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名詞 >

【菩薩行】什么是菩薩行?什么行為是菩薩行?

【菩薩行】什么是菩薩行?什么行為是菩薩行?

什么是菩薩行?

  菩薩行讀作「pú sà háng」。菩薩行,即舍己為人、利益眾生,也就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謂菩薩自利利他圓滿佛果的大行,也就是布施等之六度。菩薩行包括四無量心、四攝、六度。其精神主要是大悲大愿、不舍眾生,更不能損害眾生。

什么行為是菩薩行?

  菩薩行之六度

  所謂修菩薩行,不出六度。‘度’即梵語波羅密多,為到彼岸,即修行者依菩薩乘,如乘一大船,能由生死苦惱的此岸,而解脫度到涅槃的彼岸,完成自利利他的事業(yè),而證佛果。

  六度,即一、布施:以金錢去救濟(jì)貧苦者;或以自己所修學(xué)之佛法,去勸化他人,使之共聞佛法,離苦得樂;或犧牲自己所有,去救度一切眾生。二、持戒:自己遵守佛陀的規(guī)律,再以所修的善法去攝受他人,同受法益。三、忍辱:忍受他人的破壞怨恨、譏諷,以及一切的苦惱。四、精進(jìn):能勤斷一切惡,勤修一切善,勤度一切眾生。五、禪定:身心安定,不受動搖。六、智慧:勤修一切事理正智。

  菩薩行之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是指菩薩普度眾生所應(yīng)具備的四種精神,即慈、悲、喜、舍。以現(xiàn)代的話來說,就是以無量的與樂心、拔苦心、歡喜心和包容心來廣度一切有情。菩薩懷抱慈無量心,慈愛眾生,因此常求安穩(wěn)樂事以饒益有情。以悲無量心,悲憫眾生輪回六道,受種種身苦、心苦,所以發(fā)心為之拔除。以喜無量心,令眾生得大歡喜。以舍無量心,舍以上三種心,對眾生不憎不愛。

  一、慈無量心:慈是愿人得樂的意思。世人多只知自求快求,忘掉別人的痛苦,但修習(xí)慈無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只求自己的親人得到快樂,乃至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都要得到快樂,還要腳踏實地,去幫助他們得到快樂,即是無量的“慈”,能給無量的眾生得樂。

  二、悲無量心:悲是一種悲憐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顧別人的痛苦,但這悲無量心則相反,只知救拔別人的痛苦,卻忘記自己的痛苦,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是悲心似海的宏愿,為的是拔人之苦,即是無量的“悲”,能拔無量眾生之苦。

  三、喜無量心:喜是歡喜,眼看別人能夠離苦得樂,頓生一種無限喜悅的心情。世人只為自己得到快樂的事情,或其親人得到升官發(fā)財,而生歡喜心,很少見別人樂事而生起歡喜心的。且有一部分的人,還存著幸災(zāi)樂禍的心理,見人快樂,心里則悶悶不樂,見人受難,心里則暗暗歡喜。但這種喜無量心則不同,不但見人得樂而生歡喜,就是冤家敵人,能有歡樂的事;也同樣表示無量歡喜。

  四、舍無量心:舍是舍掉一種分別執(zhí)著的觀念。為善雖可樂,但恐有人我冤親的計別,故應(yīng)舍棄。又無論做任何善事,也要把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舍掉。則心量廣闊,慈悲濟(jì)度無量眾生,心不存著,正以一澤秋水如鏡,月穿無痕,故稱舍無量心。

  菩薩行之四攝

  攝的意義就是大眾團(tuán)結(jié)的條件。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愛語,慈愛的言語和態(tài)度;第三是利行,為大眾利益服務(wù);第四是同事,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動方面同于大眾。四攝法是菩薩在眾生中進(jìn)行工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