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之道講記 a15 六師的學說
“﹝六師的學說﹞綱要如下:(一) 阿耆多的學說:其學說是「斷滅論」。萬象由四大(地水火風)而成,四大存在虛空中。人死后,身心歸于「無」,故無來生可求。靈魂﹝我﹞是由四大結合的身體上的自然機能而已。父母的存在,也是形成吾身的「機會因」而已。因此,人生的目的,惟有享受現(xiàn)在的快樂,別無永遠的樂可求。這可說是一種感覺論、唯物論、快樂論?赡苁欠纯婆羅門而嘲弄傳統(tǒng)的思想, 印度人稱此為「順世派」!
六師外道是當時具有代表性的六個人物。他們學說的綱要第一個就是快樂主義。認為人不過是由物質的四大(地水火風)形成的,壞掉后就歸于空無,根本沒有來生或未來,沒有什么叫靈魂的實在性的“我”,只是身體的自然功能而已。父母生我們也不過是一個機會(因)而已,所以活在人間,求快樂享受五欲就好,其它不可能再有什么可超越或得到的了。他們以物質為因,以物質為一切(似乎接近唯物論),又重人生的感官享受,認為死后什么都沒有。以佛教的觀念來看,這是斷滅論,所以稱順世外道。
“(二) 末伽梨之學說:他以地、水、火、風、空、苦、樂、生、死、得、失和靈魂等,為宇宙的根本要素,其要素,是實在論的實體。萬象由此要素結合而成,各種要素各自獨立,而一切的存在,是無因的、自然而成(無因論、自然論)。人無任何自由意志的力量,惟有受「命運」「環(huán)境」和「天性」的支配!
末伽梨認為地、水、火、風、空、苦、樂、生、死、得、失和靈魂等條件要素都是實在的,由這些來組合萬象,各種要素各各都有實在的自性。而一切的存在是無因的,自然而成的,因為有這些條件自然而成,就形成很多的現(xiàn)象(法)。在佛教的角度來看就是無因論和自然論。他認為我們心靈的意志力量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一切都是自然而形成的,惟有受命運環(huán)境和天性的支配。
“他認為宇宙有八百四十萬的大勢波,在這宇宙劫波間,一切生物,惟有輪回流轉,受一定的規(guī)律支配,輪回期間,早已預定,故在此期間,一切人為的造作(修行),均無法增減苦樂 (宿命論) 。一直要等到宇宙期的輪回結束,才能苦盡解脫。”
他認為宇宙中有幾個大劫,成住壞空都已經決定好了,人根本就沒有自由意志的可能性,自由意志是沒有力量的,人是無能為力的,只能順著一切的宿命和因緣,這就是宿命論。他認為輪回也不是人的因緣條件來決定的,而是宇宙中早就決定好了,等到宇宙中的大輪回結束時,才能停止所有的痛苦煩惱。
“此派,是修苦行,嚴守節(jié)食或斷食,但有一期間可飽食,苦行的目的不明,可能有升天的意思。末伽梨本身,有克己、憐憫、慎言、真實語等美德。此派,重修身、修口,而不重修心。稱「邪命派」!
印度記錄外道的實際內容,由于時間長遠了,其真實性也值得懷疑,像末伽梨學說,如果他真的是宿命論自然論,為什么還要修苦行?苦行的目的是什么?他對自己的要求其實也很高,如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種種欲望,也憐憫別人,還要實語(不妄語)。我發(fā)現(xiàn)六師外道有一個最大的傾向,他們的沙門集團興盛時,其實就是向婆羅門教示威的時候。過去他們都受婆羅門教的控制,婆羅門地位最高,第二才是國王或武士階級。到了沙門集團時代,國王武士階級抬頭,他們認為婆羅門的控制是沒有道理的,慢慢就由君權來控制,沙門集團的興起其實也是對婆羅門的一種反抗。所以我認為這里有很多學說,從某個角度來看,其實是在反抗婆羅門教的思想而自然展現(xiàn)的傾向。他們很重視德行,也修苦行,甚至還有很嚴格的斷食或節(jié)食,說明對身心和德行還是重視的。我們在批評其它宗教或理論時,有時不能只站在他不好的一面來批評他。如果他們一無是處,為什么能成為大師級的人物,并且還有那么多人愿意跟他學?所以我的看法,沙門集團是反抗婆羅門教而產生的解脫超越的時代產物。
“(三) 婆浮陀之學說:宇宙人生有八大要素:地、水、火、風、苦、樂、靈魂及虛空。這些要素,為萬象之根源,這些要素,不被「作」,也不被「生」,各各不相融。人是八大要素結合而成,但卻認定有靈魂,是實體的存在。是主張無因論自然論,因此,人生并無「殺者」、「令殺者」的分別,故殺人也不是非道德的行為,只是離間八大要素的結合而已。此派以現(xiàn)實快樂為人生目的,是唯物論。這可能是邪命派之分派!
他認為人是由這些八大要素組合的,所以殺人也只是用刀子插進去分開這些要素而已,這里沒有一個作者,也沒有被作者。但他又認為本來有一個實體的靈魂存在,以身體的物質來講,不過是很多條件組合在一起,沒有一個作者,也沒有一個被作者,所以就沒有什么道德不道德的問題。
佛陀時代有一個央掘摩羅殺了九十九個人,還要殺佛陀湊滿一百個。如果照現(xiàn)在的法律來看,那不可思議,殺了一二個人已經不得了,殺了九十九個人,竟然還讓他消遙法外!后來佛陀度他出家,最后他還證了阿羅漢?吹竭@里,一定會有人懷疑:我們不是講業(yè)報輪回嗎?難道他不需要受報嗎?為什么他殺了人還能成阿羅漢?其實佛法不會隨便亂講,這是有道理的,后面講緣起時大家就會明白佛法的理論。
“(四) 不蘭迦葉之學說:主張「行為」的「無作用論」。行惡,惡也不生;行善,善也不加于身上。無善惡報,他否定道德與宗教。這更不足取,也許是強調「道德的否認」,反叛婆羅門思想,而成為六師之一吧。他的學說,屬于唯物論,也是邪命派之一。邪命派到后來,則無發(fā)展的余地!
不蘭迦葉也認為善惡都沒有實在的體性,所以作善作惡都沒有實質的意義。人間重視的是道德,他不認為道德重要,我們以宗教為依歸,他也不認為需要宗教。從這里看來,他們是在徹底反對婆羅門教的不合理束縛,強調的是解脫,而不再受那種錯誤思想的束縛。但這種邪命派對于人心人性來說,畢竟沒有幫助,所以久而久之也就沒人愿意學這個法,后來慢慢不再發(fā)展了。
“(五) 散若夷之學說:散若夷,是尚未皈依佛教以前的舍利佛和目揵連的師父。他是屬于「詭辯論」或稱「無知論」。對于任何問題,他總是以「非有非無」「亦有亦無」,或以不為「是」,也不為「不是」,也不為「非不是」等模糊不清的言語來答復。為何不作明確的回答?據(jù)他說:明確的答復,對解脫只有妨礙無益。從有限的個人智無法了徹普遍的真理,故要丟掉這種「知」,從實踐才能解脫!
舍利弗與目揵連是佛陀最大的左右手,在沒有親近佛陀以前是散若夷的弟子,舍利佛一聽馬勝比丘講一個緣起的偈子就見了法,然后兩個人馬上就去歸依佛陀。在佛法中其實某些宗派也有散若夷的理論傾向,認為語言文字是葛藤,我們用修行實證的方式直接契入本性,知識太多反而變成所知障,在知識里面轉不出來。也就是說眾生凡夫的知識并不是佛法的般若或了解實相的智能,只是世俗的知識,反而拖累我們,讓我們執(zhí)著而起貪瞋癡煩惱。所以也有人認為不要用知識,不要用分別心。散若夷和佛教還是不同的,一切就用這種詭辯的方式,避重就輕,從來不給你正確的正向回答,由你自己去想。而佛教卻有著根本究竟的理論基礎,雖然佛陀也有十四無記,但他的不回答有其內容與主題,不是所有都不回答。
“他主張「中止判斷」,在認識論上,采取絕對的消極主義。從舍「知」而進步到「行」這點上,對當時很有意義!
當時很多宗教師重于談論玄妙高超的理論,尤其是婆羅門教所教導的方式和理論,要祭祀禮拜贊歌等儀式,其實是沒有用的。散若夷反對用這一種知識方式來教導,對當時社會環(huán)境和思想界的弊病是有積極的針對意義的。
“但是他的懷疑,消極主義,無法教導其弟子,是他的缺點。補充這缺點而站起來的,是耆那教的教義!
但他的懷疑和消極卻無法讓他的弟子達到究竟的安心解脫。所以舍利弗和目揵連跟了他很久,而且各自還指導著二百五十位弟子,最后還是帶五百個人歸依了佛陀。補充懷疑和消極這個缺點而站起來的是耆那教的教義。在印度后期發(fā)展較好的就是耆那教即尼干子之學說。
“(六) 尼干子之學說:尼干子是耆那教的祖師。他的學說根據(jù),是「相對主義」的認識論:”
同佛法的教義相似最多的就是耆那教的尼干子思想,甚至有些人認為佛法不過是把過去印度外道或傳統(tǒng)的印度宗教吸收過來而已,這也難怪,看尼干子的學說就會發(fā)現(xiàn)佛法很多的名詞和德目與他們有著共同的傾向。
“吾人應從種種立場,多方面來視察事務,不能由「一義」的態(tài)度,認識萬象。他反對以宇宙為「唯一有」的哲學,”
這里就把耆那教的重要法義點出來了,觀察一切事物不能從一個方向或一個道理來認識,宇宙也不是單獨唯一有的哲學。
“他認為「世界和靈魂」是相對的常住、無常和無數(shù)。耆那的相對主義,一方面反對奧義書的唯一有,一方面防御散若夷的絕對消極主義。他的宇宙觀,是二諦﹝靈魂、非靈魂﹞的實在論,而萬象的形成是一種「積聚說」。”
六師外道共同認為有一個不變的靈魂(唯物論不認為有靈魂),所以他們的問題一定是世界和靈魂以及“一”或“異”的問題。他認為世界和靈魂是相對的,常住靈魂也是實在的,無法用數(shù)量去衡量。耆那教的相對主義,一方面反對奧義書的唯一有(大梵天),另一方面防御散若夷的絕對消極主義。他的宇宙觀是二諦(靈魂以及非靈魂)的實在論,其中世界就是非靈魂的。而萬象的形成是一種積聚說,譬如由元素來形成物質,很多的物質也可以形成一個大的物體,乃至于累積起來形成世界。由地水火風形成色,加上精神的部分,合起來就是人(佛法叫五蘊)。
“他說靈魂,有相應于物體之量的伸縮性和「上升性」,且是「實體」的存在,而物質有「下降性」,以阻礙靈魂的「上升性」。”
心靈是比較輕的靈魂,受著身體(物質)的束縛,因此無法展現(xiàn)上升的功能。所以,尼干子修苦行的原因是認為肉體束縛了里面的靈魂,當肉體能量削弱時,束縛靈魂的力量就減少,靈魂才能超越。這一點與一般說多吃苦將來就有快樂福報的觀念不一樣。他認為物質是束縛靈魂的東西,所以將物質能量消耗到幾乎沒有時,心靈才能超越出來。
“他的「有情觀」,是輪回和業(yè)的關系論。有情的靈魂和物質的結合,受物質之束縛,而晦昧其本性,如將靈魂從物質離開,清凈的本性則顯(上升),故要修行,以達此分離之目的!
尼干子認為有業(yè)力和靈魂的輪回,認為物質是束縛靈魂的東西,想辦法讓物質的能量減少,靈魂才能超越出去,它本來是清凈的,因受物質的束縛,才無法顯出清凈的本性。所以用修行來使靈魂與肉體分開,用禪定或苦行將靈魂超越身體。中國有一些觀念與他們所說的也很相象:認為我們有一個靈魂可以出竅,而不受物質的束縛,自由自在地到外面來來去去,但是回到身體又是一大堆的痛苦煩惱。
“解脫的方法,應修「苦行」,及種種德目。耆那教在道德上,有偉大的貢獻,這也是它能生存至今的理由。”
耆那教自開始到現(xiàn)在已經幾千年了,一直在發(fā)展和壯大,最主要的是修苦行(裸形外道)。印度的影片還能看到耆那教的修行人,他們不穿衣服,都是裸體,就是尼干子這一派。他們的戒律非常嚴格,不管是吃東西還是走路,都很辛苦,一面走路一面掃地,也不能隨便吃東西,吃一餐都很不容易,他們怕殺生,一切都有微生物,不能去傷害,連呼吸都要戴口罩。如果照耆那教的戒律精神,我們的生活幾乎寸步難行,吃東西、喝水、走路都要很小心,這樣真是大苦行。他們的頭發(fā)也不用剃剪,而是拔的。我在影片上看到有位女眾要出家,他們用煮東西剩下來的灰抹在頭皮上,然后就“啪啪啪”地拔,不會流血而且拔得很干凈。我們主要認識六師外道的思想,再回過頭來抉擇佛法與他的不同處。先抉擇出佛陀時代的時空背景,婆羅門教與六師外道及其它大師級的思想,才能把握住佛陀悟到的到底是什么,他在破除什么迷信邪見。如果不了解這些,現(xiàn)在已經時隔二千多年了,佛法混入了很多外道的思想,那就無法抉擇了。清楚了六師外道與婆羅門的思想,就能把握住佛法與外道不同的根本特質,以后只要聽到任何一個宗教或佛教任何宗派的理論和修行方法,就知道他站在什么位置上,它的思想與真正的佛法哪里不同,這樣就有了抉擇的能力。講六師外道,并不是要學六師外道,是要了解佛法與他不同在何處。一些理論說修行第一要先信才能成就,如果碰到外道思想,我們也盲目的信,陷進去后還爬得出來嗎?如果照邪見的不正確的理論去修行,我們能解脫嗎?所以講六師外道,就是要大家抉擇佛法與他們的不同處。
- 上一篇:解脫之道講記 a11 印度思想界淺說
- 下一篇:解脫之道講記 a16 耆那哲學
- 佛法是要鏟除欲望破除我執(zhí)
- 體方法師:修行把握關把握關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修行不要怕犯錯,勇于去體會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
- 真正的法就在一切法的當下
- 正定跟四禪八定有何差異
- 修行把握關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1)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2)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3)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4)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5)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6)
- 身苦與心苦
- 雜阿含經選集 三十、安那般那
- 雜阿含經選集 十六、四食 一切有情皆以依食住
- 雜阿含經選集 六、佛云何說法、以何敎之
- 雜阿含經選集 前言
- 《中觀今論》講座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