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本紀第二

太祖下

四年春正月丙申,射虎東山。

二月丙寅,修遼陽故城,以漢民、渤海戶實之,改為東平郡,置防御使。

夏五月庚辰,至自東平郡。

秋八月丁酉,謁孔子廟,命皇后、皇太子分謁寺觀。

九月,征烏古部,道聞皇太后不豫,一日馳六百里還,侍太后,病間,復還軍中。

冬十月丙午,次烏古部,天大風雪,兵不能進,上禱于天,俄頃而霽。命皇太子將先鋒軍進擊,破之,俘獲生口萬四千二百,牛馬、車乘、廬帳、器物二十馀萬。自是舉部來附。

五年春正月乙丑,始制契丹大字。

夏五月丙寅,吳越王復遣滕彥休貢犀角、珊瑚,授官以遣。庚辰,有龍見于拽剌山陽水上,上射獲之,藏其骨內(nèi)府。

閏六月丁卯,以皇弟蘇為惕隱,康默記為夷離畢。

秋八月己未朔,項諸部叛。辛未,上親征。

九月己丑朔,梁遣郎公遠來聘。壬寅,大字成,詔頒行之;侍勇实莶恳碾x污里軫等略地云內(nèi)、天德。

冬十月辛未,攻天德。癸酉,節(jié)度使宋瑤降,賜弓矢、鞍馬、旗鼓,更其軍曰應天。甲戌,班師。宋瑤復叛。丙子,撥其城,擒宋瑤,俘其家屬,徙其民於陰山南。

十二月己未,師還。

六年春正月丙午,以皇弟蘇為南府宰相,迭里為惕隱。南府宰相,自諸弟構(gòu)亂,府之名族多罹其禍,故其位久虛,以鋤得部轄得里、只里古攝之。府中數(shù)請擇任宗室,上以舊制不可輒變;請不已,乃告于宗廟而後授之。宗室為南府宰相自此始。

夏五月丙戌朔,詔定法律,正班爵。丙申,詔畫前代直臣像為招諫圖,及詔長吏四孟月詢民利病。

六月乙卯朔,日有食之。

冬十月癸丑朔,晉新州防御使王郁以所部山北兵馬內(nèi)附。丙子,上率大軍入居庸關。

十一月癸卯,下古北口。丁未,分兵略檀、順、安遠、三河、良鄉(xiāng)、望都、潞、滿城、遂城等十馀城,俘其民徙內(nèi)地。

十二月癸丑,王郁率其眾來朝,上呼郁為子,賞賚甚厚,而徙其眾于潢水之南。庚申,皇太子率王郁略地定州,康默記攻長蘆。唐義武軍節(jié)度使王處直養(yǎng)子都囚其父,自稱留後。癸亥,圍涿州,有白兔緣壘而上,是日破其郛。癸酉,刺史李嗣弼以城降。乙亥,存至定州,王都迎謁馬前。存引兵趨望都,遇我軍禿餒五千騎,圍之,存力戰(zhàn)數(shù)四,不解。李嗣昭領三百騎來救,我軍少卻,存乃得出,大戰(zhàn),我軍不利,引歸。存至幽州,遣二百騎躡我軍後,我軍反擊,悉擒之。己卯,還次檀州,幽人來襲,擊走之,擒其裨將。詔徙檀、順民于東平、瀋州。

天贊元年春二月庚申,復徇幽、薊地。癸酉,詔改元,赦軍前殊死以下。

夏四月甲寅,攻薊州。戊午,撥之,擒刺史胡瓊,以盧國用、涅魯古典軍民事。壬戌,大饗軍士。癸亥,李存圍鎮(zhèn)州,張文禮求援,命郎君迭烈、將軍康末怛往擊,敗之,殺其將李嗣昭。辛未,攻石城縣,撥之。

五月丁未,張文禮卒,其子處瑾遣人奉表來謝。

六月,遣鷹軍擊西南諸部,以所獲賜貧民。

冬十月甲子,以蕭霞的為北府宰相。分迭剌部為二院:斜涅赤為北院夷離,綰思為南院夷離,詔分北大濃兀為二部,立兩節(jié)度使以統(tǒng)之。

十一月壬寅,命皇子堯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略地薊北。

二年春正月丙申,大元帥堯骨克平州,獲刺史趙思溫、裨將張崇。

二月,如平州。甲子,以平州為盧龍軍,置節(jié)度使。

三月戊寅,軍于箭山,討叛奚胡損,獲之,射以鬼箭。誅其黨三百人,沉之狗河。置奚墮瑰部,以勃魯恩權(quán)總其事。

夏四月己酉,梁遣使來聘,吳越王遣使來貢。癸丑,命堯骨攻幽州,迭剌部夷離覿烈徇山西地。庚申,堯骨軍幽州東,節(jié)度使符存審遣人出戰(zhàn),敗之,擒其將裴信父子。

閏月庚辰,堯骨抵鎮(zhèn)州。壬午,撥曲陽。丙戌,下北平。是月,晉王李存即皇帝位,國號唐。

五月戊午,堯骨師還。癸亥,大饗軍士,賞賚有差。

六月辛丑,波斯國來貢。

秋七月,前北府宰相蕭阿古只及王郁徇地燕、趙。

冬十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己卯,唐兵滅梁。

三年春正月,遣兵略地燕南。

夏五月丙午,以惕隱迭里為南院夷離。是月,徙薊州民實遼州地。渤海殺其刺史張秀實而掠其民。

六月乙酉,召皇后、皇太子、大元帥及二宰相、諸部頭等詔曰;「上天降監(jiān),惠及民。圣主明王,萬載一遇。朕既上承天命,下統(tǒng)群生,每有征行,皆奉天意。是以機謀在己,取舍如神,國令既行,人情大附。舛訛歸正,遐邇無愆?芍^大含溟海,安納泰山矣!自我國之經(jīng)營,為群方之父母。憲章斯在,胤嗣何憂?升降有期,去來在我。良籌圣會,自有契於天人;眾國群王,豈可化其凡骨?三年之後,歲在丙戌,時值初秋,必有歸處。然未終兩事,豈負親誠?日月非遙,戒嚴是速。」聞詔者皆驚懼,莫識其意。是日,大舉征吐渾、項、阻卜等部。詔皇太子監(jiān)國,大元帥堯骨從行。

秋七月辛亥,曷剌等擊素昆那山東部族,破之。

八月乙酉,至烏孤山,以鵝祭天。甲午,次古單于國,登阿里典壓得斯山,以鹿祭。

九月丙申朔,次古回鶻城,勒石紀功。庚子,拜日于林。丙午,遣騎攻阻卜。南府宰相蘇、南院夷離迭里略地西南。乙卯,蘇等獻俘。丁巳,鑿金河水,取烏山石,輦致潢河、木葉山,以示山川朝海宗岳之意。癸亥,大食國來貢。甲子,詔礱辟遏可汗故碑,以契丹、突厥、漢字紀其功。是月,破胡母思山諸蕃部,次業(yè)得思山,以赤牛青馬祭天地。回鶻霸里遣使來貢。

冬十月丙寅朔,獵寓樂山,獲野獸數(shù)千,以充軍食。丁卯,軍于霸離思山。遣兵流沙,撥浮圖城,盡取西鄙諸部。

十一月乙未朔,獲甘州回鶻都督畢離遏,因遣使諭其主烏母主可汗。射虎于烏剌邪里山,抵霸室山。六百馀里且行且獵,日有鮮食,軍士皆給。

四年春正月壬寅,以捷報皇后、皇太子。

二月丙寅,大元帥堯骨略項。丁卯,皇后遣康末怛問起居,進御服、酒膳。乙亥,蕭阿古只略燕、趙還,進牙旗兵仗。辛卯,堯骨獻項俘。

三月丙申,饗軍于水精山。

夏四月甲子,南攻小蕃,下之;屎、皇太子迎謁於札里河。癸酉,回鶻烏母主可汗遣使貢謝。

五月甲寅,清暑室韋北陘。

秋九月癸巳,至自西征。

冬十月丁卯,唐以滅梁來告,即遣使報聘。庚辰,日本國來貢。辛巳,高麗國來貢。

十一月丁酉,幸安國寺,飯僧,赦京師囚,縱五坊鷹鶻。己酉,新羅國來貢。

十二月乙亥,詔曰:「所謂兩事,一事已畢,惟渤海世讎未雪,豈宜安駐!」乃舉兵親征渤海大;屎蟆⒒侍、大元帥堯骨皆從。

閏月壬辰,祠木葉山。壬寅,以青牛白馬祭天地于烏山。己酉,次撒葛山,射鬼箭。丁巳,次商嶺,夜圍扶馀府。

天顯元年春正月己未,白氣貫日。庚申,撥扶馀城,誅其守將。丙寅,命惕隱安端、前北府宰相蕭阿古只等將萬騎為先鋒,遇老相兵,破之;侍、大元帥堯骨、南府宰相蘇、北院夷離斜涅赤,南院夷離迭里是夜圍忽汗城。己巳,請降。庚午,駐軍于忽汗城南。辛未,素服,稿索牽羊,率僚屬三百馀人出降。上優(yōu)禮而釋之。甲戌,詔諭渤?たh。丙子,遣近侍康末怛等十三人入城索兵器,為邏卒所害。丁丑,復叛,攻其城,破之。駕幸城中。請罪馬前。詔以兵衛(wèi)及族屬以出。祭告天地。復還軍中。

二月庚寅,安邊、頡、南海、定理等府及諸道節(jié)度、刺史來朝,慰勞遣之。以所獲器幣諸物賜將士。壬辰,以青牛白馬祭天地。大赦,改元天顯。以平渤海遣使報唐。甲午,復幸忽汗城,閱府庫物,賜從臣有差。以奚部長勃魯恩、王郁自回鶻、新羅、吐蕃、項、室韋、沙陀、烏古等從征有功,優(yōu)加賞賚。丙午,改渤海國為東丹,忽汗城為天福。冊皇太子倍為人皇王以主之。以皇弟迭剌為左大相,渤海老相為右大相,渤海司徒大素賢為左次相,耶律羽之為右次相。赦其國內(nèi)殊死以下。丁未,高麗、貊、鐵驪、來貢。

三月戊午,遣夷離畢康默記、左仆射韓延徽攻長嶺府。甲子,祭天。丁卯,幸人皇王宮。己巳,安邊、頡、定理三府叛,遣安端討之。丁丑,三府平。壬午,安端獻俘,誅安邊府叛帥二人。癸未,宴東丹國僚佐,頒賜有差。甲申,幸天福城。乙酉,班師,以大舉族行

夏四月丁亥朔,次傘子山。辛卯,人皇王率東丹國僚屬辭。是月,唐養(yǎng)子李嗣源反,郭存謙弒其主存,嗣源遂即位。

五月辛酉,南海、定理二府復叛,大元帥堯骨討之。

六月丁酉,二府平。丙午,次慎州,唐遣姚坤以國哀來告。

秋七月丙辰,鐵州刺史衛(wèi)鈞反。乙丑,堯骨攻撥鐵州。庚午,東丹國左大相迭剌卒。辛未,衛(wèi)送大于皇都西,筑城以居之。賜名曰烏魯古,妻曰阿里只。盧龍行軍司馬張崇叛,奔唐。甲戌,次扶馀府,上不豫。是夕,大星隕于幄前。辛巳平旦,子城上見黃龍繚繞,可長一里,光耀奪目,入于行宮。有紫黑氣蔽天,日乃散。是日,上崩,年五十五。天贊三年上所謂「丙戌秋初,必有歸處」,至是乃驗。壬午,皇后稱制,權(quán)決軍國事。

八月辛卯,康默記等攻下長嶺府。甲午,皇后奉梓宮西還。壬寅,堯骨討平諸州,奔赴行在。乙巳,人皇王倍繼至。

九月壬戌,南府宰相蘇薨。丁卯,梓宮至皇都,權(quán)殯于子城西北。己巳,上升天皇帝,廟號太祖。

冬十月,盧龍軍節(jié)度使盧國用叛,奔于唐。

十一月丙寅,殺南院夷離耶律迭里、郎君耶律匹魯?shù)取?/p>

二年八月丁酉,葬太祖皇帝于祖陵,置祖州天城軍節(jié)度使以奉陵寢。統(tǒng)和二十六年七月,進大圣大明天皇帝。重熙二十一年九月,加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太祖所崩行宮在扶馀城西南兩河之間,後建升天殿于此,而以扶馀為黃龍府云。

贊曰:遼之先,出自炎帝,世為審吉國,其可知者蓋自奇首云。奇首生都山,徙潢河之濱。傳至雅里,始立制度,置官屬,刻木為契,穴地為牢。讓阻午而不肯自立。雅里生毗牒。毗牒生領。領生耨里思,大度寡欲,令不嚴而人化,是為肅祖。肅祖生薩剌德,嘗與黃室韋挑戰(zhàn),矢貫數(shù)札,是為懿祖。懿祖生勻德實,始教民稼穡,善畜牧,國以殷富,是為玄祖。玄祖生撒剌的,仁民愛物,始置鐵冶,教民鼓鑄,是為德祖,即太祖之父也。世為契丹遙輦氏之夷離,執(zhí)其政柄。德祖之弟述瀾,北征于厥、室韋,南略易、定、奚、,始興板筑,置城邑,教民種桑麻,習織組,己有廣土眾民之志。而太祖受可汗之禪,遂建國。東征西討,如折枯拉朽。東自海,西至于流沙,北絕大漠,信威萬里,歷年二百,豈一日之故哉!周公誅管、蔡,人未有能非之者。剌葛、安端之亂,太祖既貸其死而復用之,非人君之度乎?舊史扶馀之變,亦異矣夫!

※校勘記

一:唐義武軍節(jié)度使王處直唐,原誤「晉」。據(jù)卷七五王郁傳、舊五代史五四及司馬光資治通鑒(以下稱通鑒)改。

二:裨將張崇張崇,新五代史四七、舊五代史八八本傳并作張希崇。此避天祚延禧嫌名,去「!棺。

三:鑿金河水取烏山石按「鑿」「取」二字互舛。

四:郭存謙弒其主存存謙,新五代史七三作從謙。

五:盧龍行軍司馬張崇叛奔唐按張奔唐事,舊五代史三九及通鑒并系于天成三年(遼天顯三年)閏八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