縣及羈縻諸司。又置十五都指揮使司以領(lǐng)衛(wèi)所番漢諸軍,其邊境海疆則增置行都指揮使司,而於京師建五軍都督府,俾外都指揮使司各以其方附焉。成祖定都北京,北倚群山,東臨滄海,南面而臨天下,乃以北平為直隸,又增設(shè)貴州、交址二布政使司。仁、宣之際,南交屢叛,旋復(fù)棄之外徼。
終明之世,為直隸者二:曰京師,曰南京。為布政使司者十三:曰山東,曰山西,曰河南,曰陜西,曰四川,曰湖廣,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廣東,曰廣西,曰云南,曰貴州。其分統(tǒng)之府百有四十,州百九十有三,縣千一百三十有八。羈縻之府十有九,州四十有七,縣六。編里六萬九千五百五十有六。而兩京都督府分統(tǒng)都指揮使司十有六,行都指揮使司五,曰北平、曰山西、曰陜西、曰四川、曰福建,留守司二。所屬衛(wèi)四百九十有三,所二千五百九十有三,守御千戶所三百一十有五。又土官宣慰司十有一,宣撫司十,安撫司二十有二,招討司一,長官司一百六十有九,蠻夷長官司五。其邊陲要地稱重鎮(zhèn)者凡九:曰遼東,曰薊州,曰宣府,曰大同,曰榆林,曰寧夏,曰甘肅,曰太原,曰固原。皆分統(tǒng)衛(wèi)所關(guān)堡,環(huán)列兵戎。綱維布置,可謂深且固矣。
計(jì)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jù)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dú)石,世宗時(shí)復(fù)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云、朔,東西萬余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shí)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shù)。嗚呼盛矣!
論者謂交趾之棄,未為失圖,而開平近遷,則守衛(wèi)益薄,雖置萬全都指揮使司,不足以鎮(zhèn)伏山后諸部,故再傳而有土木之變。然睿皇自以失律蒙塵,非由經(jīng)制未備。景帝任賢才,修守御,國步未移,乘輿旋復(fù)。由是觀之,三衛(wèi)者,一隅之隘,而無關(guān)大計(jì)也審矣。至其季世,流寇首禍於西陲,浸尋蔓延,中原為之糜爛。金湯之固不足以制土崩,皈宇之廣不足以成掎角。疆圉不蹙於曩時(shí),形勝無虧於初盛,而強(qiáng)弱懸殊,興亡異數(shù)者,天降喪亂,昏椓內(nèi)訌,人事之乖,而非地利之失也。語曰:“在德不在險(xiǎn)”,詎不信夫!今考其升降之差,沿革之故, 具著於篇。作《地理志》。
京師 南京
京師 《禹貢》冀、兗、豫三州之域,元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四月分屬河南、山東兩行中書省。二年三月置北平等處行中書省,治北平府。先屬山東、河南者皆復(fù)其舊。領(lǐng)府八,州三十七,縣一百三十六。八月置燕山都衛(wèi)。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wèi)為北平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永樂元年正月建北京於順天府,稱為“行在”。二月罷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領(lǐng)直隸北京行部;罷北平都指揮使司,以所領(lǐng)直隸北京留守行后軍都督府。十九年正月改北京為京師。罷北京留守行后軍都督府,直隸后軍都督府。衛(wèi)所有實(shí)土者附見,無實(shí)土者不載。罷北京行部,直隸六部。洪熙初,仍稱行在。正統(tǒng)六年十一月罷稱行在,定為京師。府八,直隸州二,屬州十七,縣一百一十六。為里三千二百三十有奇。府州縣建置沿革,俱自元始。其沿革年月已見《元史志》者,不載。其未見《元史志》及明改元舊,并新增、新廢者,悉書。北至宣府,外為邊地。東至遼海,與山東界。南至東明,與山東、河南界。西至阜平,與山西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三十三萬四千七百九十二,口一百九十二萬六千五百九十五。
順天府元大都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八月改為北平府。十月屬山東行省。二年三月改屬北平。三年四月建燕王府。永樂元年正月升為北京,改府為順天府。永樂四年閏七月詔建北京宮殿,修城垣。十九年正月告成。宮城周六里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門八:正南第一重曰承天,第二重曰端門,第三重曰午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玄武。宮城之外為皇城,周一十八里有奇。門六:正南曰大明,東曰東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門東轉(zhuǎn)曰長安左,西轉(zhuǎn)曰長安右。皇城之外曰京城,周四十五里。門九:正南曰麗正,正統(tǒng)初改曰正陽;南之左曰文明,后曰崇文;南之右曰順城,后曰宣武;東之南曰齊化,后曰朝陽;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平則,后曰阜成;西之北曰彰儀,后曰西直;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嘉靖三十二年筑重城,包京城之南,轉(zhuǎn)抱東西角樓,長二十八里。門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為左安,南之右為右安,東曰廣渠,東之北曰東便,西曰廣寧,西之北曰西便。領(lǐng)州五,縣二十二。弘治四年編戶一十萬五百一十八,口六十六萬九千三十三。萬歷六年,戶一十萬一千一百三十四,口七十萬六千八百六十一。
大興倚。東南有大通河,亦日通惠河,水自玉河出,繞都城東南,下流至高麗莊,入白河,即元運(yùn)河也。又有玉河,源自玉泉山,流經(jīng)大內(nèi),出都城東南,注大通河。
宛平倚。西山在西。有桑乾河出山西馬邑縣,流千里入京師宛平縣境。出盧溝橋下,又東南分為二:一至通州,入白河;一至武清小直沽,合衛(wèi)河,入於海。又有沙河、高梁河、清河,皆在西北。西又有沿河口守御千戶所,有盧溝、王平口、石港口、齊家莊四巡檢司。
良鄉(xiāng)府西南。有琉璃河,即古圣水,下流入淀。北有天津關(guān)。
固安府西南。元固安州。洪武元年十二月降為縣。西南有拒馬河,即淶水。源自代郡,下流合易水為白溝,入三角淀。
永清府南。南有拒馬河。
東安府東南。元東安州,治在西。洪武元年十二月降為縣。三年徙今治。南有鳳河,即桑乾分流,南入三角淀。
香河府東南。元屬漷州。洪武十年二月省入州。十三年二月復(fù)置,改屬府。西有板罾口河,源出通州東之孤山,經(jīng)縣界,入於白河。
通州 洪武初,以州治潞縣省入。西有通惠河,西南有渾河,即桑乾,至州東張家灣,俱合於白河。有張家灣巡檢司。西南有弘仁橋巡檢司。西距府四十里。領(lǐng)縣四:
三河州東。北有泃河。又西有洳河,西南有鮑丘河,一名矣榆河,即東潞水,俱流入於泃河。西有泥洼鋪巡檢司,后移於夏店鋪。
武清州南。元屬漷州。洪武十二年來屬。有三角淀,在縣南,即古之雍奴,周二百余里,諸水所聚。有直沽,在縣東南,衛(wèi)河、白河、丁字沽合流於此入海。有巡檢司。又東北有河西務(wù)、東南有楊村二巡檢司。
漷縣州南。元漷州。洪武十四年二月降為縣來屬。有漷河,一名新河,東入于白河,即盧溝之下流。
寶坻州東南。元直隸大都路。洪武十年二月來屬。東有潮河。南有泃河。又縣東南有梁城守御千戶所,建文二年,燕王置。有蘆臺(tái)巡檢司。
霸州 洪武初,以州治益津縣省入。拒馬河舊在北,后徙治南。又南有沙河。東有苑家口巡檢司。北距府二百十里。領(lǐng)縣三:
文安州南少東。西有易水。東北有得勝、火燒等淀。
大城州東南。東北有黃汊河,源自交河,分流至縣境,入三角淀。
保定州南少西。洪武七年九月省入霸州。十三年十一月復(fù)置。玉帶河在北,東流入會(huì)通河。西南有磁河,東南與玉帶河合。
涿州 洪武初以州治范陽縣省入。西有獨(dú)鹿山。北有涿水,西北有挾河,合焉。南有范水。東北距府百四十里。領(lǐng)縣一。
房山州北,少西。西有大房山。北有大安山。西南有青龍?zhí)?其下流為挾河,一名韓村河,至涿州與胡良河合。北有磁家務(wù)巡檢司。
昌平州元昌平縣,直隸大都路。正德元年七月升為州,旋罷。八年復(fù)升為州。舊治白浮圖城,景泰元年筑永安城於東,三年遷縣治焉。北有天壽山,成祖以下陵寢咸在。東南有白浮山。西南有駐蹕山。又南有榆河,一名溫余河,下流為沙河,入於白河。又東南有鞏華城,嘉靖十九年筑。東北有黃花鎮(zhèn)。弘治中,置渤海守御千戶所於此,萬歷元年移於慕田峪,四年復(fù)故。西有鎮(zhèn)邊城,又有常峪城,俱正德十年五月筑,各置守御千戶所。又有白陽守御千戶所,亦正德中置。西北有居庸關(guān)。南距府九十里。領(lǐng)縣三:
順義州東少南。元順州。洪武元年十二月改為順義縣,屬府。正德元年七月來屬。東有白河,西南有榆河,又有潮河,俱流入焉。
懷柔州東北。洪武元年十一月省入檀州。十二月復(fù)分密云、 昌平二縣地置,屬府。正德元年七月來屬。東有黍谷山。西有白河。
密云州東北。元檀州,后置縣,為州治。洪武元年十一月省縣入州。十二月復(fù)置縣,省州入焉,屬府。正德元年七月來屬。南有白檀山。西有白河。東有潮河。北有古北口,洪武十二年九月置守御千戶所於此。三十年改為密云后衛(wèi)。又有石塘嶺、墻子嶺等關(guān)。
薊州 洪武初,以州治漁陽縣省入。西北有盤山。東北有崆峒山。又泃水在北,沽河在南。州北有黃崖峪、寬佃峪等關(guān)。東又有石門鎮(zhèn)。西距府二百里。領(lǐng)縣四:
玉田州東南。東北有無終山,又有徐無山。又東有梨河。北有浭水。東南有興州左屯衛(wèi),永樂元年自故開平境移置于此。
豐潤州東南。南有沙河。西南有浭水。
遵化州東。東北有五峰山。南有靈靈山及龍門峽。又東有灤河。西南有梨河。北有喜峰口、馬蘭峪、松亭等關(guān)。
平谷州西北。洪武十年二月省入三河縣。十三年十一月復(fù)置。東南有泃河,又有洳河。西北有營州中屯衛(wèi),永樂元年自故龍山縣移置於此。又東有黃松峪關(guān),與密云縣將軍石關(guān)相接。
保定府元保定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九月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lǐng)州三,縣十七。東北距京師三百五十里。弘治四年編戶五萬六百三十九,口五十八萬二千四百八十二。萬歷六年,戶四萬五千七百一十三,口五十二萬五千八十三。
清苑倚。北有徐河,一名大冊(cè)水,自滿城經(jīng)縣北至安州,東入淀。又西有清苑河。又南有張登巡檢司,嘉靖十三年自滿城縣方順橋移置於此。
滿城府西少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慶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fù)置。北有徐河。南有方順河。
安肅府北少東。元安肅州。洪武二年七月降為縣。易水在北。曹河在南。徐河在西。西南又有鮑河。又西有遂州,元屬保定路。洪武初降為縣。八年二月省。
定興府北少東。元屬易州。洪武六年五月改屬府。西有拒馬河,即淶水也。又易水自西來,合焉,謂之白溝河。南有河陽巡檢司,后移於清苑縣界之固城鎮(zhèn)。
新城府東北。元屬雄州。洪武初屬北平府。六年五月改屬府。南有白溝河。西南有巨河鎮(zhèn)巡檢司。
雄府東北。元雄州。洪武二年七月省州治歸信縣入焉。七年四月降為縣。北有白溝河。南有瓦濟(jì)河。
容城府東北。元屬雄州。洪武七年四月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復(fù)置,來屬。舊治在拒馬河南,景泰二年遷於河北。西有易水,又有濡水。
唐府西,少南。西北有大茂山,即恒岳也,東麓有岳嶺口巡檢司。又唐河在西,源出恒山,流經(jīng)定州曰滱水,下流合於南易水。又西北有倒馬關(guān),有巡檢司,后移於縣西之橫河口。又有周家鋪、軍城鎮(zhèn)二巡檢司。
慶都府西南,南有唐河。北有祁水。
博野府南。舊治在今蠡縣界,直隸保定路。洪武元年從今治,改屬祁州。六年五月還屬府。西北有博水。南有唐河,亦曰滱水。又有永安鎮(zhèn)巡檢司,有鐵燈盞巡檢司。
蠡府南少東。元蠡州,屬真定路。洪武二年七月來屬。八年正月降為縣。楊村河在南,滋、沙、唐三河之下流也,俗亦謂之唐河。
完府西。元完州。洪武二年七月降為縣。西有伊祁山,祁水出焉,其下流為方順河。
祁州 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蒲陰縣省入。北有唐河,西南有滋河,至州東南合沙河, 流入易水。北距府百二十里。領(lǐng)縣二:
深澤州南少西。西有滋河。
束鹿州東南。北有故城。今治,天啟二年所徙。滹沱河在南。又南有百天口巡檢司。
安州 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葛城縣省入。七年降為縣。十三年十一月復(fù)升為州。北有易水,府境九河之水所匯也,下流至雄縣南,為瓦濟(jì)河。西距府七十里。領(lǐng)縣二:
高陽州南。元屬安州,洪武六年五月改屬府。尋屬蠡州。八年正月省入蠡縣。十三年十一月復(fù)置,還屬。故城在東,洪武三年圮於水,遷於今治。東有馬家河,其上流為蠡縣之楊村河。
新安州東少北。元直隸保定路。洪武七年七月省入安州。十三年十一月復(fù)置,來屬。西有長流河,一名長溝河,其上源為鮑河。南有曹河,又有徐河,經(jīng)縣南,合流為溫義河,又南與長流河合,又東南入於瓦濟(jì)河。
易州 洪武初,以州治易縣省入。西南有五回山,雷溪出焉,徐河之上源也。西北有窮獨(dú)山,濡水所出。又南有易水,出州境之西山,與濡水并東流,而為白溝河,所謂北易水也。又有雹水,一名鮑河,出縣西南,東南流為長流河,所謂南易水也。西有紫荊關(guān),洪武中置守御千戶所於此。又有安座嶺、五回嶺、金陂鎮(zhèn)、奇峰口、塔崖口五巡檢司。南距府百二十里。領(lǐng)縣一:
淶水州東北。東有淶水,亦曰拒馬河,源出山西代郡,下流合易水。北有乾河口、西北有黃兒莊二巡檢司。
河間府元河間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十月為府,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lǐng)州二,縣十六。北距京師四百十里。弘治四年編戶四萬二千五百四十八,口三十七萬八千六百五十八。萬歷六年,戶四萬五千二十四,口四十一萬九千一百五十二。
河間倚。西南有滹沱河。西有滱水。西南有景和鎮(zhèn)巡檢司。
獻(xiàn)府南。元獻(xiàn)州。洪武初,省州治樂壽縣入焉。八年四月降為縣。有滹沱河自代郡流入境,經(jīng)縣南,至青縣合衛(wèi)河達(dá)於海。有單家橋巡檢司。
阜城府南。元屬景州。洪武七年改屬府。西北有胡盧河,即《禹貢》衡漳水。
肅寧府西。中堡河在縣東。
任丘府北少西。元屬莫州。洪武七年改屬府。西北有瓦濟(jì)河,下流為五官淀,注於滹沱河。北有莫州,元治莫亭縣,屬河間路。洪武七年七月,州縣俱省。
交河府東南。元屬獻(xiàn)州。洪武八年四月改屬府。十年五月省入獻(xiàn)縣。十三年十一月復(fù)置。東有衛(wèi)河,源自衛(wèi)輝,流入故城境,經(jīng)縣東,過滄州,又東北至直沽入海,一名御河。又西北有高河,經(jīng)縣南,合滹沱,謂之交河,下流入衛(wèi)縣,以此名。又南有洚河。又東有泊頭鎮(zhèn)巡檢司。
青府東北。元清州。洪武初,以州治會(huì)川縣省入。八年四月降為縣,尋改清為青。滹沱河自縣南流入衛(wèi),謂之岔河口。其支流經(jīng)縣之北者,曰獨(dú)流河。
興濟(jì)元屬清州。洪武初省。十三年復(fù)置,屬府。衛(wèi)河在城西。
靜海府東北。元曰靖海,屬清州。洪武初,更名。八年四月改屬北平府。十年五月來屬。縣北有小直沽,衛(wèi)河自西來,與白河合,入於海。又有丁字沽、堿水沽。又北有天津衛(wèi),永樂二年十一月置。
寧津府東南。南有土河,自山東德州流入,又東入山東樂陵縣界。
景州 洪武初,以州治蓚縣省入。東有衛(wèi)河。東北有胡盧河。又東有安陵、西北有宋門二巡檢司。又東北有李晏鎮(zhèn)。西北距府百八十五里。領(lǐng)縣三:
吳橋州東,少南。西有衛(wèi)河。
東光州東北。洪武七年七月省入阜城縣。十三年十一月復(fù)置。南有衛(wèi)河,又有胡盧河。
故城州南少西。有衛(wèi)河,自山東武城縣流入境。又西南有索盧枯河。
滄州 洪武初,以州治清池縣省入。舊治在東南。洪武二年五月徙於長蘆,即今治也。東濱海。西有衛(wèi)河。南有浮河。北有長蘆巡檢司。西距府百五十里。領(lǐng)縣三:
南皮州西南。衛(wèi)河在縣西。
鹽山州東南。東濱海,產(chǎn)鹽。東南有鹽山。
慶云州東南。洪武六年六月析山東樂安州北地置,來屬。
真定府元真定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十月為府。屬河南分省。二年正月屬山東。三月來屬。領(lǐng)州五,縣二十七。東北距京師六百三十里。弘治四年編戶五萬九千四百三十九,口五十九萬七千六百七十三。萬歷六年,戶七萬四千七百三十八,口一百九萬三千五百三十一。
真定倚。滹沱河在城南。又北有滋河,自山西靈丘縣流入,經(jīng)行唐縣之張茂村伏流不見,至府北南孟社復(fù)出,下流合於南易水。
井徑府西南。元屬廣平路威州。洪武二年來屬。東南有城山,又有甘淘河,亦名冶河。南與綿蔓水合。又故關(guān)在其西。
獲鹿府西南。西有抱犢山,有西屏山。又有蓮花山,白鹿泉出焉,東流為西河,即洨水上源也。又有土門關(guān)在西,亦曰井徑關(guān)。
元氏府西南。西北有封龍山,汦水所出,下流入胡盧河。西南有槐水,下流曰野河。
靈壽府西北。東北有衛(wèi)水,源出恒山,《禹貢》“恒、衛(wèi)既從”即此。俗名雷溝河,東北入於滹沱。北有叉頭鎮(zhèn)巡檢司,后遷於慈峪鎮(zhèn)。
藁城府東南。北有滹沱河,又有滋河。
欒城府南,縣北有故城,今治洪武初所徙。西有洨河。
無極府東少北。元屬中山府。洪武初廢。四年七月復(fù)置,屬定州。七年四月改屬府。南有滋河。
平山府西少北。北有滹沱河,東北有冶河入焉。西北有房山。西有十八盤、下口村巡檢司。
阜平府西北。東北有大茂山。北有派河。西有龍泉關(guān)。
行唐府北。元屬保定路。洪武二年屬定州,正統(tǒng)十三年十月直隸真定府。西有滋河。西北有兩嶺口巡檢司。
定州元中山府。洪武二年正月改曰定州。三年以州治安喜縣省入。氵寇水在北,沙河在南,下流合於滱水。西北有倒馬關(guān)守御千戶所。景泰二年置關(guān),與紫荊、居庸為內(nèi)三關(guān)。北有清風(fēng)店巡檢司。西南距府百三十里。領(lǐng)縣二:
新樂州西南。西南有沙河。
曲陽州西北。元屬保定路。洪武二年來屬。恒山在西北,恒水出焉。又沙河在南,自山西繁峙縣流入。
冀州 洪武二年以州治信都縣省入。西北有漳水。北有滹沱河。成化十八年,滹沱挾漳南注為州患。正德十二年,二水自寧晉縣南北流,患始息。又北有洚水,一名枯洚,下流合於漳。西北距府二百八十里。領(lǐng)縣四:
南宮州南少西。故城在縣西北,成化十六年遷於今治。漳水在北。洚水在南。東南有董家廟堡巡檢司。
新河州西少南。有清水河,成化后堙。
棗強(qiáng)州東少北。西北有索盧水,乃衛(wèi)河之支流也,亦曰黃盧河。
武邑州東北。西有洚水。西北有漳水。
晉州 洪武二年以州治鼓城縣省入。南有滹沱河。西距府九十里。領(lǐng)縣三:
安平州東北。滹沱河舊在縣南,萬歷二十三年自束鹿縣南行,始不經(jīng)縣境。
饒陽州東北。北有滹沱河。西南有饒河,即滹沱河支流也。
武強(qiáng)州東。漳河在縣東。又南有滹沱河,舊合於漳,萬歷二十六年北出饒陽縣境,而縣之滹沱河始涸。
趙州 洪武元年以州治平棘縣省入。南有洨河,下流入於胡盧河。北距府百二十里。領(lǐng)縣六:
柏鄉(xiāng)州南。東北有野河,即槐水也,下流入於胡盧河。
隆平州東南。洪武六年九月省入柏鄉(xiāng)縣。十三年十一月復(fù)置。東有灃水,東北與沙河合,下流入於胡盧河。沙河,亦槐水之別名也。又東北有大陸澤,亦曰廣阿,漳水所匯。
高邑州西南。北有黑水,即槐水也,流合縣南之?水。
臨城州西南。南有敦輿山。西南有鐵山。西北有汦水,東經(jīng)釣盤山下,與水合。
贊皇州西南。西南有贊皇山,?水出焉,亦曰沙水。又城北有槐水。西北有黃沙嶺巡檢司。
寧晉州東少南。東南有胡盧河,其上流即漳水也,深、冀群川悉匯於此。東北有百尺口巡檢司。
深州 洪武二年以州治靜安縣省入。南有故城,今治本吳家莊,永樂十年遷於此。滹沱河在東北。胡盧河在東南。有傅家池巡檢司,后廢。西距府二百五十里。領(lǐng)縣一:
衡水州南少東。故城在縣西南,永樂十三年遷於今治。西有漳水,南有洚水。又北有滹沱河,舊與漳合,成化八年北徙,不經(jīng)縣界。西南有鹽池。
順德府元順德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lǐng)縣九。距京師一千里。弘治四年編戶二萬一千六百一十四,口一十八萬一千八百二十五。萬歷六年,戶二萬七千六百三十三,口二十八萬一千九百五十七。
邢臺(tái)倚。西北有夷儀山,又有封山,一曰西山。又有黃榆嶺,上有黃榆關(guān)。又漳水在東南,自河南臨漳縣流入,下流為胡盧河,至交河縣合滹沱河,此為漳水經(jīng)流也。又東南有百泉水,其下流為灃河,一名渦水,又名鴛鴦水。西有西王社巡檢司。
沙河府南。弘治四年以沙壅遷縣於西山小屯。十八年六月復(fù)還舊治。西南有磬口山,產(chǎn)鐵。南有沙河,亦名湡水。
南和府東少南。南有漳河,合縣西之灃河,又縣西北有汦水,蓋伏流而旁出者。
任府東北。東北有汦水。東有灃水。
內(nèi)丘府北。東南有汦水。
唐山府東北。西北汦水。
平鄉(xiāng)府東少南。西南有漳河,西有沙河,又有洺河。東有滏陽河。萬歷三十年,漳挾滏陽河北出,會(huì)於沙、洺名諸河,而漳水之舊流益亂。
鉅鹿府東北。漳水舊在縣東,有大小二河,亦謂之新舊二河,其后北徙,不復(fù)至縣境,而二河遂成平陸。北有鉅鹿?jié)?即隆平縣之大陸澤也,澤畔舊有鹽泉。
廣宗府東少北。洪武十年六月省入平鄉(xiāng)、鉅鹿二縣。十三年十一月復(fù)置。漳水舊在西。又東有枯洚河。
廣平府元廣平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lǐng)縣九。東北距京師千里。弘治四年編戶二萬七千七百六十四,口二十一萬二千八百四十六。萬歷六年,戶三萬一千四百二十,口二十六萬四千八百九十八。
永年倚。北有沙河。又有洺水,自河南武安縣流入。西南又有滏水,自河南臨漳縣流入,亦曰滏陽河。西有臨洺鎮(zhèn)巡檢司。西南又有黃龍鎮(zhèn)。
曲周府東北。西南有漳水。東有滏陽河。
肥鄉(xiāng)府東南。漳河在縣西北。
雞澤府東北。漳河在縣東。又西有洺河,又有沙河自南來合焉。
廣平府東南。北有漳河。
成安安府南。元屬磁州。洪武初廢。四年六月復(fù)置,來屬。西南有洹水,自河南臨漳縣流入,其下流合於衛(wèi)河。又南有漳水,亦自河南臨漳縣流入。
威府東北。元威州。至正間,省州治洺水縣入州。洪武二年四月降為縣。漳水舊在南,洺水自西流入焉。
邯鄲府西南。元屬磁州。洪武元年來屬。西北有洺河。東有滏陽河。
清河府東北。元屬大名路。洪武六年九月來屬。東有衛(wèi)河。
大名府元大名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lǐng)州一,縣十。東北距京師千一百六十里。弘治四年編戶六萬六千二百七,口五十七萬四千九百七十二。萬歷六年,戶七萬一千一百八十,口六十九萬二千五十八。
元城倚。故城在東,洪武三十一年圮於衛(wèi)河,徙此。東有沙麓山。西有漳河。北有衛(wèi)河,即永濟(jì)渠也,自河南汲縣流入,下流合漳河。東北有小灘鎮(zhèn)巡檢司。
大名府南少東。元與元城縣同為大名府治。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魏縣。十五年二月復(fù)置。永樂九年移於今治。北有愜山,東南有衛(wèi)河。
魏府西少北。舊治在縣西。洪武三年遷於此。南有魏河,又有新舊二漳河,下流俱合於衛(wèi)河。
南樂府東。南有繁水,北入於衛(wèi)河。
清豐府東南。元屬開州。洪武七年三月改屬府。西南有澶水,伏流至古繁水城西南,謂之繁水。
內(nèi)黃府西南。元屬滑州。洪武七年三月改屬府。北有衛(wèi)河。東有繁水。西有洹水。西北有回隆鎮(zhèn),有回龍廟巡檢司。嘉靖三十六年,漳河決於此,入衛(wèi)。
浚府西南。元浚州治在浮丘山之西。洪武二年四月降為縣,徙治於山東北之平坡。嘉靖二十九年復(fù)徙城於山巔,即今治也。東有大伾山,一名黎陽山,又名清澶山。西有衛(wèi)河。北有淇水,自河南淇縣流入,經(jīng)縣南,東入於衛(wèi),謂之黎水,亦謂之浚水。又西有長豐泊。西南有新鎮(zhèn)巡檢司。
滑府西南。元滑州。洪武二年四月省州治白馬縣入焉。七年三月降為縣。西北有衛(wèi)河。東南有老岸鎮(zhèn)巡檢司。
開州 洪武二年四月以州治氵仆陽縣省入。大河故道在城南,正統(tǒng)十三年,河決入焉。景泰五年塞。北距府百六十里,領(lǐng)縣二:
長垣州南。舊治在縣東北,洪武二年以河患遷於古蒲城。南有黃河故道。東南有硃家口,正統(tǒng)十三年,河決於此。又南有大社口,萬歷十五年,河復(fù)決焉。又東南有大岡巡檢司,本治永豐里,尋徙竹林,后徙大岡。
東明州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州及長垣縣。弘治三年九月復(fù)置,屬府。萬歷中,仍屬州,其舊治在今縣南。洪武初,徙今縣西。弘治三年始徙於今治。南有黃河,有杜勝集巡檢司。
永平府元永平路,直隸中書省。洪武二年改為平灤府。四年三月為永平府。領(lǐng)州一,縣五。西距京師五百五十里。弘治四年編戶二萬三千五百三十九,口二十二萬八千九百四十四。萬歷六年,戶二萬五千九十四,口二十五萬五千六百四十六。
盧龍倚。東南有陽山。西有灤河,自開平流經(jīng)縣境,有漆河自北來入焉。東有肥如河,經(jīng)城西入於漆。北有桃林口關(guān)。
遷安府西北。北有都山。東有灤河。又北有劉家口、冷口、青山口等關(guān)。
撫寧府東少南。舊治在陽河西,洪武六年十二月所徙。十三年又遷於兔耳山東。東南濱海。又東有榆河,又有陽河,一名洋河,俱自塞外流入,俱東南注於海。東有山海關(guān)。洪武十四年九月置山海衛(wèi)於此。北有撫寧衛(wèi),永樂元年二月置。又有董家口、義院口等關(guān)。東有一片石口,一名九門水口。
昌黎府東南。西北有碣石山。東南有溟海,亦曰七里海,有黑陽河,自天津達(dá)縣之海道也。又有蒲泊,舊產(chǎn)鹽,置惠民鹽場(chǎng)於此。北有界嶺口、箭捍嶺等關(guān)。
灤州 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義豐縣省入。南濱海。東有灤河,又南有開平中屯衛(wèi),永樂元年二月自沙峪移置於此。東北距府四十里,領(lǐng)縣一:
樂亭州東南。南濱海。西有灤河,經(jīng)縣北岳婆港分為二,東曰胡盧河,西曰定流河,各入於海。景泰中,胡盧河塞,定流河獨(dú)自入海,其水清碧,亦謂之綠洋溝。又西南有新橋?谘矙z司。萬歷四十三年移於灤州西之榛子鎮(zhèn)。
延慶州元龍慶州,屬大都路。洪武初,屬永平府。三年三月屬北平府,尋廢。永樂十二年三月置隆慶州,屬北京行部。十八年十一月直隸京師。隆慶元年改曰延慶州。西有阪泉山。南有八達(dá)嶺。東北有媯川,俗名清水河,下流注於桑乾河。又西南有沽河。東南有岔道口,與居庸關(guān)相接。關(guān)口有居庸關(guān)守御千戶所,洪武三年置。建文四年,燕王改為隆慶衛(wèi),隆慶元年曰延慶衛(wèi)。東南又有柳溝營,隆慶初,置城於此,為防御處。領(lǐng)縣一。東南距京師百八十里。弘治四年編戶一千七百八十七,口二千五百四十四。萬歷六年,戶二千七百五十五,口一萬九千二百六十七。
永寧本永寧衛(wèi),洪武十二年九月置。永樂十二年三月置縣於衛(wèi)城。媯川在西。東有四海冶堡,天順八年置。西北有靖胡堡,東南有黑漢嶺堡,北有周四溝堡,俱嘉靖中置。又有劉斌堡,萬歷三十二年所置也。
保安州元屬上都路之順寧府。洪武初,廢。永樂二年閏九月置保安衛(wèi)。十三年正月復(fù)置州於衛(wèi)城,屬北京行部。十八年十一月直隸京師。舊州城在西南山下,景泰二年移於雷家站,即今治也。西南又有涿鹿山,涿水出焉。西北有磨笄山,亦曰雞鳴山,又有鷂兒嶺。又桑乾河在西南,自山西蔚州流入,東有媯川來入焉,謂之合和口。西有甯川,亦入於桑乾。東有東八里堡、良田屯堡、麻谷口堡,俱洪武二十五年置。南有美峪守御千戶所,本在州西之美峪嶺,永樂十二年置。十六年二月徙於董家莊。景泰二年又移於此,與山西蔚州界。東南距京師三百里。弘治四年編戶四百四十五,口一千五百六十。萬歷六年,戶七百七十二,口六千四百四十五。
萬全都指揮使司元順寧府,屬上都路。洪武四年三月,府廢。宣德五年六月置司於此。領(lǐng)衛(wèi)十五,蔚州、延慶左、永寧、保安四衛(wèi)俱設(shè)于本州縣,守御千戶所三,廣昌、美峪二所,亦設(shè)於本處,堡五。東南距京師三百五十里。
宣府左衛(wèi)元宣德縣,為順寧府治。洪武四年,縣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衛(wèi),屬山西行都司。二十八年四月改為宣府護(hù)衛(wèi),屬谷王府。三十五年十一月罷宣府護(hù)衛(wèi),復(fù)置,徙治保定。永樂元年二月直隸后軍都督府。宣德五年六月還故治,改屬。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建谷王府,永樂元年遷於湖廣長沙。西有灤河,源自炭山,下流入開平界。南有桑乾河,洋河?xùn)|流入之。又有順圣川,延袤二百余里,下流亦合於桑乾河。北有東西二城,其東城為順圣縣,元屬順寧府,西城為弘州,元屬大同路,洪武中俱廢。天順?biāo)哪晷拗。又東北有大白陽、小白陽及龍門關(guān)等堡。東南有雞鳴驛堡。北有葛峪堡。西北有長峪口、青邊口、羊房等堡。
宣府右衛(wèi)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與左衛(wèi)同城,屬山西行都司。二十八年四月改為宣府護(hù)衛(wèi),屬谷王府。三十五年十一月罷宣府護(hù)衛(wèi),復(fù)置,徙治定州。永樂元年二月直隸后軍都督府。宣德五年六月還故治,改屬。
宣府前衛(wèi) 洪武二十六年置,治宣府城,屬山西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直,隸后軍都督府。宣德五年六月改屬。
萬全左衛(wèi)元宣平縣,屬順寧府。洪武四年,縣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衛(wèi),屬山西行都司。三十五年徙治山西蔚州。永樂元年二月徙治通州,直隸后軍都督府,尋還故治。宣德五年改屬。北有洋河,西海子自西來,流入之。又西北有沙城堡。西有會(huì)河堡。東有寧遠(yuǎn)站堡。東距都司六十里。
萬全右衛(wèi)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與左衛(wèi)同城,屬山西行都司。三十五年徙治山西蔚州。永元元年二月徙治通州,直隸后軍都督府。二年徙治德勝堡。宣德五年改屬。北有翠屏山,又有野狐嶺。西北有西陽河,下流入灤河。東有張家口堡。西有新河口堡。北有膳房堡、上莊堡。西北有新開口、柴溝、洗馬林等堡。西南有渡口堡,又有西陽河堡。東距都司八十里。
懷安衛(wèi)元懷安縣,屬興和路。洪武三年屬興和府,改屬山西大同府,尋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衛(wèi),屬山西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直隸后軍都督府。宣德五年六月改屬。西北有花山。北有蕁麻嶺。南有水溝口河,東入於洋河。東北有威寧縣,元屬興和路,洪武中廢。又西有李信屯堡,嘉靖十六年置。東距都司百二十里。
保安右衛(wèi) 永樂十五年置於順圣川,直隸后軍都督府。十七年移治西沙城。二十年徙懷安城內(nèi)。宣德五年六月改屬。
懷來衛(wèi)元懷來縣,屬龍慶州。洪武二年屬永平府。三年三月屬北平府,尋廢。三十年正月置懷來守御千戶所。永樂十五年改為懷來左衛(wèi),明年曰懷來衛(wèi),直隸后軍都督府。宣德五年六月改屬。北有螺山,或云即滏山也。東南有媯川。西有沽河。又西南有土木堡。東南有榆林堡,又有殷繁水。西北距都司百五十里。
延慶右衛(wèi) 本隆慶右衛(wèi),永樂二年置於居庸關(guān)北口,直隸后軍都督府。宣德五年六月來屬,徙治懷來城。隆慶元年更名。
開平衛(wèi) 本獨(dú)石堡,宣德五年筑。六月自開平故城移衛(wèi),置於此。東有東山,韭菜川出焉,經(jīng)城南,與氈帽山水合。又南有獨(dú)石水,下流合於龍門川。南有半壁店、貓兒峪等堡。東北有清泉堡。西南距都司三百里。
龍門衛(wèi) 宣德六年七月置於故龍門縣。東有紅石山,紅石水出焉,下流合於龍門川。西有大松山。北有洗馬嶺。西北有金家莊堡。東有三岔口堡。西距都司百二十里。
興和守御千戶所 永樂二十年自興和舊城徙宣府城內(nèi)。宣德五年六月改屬。
龍門守御千戶所 宣德六年七月置於李家莊。西有西高山。東有白河。北有牧馬堡。東有寧遠(yuǎn)堡。東北有長伸地、滴水涯等堡。東南有樣田堡。西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長安嶺堡永樂九年置。弘治二年置守御千戶所於此。有長安嶺,名槍桿嶺。西北有鷹窩山泉。西南距都司一百四十里。
雕鶚堡宣德五年六月置。北有浩門嶺。南有南河,下流入於白河。西南距都司一百七十里。
赤城堡宣德五年六月置。東有赤城山,又有東河,即通州白河之上源也,又有西河,合焉。西北有鎮(zhèn)寧堡,弘治十一年置。西南距都司二百里。
云州堡元云州,屬上都路。洪武三年七月屬北平府。五年七月廢。宣德五年六月置堡。景泰五年置新軍千戶所於此。東北有龍門山,亦曰龍門峽,下為龍門川。又北有灤河。東北有金蓮川。西北有鴛鴦泊。又金蓮川東有鎮(zhèn)安堡,成化八年置。西南距都司二百十里。
馬營堡宣德七年置。西北有冠帽山。南有灤河。又西北有君子堡。西有松樹堡。東南有倉上堡。西南距都司二百里。
北平行都指揮使司 本大寧都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治大寧衛(wèi)。二十一年七月更名。領(lǐng)衛(wèi)十。永樂元年三月復(fù)故名,僑治保定府,而其地遂虛。景泰四年,泰寧等三衛(wèi)乞居大寧廢城,不許,令去塞二百里外居住。天順后,遂入於三衛(wèi)。西南距北平布政司八百里。
大寧衛(wèi)元大寧路,治大定縣,屬遼陽行省。洪武十三年為府,屬北平布政司,尋廢。二十年八月置衛(wèi)。九月分置左、右、中三衛(wèi),尋又置前、后二衛(wèi)。二十八年四月改左、右、后三衛(wèi)為營州左、右、中三護(hù)衛(wèi)。永樂元年二月省,又徙中、前二衛(wèi)於京師,直隸后軍都督府。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寧王府建於此,永樂元年遷於江西南昌。南有土河。東南有大堿場(chǎng)。東北有惠和縣,又有武平縣。東有和眾縣。元俱屬大寧路,洪武中俱廢。
新城衛(wèi) 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永樂元年廢。距行都司六十里。
富峪衛(wèi)本富峪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二年二月置。二十四年五月改為衛(wèi)。永樂元年二月徙置京師,直隸后軍都督府。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會(huì)州衛(wèi)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永樂元年廢。南有冷嶺。西北有馬孟山,廣袤千里,土河之源出焉,下流合於漌河,又南入於遼水。距行都司里。
榆木衛(wèi)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永樂元年廢。距行都司里。
全寧衛(wèi)元全寧路,直隸中書省。洪武中廢。二十二年四月置衛(wèi)。永樂元年廢。有潢河,又有黑龍江。西南距行都司二百里。
營州左屯衛(wèi)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永樂元年三月徙治順義縣,屬大寧都司。南有塔山。距行都司里。
營州右屯衛(wèi)元建州,屬大寧路。洪武中,州廢。二十六年二月置此衛(wèi)。永樂元年三月徙治薊州,屬大寧都司。西北距行都司四百里。
營州中屯衛(wèi)元龍山縣,屬大寧路。洪武中,縣廢。二十六年二月置此衛(wèi)。永樂元年三月徙治平谷縣西,屬大寧都司。南有榆河。距行都司里。
營州前屯衛(wèi)元興州,屬上都路。洪武三年七月屬北平府。五年七月廢。二十六年置此衛(wèi)。永樂元年三月徙治香河縣,屬大寧都司。西有新開嶺。南有老河,源出馬孟山,流經(jīng)此,又經(jīng)行都司城南,東北入於潢河。西南有興安縣,元屬興州,順帝后至元五年四月廢。距行都司里。
營州后屯衛(wèi)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永樂元年三月徙治三河縣,屬大寧都司。距行都司里。
興州左屯衛(wèi)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玉田縣,直隸后軍都督府。距行都司里。
興州右屯衛(wèi)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遷安縣,直隸后軍都督府。距行都司里。
興州中屯衛(wèi)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良鄉(xiāng)縣,直隸后軍都督府。距行都司里。
興州前屯衛(wèi)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豐潤縣,直隸后軍都督府。距行都司里。
興州后屯衛(wèi)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三河縣,直隸后軍都督府。距行都司里。
開平衛(wèi)元上都路,直隸中書省。洪武二年為府,屬北平行省,尋廢府置衛(wèi),屬北平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衛(wèi)治京師,直隸后軍都督府。四年二月還舊治。宣德五年遷治獨(dú)石堡,改屬萬全都司,而令兵分班哨備於此,后廢。西北有臥龍山。南有南屏山,又有灤河。東北有香河,又有簸箕河、閭河,西南有兔兒河,下流俱合於灤河。又東有涼亭、沈阿、賽峰、黃崖四驛,路接大寧、古北口;西有桓州、威虜、明安、隰寧四驛,路接獨(dú)石。俱洪武中置,宣德后廢。又西北有寧昌路,東北有應(yīng)昌路,北有泰寧路,又有德寧路,元俱直隸中書省。西有桓州,元屬上都路。洪武中皆廢。距北平都司里。
開平左屯衛(wèi)洪武二十九年八月置於七合營。永樂元年廢。距都司里。
開平右屯衛(wèi)洪武二十九年置於軍臺(tái)。永樂元年廢。距北平都司里。
開平中屯衛(wèi)洪武二十九年置於沙峪。永樂元年二月徙治真定府,直隸后軍都督府。尋徙治灤州西石城廢縣。距都司里。
開平前屯衛(wèi)洪武二十九年八月置於偏嶺。永樂元年廢。距北平都司里。
開平后屯衛(wèi)洪武二十九年八月置於石塔。永樂元年廢。距北平都司里。
興和守御千戶所元隆興路,直隸中書省。皇慶元年十月改為興和路。洪武三年為府,屬北平布政司。四年后,府廢。三十年正月置所。永樂元年二月直隸后軍都督府。二十年為阿魯臺(tái)所攻,徙治宣府衛(wèi)城,而所地遂虛。東北有凌霄峰。南有威遠(yuǎn)川。西有魚兒濼。又西有集寧路,元直隸中書省。西北有寶昌州,元屬興和路。又有高原縣,元為興和路治。洪武中俱廢。?距北平都司里。
寬河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二年二月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遵化縣,仍屬大寧都司。又僑置寬河衛(wèi)於京師,直隸后軍都督府。東南有寬河,一名豹河,下流經(jīng)遷安縣西北,又東合於灤河。距北平都司里。
宜興守御千戶所元宜興縣,屬興州。致和元年八月升為宜興州。洪武二年兼置衛(wèi),屬永平府。三年三月屬北平府。六月改衛(wèi)為守御千戶所。五年七月,州廢,存所。永樂元年,所廢。距北平都司里。
南京《禹貢》揚(yáng)、徐、豫三州之域。元以江北地屬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又分置淮東道宣慰使司治揚(yáng)州路屬焉;江南地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明太祖丙申年七月置江南行中書省。治應(yīng)天府。洪武元年八月建南京,罷行中書省,以應(yīng)天等府直隸中書省,衛(wèi)所直隸大都督府。十一年正月改南京為京師。十三年正月己亥罷中書省,以所領(lǐng)直隸六部。癸卯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以所領(lǐng)直隸中軍都督府。永樂元年正月仍稱南京。統(tǒng)府十四,直隸州四,屬州十七,縣九十有七。為里萬三千七百四十有奇。北至豐、沛,與山東、河南界。西至英山,與河南、湖廣界。南至婺源,與浙江、江西界。東至海。距北京三千四百四十五里。
應(yīng)天府元集慶路,屬江浙行省。太祖丙申年三月曰應(yīng)天府。洪武元年八月建都,曰南京。十一年曰京師。永樂元年仍曰南京。洪武二年九月始建新城,六年八月成。內(nèi)為宮城,亦曰紫禁城,門六:正南曰午門,左曰左掖,右曰右掖,東曰東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宮城之外門六:正南曰洪武,東曰長安左,西曰長安右,東之北曰東華,西之北曰西華,北曰玄武。皇城之外曰京城,周九十六里,門十三:南曰正陽,南之西曰通濟(jì),又西曰聚寶,西南曰三山,曰石城,北曰太平,北之西曰神策,曰金川,曰鐘阜,東曰朝陽,西曰清涼,西之北曰定淮,曰儀鳳。后塞鐘阜、儀鳳二門,存十一門。其外郭,洪武二十三年四月建,周一百八十里,門十有六:東曰姚坊、仙鶴、麒麟、滄波、高橋、雙橋,南曰上方、夾岡、鳳臺(tái)、大馴象、大安德、小安德,西曰江東,北曰佛寧、上元、觀音。領(lǐng)縣八。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一十六萬三千九百一十五,口一百十九萬三千六百二十。弘治四年,戶一十四萬四千三百六十八,口七十一萬一千三。萬歷六年,戶一十四萬三千五百九十七,口七十九萬五百一十三。
上元倚。太祖丙申年遷縣治淳化鎮(zhèn),明年復(fù)還舊治。東北有鐘山,山南有孝陵衛(wèi),洪武三十一年置。北有覆舟山。西北有雞鳴山、幕府山。又東北有攝山。東南有方山。北濱大江。東南有秦淮水,北流入城,又西出,入大江。又北有玄武湖。東有青溪,又有淳化鎮(zhèn)巡檢司。
江寧倚。南有聚寶山、牛首山。西南有三山、烈山、慈姥山。西濱大江。東北有靖安河。西南有大勝關(guān)、江寧鎮(zhèn)。東南有秣陵關(guān)。西有江東四巡檢司。北有龍江關(guān),置戶分司於此。
句容府東。南有茅山。北有華山,秦淮水源於此。北濱大江。西北有龍?zhí)堆矙z司。
溧陽府東南。元溧陽州。洪武二年降為縣。東南有鐵山、銅山。西南有鐵冶山。北有長蕩湖,一名洮湖,與宜興、金壇二縣分界。西北有溧水,一名瀨水,上承丹陽湖,東流為宜興縣荊溪,入太湖,舊名永陽江,又曰中江也。西北有上興埠巡檢司,后廢。
溧水府東。元溧水州。洪武二年降為縣。東南有東廬山,秦淮水別源出焉。南有石臼湖,西連丹陽湖,注大江。
高淳府南。弘治四年以溧水縣高淳鎮(zhèn)置。西南有固城、丹陽、石臼諸湖。東南有廣通鎮(zhèn),俗曰東壩,有廣通鎮(zhèn)巡檢司。
江浦府西。本六合縣浦子口巡檢司,洪武九年六月改為縣,析和、滁二州及江寧縣地益之。二十五年七月移於江北新開路口,仍置巡檢司於舊治。東南濱大江,有江淮衛(wèi),洪武二十八年正月置。又有西江口巡檢司。
六合府西北。元屬真州。洪武三年直隸揚(yáng)州府。二十二年二月來屬。東有瓜步山,濱大江,滁河水自西來,入焉。有瓜埠巡檢司。
鳳陽府元濠州,屬安豐路。太祖吳元年升為臨濠府。洪武二年九月建中都,置留守司於此。六年九月曰中立府。七年八月曰鳳陽府。洪武二年九月建中都城於舊城西,三年十二月始成。周五十里四百四十三步。立門九:正南曰洪武,南之左曰南左甲第,右曰前右甲第,北之東曰北左甲第,西曰后右甲第,正東曰獨(dú)山,東之左曰長春,右曰朝陽,正西曰涂山。中為皇城,周九里三十步,正南門曰午門,北曰玄城,東曰東華,西曰西華。領(lǐng)州五,縣十三。距南京三百三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七萬九千一百七,口四十二萬七千三百三。弘治四年,戶九萬五千一十,口九十三萬一千一百八。萬歷六年,戶一十一萬一千七十,口一百二十萬二千三百四十九。
鳳陽倚。洪武七年八月析臨淮縣地置,為府治。十一年又割虹縣地益之。北濱淮,南有鏌铘山,西濠水出焉。又西南有皇陵城,洪武二年置衛(wèi)。西北有長淮關(guān),洪武六年置長淮衛(wèi)於此。東北有洪塘湖屯田守御千戶所,洪武十一年置。
臨淮府東北。元曰鐘離,為濠州治。洪武二年九月改曰中立。三年十一月改曰臨淮。七年為府屬。北濱淮。有二濠水,東源出濠塘山,西源出鏌铘山,至城西南合流,東入淮。
懷遠(yuǎn)府西北。荊山在縣西南。涂山在縣東南;此(jīng)兩山峽間,有北肥水入焉。又北有渦水亦入淮,謂之渦口。又西南有洛水,與壽州分界,徑縣南新城村入淮。有洛河鎮(zhèn)巡檢司。
定遠(yuǎn)府南。南有池河。。西有洛河。又有英武衛(wèi)在北,飛熊衛(wèi)在東北,俱洪武十一年置。
五河府東北。元屬泗州。洪武四年二月來屬。舊治在縣南,永樂元年圮於水,徙治西北界。嘉靖二十五年遷於澮河北,即今治也。東濱淮。東南有漴河,西北有澮河、沱河,東北有潼河,并流合淮,謂之五河口。又西有上店巡檢司,后廢。
虹府東北。元屬泗州。洪武七年七月來屬。南有汴河。東南有潼河。西有沱河。
壽州元安豐路,屬河南江北行省。太祖丙午年曰壽春府。吳元年曰壽州,屬臨濠府。洪武二年九月直隸中書省。四年二月還屬,后以州治壽春縣省入。北濱淮;此(jīng)山硤中,謂之硤石山,有西肥水來合焉。東北有八公山,東肥水經(jīng)其下,西入淮,謂之肥口。又西北有潁水,亦入淮。又南有芍陂水,西有渒水,俱入淮。又北有下蔡縣,南有安豐縣,俱洪武中省,有下蔡鎮(zhèn)巡檢司。又東有北爐鎮(zhèn)、西有正陽鎮(zhèn)二巡檢司。東距府一百八十里,領(lǐng)縣二:
霍丘州西南。西南有大別山。北濱淮,史河、灃河俱流入焉。南有開順鎮(zhèn)、丁塔店,西有高唐店三巡檢司。
蒙城州北。北有渦水,又有北肥水。
泗州元屬淮安路。太祖吳元年屬臨濠府。洪武二年九月直隸中書省。四年二月還屬府,后以州治臨淮縣省入。南濱淮,有汴水自城北南流入焉。西距府二百十里,領(lǐng)縣二:
盱眙州南。東南有都梁山。東北有龜山。西有浮山。北濱淮,有池河自西來入焉。又東北有洪澤湖,淮水之所匯也。又西有舊縣巡檢司。
天長州東南。冶山在縣南。西北有石梁河,下流為五湖,接高郵州界。東北有城門鄉(xiāng)巡檢司。
宿州元屬歸德府。洪武四年二月來屬。龍山在西南,北肥水出焉。又北有睢河,自河南永城縣流入,下流至宿遷縣合淮,亦曰小河也。南有汴河,亦自永城縣流入,又有澮河與渙水合。又東南有沱水。東南距府二百三十三里。領(lǐng)縣一:
靈璧州東。西南有齊眉山。北有磬石山。黃河在東北。南有汴河。北有睢河。又南有固鎮(zhèn)巡檢司。
潁州元屬汝寧府。洪武四年二月來屬;春釉谀,自河南固始縣流入,下流合大河入海。又南有汝水,自河南息縣流入,經(jīng)硃皋鎮(zhèn)入淮。又北有潁河,自河南沈丘縣流入。洪武二十四年,黃河決於河南,由陳州合潁,徑太和縣,又經(jīng)州城北,又經(jīng)潁上縣,至壽州同入於淮。永樂九年,河復(fù)故道。宣德、正統(tǒng)、成化、正德間,河、潁時(shí)通時(shí)塞,俗亦稱潁為小黃河。西北又有沈丘鎮(zhèn)巡檢司。東距府四百四十里。領(lǐng)縣二:
潁上州東南。東有潁河。南有淮河。東北有西肥水。
太和州西北。南有潁水,亦名沙河。北有西肥水。又有洪山、北原和二巡檢司。
亳州元屬歸德府。洪武初,以州治譙縣省入,尋降為縣,屬歸德州。六年屬潁州。弘治九年十月復(fù)升為州。西有渦河,自河南鹿邑縣流入,北有馬尚河,流合焉。南有西肥水,即夏肥水也。又東南有城父縣,洪武中廢。又有義門巡檢司。東南距府四百五十里。
淮安府元淮安路,屬淮東道宣慰司。太祖丙午年四月為府。領(lǐng)州二,縣九。西南距南京五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八萬六百八十九,口六十三萬二千五百四十一。弘治四年,戶二萬七千九百七十八,口二十三萬七千五百二十七。萬歷六年,戶一十萬九千二百五,口九十萬六千三十三。
山陽倚。北濱淮。高家堰在其西南。南有運(yùn)河,永樂中浚。西南有永濟(jì)河,萬歷九年開,長六十五里,亦謂之新運(yùn)河。東南有射陽湖。東北有馬邏鄉(xiāng)、廟灣鎮(zhèn)、羊寨鄉(xiāng)三巡檢司。
清河府西?h治濱黃河,崇禎末,遷治縣東南之甘羅城。南有淮河,東北與黃河合,謂之清口,舊謂之泗口。自徐州至此,皆泗水故道,為黃河所奪者也。南有洪澤湖,有洪澤巡檢司。又東有馬頭鎮(zhèn)巡檢司。
鹽城府東南。東濱海,有鹽場(chǎng)。北有射陽湖。西有清溝、西北有喻口鎮(zhèn)二巡檢司。
安東府東北。元安東州。洪武二年正月降為縣。東北朐山在南。東北有郁洲山,在海中,洪武初,置東海巡檢司於此,后移於州南之新壩。西南有漣河,又有桑墟湖,濱海。南有淮水,東北過云梯關(guān),折旋入於海。自清口至此,皆淮水故道,為黃河所奪者也。又漣水自西北來,東南流入淮。又西北有碩項(xiàng)湖。東北有五港口、長樂鎮(zhèn),東南有壩上三巡檢司。
桃源府西北。元曰桃園。洪武初,更名。北有大河,即泗水故道。西北有古城巡檢司。東有三義鎮(zhèn)巡檢司,崇禎末,移於縣西之白洋河鎮(zhèn)。
沭陽府北。元屬海寧州。洪武初改屬。東南有沭水,自山東郯城縣流入,其下流為漣水。又北有桑墟湖。海州元曰海寧州。洪武初,復(fù)曰海州,以州治朐山縣省入。北有于公、白溝等浦,皆產(chǎn)鹽。南有惠澤、西北有高橋二巡檢司。南距府二百七十里。領(lǐng)縣一:
贛榆州北。西北有羽山。東濱海。東北有荻水鎮(zhèn)、南有臨洪鎮(zhèn)二巡檢司。
邳州元屬歸德府。洪武初,以州治下邳縣省入。四年二月改屬中都。十五年來屬。北有艾山,接山東沂水縣界。西有沂水,自沂州西流,至下邳入泗。又西北有泇河。萬歷三十五年開泇以通運(yùn),自沛縣夏鎮(zhèn)迄直河口,長二百六十余里,避黃河險(xiǎn)者三百余里。有直河口巡檢司。又西有新安巡檢司。東南距府四百五十里。領(lǐng)縣二:
宿遷州東南。北有峒峿山。南有大河,即泗水故道。又東南有睢水,入大河,曰睢口,亦曰小河口。又東南有白洋河,西北有駱馬湖,皆入大河。東北有劉家莊巡檢司。
睢寧州南。北濱大河。有睢水自西來,經(jīng)縣界,至睢口入河。
揚(yáng)州府元揚(yáng)州路,屬淮東道宣慰司。太祖丁酉年十月曰淮海府。辛丑年十二月曰維揚(yáng)府。丙午年正月曰揚(yáng)州府。領(lǐng)州三,縣七。西距南京二百二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一十二萬三千九十七,口七十三萬六千一百六十五。弘治四年,戶一十萬四千一百四,口六十五萬六千五百四十七。萬歷六年,戶一十四萬七千二百一十六,口八十一萬七千八百五十六。
江都倚。元末廢。太祖辛丑年復(fù)置。西有蜀岡。東有官河,即古邗溝,今運(yùn)河也。南濱大江。東北有艾陵湖。北有邵伯湖,有邵伯鎮(zhèn)巡檢司。又東有萬壽鎮(zhèn)、西北有上官橋、南有瓜洲鎮(zhèn)三巡檢司。又東有歸仁鎮(zhèn)巡檢司,后遷便益河口。
儀真府西。元真州,治揚(yáng)子縣。洪武二年,州廢,改縣曰儀真。西北有大、小銅山。南濱江。南有運(yùn)河。東南有舊江口巡檢司,尋移於縣南汊河口。
泰興府南。南濱江。西北有口岸鎮(zhèn)、東有黃橋鎮(zhèn)、南有印莊三巡檢司。
高郵州元高郵府,屬淮東道宣慰司。洪武元年閏七月降為州,以州治高郵縣省入。西有運(yùn)河。西北有樊梁、甓社、新開等湖。西南有白馬塘。北有張家溝、東北有時(shí)堡二巡檢司。又西有北阿鎮(zhèn)。東有三垛鎮(zhèn)。西南距府百二十里。領(lǐng)縣二:
寶應(yīng)州北。西有運(yùn)河,又有汜光、白馬、射陽等湖。南有槐樓鎮(zhèn)、西南有衡陽二巡檢司。
興化州東。南有運(yùn)河。東有得勝湖。東北有安豐巡檢司。又東北有鹽場(chǎng)。
泰州洪武初,以州治海陵縣省入。東濱海。南濱江。西有運(yùn)河。東北有西溪鎮(zhèn)、北有寧鄉(xiāng)鎮(zhèn)、東南有海安鎮(zhèn)三巡檢司。西距府百二十里。領(lǐng)縣一:
如皋州東南。大江在縣南。運(yùn)河在縣北。東有掘港、南有石莊、北有西場(chǎng)三巡檢司。又東南有白浦鎮(zhèn)。
通州洪武初,以州治靜?h省入。南有狼山,臨大江,有狼山巡檢司。東南濱海,舊有海門島及布州夾。西有運(yùn)鹽河。又東北有石港巡檢司。城南有利豐監(jiān),宋置。西距府四百里。領(lǐng)縣一:
海門州東。舊治禮安鄉(xiāng)圮於海,正德七年徙治余中場(chǎng)。嘉靖二十四年八月遷於金沙場(chǎng)以避水患。海在東,大江於此入海。又西有張港、東有吳陵、又有安東壩上、又有白塔河四巡檢司。東南有料角嘴。
蘇州府元平江路,屬江浙行省。太祖吳元年九月曰蘇州府。領(lǐng)州一,縣七。西距南京五百八十八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四十九萬一千五百一十四,口二百三十五萬五千三十。弘治四年,戶五十三萬五千四百九,口二百四萬八千九十七。萬歷六年,戶六十萬七百五十五,口二百一萬一千九百八十五。
吳倚。西有姑蘇山。西南有橫山,又有穹窿、光福等山。又有太湖。湖縱廣三百八十三里,周三萬六千頃,跨蘇、常、嘉、湖四府之境,亦曰具區(qū),亦曰五湖,中有包山、莫厘山。又南有吳淞江,亦曰松江,亦曰松陵江,亦曰笠澤,自太湖分流,東入海。又西有運(yùn)河。西南有木瀆、東山、甪頭三巡檢司。又有橫金巡檢司,后廢。
長洲倚。西北有虎丘山,又有陽山,又有長蕩、陽城等湖。東有婁江,源出太湖。東南有運(yùn)河。又北有吳塔、東南有陳墓二巡檢司。又東有唐湖巡檢司。后廢。
吳江府東南。元吳江州。洪武二年降為縣。西濱太湖。東有吳淞江,又有運(yùn)河。又東南有白蜆江。又東有同里,南有平望,西南有震澤,東南有簡(jiǎn)村、汾湖五巡檢司。又東有長橋、西南有瀾溪、東南有因?yàn)^三巡檢司,后廢。
昆山府東。元昆山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南有吳淞江。西有女婁江。東南有淀山湖。又南有千墩浦,東有夏駕浦,皆注於婁江。東南有石浦巡檢司,后移於千墩浦口。西北有巴城巡檢司,后移於縣西之真義鎮(zhèn)。
常熟府北。元常熟州。洪武二年降為縣。萬歷末避諱曰嘗熟。西北有虞山。北有福山,下臨大江。有福山浦,又東有白茆浦,東北有許浦,西北有奚浦、黃泗浦,為五大浦。皆分太湖西北之水,注於大江。南有運(yùn)河。有許浦、白茅、黃泗、福山四巡檢司。
嘉定府東。元嘉定州。洪武二年降為縣。東濱海,南有運(yùn)河。又南有吳淞江,東南有白鶴江,西南有青龍江,南有蟠龍江,皆匯吳淞江入海。又劉河在縣北,即婁江也。又東南有吳淞江守御千戶所,洪武十九年置。又有寶山守御千戶所,本協(xié)守吳淞中千戶所,嘉靖三十六年置,萬歷五年更名。又東有顧徑、東南有江灣二巡檢司。又西南有吳塘、南有南翔二巡檢司,后廢。
太倉州本太倉衛(wèi),太祖吳元年四月置。弘治十年正月置州於衛(wèi)城,析昆山、常熟、嘉定三縣地益之。東濱海。?谟墟(zhèn)海衛(wèi),洪武十二年十月置,后移於太倉衛(wèi)城。南有劉河,其入海處曰劉河口,有劉家港巡檢司。北有七鴉浦,亦東入海。又東北有甘草巡檢司。又有唐茜涇口巡檢司,后移於東花浦口,尋廢。又有茜涇巡檢司,亦廢。西距府一百零五里。領(lǐng)縣一:
崇明州東。元崇明州,屬揚(yáng)州路。洪武二年降為縣。八年改屬蘇州府。弘治十年正月來屬。舊治在縣東北曰東沙,為海所圮。永樂十九年、嘉靖八年、三十三年三遷,亦俱圮於水。萬歷十三年遷於平洋沙巡檢司,即今治也。四面環(huán)海。西有西沙、北有三沙二巡檢司。
松江府元直隸江浙行省。太祖吳元年正月因之。領(lǐng)縣三。西北距南京七百七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二十四萬九千九百五十,口一百二十一萬九千九百三十七。弘治四年,戶二十萬五百二十,口六十二萬七千三百一十三。萬歷六年,戶二十一萬八千三百五十九,口四十八萬四千四百一十四。
華亭倚。昆山在縣西北。東南濱海,有鹽場(chǎng)。又西北有淀山湖,西有泖湖。東南有黃浦,西北有趙屯、大盈、顧會(huì)、松子、磐龍等五浦,俱會(huì)吳淞江入海。東南有金山衛(wèi),又東有青村守御千戶所,俱洪武二十年二月置。西北有小貞村、西南有泖橋二巡檢司。南有金山巡檢司,本治張堰,后徙胡家巷。東南有南橋巡檢司,本戚睦,后徙治更名。又有陶宅巡檢司,后廢。又東南有柘林鎮(zhèn),嘉靖間筑城戍守。
上海府東北。東濱海,有鹽場(chǎng)。北有吳淞江,有巡檢司。東有黃浦,有巡檢司。東南有南匯觜守御中、后千戶所,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有三林莊巡檢司。又有南蹌巡檢司,后廢。嘉靖三十六年筑城曰川沙堡,置兵戍守焉。
青浦府西北。嘉靖二十一年四月以今縣東北之新徑巡檢司置,析華亭、上海二縣地益之。三十二年廢為青龍鎮(zhèn),仍置新徑巡檢司。萬歷元年復(fù)於唐行鎮(zhèn)置縣,即今治也。北有吳淞江。東有顧會(huì)等浦。西南有淀山湖。又西有安莊鎮(zhèn),殿山巡檢司置於此。
常州府元常州路,屬江浙行省。太祖丁酉年三月丁亥曰長春府,己丑曰常州府。萬歷末,避諱曰嘗州府。領(lǐng)縣五。西北距南京三百六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一十五萬二千一百六十四,口七十七萬五千五百一十三。弘治四年,戶五萬一百三十一,口二十二萬八千三百六十三。萬歷六年,戶二十五萬四千四百六十,口一百萬二千七百七十九。
武進(jìn)倚。東為晉陵縣,元時(shí)同治郭內(nèi)。太祖丁酉年三月改武進(jìn)縣曰永定,晉陵縣曰京臨。尋以京臨省入永定。壬寅年八月仍改永定曰武進(jìn)。東南有馬跡山,濱太湖。北有大江。西有孟瀆,又有得勝新河,俱北入江。南有運(yùn)河。西南有氵鬲湖。與宜興界。東有陽湖,與無錫界。西有魏村閘守御百戶所,洪武三年置。又有奔牛巡檢司。西北有小河巡檢司,舊在鄭港,后移小河寨,尋復(fù)遷孟河城。北有澡江巡檢司,舊在江北沙新河,后遷縣北於塘村。
無錫府東。元無錫州。洪武二年四月降為縣。西有慧山,梁溪出焉,西南入太湖,其別阜曰錫山。西南有太湖。東南有運(yùn)河。又西北有高橋、東南有望亭二巡檢司。
宜興府南。元宜興州。太祖戊戌年十月曰建寧州,尋復(fù)曰宜興州。洪武二年降為縣。西南有荊南山,又有國山,又有龍池山。又東南有香蘭山,臨太湖。又有唐貢山,產(chǎn)茶。西北有掞山,有長蕩湖。北有運(yùn)河。南有荊溪。西南有百瀆,疏荊溪之下流,注於太湖,后多堙廢。東北有下邾、北有鐘溪、東南有湖氵父、西南有張渚四巡檢司。
江陰府西北。元江陰州,直隸江浙行省。太祖甲辰年曰連洋州,尋復(fù)曰江陰州。吳元年四月降為縣,來屬。北有君山,濱大江。西南又有秦望山。東有香山。南有運(yùn)河。又申浦在西,又有黃田等港,俱注大江。東有石頭港巡檢司。西有利港巡檢司,后移於夏港。又東有范港巡檢司,后廢。又有楊舍鎮(zhèn),嘉靖三十七年筑城。
靖江府東北。成化七年閏九月以江陰縣馬馱沙置。大江舊分二派,繞縣南北。天啟后,潮沙壅積,縣北大江漸為平陸。西南有新港巡檢司。
鎮(zhèn)江府元鎮(zhèn)江路,屬江浙行省。太祖丙申年三月曰江淮府,十二月曰鎮(zhèn)江府。領(lǐng)縣三。西距南京城二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八萬七千三百六十四,口五十二萬二千三百八十三。弘治四年,戶六萬八千三百四十四,口一十七萬一千五百八。萬歷六年,戶六萬九千三十九,口一十六萬五千五百八十九。
丹徒倚。北有北固山,濱大江。江中西北有金山,東北有焦山。又城西江口有蒜山。又京峴山在東,圌山在北,濱江為險(xiǎn)。又南有運(yùn)河。西有高資鎮(zhèn)、東北有安巷、東有丹徒鎮(zhèn)、北有姜家觜四巡檢司。
丹陽府東南。北濱大江,又有練湖。南有運(yùn)河。又東有呂城鎮(zhèn)巡檢司,尋移鎮(zhèn)東。又有包港巡檢司,尋移顧巷。
金壇府東南。西有茅山。東南有長蕩湖,一名洮湖,有湖溪巡檢司。北有白鶴溪。
廬州府元廬州路,屬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七月為府,置江淮中書行省於此,尋罷。領(lǐng)州二,縣六。距南京五百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四萬八千七百二十,口三十六萬七千二百。弘治四年,戶三萬六千五百四十八,口四十八萬六千五百四十九。萬歷六年,戶四萬七千三百七十三,口六十二萬二千六百九十八。
合肥倚。西有雞鳴山,肥水所出,東南流入巢湖。西南有紫篷山。東有浮槎山、橫山。又東南有四頂山,俯瞰巢湖,湖周四百余里,中有姥山、孤山。又東北有滁水,源出龍?zhí)?下流至六合縣入江。又東有店阜河,南有三汊河,皆入巢湖。東北有梁縣,洪武初省。西南有廬鎮(zhèn)關(guān)巡檢司,后徙於縣東之石梁鎮(zhèn)。
舒城府西南。西南有龍眠山,與桐城縣界。西有三角山。又巢湖在東。又南有北峽關(guān),亦與桐城界。
廬江府南。元屬無為州。洪武初,改屬府。東北有冶父山。東有巢湖。東南有黃陂湖。西有冷水關(guān),有巡檢司。
無為州洪武中,以州治無為縣省入。大江在東南。東有濡須水,一名天河,自巢湖分流,東北入江。又東有奧龍河鎮(zhèn),東南有泥汊河鎮(zhèn)、土橋河鎮(zhèn),北有黃落河鎮(zhèn)四巡檢司。西北距府二百八十里。領(lǐng)縣一:
巢州北。東南有七寶山,與含山縣濡須山相對(duì)峙,有西關(guān)在其上。巢湖在西,西北有柘皋河流入焉。南有石梁河,即濡須上流也,東南有清溪入焉。西南有焦湖巡檢司。
六安州洪武四年二月屬中都臨濠府,以州治六安縣省入。十五年改屬。西有淠水,亦曰沘水,下流至壽州入淮。西南有麻埠巡檢司,后廢。又西北有和尚灘巡檢司,弘治間屬霍山縣,后移於新店,仍來屬。東距府百八十里。領(lǐng)縣二:
英山州西南。縣治本直河鄉(xiāng),崇禎十二年徙於西北之章山,十六年又遷於北境之添樓鄉(xiāng)。多云山在西北,接湖廣羅田縣界。西有英山河,湖廣浠水之上源也。
霍山州西南。本六安州故埠鎮(zhèn)巡檢司,弘治二年改為縣。南有霍山,亦曰天柱山,亦曰衡山,又謂之南岳也。東南有鐵爐山,多鐵冶。又西南有四十八盤山,又淠河在東,源出霍山,下流至壽州入淮。西北有千羅畈、西南有上土市二巡檢司。
安慶府元安慶路,屬河南江北行省。太祖辛丑年八月曰寧江府,壬寅年四月曰安慶府。領(lǐng)縣六。北距南京六百五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五萬五千五百七十三,口四十二萬二千八百四。弘治四年,戶四萬六千五十,口六十一萬六千八十九。萬歷六年,戶四萬六千六百九,口五十四萬三千四百七十六。
懷寧倚。南濱大江,西有皖水流入焉,曰皖口。西北有觀音港巡檢司。東有長風(fēng)沙鎮(zhèn)巡檢司。
桐城府東北。東有浮山,一名浮度山。西北有龍眠山。北有北峽山,與舒城界,有北峽關(guān)巡檢司。又北有西峽山,亦謂之南峽石,對(duì)壽州峽石則此為南也。東南濱江,有樅陽河,自西北流入焉。又東有六百丈、東南有馬踏石、源子港三巡檢司。
潛山府西北。元末廢。洪武初復(fù)置 。西北有灊山,亦曰天柱山, 亦曰皖公山,即霍山也,皖水出焉,別流曰灊水,合流注大江。又有天堂山,后部河所出,有天堂寨巡檢司。
太湖府西北。西北有司空山。城西有馬路河,即后部河之下流也,東合于灊水。又西北有南陽、白沙,東北有小池,北有后部四巡檢司。
宿松府西南。東有馬頭山。又小姑山在縣南大江中,與江西彭澤縣界,有小姑山巡檢司。又西南有歸林灘、南有涇江口二巡檢司。
望江府西南。南濱江。東有雷池,南入江,曰雷江口,亦曰雷港,有巡檢司。西有泊湖,北有慈湖,東北有漳湖,下流俱入江。又西南有楊灣鎮(zhèn)巡檢司。
太平府元太平路,屬江浙行省江東道。太祖乙未年六月為府。領(lǐng)縣三。東距南京百三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三萬九千二百九十,口二十五萬九千九百三十七。弘治四年,戶二萬九千四百六十六,口一十七萬三千六百九十九。萬歷六年,戶三萬三千二百六十二,口一十七萬六千八十五。
當(dāng)涂倚。城北有采石山,一名牛渚山,臨大江。西南有博望山,與和州梁山夾江相對(duì)
- 上一篇:卷三十九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
- 下一篇:志第十五 歷九
- 七 亂宮闈太子淫母妃 宴仲秋康熙祭上蒼
- 六十二回 蘇舜卿含冤歸太虛 劉墨林暴怒斥禽獸
- 齊宿瘤女
- 景公病水夢(mèng)與日斗晏子教占?jí)粽咭詫?duì)第六
- 伯夷列傳第一
- 卷一百三十六
- 魯季敬姜
- 卷一百八十三
- 一百二十九回 戀舊情雍正幸引娣 慰小妾允祉違圣旨
- 魏芒慈母
- 卷二百一十三
- 列傳第八十九
- 第十七章 聰敏
- 十三 張五哥君前訴冤情 十三爺府邸賞親兵
- 隋書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
-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宦者一
- 卷二十八
- 三十四 入地牢明珠受酷刑 抗權(quán)貴劉華報(bào)君恩
- 第六章 潞河驛奸宄逞淫戲 瞞真情巧舌釋新憾
-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 六十一回 稱名士偏遇大方家 探情人又見死對(duì)頭
- 景公逐得斬竹者囚之晏子諫第三
-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外戚下
- 列傳第六宗室四
- 卷一百四十五
- 第三十一章 貴婦人慈心憫沉淪 帝乾隆雷雨理國政
- 列傳第二十 范泰王淮之王韶之荀伯子
- 景公問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對(duì)以先行義第十八
- 列傳第一百七
- 列傳第二十
- 六十三回 鬧王府文士敢撒野 演陣法將軍忘形骸
- 卷七十
- 列傳第八
- 三十四 入地牢明珠受酷刑 抗權(quán)貴劉華報(bào)君恩
- 卷八
- 列傳第六十一
- 楚成鄭瞀
- 卷二十七 南中王門學(xué)案三
- 列傳第八十
- 第00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