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把毀譽置之度外

把毀譽置之度外

  有時候?qū)e人對自己的批評或贊美放在心上,且一直耿耿于懷是非常不明智的一件事情。

  因為無論人們怎么努力,總也無法被一些小人們所認可,這就是所謂的道不同,不相為謀。

  反過來說,這樣的小人無需迎合,對待這樣的毀譽之言也就不必太過認真。

  唐朝大將、汾陽王郭子儀,一生戎馬,為大唐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總有一些人看不慣他,故意在他背后制造流言,在皇帝面前重傷郭子儀。

  為此郭子儀很長一段時間被廢置在家,后來雖然因時局關(guān)系,被予以重用,但始終經(jīng)受著各種讒言的誣陷。

  最愛說郭子儀壞話的就是得寵的宦官魚朝恩。他常在皇帝面前詆毀郭子儀,說他擁兵自重,意圖謀反,又說他生活奢靡,行為不端。

  但每次郭子儀回朝時,都一切從簡,絲毫看不出對朝廷有什么不恭不敬之處,對于他生活驕奢的流言也不攻自破了。

  一直找不到郭子儀破綻的魚朝恩心懷怨恨,竟然派人趁郭子儀在外征戰(zhàn)的時候,掘了郭子儀父親的墳?zāi)埂?/p>

  此事一出,朝野嘩然,很快此事就被傳到了郭子儀耳中,他的舊部們義憤填膺,要殺了魚朝恩這奸佞小人,但卻被郭子儀制止了。

  此時正值叛軍作亂,唐朝可謂命懸一線,全都的希望都在郭子儀身上,代宗皇帝生怕郭子儀就此“撂挑子不干”,遂宣他入朝覲見,親自安撫他。

  沒想到郭子儀卻一直隱忍,一切從大局考慮,還對代宗皇帝說:“我常年在外領(lǐng)兵作戰(zhàn),手下的士兵們不知道毀了多少別人的墳?zāi)梗覠o力管教。如今家父的墳?zāi)挂苍獾搅似茐模@真是我的報應(yīng)啊,我不怪任何人。”

  郭子儀如此大氣的舉動,連代宗皇帝也深受感動。

  后來魚朝恩擺宴席宴請郭子儀,其他大臣都勸他小心這是一場鴻門宴,不如不去,郭子儀卻不為所動,堅持赴宴。

  他手下的將士們也擔心郭子儀的安危,紛紛請命要跟隨他一起去,也被郭子儀拒絕了。郭子儀赴宴僅帶了幾個家仆,這讓魚朝恩本人也感到十分詫異,于是他就問郭子儀:“將軍您怎么只帶了這么幾個隨從就來赴宴,您不怕我對你不利嗎?”于是郭子儀將別人告誡他的話全盤托出。

  魚朝恩聽后又慚愧又感動,他淚流滿面地說:“將軍的寬厚仁慈,非一般人可比。今日要不是您如此大度,恐怕你我之間又要生出許多是非了。”

  郭子儀為人坦蕩,自認無愧于天地君王,對得起天下百姓,但仍然惹來一些無恥之徒的非議,可見毀譽這種東西的出現(xiàn)根本不遵從人的德行

  即使是盡善盡美的人,也有被指責的時候,反之,即使自己看來一無是處,但有時同樣能夠得到贊揚。

  毀譽之詞皆出于人口,而人是一種時常情緒化的動物,有時人言難免淪為世間最不值錢的東西。要不怎么說“沉默是金”呢。

  這種東西來無影去無蹤,連追究起來都難,大家說起來也常?跓o遮攔,如果一個人非要在這種事情上較起真來,也只能是苦了自己。

  所以達觀禪師開悟李端愿時,才會一直告誡他拋棄所有的世俗之念,全心全意感受生活的真諦。

  宋仁宗時期,出身顯赫的太子太保李端愿常到寺廟中與高僧參禪,有一次他又到達觀禪師處聽禪。

  達觀禪師對他說:“佛祖在本無意義的生命中,發(fā)現(xiàn)了人生的意義,進而擺脫了凡塵俗世,一心問道,所有的煩惱都消失了。其實,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會生出煩惱,要想在俗世之中求得靈魂的平靜,簡直就像是癡人說夢。只有真正參悟一切,在心中求取答案,才能夠得到想要的一切。”

  李端愿聽后問道:“那么心又該何去何從呢?”

  “將所有的善惡成敗,都別放在心上即可。”

  李端愿又追問道:“怎么能不想呢?如果不想又怎么可能明白呢?”

  “所有的一切都只需想到好的一面,不要去想那些不好的,你的就心可獲得平靜了。”達觀禪師解釋道。

  “那人要是死了呢,心又在哪里呢?”

  “連生命都不存在了,死又是從何說起呢?”

  李端愿卻說:“我已經(jīng)找到了自己的生命。”

  “那么你的生命又是從何處來呢?”

  “這……”李端愿一臉茫然。

  達觀禪師順勢拍了李端愿的胸口處,然后說:“已經(jīng)在這里了!你還往哪里想?”

  李端愿被達觀禪師這一下嚇了一跳,等到緩過神來隨即恍然大悟:“我懂了,我懂了。”

  大千世界,每個人的品行都會因各種不同際遇而有所差別。每個人對人生的看法也不盡相同,由此一來,每個人又都有一些特別偏愛或詆毀的事情。讓所有人都滿意,都豎大拇指稱好的人根本不存在。

  做人根本無需太在乎別人說了些什么,將毀譽置之度外,埋頭過好日子才是最真實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