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環(huán)境倫理”與“生物科技”——昭慧法師于“科學、宗教與倫理”座談會中發(fā)言紀要
談“環(huán)境倫理”與“生物科技”——昭慧法師于“科學、宗教與倫理”座談會中發(fā)言紀要
法程/報導
輔仁大學理工學院“科學與宗教研究中心”與法學院宗教學系,于二○○二年五月三至五日(星期五至星期日)假輔仁大學圣言國際會議展演中心舉辦“宗教與科學—中華文化脈絡觀點”國際學術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ligion and Science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五月五日上午,昭慧法師應邀于會中擔任“科學、宗教與倫理”座談會三位引言人之一(另二位是輔大副校長詹德隆神父、基督教廖涌祥教授,主持人系輔大化學系教授柏殿宏神父)。
座談會中,三位引言人針對Michael T. Seigel教授論文〈Religion, Science, and Environment〉以及宣大衛(wèi)教授論文〈現代遺傳科技與生命倫理〉,就著“環(huán)境倫理”與“生物科技”二個主題,分別提出天主教、基督教與佛教之主張。
就“環(huán)境倫理”的部分,法師提出三個佛法觀點:
一、人在宇宙中與其他大地萬物相依相存、法性平等,但人又有其超越其他動物的特色:知、情、意三方面之進化。
二、就前者而言,理應打破“人類本位”的迷思,以感恩與謙卑的胸懷,善待一切“他者”。就后者而言,人應本其情意方面之“道德自覺”,而擔負起“倫理實踐之行為主體”的責任,善待萬物眾生。
三、人類知性發(fā)達,不但促使人類文化之進步,也促使人類依不同之意識形態(tài)而相殺相殘,并摧殘動、植物與環(huán)境生態(tài)。因此人類理應抱持“懺悔”意識,人道對待所有眾生,改善每下愈況之生態(tài)環(huán)境。
法師并拋出一個問題給聽眾思考:將保特瓶、鮮花與小貓扔到焚化爐,都會激起人的罪惡感,但罪惡感的深淺層度自然會有所不同,何以如此?值得進一步仔細思量。此中埋下了讓讀者自行探索“如何看待無情物、植物與動物?是平等對待還是差別看待”之伏筆。
就“生物科技”而言,法師提出了四點看法:
一、總的來說,種種“生物科技”無非指向人類之共欲:趨生畏死,趨樂避苦。科技的日益發(fā)達,已使宗教在實質上不斷退位。例如:過去遇旱祈雨,現代則期諸“人造雨”;過去因趨生畏死,趨樂避苦,而向宗教中祈求永生天國或解脫涅槃之道,如今為了同樣的心情,人們已將期望寄諸生物科技,希望透過基因工程、復制技術、器官量販……的方式,滿足人們的“延生”欲望。
二、生物科技對人類造成的倫理沖擊尚無法逆料。例如:擔任生技“實驗品”的,勢必都是被剝削的弱勢族群。又如:過往透過婚配而自然形成健康的基因互換,如今復制科技將會導致復制人的哪些基因缺陷?復制人倘因此而導致重大傷殘,其責任歸屬為何?卻是不得而知;復制人的法律地位、倫理位階等亦將面臨考驗。
三、生物科技對動物而言,更是無法言喻的浩劫。過往的動物實驗就已非常殘忍,如今動物更有可能作為基因工程的實驗品、器官移植的大量貨源。然則動物到底是否有其主體性?亦即:動物到底有其生存之“目的”,抑或只能作為人類謀求利益的“工具”?更且,動物(特別是有神經傳導功能之脊椎動物)與人一般,有強烈的共欲:趨生畏死,趨樂避苦。吾人有何理由為人類之共欲而忽略動物之共欲?此皆值得三思。
四、宗教面對此諸科技所導致的倫理沖擊,理應求同存異,共同發(fā)聲,凝聚民意,以力挽狂瀾。但生物科技牽涉到的是龐大利益,所以介入此事,必然會引來既得利益者之反撲與對抗。而宗教人多求心靈之和諧,較不愿面對抗爭之張力。即使愿意利益眾生,即使明知眾生之苦難多源自“罪惡”,然而彼等亦寧求從事紓解“苦難”之慈善救濟,而不愿從事(更為根源性的)扼阻“罪惡”之社會運動。面對此一人性的軟弱,宗教焉能不敗退在科技的俗世力量之下?
——刊于九十一年五月六日第十九期《佛教弘誓電子報》
- 明海大和尚:如何跟沒有宗教信仰的家人溝通?
- 昭慧法師:幸福,可以嗎?
- 明賢法師:舍命為爭取宗教信仰的彌光老和尚
- 昭慧法師:禪定的原理以及與神通的關系
- 宗舜法師:從佛教的宗教本質看佛教的社會功能
- 圣凱法師:構建和諧社會 宗教能做什么?
- 圣凱法師: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對佛法、宗教及哲學的理解
- 覺真法師:一般宗教只重信與行,佛教更重解與證
- 覺醒法師:應對金融危機,宗教界能做些什么?
- 明賢法師:儒釋道三教同源 中西宗教論爭難免一戰(zhàn)
- 宗舜法師:宗教的生態(tài)智慧與科學發(fā)展觀
- 證嚴法師:『宗』是人生的宗旨
- 大安法師:渺宇宙源于心中一念
- 賢崇法師:不同高度有不同風景
- 昭慧法師:依佛法以觀人類胚胎(胎兒)的地位
- 蓮池大師:對五教的判釋
- 心月法師:宗教對民族文化素質的影響和作用
- 妙俠法師:充分發(fā)揮宗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 星云大師:德化的宗教生活
- 覺醒法師:重視宗教文化建設,推動宗教界為“文化強國”做貢獻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