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釋卷四下
外篇在宥第十一【一】
【一】【釋文】以義名篇。◎慶藩案文選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詩注引司馬云:在,察也。宥,寬也。釋文闕。
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一】。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二】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三】!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四】。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疚濉
【一】【注】宥使自在則治,治之則亂也。人之生也直,莫之蕩,則性命不過,欲惡不爽。在上者不能無為,上之所為而民皆赴之,故有誘慕好欲而民性淫矣。故所貴聖王者,非貴其能治也,貴其無為而任物之自為也。
【疏】宥,寬也。在,自在也。治,統(tǒng)馭也。寓言云,聞諸賢聖任物,自在寬宥,即天下清謐;若立教以馭蒼生,物失其性,如伯樂治馬也。
【釋文】《聞在宥》音又,寬也!秳t治》直吏反。下治亂同。《欲惡》烏路反!逗糜泛魣蠓。
【二】【疏】性者,稟生之理;德者,功行之名;故致在宥之言,以防遷淫之過。若不任性自在,恐物淫僻喪性也。若不宥之,復(fù)恐效他,其德遷改也。
【三】【注】無治乃不遷淫。
【疏】性正德定,何勞布政治之哉!有政不及無政,有為不及無為。
【釋文】《有治天下者哉》崔本作有治天下者材失,云:強治之,是材之失也。
【四】【注】夫堯雖在宥天下,其跡則治也。治亂雖殊,其於失後世之恬愉,使物爭尚畏鄙而不自得則同耳。故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也。
【疏】恬,靜也。愉,樂也。瘁,憂也。堯以德臨人,人歌擊壤,乖其靜性也;桀以殘害於物,物遭憂瘁,乖其愉樂也。堯桀政代斯異,使物失性均也。
【釋文】《人樂》音洛!短瘛吠街t反!洞岽帷吩诩痉,病也。廣雅云:憂也。崔本作醉!队洹芬翳,徐音喻!豆首u》音餘。
【五】【注】恬愉自得,乃可長久。
【疏】堯以不恬涖人,桀以不愉取物,不合淳和之性;欲得長久,天下未之有也。
人大喜邪?毗於陽;大怒邪?毗於陰。陰陽並毗,田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處無常,【一】思慮不自得,中道不成章【二】,於是乎天下始喬詰卓鷙,而後有盜跖曾史之行。故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足,【三】舉天下以罰其惡者不給【四】,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五】。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終以賞罰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六】!
【一】【疏】毗,助也。喜出於魂,怒出於魄,人稟陰陽,與二儀同氣。堯令百姓喜,毗陽暄舒;桀使人怒,助陰慘肅。人喜怒過分,則天失常,盛夏不暑,隆冬無霜。既失和氣,加之天災(zāi),人多疾病,豈非反傷形乎!不可有為作法,必致殘傷也。
【釋文】《毗於》如字。司馬云:助也。一云:並也!蛴衢性:釋文,毗如字,司馬云,助也,一云,並也,然下文云,陰陽並毗,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則訓(xùn)(為)(一)助已不可通,若訓(xùn)並更為失之矣。案此毗字當(dāng)讀為毗劉暴樂之毗。爾雅釋詁云,毗劉,暴樂也。合言之則曰毗劉,分言之則或止曰劉,詩桑柔篇捋采其劉是也;或止曰毗,此言毗於陽毗於陰是也。暴樂,毛公傳作爆爍。鄭氏箋云:捋采之則爆爍而疏。然則爆爍猶剝落也。喜屬陽,怒屬陰,故大喜則傷陽,大怒則傷陰。毗陰毗陽,言傷陰陽之和也,故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若從司馬訓(xùn)毗為助,則下三句不貫矣。淮南子原道篇,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正與此同義。
【二】【注】此皆堯桀之流,使物喜怒大過,以致斯患也。人在天地之中,最能以靈知喜怒擾亂群生而振蕩陰陽也。故得失之間,喜怒集乎百姓之懷,則寒暑之和敗,四時之節(jié)差,百度昏亡,萬事失(二)落也。
【疏】為滯喜怒,遂使百姓謀慮失真,既乖憲章之法,斯敗也已。
【釋文】《思慮》息嗣反!洞筮^》音泰。
【三】【注】慕賞乃善,故賞不能供。
【釋文】《喬》向欽消反,或去夭反,郭音矯,李音驕。《詰》李去吉反,徐起列反。崔云:喬詰,意不平也!蹲俊冯方欠,郭丁角反,向音{竹卓}。《鷙》敕二反,李豬栗反,向豬立反,又敕栗反。崔云:卓鷙,行不平也!吨小废旅戏。
【四】【注】畏罰乃止,故罰不能勝。
【疏】喬,詐偽也。詰,責(zé)問也。卓,獨也。鷙,猛也。於是喬偽詰責(zé),卓爾不群,獨懷鷙猛,輕陵於物,自堯為始,次後有盜跖之惡,曾史之善,善惡既著,賞罰係焉。慕賞行善,懼罰止惡,舉天下斧鉞不足以罰惡,傾宇宙之藏不足以賞善。給,猶足也。
【釋文】《能勝》音升。
【五】【疏】若忘賞罰,任真乃在足也。
【六】【注】忘賞罰而自善,性命乃大足耳。夫賞罰者,聖王之所以當(dāng)功過,非以著勸畏也。故理至則遺之,然後至一可反也。而三代以下,遂尋其事跡,故匈匈焉與跡競逐,終以所寄為事,性命之情何暇而安哉!
【疏】匈匈,讙譁也,競逐之謂也。人懼斧鉞之誅,又慕軒冕之賞,心懷百慮,事出萬端,匈匈競逐而不知止。夏殷已來,其風(fēng)漸扇,賞罰攖擾,終日荒忙,有何容暇安其性命!
【釋文】《匈匈》音兇。
【!(一)為字依諸子平議刪。(二)趙諫議本失作夭,世德堂本作失。
而且說明邪?是淫於色也;說聰邪?是淫於聲也;【一】說仁邪?是亂於德也;說義邪?是悖於理也;【二】說禮邪?是相於技也;說樂(也)〔邪〕(一)?是相於淫也;【三】說聖邪?是相於藝也;說知邪?是相於疵也【四】。天下將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五】;天下將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臠卷獊(二)囊而亂天下也【六】。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七】豈直過也而去之邪!乃齊戒以言之,跪坐以進(jìn)之,鼓歌以儛之,吾若是何哉【八】!
【一】【疏】說,愛染也。淫,耽滯也。希離慕曠,為滯聲色。
【釋文】《而且》如字,徐子餘反!墩f明》音悅。下同。
【二】【疏】德無憎愛,偏愛故亂德;理無是非,裁非故逆理。悖,逆也。
【釋文】《是悖》必內(nèi)反,徐蒲沒反。
【三】【疏】禮者,擎跽曲拳,節(jié)文隆殺。樂者,咸池大夏,律呂八音。說禮乃助浮華技能,愛樂更助宮商淫聲。
【釋文】《是相》息亮反,助也。下及注皆同。《於技》其綺反,李音歧。崔同,云:不端也。
【四】【注】當(dāng)理無說,說之則致淫悖之患矣。相,助也。
【疏】說聖跡,助世間之藝術(shù);愛智計,益是非之疵病也。
【釋文】《說知》音智。《於疵》疾斯反。
【五】【注】存亡無所在,任其所受之分,則性命安矣。
【疏】八者,聰明仁義禮樂聖智是也。言人稟分不同,性情各異。離曠曾史,素分有者,存之可也;眾人性分本無,企慕乖真,亡之可也。
【六】【注】必存此八者,則不能縱任自然,故為臠卷獊囊也。
【疏】臠卷,不舒放之容也。獊囊,悤遽之貌也。天下群生,唯知分外,不能安任,臠卷自拘,夸華人事,獊囊悤速,爭馳逐物,由八者不忘,致斯弊者也。
【釋文】《臠》力轉(zhuǎn)反。崔本作欒。《卷》卷勉反,徐居阮反。司馬云:臠卷,不申舒之狀也。崔同。一云:相牽引也!丢仭芬魝}。崔本作戕!赌摇啡缱。崔云:戕囊,猶搶攘!虮R文弨曰:今本獊作愴。
【七】【注】不能遺之,已為誤矣。而乃復(fù)尊之以為貴,豈不甚惑哉!
【疏】前八者,亂天下之經(jīng),不能忘遺,已是大惑。方復(fù)尊敬,用為楷模,痛惜甚也。
【釋文】《乃復(fù)》扶又反。
【八】【注】非直由寄而過去也,乃珍貴之如此。
【疏】八條之義,事同芻狗,過去之後,不合更收。誠禁致齊,明言執(zhí)禮,君臣跪坐,更相進(jìn)獻(xiàn),鼓九韶之歌,舞大章之曲。珍重蘧廬,一至於此,莊生目擊,無柰之何也。
【釋文】《而去》起慮反!吨啊反薇疚ù艘蛔肿餍,餘皆作咫!洱R戒》本又作齋,同。側(cè)皆反。《跪》其詭反,郭音危。
【!(一)邪字依世德堂本改。(二)世德堂本作愴,注同。趙諫議本作傖。
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為。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疽弧抗寿F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託天下;愛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二】。故君子茍能無解其五藏,無擢其聰明【三】;尸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四】,神動而天隨【五】,從容無為而萬物炊累焉【六】。吾又何暇治天下哉【七】!
【一】【注】無為者,非拱默之謂也,直各任其自為,則性命安矣。不得已者,非迫於威刑也,直抱道懷樸,任乎必然之極,而天下自賓也。
【疏】君子,聖人也。不得已臨蒞天下,恆自無為。雖復(fù)無為,非關(guān)拱默,動寂無心,而性命之情未始不安也。
【釋文】《蒞》音利,又音類!蚣沂栏冈:言貴其身重於所以為天下,愛其身甚於所以為天下。惟貴惟愛,故無為。
【二】【注】若夫輕身以赴利,棄我而殉物,則身且不能安,其如天下何!
【疏】貴身賤利,內(nèi)我外物,保愛精神,不蕩於世者,故可寄坐萬物之上,託化於天下也。
【三】【注】解擢則傷也。
【疏】五藏,精靈之宅;聰明,耳目之用。若分辨五藏情識,顯擢聰明之用,則精神奔馳於內(nèi),耳目竭喪於外矣。
【釋文】《無解》如字。一音蟹,散也。
【四】【注】出處默語,常無其心而付之自然。
【疏】聖人寂同死尸寂泊,動類飛龍在天,豈有寂動理教之異哉!故寂而動,尸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欲明寂動動寂,理教教理,不一異也。
【釋文】《龍見》賢遍反。向崔本作睍,向音見,崔音睍。
【五】【注】神順物而動,天隨理而行。
【疏】神者,妙萬物而為言也,即動即寂,德同蒼昊,隨順生物也。◎家世父曰:尸居龍見,不見而章;淵默雷聲,不動而變;神動天隨,無為而成。
【六】【注】若游塵之自動。
【疏】累,塵也。從容自在,無為虛淡,若風(fēng)動細(xì)塵,類空中浮物,陽氣飄颻,任運去留而已。
【釋文】《從容》七容反。《炊》昌睡反,又昌規(guī)反。本或作吹,同!独邸妨觽畏。司馬云:炊累,猶動升也。向郭云:如埃塵之自動也。
【七】【注】任其自然而已。
【疏】物我齊混,俱合自然,何勞功暇,更為治法也!
崔瞿問於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一)人心?」
老聃曰:「女慎無攖人心【一】。人心排下而進(jìn)上【二】,上下囚殺【三】,淖約柔乎剛彊【四】。廉劌彫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五】。其疾俛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六】,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七】。僨驕而不可係者,其唯人心乎【八】!
【一】【注】攖之則傷其自善也。
【疏】姓崔,名瞿,不知何許人也。既問:「在宥不治人心,何以履善?」答曰:「宥之放之,自合其理,作法理物,則攖撓人心。」〔人心〕列下文云。
【釋文】《崔瞿》向崔本作臞。向求朱反。崔瞿,人姓名也!独像酢吠滤{(lán)反!杜鳌芬羧。《攖》於營反,又於盈反。司馬云:引也。崔云:羈落也。
【二】【注】排之則下,進(jìn)之則上,言其易搖蕩也。
【疏】人心排他居下,進(jìn)己在上,皆常情也。
【釋文】《排》皮皆反。崔本作俳!哆M(jìn)上》時掌反。注及下同!镀湟住芬贼。
【三】【注】無所排進(jìn),乃安全耳。
【疏】溺心上下,為境所牽,如禁之囚,攖煩困苦。
【釋文】《囚殺》如字,徐所例反。言囚殺萬物也。◎家世父曰:上下囚殺,言詭上詭下,使其心拘囚噍殺,不自適也。淖約者矯揉,則剛可使柔,廉劌者徑遂,寒熱百變,水火兼施,攖之而遂至於不可遏。郭象注恐誤。
【四】【注】言能淖約,則剛彊者柔矣。
【疏】淖約,柔弱也。矯情行於柔弱,欲制服於剛彊。
【釋文】《淖》昌略反,又直角反。
【五】【注】夫焦火之熱,凝冰之寒,皆喜怒並積之所生。若乃不彫不琢,各全其樸,則何冰炭之有哉!
【疏】廉,務(wù)名也。劌,傷也。彫琢名行,欲在物前。若違情起怒,寒甚凝冰;順心生喜,熱踰焦火。
【釋文】《廉劌》居衛(wèi)反。司馬云:傷也。廣雅云:利也!蹲痢范〗欠。
【六】【注】風(fēng)俗之所動也。
【疏】逐境之心,一念之頃,已遍十方,況俛仰之間,不再臨四海哉!
【七】【注】靜之可使如淵,動之則係天而踴躍也。
【疏】有欲之心,去無定準(zhǔn)。偶爾而靜,如流水之遇淵潭;觸境而動,類高天之縣;不息動之,則係天踴躍。
【釋文】《縣而天》音玄。向本無而字,云:希高慕遠(yuǎn),故曰縣天。
【八】【注】人心之變,靡所不為。順而放之,則靜而自(二)通;治而係之,則跂而僨驕。僨驕者,不可禁之勢也。
【疏】排下進(jìn)上,美惡喜怒,僨發(fā)驕矜,不可禁制者,其在人心乎!
【釋文】《僨》向粉問反。廣雅云:僵也。郭音奔!厄湣啡缱,又居表反。郭云:僨驕者,不可禁之勢。
【!(一)世德堂本藏作臧。(二)世德堂本無自字。
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一】,堯舜於是乎股無胈,脛無毛,以養(yǎng)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為仁義,矜其血氣以規(guī)法度。然猶有不勝也,【二】堯於是放讙兜於崇山,投三苗於三峗,流共工於幽都,此不勝天下也。【三】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四】。下有桀跖,上有曾史【五】,而儒墨畢起【六】。於是乎喜怒相疑【七】,愚知相欺【八】,善否相非【九】,誕信相譏【一○】,而天下衰矣【一一】;大德不同,而性命爛漫矣【一二】;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一三】。於是乎釿鋸制焉,繩墨殺焉,椎鑿決焉【一四】。天下脊脊大亂,罪在攖人心。故賢者伏處大(一)山嵁巖之下,而萬乘之君憂慄乎(二)廟堂之上【一五】。
【一】【注】夫黃帝非為仁義也,直與物冥,則仁義之跡自見。跡自見,則後世之心必自殉之,是亦黃帝之跡使物攖也。
【疏】黃帝因宜作則,慈愛養(yǎng)民,實異偏尚之仁,裁非之義。後代之王,執(zhí)其軌轍,蒼生名之為聖,攖人之心自此始也。弊起後王,釁非黃帝。
【釋文】《自見》賢遍反。下同。
【二】【疏】胈,白肉也。堯舜行黃帝之跡,心形瘦弊,股瘦無白肉,脛禿無細(xì)毛,養(yǎng)天下形容,安萬物情性,五藏憂愁於內(nèi),血氣矜莊於外,行仁義以為規(guī)矩,立法度以為楷模,尚不免流放兇族,則有不勝。
【釋文】《股》音古。脛本曰股!睹_》畔末反,向父末反。李扶蓋反,云:白肉也;蛟:字當(dāng)作紱。紱,蔽膝也。崔云:胈,〈廠炎毛〉也!睹劇沸潭ǚ!驊c藩案矜其血氣,猶孟子言苦其心志也。矜者,苦也,訓(xùn)見爾雅釋言篇。
【三】【疏】昔帝鴻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渾沌,即讙兜也,為黨共工,放南裔也?N雲(yún)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饕餮,即三苗也,為堯諸侯,封三苗之國。國在左洞庭,右彭蠡,居豫章,近南岳。三峗,山名,在西裔,即秦州西羌地。少昊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窮奇,即共工也,為堯水官。幽都在北方,即幽州之地。尚書有殛鯀,此文不備也。四人皆包藏兇惡,不遵堯化,故投諸四裔,是堯不勝天下之事。放四兇由舜,今稱堯者,其時舜攝堯位故耳。
【釋文】《讙》音歡!抖怠(下)〔丁〕(三)侯反。《崇山》南裔也。堯六十年,放讙兜於崇山。《投三苗》崔本投作殺,尚書作竄。三苗者,縉雲(yún)氏之子,即饕餮也!度龒_》音危。本亦作危。三危,西裔之山也,今屬天水。堯六十六年,竄三苗於三危!豆补ぁ芬艄。共工,官名,即窮奇也!队亩肌防钤:即幽州也。尚書作幽州,北裔也。堯六十四年,流共工於幽州。
【四】【注】夫堯舜帝王之名,皆其跡耳,我寄斯跡而跡非我也,故駭者自世。世彌駭,其跡愈粗,粗之與妙,自途之夷險耳,遊者豈常改其足哉!故聖人一也,而(四)有堯舜湯武之異。明斯異者,時世之名耳,未足以名聖(五)人之實也。故夫堯舜者,豈直一堯舜而已哉!是以雖有矜愁之貌,仁義之跡,而所以跡者故全也。
【疏】施,延也。自黃帝逮乎堯舜,聖跡滯,物擾亂,延及三王,驚駭更甚。
【釋文】《施及》以智反。崔云:延也!洞篑敗否,驚也!队帧芬酐。下同。
【五】【疏】桀跖行小人之行為下,曾史行君子之行為上。
【六】【疏】謂儒墨守跡,是非因之而起也。
【七】【疏】喜是怒非,更相疑貳。
【八】【疏】飾智驚愚,互為欺侮。
【釋文】《愚知》音智。下及注同。
【九】【疏】善與不善,彼此相非。
【一○】【疏】誕虛信實,自相譏誚。
【一一】【注】莫能齊於自得。
【疏】相仍糾紛,宇宙衰也。
【一二】【注】立小異而不止於分。
【疏】喜怒是非,熾然大盛,故天年夭枉,性命爛漫。爛漫,散亂也。
【一三】【注】知無涯而好之,故無以供其求。
【疏】聖人窮無涯之知,百姓焉不竭哉!
【釋文】《好知》呼報反。注同。
【一四】【注】彫琢性命,遂至於此。
【疏】繩墨,正木之曲直;禮義,示人之隆殺;椎鑿,穿木之孔竅;刑法,決人之身首。工匠運斤鋸以殘木,聖人用禮法以傷道。
【釋文】《釿》音斤,本亦作斤!朵彙芬魮(jù)!吨蒲伞封Y鋸制,謂如肉刑也!独K墨殺焉》並如字。崔云:謂彈正殺之!蹲怠分弊贩。《鑿》在洛反!稕Q焉》古穴反,又苦穴反。崔云:肉刑,故用椎鑿。
【一五】【注】若(六)夫任自然而居當(dāng),則賢愚襲情而貴賤履位,君臣上下,莫匪爾極,而天下無患矣。斯跡也,遂(七)攖天下之心,使奔馳而不可止。故中知以下,莫不外飾其性以;蟊娙,惡直醜正,蕃徒相引。是以任真者失其據(jù),而崇偽者竊其柄,於是主憂於上,民困於下矣。
【疏】脊脊,相踐籍也。一云亂,宇宙大亂,罪由聖知。君子道消,晦跡林藪,人君雖在廟堂,心恆憂慄,既無良輔,恐國傾危也。
【釋文】《脊脊》音藉,在亦反,相踐藉也。本亦作肴肴。廣雅云:肴,亂也!洞笊健芬籼,亦如字!秿房鄮r反,一音苦咸反,又苦嚴(yán)反!稁r》音嚴(yán),語銜反。一音喦,語咸(及)〔反〕(八)!虮R文弨曰:今本作巖(九)!蛴衢性:釋文,大山,音泰,亦如字,當(dāng)以讀如字為是。此泛言山之大者,不必東嶽泰山也。嵁當(dāng)為湛。文選封禪文湛恩厖鴻,李注曰:湛,深也。湛巖,猶深巖,因其以山巖言,故變從水者而從山耳。山言其大,巖言其深,義正相應(yīng)。學(xué)者不達(dá)其義,而音大為泰,失之矣。田子方篇其神經(jīng)乎大山而無介,入乎淵泉而不濡,釋文大音泰,失與此同。文選風(fēng)賦緣泰山之阿,古詩冄冄孤生竹,結(jié)根泰山阿,夫風(fēng)之所緣,竹之所生,非必泰山也。其原文應(yīng)並作大山,泛言山之大者。後人誤讀為泰,並改作泰耳!兑匝!沸榉!稅褐薄窞趼贩!掇健芬魺。
【校】(一)趙諫議本大作太。(二)趙本無乎字。(三)丁字依世德堂本及釋文原本改。(四)世德堂本而作天,趙本而下有天字。(五)趙本聖作至。(六)世德堂本若作故。(七)世德堂本無遂字。(八)反字依世德堂本及釋文原本改。(九)世德堂本作巖,本書依釋文改。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一】,而儒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意,甚矣哉!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二】吾未知聖知之不為桁楊椄槢也,仁義之不為桎梏鑿枘也【三】,焉知曾史之不為桀跖嚆矢也【四】!故曰『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疚濉俊弧
【一】【疏】殊者,決定當(dāng)死也。桁楊者,械也,夾腳及頸,皆名桁楊。六國之時及衰周之世,良由聖跡,黥劓五刑,遂使桁楊盈衢,殊死者相枕,殘兀滿路。相推相望,明其多也。
【釋文】《殊死》如字。廣雅云:殊,斷也。司馬云:決也。一云:誅也。字林云:死也。說文同。又云:漢令曰,蠻夷長有罪,當(dāng)殊之。崔本作殀死!断嗾怼分c反!惰臁窇魟偡。司馬云:腳長械也。《楊》向音陽。崔云:械夾頸及脛?wù)?皆曰桁楊。
【二】【注】由腐儒守跡,故致斯禍。不思捐跡反一,而方復(fù)攘臂用跡以治跡,可謂無愧而不知恥之甚也。
【疏】離跂,用力貌也。聖跡為害物之具,而儒墨方復(fù)攘臂分外,用力於桎梏之間,執(zhí)跡封教,救當(dāng)世之弊,何荒亂之能極哉!故發(fā)噫歎息,固陋不已,無愧而不知恥也。
【釋文】《離》力氏反,又力智反。《跂》丘氏反,又丘豉反。《攘》如羊反!惰洹分畬嵎!惰簟饭哦痉。◎慶藩案離跂即荀子榮辱篇離縱而跂訾之義,謂自異於眾也!兑狻啡缱,又音醫(yī)!稛o愧》崔本作〈目鬼〉。《腐》音輔!斗綇(fù)》扶又反。
【三】【注】桁楊以椄槢為管,而桎梏以鑿枘為用。聖知仁義者,遠(yuǎn)於罪之跡也。跡遠(yuǎn)罪則民斯(一)尚之,尚之則矯(二)詐生焉,矯詐生而禦姦(三)之器不具者,未之有也。故棄所尚則矯詐不作,矯詐不作則桁楊桎梏廢矣,何鑿枘椄槢之為哉!
【疏】椄槢,械楔也。鑿,孔也。以物內(nèi)孔中曰枘。械不楔不牢,梏無孔無用。亦猶憲章非聖跡不立,桀跖無仁義不行,聖跡是攖擾之原,仁義是殘害之本。
【釋文】《椄》李如字,向徐音(燮)〔妾〕(四),郭慈接反。《槢》郭李音習(xí),向徐徒燮反。司馬云:椄槢,械楔。音息節(jié)反。崔本作〈片習(xí)〉,云:讀為牒,或作謵字。椄槢,桎梏梁也;茨显:大者為柱梁,小者為椄槢也!驊c藩案文選何平叔景福殿賦注引司馬〔云:〕槢,械楔也。與釋文異。(釋文槢上有椄字,楔下無也字。)《鑿》在洛反,又在報反!惰摹啡虽J反。向本作內(nèi),音同。三蒼云:柱頭枘也。鑿頭廁木,如柱頭枘!哆h(yuǎn)於》于萬反。下同!抖R》魚呂反。本又作御,音同。
【四】【注】嚆矢,矢之猛者,言曾史為桀跖之利用也。
【疏】嚆,箭鏃有吼猛聲也。聖智是竊國之具,仁義為兇暴之資,曾史為桀跖利用猛箭,故云然也。
【釋文】《焉知》於虔反!多闶浮吩S交反。本亦作嗃。向云:嚆矢,矢之鳴者。郭云:矢之猛者。字林云:嚆,大呼也。崔本作蒿,云:蕭蒿可以為箭。或作矯,矯,喿也。崔本此下更有有無之相生也則甚,曾史與桀跖生有無也,又惡得無相轂也,凡二十四字。
【五】【注】去其所以攖也。
【疏】絕竊國之具,棄兇暴之資,即宇內(nèi)清平,言大治也。
【釋文】《大治》直吏反!度テ洹菲饏畏。
【!(一)世德堂本作思,趙諫議本作斯。(二)趙本矯作驕。(三)世德堂本作奸。(四)妾字依世德堂本改,釋文原本亦誤燮。
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一】,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上)〔山〕(一),故往見之【二】,曰:「我聞吾子達(dá)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穀,以養(yǎng)民人【三】,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柰何【四】?」
【一】【疏】德化詔令,(寓)〔宇〕內(nèi)大行。
【二】【疏】空同山,涼州北界。廣成,即老子別號也。
【釋文】《廣成子》或云:即老子。《空同》司馬云:當(dāng)北斗下山也。爾雅云:北戴斗極為空同。一曰:在梁國虞城東三十里。
【三】【疏】五穀,黍稷菽麻麥也。欲取窈冥之理,天地陰陽精氣,助成五穀,以養(yǎng)蒼生也。
【四】【疏】遂,順也。欲象陰陽設(shè)官分職,順群生之性,問其所以。
【!(一)山字依闕誤引張君房本及成疏改。
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zhì)也【一】;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二】。自而治天下,雲(yún)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三】。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四】!」
【一】【注】問至道之精,可謂質(zhì)也。
【疏】而,汝也。欲播植五穀,官府二儀,所問粗淺,不過形質(zhì),乖深玄之致。是詆訶也。
【釋文】《質(zhì)也》廣雅云:質(zhì),正也。
【二】【注】不任其自爾而欲官之,故殘也。
【疏】茍欲設(shè)官分職,引物從己,既乖造化,必致傷殘。
【三】【疏】族,聚也。分百官於陰陽,有心治萬物,必致兇災(zāi)。雨風(fēng)不調(diào),炎涼失節(jié),雲(yún)未聚而雨降,木尚青而葉落;欃槍薄蝕,三光昏晦,人心遭擾,玄象荒殆。
【釋文】《雲(yún)氣不待族而雨》司馬云:族,聚也。未聚而雨,言澤少。《草木不待黃而落》司馬云:言殺氣多也。爾雅云:落,死也!兑嬉浴反薇咀魃w以。
【四】【疏】翦翦,狹劣之貌也。汝是諂佞之人,心甚狹劣,何能語至道也!
【釋文】《佞人》如字。郭音寧!遏弭濉啡缱。郭司馬云:善辯也。一曰:佞貌。李云:淺短貌;蛟:狹小之貌。
黃帝退,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閒居三月,復(fù)往邀之【一】。
【一】【疏】黃帝退,清齊一心,舍九五尊位,築特室,避讙囂,藉白茅以絜淨(jìng),閒居經(jīng)時,重往請道。邀,遇也。
【釋文】《捐》悅?cè)。《閒居》音閑。下注同!稄(fù)往》扶又反!堆饭艌蚍,要也。
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fēng)膝行而進(jìn),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dá)於至道,敢問,治身柰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一】!來!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二】。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三】。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四】。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五】。慎女內(nèi)【六】,閉女外【七】,多知為敗【八】。我為女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九】。天地有官,陰陽有藏【一○】,慎守女身,物將自壯【一一】。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一二】!
【一】【注】人皆自修而不治天下,則天下治矣,故善之也。
【疏】使人治物,物必攖煩,各各治身,天下清正,故善之。蹶然,疾起。
【釋文】《南首》音狩。《蹶》其月反,又音厥,驚而起也!驊c藩案文選張景陽七命注引司馬云:蹶,疾起貌。釋文闕!短煜轮巍分崩舴础
【二】【注】窈冥昏默,皆了無也。夫莊老之所以屢稱無者,何哉?明生物者無物而物自生耳。自生耳,非為生也,又何有為於已生乎!
【疏】至道精微,心靈不測,故寄窈冥深遠(yuǎn),昏默玄絕。
【釋文】《吾語》魚據(jù)反。下同!杜芬羧。後倣此!恶厚骸窞趿朔。
【三】【注】忘視而自見,忘聽而自聞,則神不擾而形不邪也。
【疏】耳目無外視聽,抱守精神,境不能亂,心與形合,自冥正道。
【釋文】《不邪》似嗟反。
【四】【注】任其自動,故閒靜而不夭也。
【疏】清神靜慮,體無所勞,不緣外境,精神常寂,心閒形逸,長生久視。
【五】【注】此皆率性而動,故長生也。
【疏】任視聽而無所見聞,根塵既空,心亦安靜,照無知慮,應(yīng)機常寂,神淡守形,可長生久視也。
【六】【注】全其真也
【疏】忘心,全(漠)〔真〕(一)也。
【七】【注】守其分也。
【疏】絕視聽,守分也。
【八】【注】知無崖,故敗。
【疏】不慎智慮,心神既困,耳目竭於外,何不敗哉!
【九】【注】夫極陰陽之原,乃遂於大明之上,入於窈冥之門也。
【疏】陽,動也。陰,寂也。遂,出也。至人應(yīng)動之時,智照如日月,名大明也。至陽之原,表從本降跡,故言出也。無感之時,深根寂然凝湛也。至陰之原,示攝跡歸本,故曰入窈冥之門。廣成示黃帝動寂兩義,故託陰陽二門也。
【釋文】《我為》于偽反。下同。
【一○】【注】但當(dāng)任之。
【一一】【疏】天官,謂日月星辰,能照臨四方,綱維萬物,故稱官也。地官,謂金木水火土,能維持動植,運載群品,亦稱官也。陰陽二氣,春夏秋冬,各有司存,如藏府也。咸得隨任,無不稱適,何違造化,更立官府也!女但無為,慎守女身,一切萬物,自然昌盛,何勞措心,自貽伊慼哉!
【釋文】《物將自壯》側(cè)亮反。謂不治天下,則眾物皆自任,自任而壯也。
【一二】【注】取於盡性命之極,極長生之致耳。身不夭乃能及物也。
【疏】保恬淡一心,處中和妙道,攝衛(wèi)修身,雖有壽考之年,終無衰老之日。
【!(一)真字依注文改。
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一】!」
【一】【注】天,無為也。
【疏】歎聖道之清高,可與玄天合德也。
廣成子曰:「來!余語女。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一】;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二】。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三】;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四】。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故余將去女【五】,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六】。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七】。當(dāng)我,緡乎!遠(yuǎn)我,昏乎【八】!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九】!」
【一】【疏】死生變化,物理無窮,俗人愚惑,謂有終始。
【二】【注】徒見其一變也。
【疏】萬物不測,千變?nèi)f化,愚人迷執(zhí),謂有限極!驊c藩案無測,言無盡也。說文:測,深所至也。深所至,謂深之盡極處。呂氏春秋論人篇闊大淵深,不可測也,高注:測,盡極也;茨显榔蟛豢蓸O,深不可測,高注:測,盡也。無測有極,正對文言之。
【三】【注】皇王之稱,隨世之上下耳,其於得通變之道以應(yīng)無窮,一也。
【疏】得自然之道,上逢淳樸之世,則作羲農(nóng);下遇澆季之時,應(yīng)為湯武;释踣E自夷險,道則一也。
【釋文】《之稱》尺證反。
【四】【注】失無窮之道,則自信於一變而不能均同上下,故俯仰異心。
【疏】喪無為之道,滯有欲之心,生則睹於光明,死則便為土壤。迷執(zhí)生死,不能均同上下,故有兩名也。
【五】【注】土,無心者也。生於無心,故當(dāng)反守?zé)o心而獨往也。
【疏】夫百物昌盛,皆生於地,及其彫落,還歸於土。世間萬物,從無而生,死歸空寂。生死不二,不滯一方,今將去女任適也。
【釋文】《百昌》司馬云:猶百物也。
【六】【注】與化俱也。
【疏】反歸冥寂之本,入無窮之門;應(yīng)變天地之間,遊無極之野。
【七】【注】都任之也。
【疏】參,同也。與三景齊明,將二儀同久,豈千二百歲哉!
【八】【注】物之去來,皆不覺也。
【疏】聖人無心若鏡,機當(dāng)感發(fā),即應(yīng)機冥符,若前機不感,即昏然晦跡也。
【釋文】《當(dāng)我》如字!毒嚭酢肺浣矸。郭音泯,泯合也!蚣沂栏冈:釋文,緡,泯合也。緡昏字通,緡亦昏也。當(dāng)我,鄉(xiāng)我而來;遠(yuǎn)我,背我而去;任人之鄉(xiāng)背,而一以無心應(yīng)之。《遠(yuǎn)我》于萬反!痘韬酢啡缱,暗也。司馬云:緡昏,並無心之謂也。
【九】【注】以死生為一體,則無往而非存。
【疏】一死生,明變化,未始非我,無去無來,我獨存也。人執(zhí)生死,故憂患之。
雲(yún)將東遊,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鴻蒙方將拊脾雀(一)躍而遊。【一】雲(yún)將見之【二】,倘然止,贄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為此【三】?」
【一】【疏】雲(yún)將,雲(yún)主將也。鴻蒙,元氣也。扶搖,(木)神〔木〕(二),生東海也。亦云風(fēng)。遭,遇也。拊,拍也。爵躍,跳躍也。寓言也。夫氣是生物之元也,雲(yún)為雨澤之本也,木是春陽之鄉(xiāng),東為仁惠之方。舉此四事,示君王御物,以德澤為先也。
【釋文】《雲(yún)將》子匠反。下同。李云:雲(yún)主帥也!斗鰮u》扶,亦作夫,音符。李云:扶搖,神木也,生東海。一云:風(fēng)也!驊c藩案初學(xué)記一、御覽八引司馬云:雲(yún)將,雲(yún)之主帥。釋文闕。《鴻蒙》如字。司馬云:自然元氣也。一云:海上氣也!掇浴锋诟Ψ,一音甫!镀ⅰ繁居肿鼢,音陛。徐甫婢反,又甫娣反。《雀》本又作爵,同。將略反。《躍》司馬云:雀躍,若雀浴也。一云:如雀之跳躍也。
【二】【疏】怪其容儀殊俗,動止異凡,故問行李(也)〔之〕由,庶為理物之道也。
【三】【疏】倘,驚疑貌。贄,不動也。叟,長老名也。
【釋文】《倘》尺掌反,一音吐郎反,李吐黨反。司馬云;欲止貌。李云:自失貌!顿棥分,又豬立反,又魚列反。李云:不動貌!钝拧繁居肿鳌簇閰,素口反,郭疏走反。司馬云:長者稱。
【!(一)趙諫議本脾雀作髀爵,下同。(二)神木依釋文改。
鴻蒙拊脾雀躍不輟,對雲(yún)將曰,「遊【一】!」
【一】【疏】乘自然變化遨遊也。
【釋文】《不輟》丁劣反。李云:止也。
雲(yún)將曰:「朕願有問也!
鴻蒙仰而視雲(yún)將曰:「吁!」
雲(yún)將曰:「天氣不和,地氣鬱結(jié)【一】,六氣不調(diào)【二】,四時不節(jié)【三】。今我願合六氣之精以育群生,為之柰何【四】?」
【一】【疏】二氣不降不升,鬱結(jié)也。
【釋文】《曰吁》況于反。亦作呼。◎慶藩案釋文,吁亦作呼。呼吁,古通用字。說文:吁,驚〔語〕(一)也。文元年左傳呼役夫,杜注:呼,發(fā)聲也。堯典帝曰吁,傳曰:吁,疑怪之辭。驚疑之聲,亦發(fā)聲也。檀弓瞿然曰呼,釋文呼作吁。月令大雩帝,鄭注:雩,吁嗟求雨之祭。周官女巫疏引董仲舒曰:雩,求雨之術(shù),呼嗟之歌。皆其例。《鬱結(jié)》如字。崔本作綰,音結(jié)。
【二】【疏】陰陽風(fēng)雨晦明,此六氣也。
【三】【疏】春夏秋冬,節(jié)令愆滯其序。
【四】【疏】我欲合六氣精華以養(yǎng)萬物,故問也。
【!(一)語字依說文補。
鴻蒙拊脾雀躍掉頭曰:「吾弗知!吾弗知【一】!」
【一】【疏】萬物咸稟自然,若措意治之,必乖造化,故掉頭不答。
【釋文】《掉》徒弔反。
雲(yún)將不得問。又三年,東遊,過有宋之野而適遭鴻蒙。雲(yún)將大喜,行趨而進(jìn)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再拜稽首,願聞於鴻蒙!疽弧
【一】【疏】(故)〔敬〕如上天,再言忘朕,幸憶往事也。
【釋文】《有宋》如字,國名也。本作宗者非。
鴻蒙曰:「浮遊,不知所求【一】;猖狂,不知所往【二】;遊者鞅掌,以觀無妄【三】。朕又何知【四】!」
【一】【注】而自得所求也。
【疏】浮遊處世,無貪取也。
【二】【注】而自得所往也。
【疏】無心妄行,無的當(dāng)也。
【三】【注】夫內(nèi)足者,舉目皆自正也。
【疏】鴻蒙遊心之處寬大,涉見之物眾多,能觀之智,知所觀之境無妄也。鞅掌,眾多也。
【釋文】《鞅掌》於丈反。毛詩傳云:鞅掌,失容也。今此言自得而正也。
【四】【注】以斯而已矣。
【疏】浮遊猖狂,虛心任物,物各自正,我復(fù)何知!
雲(yún)將曰:「朕也自以為猖狂,而民隨予(一)所往;朕也不得已於民,今則民之放也【一】。願聞一言【二】!
【一】【注】夫乘物非為跡而跡自彰,猖狂非招民而民自往,故為民所放效而不得已也。
【疏】我同鴻蒙,無心馭世,不得已臨人,人則隨我跡,便為物放效也。
【釋文】《之放》方往反,效也。注同。
【二】【疏】願聞要旨,庶決深疑。
【!(一)趙諫議本予作子。
鴻蒙曰:「亂天之經(jīng),逆物之情,玄天弗成【一】;解獸之群,而鳥皆夜鳴【二】;災(zāi)及草木,禍及止(一)蟲【三】。意(二),治人之過也【四】!」
【一】【注】若夫順物性而不治,則情不逆而經(jīng)不亂,玄默成而自然得也。
【疏】亂天然常道,逆物真性,即譎詐方起,自然之化不成也。
【二】【注】離其所以靜也。
【疏】放效跡彰,害物災(zāi)起,獸則驚群散起,鳥則駭飛夜鳴。
【三】【注】皆坐而受害也。
【疏】草木未霜零落,災(zāi)禍及昆蟲。昆,明也,向陽啟蟄。
【釋文】《止蟲》如字。本亦作昆蟲。崔本作正蟲!督宰凡排P反。
【四】【注】夫有治之跡,亂之所由生也。
【疏】天治斯滅,治人過也。
【釋文】《意》音醫(yī)。本又作噫。下皆同。
【!(一)趙諫議本止作昆。(二)趙本意作噫,下同。
雲(yún)將曰:「然則吾柰何【一】?」
【一】【疏】欲請不治之術(shù)。
鴻蒙曰:「意,毒哉【一】!僊僊(一)乎歸矣【二】。」
【一】【注】言治人之過深。
【疏】重傷禍敗屢嘆。噫,歎聲。
【二】【注】僊僊,坐起之貌。嫌不能隤然通放,故遣使歸。
【疏】僊僊,輕舉之貌。嫌雲(yún)將治物為禍,故示輕舉,勸令息跡歸本。
【釋文】《僊僊》音仙。
【!(一)趙諫議本僊作仙。
雲(yún)將曰:「吾遇天難,願聞一言。」
鴻蒙曰:「意!心養(yǎng)【一】。汝徒處無為,而物自化【二】。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三】;大同乎涬溟【四】,解心釋神,莫然無魂【五】。萬物云云,各復(fù)其根,各復(fù)其根而不知【六】;渾渾沌沌,終身不離【七】;若彼知之,乃是離之【八】。無問其名,無闚其情,物固自生【九】。」
【一】【注】夫心以用傷,則養(yǎng)心者,其唯不用心乎!
【疏】養(yǎng)心之術(shù),列在下文。
【二】【疏】徒,但也。但處心無為而物自化。
【三】【注】理與物皆不以存懷,而闇付自然,則無為而自化矣。
【疏】倫,理也。墮形體,忘身也。吐聰明,忘心也。身心兩忘,物我雙遣,是養(yǎng)心也。
【釋文】《墮》許規(guī)反!蛲跻:吐當(dāng)為咄。咄與黜同。(徐無鬼篇黜耆欲,司馬本作咄。)韋昭注周語曰:黜,廢也。黜與墮,義相近。大宗師篇墮枝體,黜聰明,即其證也。隸書出字或省作士(若({出方}夂)省作敖,{出買}省作賣,〈祟欠〉省作款之類。)故咄字或作〈口士〉,形與吐相似,因訛為吐矣。(咄之訛作吐,猶吐之訛作咄。漢書外戚傳必畏惡吐棄我,漢紀(jì)吐訛作咄。)俞樾曰:吐當(dāng)作杜,言杜塞其聰明也。
【四】【注】與物無際。
【疏】溟涬,自然之氣也。茫蕩身心大同,自然合體也。
【釋文】《涬》戶頂反,又音幸!朵椤吠鲰敺。司馬云:涬溟,自然氣也。
【五】【注】坐忘任獨。
【疏】魂,好知為也。解釋,遣蕩也。莫然,無知;滌蕩心靈,同死灰枯木,無知魂也。
【六】【注】不知而復(fù),乃真復(fù)也。
【疏】云云,眾多也。眾多往來,生滅不離自然,歸根明矣,豈得用知然後復(fù)根矣哉!
【七】【注】渾沌無知而任其自復(fù),乃能終身不離其本也。
【疏】渾沌無知而任獨,千變?nèi)f化,不離自然。
【釋文】《渾渾》戶本反!躲玢纭吠奖痉础!恫浑x》力智反。下及注皆同。
【八】【注】知而復(fù)之(一),與復(fù)乖矣。
【疏】用知慕至本,乃離自然之性。
【九】【注】闚問則失其自生也。
【疏】道離名言,理絕情慮。若以名問道,以情闚理,不亦遠(yuǎn)哉!能遣情忘名,任于獨化,物得生理也。
【!(一)世德堂本之作知。
雲(yún)將曰:「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也得【一】。」再拜稽首,起辭而行。
【一】【注】知而不默,常自失也。
【疏】降道德之言,示玄默之行,立身以來,方今始悟。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一】。同於己而欲之,異於己而不欲者,以出乎眾為心也【二】。夫以出乎眾為心者,曷常出乎眾哉【三】!因眾以寧所聞,不如眾技眾矣【四】。而欲為人之國者,此攬乎三王之利而不見其患者也【五】。此以(一)人之國僥倖也,幾何僥倖而不喪人之國乎【六】!其存人之國也(二),無萬分之一;而喪人之國也,一不成而萬有餘喪矣【七】。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八】!
【一】【疏】染習(xí)之人,迷執(zhí)日久,同己喜懽,異己嫌惡也。
【釋文】《而惡》烏路反。
【二】【注】心欲出群為眾雋也。
【疏】夫是我而非彼,喜同而惡異者,必欲顯己功名,超出群眾!蚣沂栏冈:出乎眾者,以才智加人而人皆順之。抑不知己之出乎眾乎,眾之出乎己乎?因眾之所同而同之,因眾之所異而異之,以為眾也,則夫喜人之同而惡人之異,猶之異同乎眾也。喜與怒固不因己而因眾,而一據(jù)之以為己,此所以為惑也。
【三】【注】眾皆以出眾(三)為心,故所以為眾人也。若我亦欲出乎眾,則與眾無異而不能相出矣。夫眾皆以相出為心,而我獨無往而不同,乃大殊於眾而為眾主也。
【疏】人以競先出乎眾為心,此是恆物鄙情,何能獨超群外!同其光塵,方大殊於眾而為眾傑。
【四】【注】吾一人之所聞,不如眾技多,故因眾則寧也。若不因眾,則眾之千萬,皆我敵也。
【疏】用眾人技能,因眾人聞見,即無忿競。所謂明者為之視,智者為之謀也。
【釋文】《因眾以寧所聞》因眾人之所聞見,委而任之,則自寧安!恫蝗绫娂肌菲渚_反!侗娨印啡粢畚抑_(dá)眾人,眾人之技多於我矣,安得而不自困哉!
【五】【注】夫欲為人之國者,不因眾之自為而以己為之者,此為徒求三王主物之利而不見己為之患也。然則三王之所以利,豈為之哉?因天下之自為而任耳。
【疏】用一己偏執(zhí)為國者,徒求三王主物之利,不知為喪身之大患也。
【釋文】《此攬》音覽。本亦作覽。
【六】【疏】僥,要也。以皇王之國利要求非分,為一身之幸會者,未嘗不身遭殞敗。萬不存一,故云幾何也。
【釋文】《僥》古堯反。徐古了反,字或作徼。《倖》音幸。一云:僥倖,求利不止之貌!驊c藩案僥,要也,求也。釋文或作徼,徼亦求也。(見呂覽頌民篇高注。)《幾何》居豈反。郭巨機反,《不喪》息浪反。下及注同。
【七】【注】己與天下,相因而成者也。今以一己而專制天下,則天下塞矣,己豈通哉!故一身既不成,而萬方有餘喪矣。
【疏】以僥倖之心為帝王之主,論存則固無一成,語亡則有餘敗也。
【釋文】《萬分》如字,又扶問反。
【八】【疏】此一句傷嘆君王不知僥倖為弊矣。
【!(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此以作以此因。(二)世德堂本無此句。(三)世德堂本無眾字。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一】。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二】而不物,故能物物【三】。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豈獨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遊乎九州【四】,獨往獨來,是謂獨有【五】。獨有之人,是謂至貴【六】。
【一】【疏】九五尊高,四海弘巨,是稱大物也。
【二】【注】不能用物而為物用,即是物耳,豈能物物哉!不能物物,則不足以有大物矣。
【疏】茍求三王之國,不能任物自為,翻為物用。己自是物,焉能物物!斷不可也。
【三】【注】夫用物者,不為物用也。不為物用,斯不物矣,不物,故物天下之物,使各自得也。
【疏】不為物用而用於物者也!蚣沂栏冈:有物在焉,而見以為物而物之,終身不離乎物,所見之物愈大而身愈小,不見有物而物皆效命焉。夫且不見有物,又奚以物之大小為哉!◎俞樾曰:郭斷不可以物物五字為句,失其讀矣。此當(dāng)讀不可以物為句,物而不物為句。
【四】【注】用天下之自為,故馳萬物而不窮。
【疏】聖人通自然,達(dá)造化,運百姓心知,用群生耳目,是知物物非物也。豈獨戴黃屋,坐汾陽,佩玉璽,治天下哉?固當(dāng)排六合,陵太清,超九州,遊姑射矣。
【五】【注】人皆自異而己獨群遊,斯乃獨往獨來者也。獨有斯獨,可謂獨有矣。
【疏】有注釋也。
【六】【注】夫與眾玄同,非求貴於眾,而眾人不能不貴,斯至貴也。若乃信其偏見而以獨異為心,則雖同於一致,故是俗中之一物耳,非獨有者也。未能獨有,而欲饕竊軒冕,冒取非分,眾豈歸之(一)哉!故非至貴也。
【疏】(人皆自異而己獨與群遊,斯乃獨往獨來者也。獨有斯獨,可謂獨有矣。(二))人欲出眾而己獨遊,眾無此能,故名獨有。獨有之人,蒼生樂推,百姓荷戴。以斯為主,可謂至尊至貴也。
【釋文】《饕》吐刀反!睹啊吠霰狈,又亡報反。
【校】(一)世德堂本之下有也字。(二)人皆至有矣二十七字,注文混入,當(dāng)刪。
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聲之於響(一)【一】。有問而應(yīng)之,盡其所懷【二】,為天下配【三】。處乎無響【四】,行乎無方【五】。挈汝適復(fù)之撓撓【六】,以遊無端【七】;出入無旁【八】,與日無始【九】;頌論形軀,合乎大同【一○】,大同而無己【一一】。無己,惡乎得有有【一二】!睹有者,昔之君子【一三】;睹無者,天地之友【一四】。
【一】【注】百姓之心,形聲也;大人之教,影響也。大人之於天下何心哉?猶影響之隨形聲耳。
【疏】大人,聖人也。無心感應(yīng),應(yīng)不以心,故百姓之心,形聲也;大人之教,影響也。
【釋文】《於嚮》許丈反。本又作響。注及下同。
【二】【注】使物之所懷各得自盡也。
【疏】聖人心隨物感,感又稱機,盡物懷抱。
【三】【注】問者為主,應(yīng)故為配。
【疏】配,匹也,先感為主,應(yīng)者為匹也。
【四】【注】寂以待物。
【疏】處,寂也。無感之時,心如枯木,寂無影響也。
【五】【注】隨物轉(zhuǎn)化。
【疏】行,應(yīng)機也。逗機不定方所也。
【六】【注】撓撓,自動也。提挈萬物,使復(fù)歸自動之性,即無為之至也。
【疏】撓撓,自動也。逗機無方,還欲提挈汝等群品,令歸自本性,則無為至也。
【釋文】《挈》苦結(jié)反。廣雅云:持(包)〔也〕(二)。《撓撓》而小反。◎俞樾曰:郭注未得其解。爾雅釋詁:適,往也。然則適復(fù),猶往復(fù)也。撓撓,亂也。廣雅釋詁:撓,亂也。重言之則為撓撓矣。適復(fù)之撓撓,此世俗之人所以不能獨往獨來也。惟大人則提挈其適復(fù)之撓撓者而與之共遊於無端,故曰挈汝適復(fù)之撓撓以遊無端。二句本止一句,郭失其解,並失其讀矣。
【七】【注】與化俱,故無端。
【疏】遊,心與自然俱遊,故無朕跡之端崖。
【八】【注】玄同無表。
【疏】出入塵埃生死之中,玄同造物,無邊可見。
【九】【注】與日新俱,故無始也。
【疏】與日俱新,故無終始。
【一○】【注】其形容與天地?zé)o異。
【疏】(贊)頌,〔贊〕;論,語。聖人盛德軀貌,與二儀大道合同,外不闚乎宇宙,內(nèi)不有其己身也。
【一一】【注】有己則不能大同也。【疏】合二儀,同大道,則物我俱忘也!疽欢俊咀ⅰ刻煜轮y無者己也。己既無矣,則群有不足復(fù)有之!臼琛考杭葻o矣,物焉有哉!【釋文】《惡》音烏!蹲銖(fù)》扶又反。【一三】【注】能美其名者耳!臼琛啃腥柿x,禮君臣者,不離有為君子也!疽凰摹俊咀ⅰ慷脽o則任其獨生也。
【疏】睹無為之妙理,見自然之正性,二儀非有,萬物盡空,翻有入無,故稱為友矣。
【!(一)趙諫議本作響,世德堂本作嚮,注同。依釋文應(yīng)作嚮。(二)也字依世德堂本改。
賤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一】;匿而不可不為者,事也【二】;麤而不可不陳者,法也【三】;遠(yuǎn)而不可不居者,義也【四】;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五】;節(jié)而不可不積者,禮也。【六】;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七】;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八】;神而不可不為者,天也【九】。故聖人觀於天而不助,【一○】成於德而不累【一一】,出於道而不謀【一二】,會於仁而不恃【一三】,薄於義而不積【一四】,應(yīng)於禮而不諱【一五】,接於事而不辭【一六】,齊於法而不亂【一七】,恃於民而不輕【一八】,因於物而不去【一九】。物者莫足為也,而不可不為【二○】。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二一】;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二二】;不明於道者,悲夫【二三】!
【一】【注】因其性而任之則治,反其性而淩之則亂。夫民物之所以卑而賤者,不能因任故也。是以任賤者貴,因卑者尊,此必然之符也。
【疏】民雖居下,各有功能;物雖輕賤,咸負(fù)材用。物無棄材,人無棄用,庶咸亨也。
【釋文】《則治》直吏反。
【二】【注】夫事藏於彼,故匿也。彼各自為,故不可不為,但當(dāng)因任耳。
【疏】匿,藏也。事有隱顯,性有工拙,或顯於此,或隱於彼,或工於此,或拙於彼,但當(dāng)任之,悉事濟(jì)也。
【釋文】《匿而》女力反。
【三】【注】法者妙事之跡也,安可以跡麤而不陳妙事哉!
【疏】法,言教也。以教望理,理妙法粗,取諭筌蹄,故順陳說故也。
【四】【注】當(dāng)乃居之,所以為遠(yuǎn)。
【疏】義雖去道疏遠(yuǎn),茍其合理,應(yīng)須取斷。
【五】【注】親則苦偏,故廣乃仁耳。
【疏】親(雖)〔則〕(一)偏愛狹劣,周普廣愛,乃大仁也。
【六】【注】夫禮節(jié)者,患於係一,故物物體之,則積而周矣。
【疏】積,厚也。節(jié),文也。夫禮貴尚往來,人情乖薄,故外示折旋,內(nèi)敦積厚,此真禮也。
【七】【注】事之下者,雖中非德。
【疏】中,順也。修道之人,和光處世,卑順於物,而志行清高,涅而不緇其德也。
【釋文】《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中者,順也。順其性而高也。
【八】【注】事之難者,雖一非道,況不一哉!
【疏】妙本一氣,通生萬物,甚自簡易,其唯道乎!
【釋文】《不易》以豉反。下注同。
【九】【注】執(zhí)意不為,雖神非天,況不神哉!
【疏】神功不測,顯晦無方,逗機無滯,合天然也。
【一○】【注】順其(二)自為而已。
【疏】聖人觀自然妙理,大順群物而不助其性分。此下釋前文。
【一一】【注】自然與高會也。
【疏】能使境智冥會,上德既成,自無瑕累也。
【一二】【注】不謀而一,所以為易。
【疏】顯出妙一之道,豈得待(顯)謀而後說!
【一三】【注】恃則不廣。
【疏】老經(jīng)云,為而不恃。仁慈博愛,貴在合宜,故無恃賴。
【一四】【注】率性居遠(yuǎn),非積也。
【疏】先王蘧廬,非可寶重,已陳芻狗,豈積而留!
【一五】【注】自然應(yīng)禮,非由忌諱。
【疏】妙本湛然,跡應(yīng)於禮,豈拘忌諱!◎俞樾曰:諱讀為違。違諱並從韋聲,故廣雅釋詁曰:諱,避也。韋昭注周語、晉語,並曰:違,避也。是二字聲近義通。應(yīng)於禮而不諱,即不違也。郭注曰,自然應(yīng)禮,非由忌諱,則失之迂曲矣。
【一六】【注】事以(禮)〔理〕(三)接,能否自任,應(yīng)動而動,無所辭讓。
【疏】混俗揚波,因事接物,應(yīng)機不取,亦無辭讓。
【釋文】《應(yīng)動》憶升反。
【一七】【注】御粗以妙,故不亂也。
【疏】因於物性,以法齊之,故不亂也。
【一八】【注】恃其自為耳,不輕用也。
【疏】民惟邦本,本固而邦寧,故恃藉不敢輕用也。
【一九】【注】因而就任之,不去其本也。
【疏】順黔黎之心,因庶物之性,雖施於法教,不令離於性本。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yīng)篇感應(yīng)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jīng)名句
- 始計第一
- 太上感應(yīng)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nèi)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jīng)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