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弘善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初學佛法應從哪里入手?

[佛學常識] 發(fā)表時間:2019-05-28 作者:皆仁法師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閉

初學佛法應從哪里入手?

  今天收到留言,有人提問說:“法師,我初學佛法,還沒有機緣依止師父修學,應該從什么地方開始入手?”

  的確,這個問題是初學佛法者都會遇到的。有緣能夠學習佛法,這是一件好事。那修學佛法應該從什么地方開始入手呢?

個人的建議,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哪三方面呢?這三方面就是信、愿、行。

  那具體應該怎么理解呢?

  一、信

  修學佛法,無信不立。首先,先要了解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知道佛法僧的功德所在,那信心就會慢慢確立。

  要如何培養(yǎng)信心呢?

  古代培養(yǎng)信心的條件很多,而在現代,想要培養(yǎng)堅固的信心,卻不太容易。但是現代有一個好處,就是經典易得。

  所以,個人的建議是廣讀佛典,尤其是佛菩薩和高僧大德的傳記,看看他們是如何用生命來實踐佛法的,再結合自己平時待人接物的實踐,一點點在平常日用中積累信心。

  二、愿

  其實,每個有緣接觸佛法而且生起凈信的人,一如《金剛經》中所說:“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都是奮斗了多生累劫才成就了今生習學佛法的福報。

  所以說發(fā)愿是很重要的。

  在學習佛法的時候,好好觀察自己是為什么而修學佛法?

  是為了成佛利益眾生而學佛?還是只是為了一些皮毛表象的東西而學佛?是偶遇人生的挫折而產生逃避的想法而學佛?還是覺得世間太過混亂,想要在這混亂的世間找到人生真相才學佛?

  好好審視自己的內心,找出最根源的地方,再好好發(fā)愿。從發(fā)愿開始的那一剎那,就開始走上了修行之路。

  《楞嚴經》中說:“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所以在初修學的時候所發(fā)的愿,很重要,一定要審慎對待。

  而在佛經中所說的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文殊菩薩的十大愿、普賢菩薩的十大愿、觀音菩薩的十二大愿等,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多學習。

  三、行

  在信和愿確立之后,就涉及到行的問題。

  這也是提問者最想要了解的部分。

  那應該怎么行呢?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修行,不在于一些表象的東西,不在于你每天念了多少經,念了多少佛,拜了多少佛?而在于你在念經、念佛、拜佛的時候,是否心與佛相應?是否放下了其他的雜念,專心地去修行?而不只是為了完成功課而去做功課,然后以此作為向別人炫耀的資本。

  修行,是藉佛經、佛號和佛像讓你的心與佛相應的橋梁,而它的最后作用,是讓你把佛法落實到生活中,而不是佛法是佛法,生活是生活,那樣學佛多年,依舊故我,又有何益?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而對應現在的人的根基的法門,以念經、念佛菩薩名號或持咒、拜佛居多。

  那就這三種行大致說明一下:

  1、念經

  其用意不僅僅是讓我們知道佛經中所宣說的道理,而在讀誦的過程也是受持佛意的過程,通過每個字、每個音,在讀誦的過程中與佛心相應,感受佛陀的慈悲和佛法的智慧

  所以,對于初學者而言,一開始不必貪多,每天念一部與自己投緣的經典,或《金剛經》、或《藥師經》、或者《阿彌陀經》、或《普門品》等都可以。念誦的時候,端正心意,恭敬地去念誦,對于一字一音都了了分明,日久功深,個中的妙處自能體會。

  2、念佛菩薩名號和持咒

  說到念佛菩薩名號,有些人就感到很糾結,因為看了佛經之后,見每位佛菩薩的名號都如此殊勝,那到底念哪一位好呢?

  其實不必糾結,佛佛道同,無論念哪一位佛菩薩的名號,其最終也是與佛菩薩相應,與佛菩薩感應道交,所以,念哪一位都是一樣的。

  重要的是,你的信是否真實生起了,是否真的相信佛菩薩的功德力。而這一念誠摯的信心,才是你與佛菩薩之間的橋梁,才能把你帶往解脫彼岸。

  關于持咒也是一樣的,咒,一般說的是咒陀羅尼,陀羅尼意為總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惡法不使起之力用。也就是說能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如《佛地論》中說:“陀羅尼者,增上念慧,能總任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

  所以,持咒,也不在于你持哪一個咒,而在于你持咒的心能否與佛菩薩的愿力相應。

  而在你糾結哪一位佛菩薩名號更為殊勝,哪一個咒語效果更好的時候,你已經離佛越來越遠了。

  持念佛菩薩名號和咒語的一個要點就是:具足信心,一念專誠。

  3、拜佛

  說到拜佛,很多人心里也許會過不去那個坎,認為那些只是泥塑木雕,為什么要拜?

  其實,外表看那只是泥塑木雕,但是內在,它是在表法,是表示佛菩薩的功德所聚。如果能夠低下自己高傲的頭,拋去我慢之心,見識到自己在宇宙中的渺小,這時,內心的智慧才會真正生起。

  所以,拜佛,不是因為佛菩薩需要人們去恭敬他們,而是我們需要藉這樣的一個緣去調服我們的慢心,去找尋一個殊勝對境來懺悔我們百千劫以來所造下的罪障。

  佛菩薩不需要我們的禮拜來彰顯他們的功德,真正需要籍此禮拜來積累功德的,恰恰是我們,我們需要以此來培植大量的福德資糧以利我們更好地修行。

  所以,當你的頭磕下去的瞬間,你的慢心減退,你的真正智慧才會慢慢生起。

  以上就是對于“初學佛法的人,應該從什么地方開始入手”的幾點建議,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