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稱第三十二
管子曰:“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淵,民知而取之。是以我有過為,而民毋過命。民之觀也察矣,不可遁逃以為不善。故我有善,則立譽我;我有過,則立毀我。當(dāng)民之毀譽也,則莫歸問于家矣,故先王畏民。操名從人,無不強也;操名去人,無不弱也。雖有天子諸侯,民皆操名而去之,則捐其地而走矣,故先王畏民。在于身者孰為利?氣與目為利。圣人得利而托焉,故民重而名遂。我亦托焉,圣人托可好,我托可惡,以來美名,又可得乎?我托可惡,愛且不能為我能也,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氣于面,不能以為可好。我且惡面而盛怨氣焉,怨氣見于面,惡言出于口,去惡充以求美名,又可得乎?甚矣,百姓之惡人之有余忌也,是以長者斷之,短者續(xù)之,滿者洫之,虛者實之!
管子曰:“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故稱身之過者,強也;洽身之節(jié)者,惠也;不以不善歸人者,仁也。故明王有過則反之于身,有善則歸之于民。有過而反之身則身懼,有善而歸之民則民喜。往喜民,來懼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今夫桀紂不然,有善則反之于身,有過則歸之于民。歸之于民則民怒,反之于身則身驕。往怒民,來驕身,此其所以失身也。故明王懼聲以感耳,懼氣以感目。以此二者有天下矣,可毋慎乎?匠人有以感斤?,故繩可得斷也,羿有以感弓矢,故彀可得中也。造父有以感轡策,故遬獸可及,遠道可致。天下者,無常亂,無常治。不善人在則亂,善人在則治,在于既善,所以感之也!
管子曰:“修恭遜、敬愛、辭讓、除怨、無爭以相逆也,則不失于人矣。嘗試多怨?fàn)幚?相為不遜,則不得其身。大哉!恭遜敬愛之道。吉事可以入察,兇事可以居喪。大以理天下而不益也,小以治一人而不損也。嘗試往之中國、諸夏、蠻夷之國,以及禽獸昆蟲、皆待此而為治亂。澤之身則榮,去之身則辱。審行之身毋怠,雖夷貉之民,可化而使之愛。審去之身,雖兄弟父母,可化而使之惡。故之身者,使之愛惡;名者,使之榮辱。此其變名物也,如天如地,故先王曰道。”
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若不可諱而不起此病也,仲父亦將何以詔寡人?“管仲對曰:“微君之命臣也,故臣臣聞之,務(wù)為不久,蓋虛不長。其生不長者,其死必不終!被腹:“善!惫苤偎,已葬。公憎四子者,廢之官。逐堂巫而苛病起兵,逐易牙而味不至,逐豎刁而宮中亂,逐公子開方而朝不治;腹:“嗟!圣人固有悖乎!”乃復(fù)四子者。處期年,四子作難,圍公一室不得出。有一婦人、遂從竇入,得至公所。公曰:“吾饑而欲食,渴而欲飲,不可得,其故何也?”婦人對曰:“易牙、豎刁、堂巫、公子開方四人分齊國,涂十日不通矣。公子開方以書社七百下衛(wèi)矣,食將不得矣!惫:“嗟茲乎!圣人之言長乎哉!死者無知則已,若有知,吾何面目以見仲父于地下!”乃援素幭以裹首而絕。死十一日,蟲出于戶,乃知桓公之死也。葬以楊門之扇;腹陨硭朗蝗,蟲出戶而不收者,以不終用賢也。
桓公、管仲、鮑叔牙、寧戚四人飲,飲酣,桓公謂鮑叔牙曰:“闔不起為寡人壽乎?“鮑叔牙奉杯而起曰:“使公毋忘出如莒時也,使管子毋忘束縛在魯也,使寧戚毋忘飯牛車下也。”桓公辟席再拜曰:“寡人與二大夫能無忘夫子之言,則國之社稷必不危矣!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yīng)篇感應(yīng)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jīng)名句
- 始計第一
- 太上感應(yīng)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nèi)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jīng)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