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處世態(tài)度的基本理念:無!唷獰o我

佛教徒處世態(tài)度的基本理念:無常—苦—無我

  佛陀弟子們,不但教導懇切,而且時常質(zhì)問弟子,以考驗他們是否真的領(lǐng)悟了佛道。在這一方面,佛陀身為一個教師的身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有一日,在舍衛(wèi)城郊外的祇園精舍,阿難站在佛陀面前道:

  「大德!請給我一個簡略的教諭。我希望奉行教諭。暫時單獨到安靜的地方,去專心修道!埂

  比丘們有時候去山林里,或無人所住的空房,獨坐靜思,度過一些日子。在這以前,必先恭聽佛陀的教諭,作為修行的課題,而后就觀想入坐,這是他們的成例。這一次,佛陀并不教諭,先問阿難:

  「阿難!你想怎么樣,有存在的東西,是常恒抑或無常?」常恒即指無變化,而無常則指有變化。

  「大德!那是無常!拱㈦y如此回答。

  「阿難!無常的東西是苦,或是樂?」。

  「大德!那是苦的!拱㈦y如此回答。

  「那么,這種無常而苦的東西,能說是自己的東西、自己的本體嗎?在時時變遷而緣生緣滅的存在中,仍然固執(zhí)于『自己』的東西,是否妥當?追求『不變』的自己,是否能夠做得到?」。

  阿難回答佛陀那是不可能的。接著,佛陀就說了:

  「阿難,所以你要厭離一切無常不實的幻有。厭離一切,則能解說執(zhí)著幻影的纏結(jié),獲得自由后,方能覺醒真實不變的道理!。

  佛陀授予這個道理,送阿難出去。這一篇的問答形式,尚可見于別的經(jīng)典里。由此可知,無常—苦—無我,乃是佛教徒處世態(tài)度的基本理念。

經(jīng)典出處:

  ◎相應部經(jīng)典·二二·一五無常者

  ◎雜阿含經(jīng)·一·九無常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