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梁皇寶懺慈悲道場
各位法師、各位信眾:
大家慈悲,阿彌陀佛!今天,我們以修懺悔這樣一個共同的目的來此聚會,相互認識,互相交流,這就是緣。過去生中,我們結(jié)有這個因,也許那曾經(jīng)是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的關(guān)系,今日業(yè)因成熟,就有現(xiàn)在這樣的果報。我們?yōu)橛羞@樣的因緣,倍感珍惜。
紐約佛恩寺愍念地球環(huán)境惡化,災(zāi)害頻傳,損失慘重;世界紛爭迭起,戰(zhàn)事不斷,生命傷亡,槍炮很貴;國家發(fā)展停滯,經(jīng)濟蕭條,失業(yè)增多;人心貪嗔癡慢,煩惱痛苦,無有安寧;六道群靈眾等,輪回煎熬,哀聲斷腸,故特啟建“梁皇寶懺冥陽兩利道場”,開無遮大會,宣微妙法音,普利一切,法界蒙恩。伏愿諸佛護念,龍?zhí)毂O(jiān)壇。預(yù)祝功德圓滿,遂意所成!
我受邀請講開示,非常樂意同大家交流。這幾天,我將以《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為題,介紹梁皇寶懺等有關(guān)懺法方面的認知。謝謝大家慈悲。
一、人生煩惱的三大要素
佛言:人身難得。我們都已經(jīng)得到。雖得人身,但我們也很煩惱。人生充斥煩惱,煩惱困擾我們,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豪,是平民還是權(quán)貴,也不管你如何努力多會算計,人生總是離不開煩惱痛苦。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遭遇?一般人是不會明白,當然也是無法理解。通過學習佛法,我們這才明白:無始以來,眾生由于貪嗔癡等的驅(qū)使,造下種種惡業(yè),惡業(yè)成果報,就展現(xiàn)今日這種狀況。在煩惱人生的過程中,又由于貪嗔癡等的四處活動,興風作浪,再作諸惡業(yè),又將生命輪回到下一個痛苦的生命鏈。如果,持續(xù)這種惡性循環(huán)狀態(tài),那么生死輪回,遭受苦難的日子,則永無休止。怎么辦?若想化解,唯有懺悔。人生煩惱,行行色色,雖然眾多,但歸納起來,不出三障,這就是我們經(jīng)常念到的“願消三障諸煩惱”。三障是:煩惱障、業(yè)障、報障。
(一)煩惱障。擾亂眾生身心,使眾生苦惱的,稱作煩惱。障,即障礙、困擾。這些煩惱,障礙我們修道,障礙我們生活、工作等一切方方面面。煩惱障,名目繁多,但以貪心、嗔心、愚癡、我慢、疑心、邪知等為根本煩惱。次級的則包括諂媚、嫉妒、誑妄、無慚、無愧、懈怠、放逸等等。
貪心,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貪色聲香味觸法,樣樣都要貪,貪求不厭,苦啊!或貪財,貪到心狂意麻,不得寧靜。人在這里聽經(jīng),心還在想:中午的豆腐很好吃,沒有多吃一塊,“啊!很懊悔!”將心拉過來聽經(jīng),心又跑到廚房豆腐那里去,拉過來,又跑到豆腐那里,這就貪。貪得許多寶貝放在家里,可是社會治安并不好,家里東西被偷的事件時有發(fā)生,令人憂心。人在此處誦經(jīng),心還掛念家里的寶貝,將心拉過來誦經(jīng),心又跑回家,拉過來,又跑回家。這種煩惱,讓人討厭,讓我們的人生飽受苦惱。
嗔心,一進佛堂拜佛,看這個人,心就來怒火,聽那話不順耳就嗔恨。嘴巴還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心里總是想到前面那個劉師姐在某時對不起我,左邊那個師兄在某地傷害過我,總覺得天下人都在存心跟我過不去。“啊!有機會我要報復他一下,解我心頭恨氣。”嗔火一起,全不知已燒毀功德林。好不容易,經(jīng)千辛萬苦積年累月營造起來的功德叢林,就這樣被嗔火所毀了。你過去對對方有多好多好,一把嗔心火,這些恩德就一筆勾銷,全毀了。嗔心一動,地獄門開。地獄在哪里?就在這里。地獄之門是怎樣打開的?就是嗔心一怒打開的。打開地獄之門的不是獄卒,而是自己本人。發(fā)脾氣,人家說你沒修養(yǎng),雞鴨肚腸,也足可以讓你煩惱三天三夜。嗔心,怒恨,讓我們在煩躁苦惱中度過。
愚癡,不明事理,沒有智慧,愚昧無知,“生老死海堅牢船”,自然障礙修學和人生光明前途。好比盲人走山徑曲道,非常危險。有些人以為學佛是學迷信學愚癡,這就是愚癡,特大錯誤。恰恰相反,學佛是學智慧學覺悟,破除愚癡黑暗。所有佛子都應(yīng)當發(fā)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不學,不懂,則愚昧。學會了,又產(chǎn)生我慢。有些信徒學會唱念,就覺得很了不起,以為掌握了佛法,就飄飄然我慢高舉,目無出家師父。傲慢輕視,折損福報,阻礙進步,障菩提道。愚癡,讓我們在黑暗危險中處處觸礁。
嫉妒,他比我優(yōu)秀,我就恨他。她比我年輕,我便妒忌她。你多捐款慈善,我就不爽,這就是嫉妒。貪嗔癡慢疑邪見,懈怠放逸…,人生整天都在這些煩惱堆里爬來爬去,忙忙碌碌,盡是這么些伎倆,煩惱的人生是決定的了。這些行為,一旦養(yǎng)成習慣,成為自然,則是人生煩惱大障礙。這些行為,因為我們習以為常,以至近乎麻木,F(xiàn)在明白了,應(yīng)當守護身口意,勿令五根放縱,如牧童牧牛,勿犯苗稼,造諸惡業(yè)。如果發(fā)現(xiàn)觸犯,應(yīng)當立即懺悔。懺悔,而得清凈。
(二)業(yè)障。煩惱障,從哪里來?從業(yè)而來,反過來,煩惱又影響業(yè)。業(yè),梵語羯磨(karman),意為行為、造作。我們的行為很多,但佛陀為我們概括起來說只有三大行為,它們是身、口、意三業(yè)。身業(yè),指身體行為?跇I(yè),是言語行為。意業(yè),即起心動念的行為。
許多人總喜歡貪點小便宜,買一個糖果也想挑個大的,這里貪一點便宜,那里鉆一點法律漏洞獲些小利,心情特舒暢。可萬萬沒有想過:這個貪小便宜的貪行為,將來是要招來貧窮果報。到市場買菜,市場的蔬菜放得整整齊齊的,你買菜,將店家整齊新鮮的蔬菜翻上翻下,挑過來揀過去,結(jié)果就挑選兩磅菜,將店家新鮮的蔬菜搞得亂七八糟,都弄爛了,這種惡習氣,這種貪行為,將來必感招貧窮果報。沒這個必要嗎,眼睛看好,順手從上面挑選就好了。這便是修善積德,文明表現(xiàn),將來必得富貴報。你現(xiàn)在貪他一條蔬菜,偷人家一張紙,將來必定連本帶利的償還人家。還債是你未來的果報。你現(xiàn)在是打工仔,將來還是打工仔,幫老板打工還前生債物。公共設(shè)施,一草一木都要愛護,破壞偷竊都是要受惡果報。
劉居士對我說,有些人貪得實在很離譜,身為佛教徒還貪到佛門中來,貪些飯菜水果,點“光明燈”不付費,作法會自作主張打折扣等等,這些貪的行為都是不妥的,佛債難還啊!有位信眾說,她以前不懂,常常違背因果,讀了《地藏經(jīng)》:“若有眾生,侵損常住,偷竊常住財務(wù)、谷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不與取,就是沒有征得對方同意,而擅自取得東西。她說,她現(xiàn)在明白了到道場吃餐飯一定要給點飯錢,這個是這個因果,然后也有發(fā)心供齋,供齋是供齋的因果。這講得非常合符因果法則,一碼歸一碼,貪與施、善與惡分明。有些人可不是這樣,而是“侵損常住飲食”白吃白拿,揩常住油水。侵損偷竊常住物的行為,就好比坐上直達無間地獄的地鐵,直接開往無間地獄。
貪心行為,若生人中,就是貧窮、低賤,事事不順心。嚴重的慳貪吝嗇,是投生餓鬼道的主因。有貪心,你想往生西方,不想墮落餓鬼,那是絕對不可以的,貪心使你投生餓鬼道。你貪心,侵損偷竊他物,將來要連本帶利的償還人家。你現(xiàn)在布施利人,出錢出力,看是眼前吃虧,可將來布施功德也要連本帶利償還你。佛說,貪吝得貧窮報,偷竊得償還報,布施得富貴報,這就是因果的公平。
上面講的只是貪心的行為,以及大體上的相應(yīng)結(jié)果。我們每一行為的發(fā)生,都將立刻轉(zhuǎn)變?yōu)榫哂袧摿Φ姆N子,這些種子直接決定生命未來的遭遇。就業(yè)的性質(zhì)而言,又可分善業(yè)、惡業(yè)、無記業(yè)。所謂無記業(yè),即是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的行為。業(yè),成為障礙,主要是指身口意所造的不善業(yè)而言。但對于解脫道來說,有漏的善業(yè)也是障礙。所造的善業(yè),沒有回向解脫道,而是回向人天果報,就成了有漏善業(yè)。
為什么我們今天有這樣的結(jié)果?這是我們的業(yè)因所注定。科學家對人的研究,認為一個人要成為人才,主要是靠家庭狀況、時代背景、教育培養(yǎng)等后天因素。這說的就是業(yè)的安排。業(yè)的思想還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才,與他先天的天賦有極為重要的關(guān)系。天賦的數(shù)據(jù)程序在人出生之前基本上已安裝好,就像電腦程序早已組裝。天賦數(shù)據(jù),就是業(yè)數(shù)據(jù)。這就為我們揭開了為什么同在一個家庭生長,喝一樣的水,吃一樣的飯,受一樣的教育,各人卻走出各不相同的職業(yè)道路??一個兄弟種田,一個兄弟教書,一個兄弟走私犯法。這也就為我們說明了為什么窮苦人家能造就偉大的人物,而條件充足的家庭卻哺育了個平庸之輩。
每個人造作的業(yè)不同,感招的果報也不相同。你到天道享福,我們來人道做人。同樣來人間做人也有不同,你是富貴,我是貧窮,他是流浪者,這叫別業(yè)。還有,就是我們都是住在同一個地球,或是都是佛教徒,或是都在一個家庭生活,這稱同業(yè)。
業(yè),還有定業(yè)和不定業(yè)之分。定業(yè)是指一定要受報的一類,這類不容易改變。不定業(yè),是指不一定會受報的一類,或受后天影響可以改變的。行為的動機和行為造成傷害的程度,也確定了定業(yè)與不定業(yè)兩者的性質(zhì)。有心故意造作的業(yè),屬于定業(yè)。無心誤作的業(yè),則屬于不定業(yè)。比如有殺心殺死人,這就成定業(yè);對方坐在我車上,出交通事故死亡,我沒有傷害他的動機,這稱不定業(yè)。還有清潔衛(wèi)生時,無意殺死蟲蟲,這也是不定業(yè)。雖然,害死的都是一條生命,但因為誤殺,不是有意,所以,這種不定業(yè),將來有可能受報,也有可能不受報。
此外,所造行為后的態(tài)度問題和處理方式,也是促成定業(yè)和不定業(yè)的重要因素。比如,你犯了傷害對方的事情,卻沒有認錯自責,也沒有悔改的意愿。像這類惡業(yè),將來是一定要受報。就好比你作了對不起對方的事,沒有向?qū)Ψ奖磉_歉意,沒有獲得對方的原諒,對方一定會伺機報復。反之,你作了傷害對方的事,能及時向?qū)Ψ秸\懇賠禮道歉,請求原諒,獲得對方的寬恕,就可以消弭對方報復之心,化敵為友。犯了罪業(yè)也是這樣,只要我們至誠懺悔,認真思過,改過自新,依個人懺悔力度,就可以不同程度改變業(yè)力,乃至徹底消除都有可能。
業(yè)的生命力,非常之頑強,佛經(jīng)形容它“縱經(jīng)百千億劫亦不亡”。在因緣際遇時,業(yè)即成為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絕對不差。為何通過懺悔可以讓業(yè)力改變呢?因為業(yè)因成為果報,還需要因緣條件這個過程。現(xiàn)在,我們至誠懺悔,真心改過,強力自新,不更再造,就好比植物種子,失去了其得以生長的土壤、水分、陽光等因緣條件,自然就無法生根發(fā)芽。如果這種懺悔方法得當,并持續(xù)猛烈精進,善業(yè)能量巨增,勢必減弱業(yè)種子活力,甚至使業(yè)力喪失生命力。
業(yè)的理論,還告訴我們:我們現(xiàn)在這樣的不幸遭遇,完全是自作自受的結(jié)果。我們要勇敢面對,完全承擔,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自慚形穢,自暴自棄。否則,只有讓事情更加糟糕,將難有重見光明之時。我們只要懺悔改過,精進向善,修習;,吃完自種的苦瓜,西瓜的甜蜜果報就將到來。
(三)報障。業(yè)的行為,成為巨大潛力的種子,就被自動儲存在自己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中,不是他人為你記錄和保管。業(yè)種子,待因緣成熟,就成為果報。業(yè),又稱業(yè)因;報,即果報、報應(yīng)。《華嚴經(jīng)》說,“一切諸報,皆從業(yè)起;一切諸果,皆從因起。”說的就是這種業(yè)與報的因果關(guān)系。
佛給我們講,整個法界總共有十大果報:造十惡業(yè)者,就自取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果報;修下品十善者得阿修羅果報;修中品十善者投生人間做人;修上品十善者得生天界果報;修四圣諦法者證阿羅漢果位;修十二因緣者證緣覺果位;修四攝六度者成菩薩果;六度萬行圓滿者則成佛果。除佛的果報外,其他九界果報都有障礙,當然,界別越高障礙越少,界別越低障礙越多。
餓鬼果報,由貪心而來。有人貪心,這就投生為鬼,為無福無力的餓鬼。餓鬼,頭發(fā)蓬亂,容顏枯瘦,面貌恐怖,咽喉如針,腹大如山,口噴火焰,極不容易找到飲食,縱然找到飲食,于進口時,食物即化成火焰,不敢觸碰,所以,常年遭受饑餓苦逼。
地獄果報從嗔心中來。嗔心,是通往地獄之路。嗔心保送你下地獄。畜生果報從愚癡而來。愚癡,墮落畜生。你投生為蚊子,能飛,好玩吧?人人喊打叫殺,肚子餓了,飛到人胳膊那里吃點血,就是吃飯,好危險,冒生命危險吃飯。啪!一聲響,一條生命便結(jié)束了。每吃一餐飯,都要冒一次生命危險。吃一餐飯都是這樣的不容易。這說的是蚊子的果報。我們不想以蚊子那種形體和那種冒險方式求生,那就要讀圣賢書,廣學智慧。
我們現(xiàn)在從事的職業(yè),所經(jīng)歷的遭遇,等等,綜合起來就是我們個人的果報。做人在六道中還算不錯,但是,人生也確確實實充滿苦惱障礙。最普遍的,我們都會經(jīng)歷到的痛苦,歸納起來就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離別苦,怨憎相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五陰熾盛苦,是指眾苦交集。我們何只八苦?坦白說人生實在是無量苦惱。我們從生到現(xiàn)在幾十年,幾十年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就是這個事實,活一天就有一天的苦惱,克服一個苦惱,又來一個新的苦惱,住深山里的老百姓很苦惱,住城里的人們也很苦惱,住落后國家很苦惱,住發(fā)達國家的民眾也很苦惱,沒錢苦惱,有錢人家更苦惱……,人生苦惱,不可抗拒的障礙,無窮無盡。
果報,就是我們過去生中所作所為的結(jié)果。我們每一個生命,不是從今生生下來那時才開始有的,是無始以來生生死死連續(xù)到今生的。這一期生命,只是我們無數(shù)次生命流轉(zhuǎn)中的一個過程,F(xiàn)在,我們在遭報這個果報的同時,身口意業(yè)又起現(xiàn)行,造諸惡業(yè),將來又招感惡果報。惡因成惡果,惡果又惡業(yè),生命的痛苦連續(xù)就是這樣形成。
我們眾生每作一件善惡事都會招感到與其相應(yīng)的善惡果報,這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yīng)原理。雖然,因果報應(yīng)原理,基本上有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準確,但由于業(yè)的造作動機千差萬別,時地不同,程度不同,以及事后態(tài)度不同,彌補方法不同,因此,因果報應(yīng)自然盤根錯節(jié),錯綜復雜,是故不可以單純以a判斷a。
由于,業(yè)因的大小程度和因緣成熟過程的差異,所以,佛經(jīng)中指出,果報的出現(xiàn)有現(xiàn)報、生報、后報和不定報四種狀況。什么是現(xiàn)報?就是所造業(yè)因現(xiàn)生受報。所造業(yè)因,來生受報,這稱生報。所造業(yè)因,幾生后,或幾十生后,乃至百千生后才受報,此謂后報。不定報,是說受報時間和果報形式,皆不能確定。用現(xiàn)在的話講,是說其中有變化的可能。
我們還經(jīng)常聽到有人有這樣的疑問:有的人作奸犯科,可是日子過得很滋潤;有人修善積德,可是卻處處周折,沒好報應(yīng)。這是什么道理?當年,佛陀也曾經(jīng)為阿難解釋了這個問題。佛陀解說:“今世為善,死墮地獄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惡己熟也。今世為惡,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惡未熟,前世之善己熟也。熟處先受報。”原來,因果報應(yīng)原理,貫穿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佛經(jīng)講,過去世,是指前一世,或前幾世或更早。為善者得惡報,是因為他為惡在先,過去作奸犯科,現(xiàn)在這個業(yè)因成熟,所以現(xiàn)在遭受苦報,F(xiàn)在他為善,善業(yè)還未成熟,等善業(yè)成熟了,就受善報。為惡者得善報,是因為他為善在先,善業(yè)成熟,目前正享受榮華富貴。等惡業(yè)成熟了,接待他的就是讓他喊爹叫娘的惡報。這就好比,他先種了西瓜,現(xiàn)在正在享用西瓜。在享用西瓜的同時,他種下苦瓜,苦瓜種子才剛剛下種,還沒有生根吐芽,所以他得意享用西瓜甜蜜蜜,但是,快樂時也正是痛苦之萌芽,成功也正是墮落之開始。等到苦瓜種子長出苦瓜了,苦果就來臨了,就開始過苦瓜日子了。這也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沒到,時間一到,一切皆報的道理!涅槃經(jīng)》中的:“假使經(jīng)百劫,所作業(yè)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就是這個道理。
雖然,“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但是,佛教強調(diào),通過現(xiàn)在的“業(yè)行為”可以改變因果,締造未來的果報。比如,你現(xiàn)在有貧窮果報,你現(xiàn)在開始好好懺悔,同時修布施、守法、忍耐、技能、智慧,奮發(fā)努力,就會改變貧窮狀況。你現(xiàn)在是凡夫,但是你愿意從現(xiàn)在開始依教如法精進修持,當來必定成佛,徹底改變凡夫命運。佛之所以在諸經(jīng)中不厭其煩地闡述因果道理,其一是要你明白因果;其二是要你去改變惡的因果,修習善的因果。
基于上述,我認為,佛教的因果理論不是宿命論,而是命運自主論。每個人的命運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的主宰者就是自己。
二、懺悔是人格的凈化劑
懺,是梵語懺摩(ksama)的略稱,有“容忍”“寬恕”“謝罪”的含義。我犯了對不起你的事,請你容忍我的過錯。要你容忍,這講得非常形象而有人性。用中國話講是,請求你原諒,這就是懺的意思;冢笳Z“阿缽底缽喇底提舍那”,意為自己坦白罪狀。坦白罪狀的形式,可以對他人,對諸佛菩薩,也可以對自己坦白認錯。梵語漢文合稱而成“懺悔”,意思就是“請原諒!我錯了!”這是根據(jù)義凈法師翻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中的注釋。懺悔,在佛教著述中還有其他不同解釋,但一般以義凈的注釋合符原意。在諸多不同解釋中,而又以“懺,即懺除往昔罪業(yè);悔,即悔不再犯”的解釋,較受教界推崇與應(yīng)用。這已是有中國血統(tǒng)的懺悔意含。《壇經(jīng)》懺悔品中說:“懺其前愆……永不復起……悔其后過……更不復作。”是一個標準的注解。
佛陀在世時,僧人有過失,釋尊教令懺悔,懺悔就開始運用。懺悔的時間,有定期和不定期兩種。定期懺悔,如僧團每半月舉行一次的布薩大會,每年結(jié)夏自恣日的檢討與檢舉大會等。佛教傳入中國后,懺悔除仍保留布薩、安居自恣外,更發(fā)展形成一套懺悔罪業(yè)的儀規(guī)和修習止觀的行法。懺罪儀規(guī),就是包括我們都非常熟悉的禮懺,現(xiàn)在很流行。
禮懺,就是禮拜與懺悔的略稱,也稱作拜懺。依書中儀規(guī)而修,又稱修懺。懺法,就是通過禮拜諸佛、菩薩,或也間插讀誦悔過的經(jīng)文,目的在于懺悔所造罪業(yè)。它是高僧大德依佛典經(jīng)義編撰而成,已成為佛教中一種重要的修行法門。
我國懺法儀規(guī),在東晉時就開始,經(jīng)南北朝推行,至隋、唐已廣泛流行,到宋代達到全盛時期。自梁代至今,有《涅槃懺啟》、《六根懺法》、《梁皇寶懺》、《法華三昧懺儀》、《慈悲水懺》、《大悲懺》等等。懺法中有唱有誦,有拜有跪,熱鬧隆重,深受歡迎。
懺悔是我們修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各宗各派的共修法門,但并非佛教所特有的修持方式。許多宗教也有懺悔的作法,就是社會教育也很重視“認錯”、“悔改”的積極意義。佛教的懺悔與其他宗教的懺悔也有不同。比如天主教向上帝懺悔,祈求主的慈愛,罪就沒有了。佛教的懺悔,關(guān)鍵在以“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四十二章經(jīng)》)自己明白錯誤,坦誠悔過,改惡為善,更不再犯,罪才能消滅!督鸸饷鹘(jīng)》中也教令我等:“過去諸惡,今悉懺悔;現(xiàn)所作罪,誠心發(fā)露;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如是念念懺悔,念念滅罪。有時,我們也可以借助懺法修懺,效果顯著。
懺悔,是人格的凈化劑。“噢!這食物不衛(wèi)生不能吃。吃了會生病。”“啊!這衣服太邋遢了,穿著不禮貌,對身體健康也不好。”我們都知道食物要衛(wèi)生,穿著的衣服要整潔,居住環(huán)境要清潔美化,但是,卻很少注意到我們的內(nèi)心,很少去審察我們的身、口、意行為是否清潔衛(wèi)生健康?a對b說,“你嘴很臭!”b說,“我刷牙呀!又吃口香糖呀!怎么會臭?”完全搞錯因果。人家說你嘴臭,是說你剛才傳播是非話,這叫嘴臭。你大聲說話,隨地吐啖,按這個邏輯,就是“你口業(yè)污染”、“嘴巴不健康,有病!”你即忙跑去口腔科急疹,全是誤會因果了。的確,我們平常很少關(guān)心自身“身、語、意”行為方面的“衛(wèi)生”狀況。
佛陀說,無始以來,我們由于貪嗔癡等煩惱的活動下,身口意作了許多不該作的事,讓這個原本清凈的心被惡業(yè)種子所蒙蔽,以至今日,心已成為儲污納垢的集散場。垃圾運進運出,忙碌非常。心如明鏡,假如,其心能像鏡子一般可以讓我們看到的話,我們會嚇一大跳,心已被貪嗔癡等折騰得塵垢飛揚,面貌全非了。《華嚴經(jīng)》中形容,如果我們的惡業(yè)有形相的話,那么“盡虛空界”也容納不下。要想除垢清白,必須懺悔,洗去心靈上的污垢,洗掉被污染的人格,如“百年垢衣,一日而瀚,可得鮮凈。”(《大集經(jīng)》)就像一件“百年垢衣”,這樣臭不可聞的臟衣服,經(jīng)過清洗漂白,可得干凈。如果,一件衣服穿上后從來不洗,積年累月不洗,成了“百年垢衣”,那上面一定是污垢重重,臭不可當,面目全非。心靈也一樣,受惡業(yè)污染,而不及時清理掃除,任由不斷累積,就會成為罪惡恐怖基地。
佛經(jīng)告訴我們,有兩類人修學佛法有成就。一類是如法修行,從不犯錯,當然,這是大根大利者,不是一般人所能辦到;另一類是偶有犯錯,但能悔過自新。人生路上,犯點錯誤,雖然不好,但并不可怕?膳碌氖亲约翰恢婪稿e,可怕的是自己知錯而沒有勇氣認錯,更可怕的還以錯為對。“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不可能不犯錯誤,犯了錯誤,就要認錯改正,懺悔得清凈,改正后就是好同志!对鲆话⒑(jīng)?馬血天子品》中說,“人作極惡行,悔過轉(zhuǎn)微薄,日悔無懈怠,罪根永已撥。”罪根撥除了,人生苦惱也就解決了,佛道也就成功了。
古時行者,若遇逆緣,也被教令修懺。逆境愈多,懺悔功課份量也愈多,終使障礙日減,修行上路,成就道業(yè)。也有學人研讀佛典,無法理解經(jīng)中法義,便至誠禮懺,發(fā)露懺悔,終于智慧開發(fā),解深法義。有人犯了罪業(yè),坐立不安,形容焦悴,情緒極度低落,趕緊教令懺悔,懺悔而得清凈。當然,有些罪業(yè)是要招受法律制裁,必須通過法律制裁、懲罰而懺悔思過。這也就是現(xiàn)生報,不可不知。現(xiàn)在念念懺悔,就不會有這個罪業(yè)了。
懺悔,讓罪業(yè)消融,使心靈凈化,令人格升華。懺悔,創(chuàng)造新的人生,改善人際關(guān)系,促進社會和諧。切實運用懺悔,樹立懺悔風尚,于己于人于國都有積極意義。我及眾生,若有違犯,誠心懺悔,更不再犯,罪業(yè)消滅,斷惡修善,發(fā)菩提心,決定成佛。佛,就是人格的完成。
三、懺悔的方法
我們常常告訴青少年,作錯了事,要認錯;作了對不起對方的事,冒犯了對方,要真心誠意地向?qū)Ψ秸f聲“對不起!”表達歉意,請對方原諒。如果獲得對方原諒,那么,錯事便可以化解。如果犯了過錯,不但不向?qū)Ψ奖磉_歉意,還一而再地冒犯,那么,錯事不但沒有得到化解,這個怨恨也就會越結(jié)越深。有的罪業(yè),比較嚴重,因此,一次懺悔是不夠,需要兩次三次的懺悔才得以消除。懺悔時,最好能夠在佛法僧三寶的加被下,結(jié)合身口意,誠心懺悔,效果更好。
在佛教中,懺悔的方法很多,有《四分律羯磨疏》中提到的“制教懺”和“化教懺”;有《觀普賢菩薩經(jīng)》中說到的“不謗三寶,乃至修六念”等五種懺;有《往生禮贊》中所說的:要、略、廣三種懺,等等。名目雖多,但概括起來,不外乎《金光明經(jīng)文句記》中所列舉的作法懺、取相懺和無生懺三種。
(一)作法懺。依律中作法進行懺悔,如半月布薩、結(jié)夏自恣等,這一類懺悔就是作法懺。僧團每半月舉行一次布薩活動,此為僧伽懺悔舉過會議。在布薩會上,人人在大眾面前反省,通過自我批評與檢舉批評,達到及時懺悔過錯的目的。布薩會議,有一套嚴謹?shù)某绦蛞?guī)范。大會要求一定地域內(nèi)的僧眾都必須參加,因事因病不能參加的人必須委托他人代為請假,需要懺悔或舉過的事項也可請他申訴。會議中,一般需請一位精熟律法的大德作為執(zhí)行主席。大會開始前,執(zhí)行主席詢問僧眾是否到齊?是否有未受戒的人在場?知道僧眾已經(jīng)到齊,沒有未受戒的人之后,執(zhí)行長開始逐條宣讀戒文,大眾專心聆聽,檢查自己這半月來的生活。有犯錯者,當眾懺悔,承認過犯,改過自新。沒有犯錯者則默然不講話。大眾也可以舉發(fā)他人過失。執(zhí)行長在每一章節(jié)后也會三讀詢問大眾有沒有違犯?有,就說話懺悔或舉發(fā)。沒有,就“默然故,是事如是持”。默然表示沒有違犯。律中還嚴格規(guī)定,什么樣的過犯,需要向多少人數(shù)的僧伽會議懺悔。比如有的過錯需要向十人數(shù)的僧伽會議懺悔,有的過錯則需要向二十人數(shù)的僧伽會議懺悔,等等。
(二)取相懺:即取相懺悔的簡稱,謂憑借一種具體的方法,以為滅罪之懺悔。比如,人們通過禮佛誦經(jīng),念佛名號,憶念三寶功德,乃至摸頂加持等,以至誠身口意參與懺悔,念念罪障消滅。時下非常流行的各種懺法,如《梁皇寶懺》、《水懺》、《大悲懺》等,就是屬于取相懺悔。這些懺法,本是高僧大德為行者懺悔罪業(yè),掃除修行障礙而編撰。然而,現(xiàn)在大都用于謀利,值得注意。
懺法,可以一人單獨修懺,也可以大眾一起共懺。由于大眾共懺,場面隆重,氣氛熱烈,有助精進,效果顯著,因此,大眾共同禮懺受到青睞。時下共懺法會盛行,但參加共懺者,有許多對禮懺的規(guī)矩不是很了解,以至影響法會神圣性,收益也不大。這里,順便也談一下共懺的須知事項,讓禮懺法會更莊嚴,懺悔功德更圓滿。
禮懺注意事項:
1、選擇清凈處,建立壇場。視條件能力,可供佛像,備香花燈水等,嚴凈壇場,營造神圣氣氛。
2、參與者沐浴齋戒,穿著整潔衣裳。
3、進入懺壇,各守靜默絕閑談,威儀禮貌要虔誠,放下雜緣凈三業(yè),念念求懺罪消亡。
4、禮懺時,觀想諸佛菩薩就在面前。
5、依戒德排班,定次序先后,不要相互推扯。
6、唱頌整齊,優(yōu)美莊重,字清語明,跪拜如儀。需事先教授。
7、熟悉懺文,了解懺義。需事前教導,認識懺文,略解懺義。
8、讀誦之后,而能受持,功德不可思議。
上面第2點,說到“齋戒”,大家一定就想起吃素。一定又想到素食很好吃,這又是貪了。齋,現(xiàn)在一般被理解為素食,這是非常往后的事。齋,梵語布薩陀婆,簡稱布薩,意為懺悔罪過,清凈身心。后來演變?yōu)?ldquo;過午不食”也稱齋,再后來素食也叫齋。吃素,從慈悲心的方面講很重要,能培養(yǎng)我們的慈悲心,現(xiàn)在還有衛(wèi)生、健康、環(huán)保等因素。從何時起,人們對吃素很重視很認真,可是對于吃素的目的慈悲心為何物?一無所知,毫不關(guān)心。重視吃素,而不講慈悲,這便是典型的本末顛倒。只知吃素重要,卻不知懺罪悔過,清凈身心就是正宗的齋。“我吃素20年了。”可是罵起臟話來臉無愧色,毫無慈悲,身語意業(yè)極不清凈。這是真正的吃素,猶如牛羊吃草一般。牛羊也吃素,這不能叫作吃齋。斷惡修善,清凈身心,名曰齋戒。這個范圍包括面非常廣,是我們至少在這幾天要努力的。最基本的基本就是大家這幾天要講好話,起心動念要善,這樣才有利于懺悔。齋戒期間,這些堅持是必須的。
今天,你來參加一日如法禮懺,則為一永日功德。七日如法禮懺,則為七永日功德。你拜半天就逃跑了,就不能稱作“一永日功德”。希望大家堅持參加一天,則“一永日功德”,能堅持七天則“七永日功德”。當然,修持不能妨礙工作和家務(wù),要安排好工作和家務(wù)才來禮懺。否則,一邊消業(yè),一邊又增罪業(yè),得不償失。
懺法,一人修也好,大眾共修也好,按《四分律羯磨疏》中的說法,都應(yīng)該遵循五項程序。疏中稱作五緣:第一、禮請十方諸佛菩薩;第二、念誦經(jīng)咒;第三、自己表白所犯罪名;第四、發(fā)愿改過,更不再犯;第五、明證教理。這樣,懺悔才有高效。要明了、證悟教理,這個大家今天有沒有達成?第五緣要求是高些,但正因為這樣,才能有高效應(yīng),才能夠徹底拔除罪業(yè)。
(三)無生懺:也稱無相懺、實相懺。懺者從觀空下手切入,直達諸法空性。如果能夠我法皆空,體證諸法實相,那么罪業(yè)也就不復存在了。一切法,包括罪業(yè)在內(nèi),都是因緣和合的產(chǎn)物,因緣離散則滅,本身并無實體。罪業(yè)也是這樣。再者,罪是因心而生,那么,心原是生滅無常,本無自性,如是心空罪亦空。古德說:“罪由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皆空,是則名為真懺悔。”說的就是無生懺。有個人知道“無生懺”后,如獲至寶,萬分開心,馬上去干壞事,結(jié)果被警察給抓了。他對警察說:“罪業(yè)本空?你怎么可以抓我!”警察大哥說:“法律不空!”罪業(yè)本空,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問題是你有沒有真正空?你有沒有這個證悟?大家有沒有這個證悟?沒有!那么,我們還是腳踏實地,老老實實,依作法懺、取相懺求哀懺悔。千萬不要從字眼上理解罪性本空,就可以隨意造罪。一旦惡果來臨,受苦的還是你自己,再孝順的兒女也替代不了你坐牢受罪。黃泉路上不相識,生時愛得死去活來,恩愛幾十年,死了你被捉去下地獄,在黃泉路上碰見你老公,“老公!”老公說:“你是誰呀?”到那年頭,他完全不認識你,他不理不睬,不管不顧,宛如陌生。你傷透了心也沒用。
四、梁皇寶懺概述(上)
懺法,主要用來懺悔業(yè)障。因為業(yè)障,所以眾生下地獄做餓鬼投胎畜生,輪回六道,受諸苦難。因為業(yè)障,所以感招人生諸多不幸,多有缺陷。又是業(yè)障,阻礙修學,障礙菩提,無法解脫。所以,懺法也就自然被用來超度亡靈,消災(zāi)祈福,滅罪修道,等等。
《梁皇寶懺》共十卷,分四十個主題,全文包括字數(shù)標點符號在內(nèi)有六萬六千之多,是近世通行懺法中篇幅最多的懺本。懺文在每一章節(jié)后都有禮佛求懺。修懺者,一般以七天時間禮誦圓滿。依《慈悲道場懺法記》說,梁皇懺,乃南朝梁武帝為超度郗氏皇后,召集高僧大德“搜索佛經(jīng),錄其名號”編撰而成。
第一卷大意
寶懺題名慈悲
寶懺全名“慈悲梁皇寶懺”。因何題名慈悲?懺文開卷第一句就是:“立此慈悲道場四字,乃因夢感彌勒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后劫,依事題名。”作者因作夢感應(yīng)彌勒菩薩慈悲精神,所以就以慈悲題名。我們也有作夢,作夢金銀財寶滿天飛舞,很興奮很緊張,醒來什么都沒有,很沮喪。這是平常窮困怕了,想錢想太多的原故。你看人家發(fā)夢都感應(yīng)到彌勒菩薩慈悲精神,這是平常思念佛菩薩、舉心動念慈悲的結(jié)果。彌勒,本身就有“慈”的意含。彌勒,意譯慈氏,是一個姓氏。又這位菩薩是以佛四無量心中的“慈”為首而利益眾生,所以在佛教中被尊為“大慈”的象征。觀音菩薩是“大悲”的象征。在本懺拜佛號中,第一拜是彌勒佛,最后一拜是觀音菩薩,寓意慈悲。這是本懺特色,大家有沒有注意到?
其次,題名慈悲,則是為了“守護三寶,令魔隱蔽,摧伏自大,”令種善根,遠離執(zhí)著,回小向大等六大意義。慈悲與守護三寶有什么關(guān)系?關(guān)系重大。你身為佛教徒,如果你心狠手毒,沒有慈悲,這就破壞到三寶形象,影響到佛教的傳播。所以說,慈悲能守護三寶。慈悲與自大也有關(guān)系。沒有慈悲心,自然自高自大。有慈悲心,“摧伏自大”。眾生沒有善根,我們要幫助他種善根;已經(jīng)種植善根,我們要幫助他增長善根,這也需要慈悲。眾生深陷見坑,執(zhí)著貪婪,我們要幫助他走出見坑,舍棄執(zhí)著,這也需要慈悲。眾生得“小法”而起樂執(zhí),滿足自喜,我們要慈悲幫助他回小向大,更上一層樓,修行大乘法,追求更高目標。拜了幾拜佛,聽了幾句佛法,就覺得自己了得。錯!離阿羅漢果還很遙遠。證得阿羅漢果,就以為到了涅槃城。錯!那只是到了“化城”中途休息站,離佛果還很遙遠。還需努力回小向大,發(fā)菩提心,利益眾生,繼續(xù)修行。懺文說,有十二大因緣,故發(fā)慈悲心。
再者,懺文說:“慈悲,諸善中王,一切眾生所歸依處。”慈悲心,為一切善之最!队^無量壽佛經(jīng)》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佛心是慈悲心,慈悲心即佛心。構(gòu)建實踐慈悲心,就是走向成佛之路。一談起慈悲,大多數(shù)人都習慣地評論他人是否慈悲?很自然地質(zhì)疑他人怎樣不夠慈悲,卻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慈悲心如何?慈悲是眾生之所樂意談?wù)摰脑掝},是眾生之所崇敬向往的,當然,自然也是一切眾生之所歸依處。歸依慈悲,就是歸依佛。
歸依三寶第一
這部分,主要講述“世間無?嗤”、“三寶功德難量”、“一心歸信求脫”等。世間萬事萬物,都處在剎那遷流變化之中,沒有一物是永久不變。例如,人“少壯必衰”,然后“皆當歸死”,沒有一人能逃脫這個規(guī)律。勞碌奔命為我計,無常來到業(yè)隨去,輪回痛苦自受罪,妻兒享樂忘了你。又,天災(zāi)人禍頻繁,人生煩惱無量,種種痛苦無法解脫。世間無?嗤,唯有歸依三寶,才有解脫的希望。
三寶功德難思難量,不可思議,但最簡單地說,依懺文說法,就是三寶慈悲。三寶“念一切眾生,猶如一子”;“慈念眾生,過于父母”;“代諸眾生,受無量苦”;教化利益眾生離苦得樂,得成佛道。然而,眾生缺乏智慧,沒有信心。“我不信三寶!”自以為思想很先進。但按懺文的話講,這類人沒有智慧。眾生應(yīng)當發(fā)起歸依三寶的信心。我們知道求學也好,從事職業(yè)也好,首先都必須建立對這個學業(yè)的信心。對這個學問沒有信心,必然無法深入,當然也不可能取得成就。學佛更看重這個信字。所謂“入佛法海,信為根本”。對真理不信,在佛家看來,這不僅是沒有智慧,更是罪惡。懺文說,“不信之罪,眾罪之上。”不信佛法,永遠成不了佛,永遠不得解脫。佛法,泛指一切真理。這個“不信罪”當然嚴重。大眾“無復疑想”,你還有什么好猶豫懷疑的呢?趕緊生起信心吧,歸依三寶,“不復退轉(zhuǎn)”。
斷疑第二
人們對某事有疑問,這很正常。但是,許多宗教都是不允許信徒對教主教義有懷疑的。信者得救,絕對不疑。這方面,佛教則是例外。佛教允許教徒公開討論評議教義,甚至鼓勵信眾存疑,不要迷信。在《大寶積經(jīng)》卷五十七中:“佛告難陀,汝莫信我,莫隨我欲,莫依我語,莫觀我相。”佛陀告訴難陀,你不要盲目相信我的教義。你可以對我的法質(zhì)疑,可以通過縝密思考后才相信。后世禪者更提出“大疑者大悟,小疑者小疑,不疑者不悟”的佛教治學理念。
學修佛法有疑問,說明有用心。有疑問,進一步求解,才有進步。本章就是針對人們對學佛的一些疑點予以解釋。比如,清廉之士,應(yīng)該招感富足果報,可現(xiàn)在卻是貧苦;貪盜之人,應(yīng)招來困苦,可如今卻是財物豐饒。這是因為過去因果的關(guān)系。因果貫串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這個,我們在上面講過。還有,為什么眾生癡迷顛倒?這是由于眾生無始以來無明惑故。還有,人們“不信三界是苦,三界外是樂”。其實,人世間苦多樂少,吃了多少苦才結(jié)出一點樂,且每件樂事都有可能成為苦因,人生痛苦無量。還有,有些人見他人行善修福,不但不跟進,還阻礙他人行善,這罪業(yè)重大。懺文通過先舉疑點,接著解說,希望大眾明白后,“當依佛語,如教修行”。
懺悔第三
本章節(jié)中,講到行者首先要明白一切圣人都是從“不作眾惡,勤行善業(yè)”中出生;然后,行者向佛一一披露懺悔。首先發(fā)露,無始以來,由于貪嗔癡,造諸罪惡,無量無邊,今日慚愧懺悔;其次,無始以來,由于身口意,自作十惡,教他作十惡,贊嘆十惡,所犯罪惡,無量無邊,今日慚愧懺悔;再者,由于六根,追逐六塵,依六識作用,所造罪業(yè),無量無邊,今日慚愧懺悔;再者,無始以來,依身口意,常行不平等,只知我有身,不知他亦有身,只知我苦,不知他亦有苦,只知我樂,不管他人快樂,只管我求解脫,不管他求解脫,起諸罪業(yè),無量無邊,今日懺悔;接著,無始以來,由于心意顛倒,見解顛倒,離善知識,近惡知識,“建驕慢幢,張愚癡帆,隨無明流,入生死海”,造作罪業(yè),無量無邊,今日懺悔,等等。向佛坦誠懺悔,一切業(yè)垢,畢竟清凈,發(fā)菩提心,願同菩薩,永不退轉(zhuǎn),直至成佛。
第二卷大意
罪業(yè)懺悔后,緊接著就應(yīng)該發(fā)心,否則,必然惡業(yè)再起,苦難重演。本卷講述發(fā)心,其內(nèi)容包括三個層次:一、發(fā)菩提心;二、發(fā)願心;三、發(fā)回向心。
發(fā)菩提心第四
我們求做億萬富翁,求當總統(tǒng),乃至求上天堂,這些用心,雖然是積極,但都是凡夫心,都是搞六道輪回。出離六道,了脫生死,這就要有出離心。行菩薩行,成佛道果,這需要菩提心。發(fā)菩提心者,已列菩薩位,佛果指日可成。是故,沒有菩提心,則不可成佛。眾生執(zhí)著于功德,有利于我的事,我就樂意作。說到功德,發(fā)菩提心的功德很大。懺文說:“假使歷劫修無量福,乃至今生備行余善,不及發(fā)心萬分之一(功德)。”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也就是菩薩心。
懺文告誡我等:我今于三寶前,不生人天心,不起聲聞辟支佛心,唯發(fā)菩提心,不舍諸苦,度脫眾生,“行菩薩道,誓不退轉(zhuǎn)…眾生不得佛,誓不先取正覺。”這就是菩薩心。
發(fā)願第五
利益眾生,取證佛道的菩提心,是菩薩道的根本。接著菩提心還應(yīng)該有更具體的實踐內(nèi)容,這就是這里所說的願。願,就是理想,這里總共有二十大願。前十願,文字比較簡潔,內(nèi)容比較具體;后十願文字較多,內(nèi)容較繁雜。今列前十願于下:
一、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憶念,發(fā)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續(xù)不斷。
二、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事無量無邊諸佛。供養(yǎng)眾具,皆悉滿足。
三、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護持大乘方等諸經(jīng)。供養(yǎng)眾具,皆悉滿足。
四、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值十方無量無邊菩薩。供養(yǎng)眾具,皆悉滿足。
五、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值十方無量無邊賢圣。供養(yǎng)眾具,皆悉滿足。
六、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報覆蔭慈恩。有所奉給,隨心滿足。
七、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值和尚阿阇黎。所應(yīng)供養(yǎng),隨念滿足。
八、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值大力國王,共興三寶,使不斷絕。
九、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莊嚴諸佛國土,無有三惡八難之苦。
十、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四無礙智,六神通力,恒得現(xiàn)前,常不忘失,以此教化一切眾生。
發(fā)回向心第六
回向?就是說,自己所修的功德將作什么用途?比如,我現(xiàn)在賺了十塊錢,我將用這十塊錢作什么用途呢?是買面包?還是買大米?確定買面包,這就是回向。懺文要求我們:我今所有一切善業(yè),統(tǒng)統(tǒng)回向一切眾生,發(fā)起菩提道心,成就無上佛果。菩提心,願心,回向心,說則有三,實三而一,一菩提心是。
第三卷大意
本卷,主要講述眾生界的種種果報,尤其對人道、地獄道的果報與業(yè)因有詳細舉例。天、人、阿修羅稱三善道,畜生、餓鬼、地獄稱三惡道,合稱六道,亦名六趣。
顯果報第七(上)
眾生,由于沉迷生死苦海,不知解脫,所以輪回不息。眾生造作惡業(yè),則受畜生餓鬼地獄三途果報。三途痛苦逼迫,長劫沉淪,苦惱無盡。眾生由于修諸善業(yè),因而感招善道。然而,榮華三更夢,生命如朝露,一生顛簸苦惱,營營業(yè)業(yè),又造下罪惡,一期壽盡,又輪轉(zhuǎn)惡趣,受無量苦。三界諸天雖樂,但福報享盡,五衰相現(xiàn),還墮惡道,受諸苦難。
一切眾生對待惡因惡果,則是畏果不畏因。面對業(yè)因時,則為所欲為,肆無忌憚,一點都不懼怕。但是,惡果來臨了,臉色蒼白了,害怕也。害怕,悔恨,都沒有用了,只好接受報應(yīng)懲罰。因此,懺文先講惡果,顯示果報,可以警戒眾生,然后,再舉其業(yè)因說明。眾生對于善因善果,則是欣果厭因。所謂收獲得付出辛勤的勞動,沒有不勞而獲。所以,懺文也是先列善果,可以鼓勵眾生,然后,再舉其善因,讓你知因作為。懺文列舉很多例子,如:
1、尊貴國王長者,是因為禮事三寶。
2、富有,是因為布施。
3、長壽,是因為持戒。
4、相貌端正,是因為修忍辱。
5、為人勤勞,是因為精進,無有懈怠。
6、天才,是因為修智慧。
7、為人音聲好,是因為稱贊、歌詠三寶。
8、身體健康,沒有疾病,是因為修慈心。
9、為人奴役,是因為欠人債物。
10、人見歡喜,是因為前世見人歡喜。
11、偷盜財物,來生做牛馬打工償還。
12、樂說妄語,傳人是非,死墮地獄,烊銅灌口報。
等等,這是講人道的部分。還有大篇幅,舉證人道及他類眾生的業(yè)因果報。計有二十二例,其內(nèi)容大都來自《佛說罪業(yè)應(yīng)報教化地獄經(jīng)》和《佛說雜藏經(jīng)》。下面略舉一二:
有一類地獄眾生受獄卒斬身,遇風又活過來,再斬身遇風又活,如是反復,遭此苦報,無有停止。因何罪招此報應(yīng)?佛說,這類眾生,因不信三寶、不孝父母、殺害眾生所致。又有眾生,身體龐大,耳聾無足又愚癡,饑吃泥土,還遭蟲子咬食騷擾,晝夜受苦。何罪所致?佛說,這類眾生前生剛愎自用,不信好言,不孝父母,或為地主村長、領(lǐng)導干部,仗勢欺壓百姓,侵奪民物,故受此報。又有眾生口吃啞巴,聲帶不好。何罪所致?佛說,是因前世誹謗三寶,輕視破壞圣道,喜說他人長短,傳播是非,誣陷善良,嫉妒賢德所致。又有眾生,或顛瘋或愚笨或狂妄,不明善惡好壞。何罪所致?佛說,這是由于前生飲酒醉亂所致。等等。種什么因,就得什么果報。
懺說,世間,大善大惡者不多,然而,小善小惡者為數(shù)眾多。所以,懺文引《法句經(jīng)》語意告誡我們:“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小善不積,無以成圣。莫輕小惡,以為無罪,小惡所積,足以滅身。”
第四卷大意
這一卷,繼續(xù)講述果報事,有人類的悲慘果報,但大篇幅在談?wù)摴眍惐娚偷鬲z道眾生的果報業(yè)因,內(nèi)容來自《佛說鬼問目連經(jīng)》、《譬喻經(jīng)》、《雜阿含經(jīng)》、《地獄經(jīng)》等。說鬼,大家臉色驚恐,害怕!大家不用害怕,你光明磊落,沒作虧心事,不用怕鬼,而是鬼怕你,鬼見你恭敬你,叫你大哥大姐!你有作錯事,當然鬼就不怕你了,鬼專找這類人麻煩。現(xiàn)在,你趕緊懺悔改過,鬼也就恭敬你了,給你做護法,給你當保鏢。作錯了事,不知悔改,鬼就來擾亂你,將來你也就成鬼類一員。這里,大家要明白,我們佛教徒是不崇拜鬼神的,崇拜的是佛法僧三寶。但是,佛教并不否認神鬼的存在。他們是六道輪回中的兩大類眾生,我們尊重禮遇他們。按佛教說法,神,通常在天與鬼之間,天上隨從大都是神,大福鬼也是神。神有天神、空神、地神等等。鬼有多財鬼、少財鬼、餓鬼等。多財大福鬼雖屬鬼類,但享天福,有些還受民間敬奉。
顯果報第七(下)
這一節(jié),懺文舉了八個事例,都是講述出家人或因慳吝、或因貪食、或因侵損道場財物、或因怠慢掛單僧人,而墮落地獄、淪為鬼類的悲苦下場。一鬼問目連:“我肩上有個銅瓶,里面裝滿烊銅汁,我的手會不由自主地拿著銅勺把烊銅汁舀出來,往我自己頭上澆灌,我疼痛難忍。這是作了什么罪?”目連答說:“你前世做佛寺維那時,將寺院的一瓶酥藏起來,等客僧走后,拿出來和舊住僧分享。”這瓶酥是寺廟的公物,每位現(xiàn)前僧都有一份,維那師違犯這個規(guī)矩,以至遭受烊銅灌頭果報。受此折磨后,將來還要到地獄受報。分配僧物過失,因果如是。侵損常住財物,罪業(yè)更重,不可不慎。
佛在舍衛(wèi)國時,目連等,看見一個人舌頭很長,被人用鐵釘釘舌,痛楚吼叫。請問佛:此人何罪至此?佛說:這個人,在過去迦葉佛時出家做比丘。他當寺主時,曾經(jīng)責罵驅(qū)趕僧人離開道場,因這個罪,過去生中在地獄中已遭受無量苦難。還有剩余罪業(yè),故現(xiàn)在得此鐵釘釘舌果報。佛說:“諸比丘!目連所見真實,大家應(yīng)當引以為戒!”過去,僧人云游參訪,全國各寺院都可免費食宿,故有“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的詩偈流傳。鐵釘釘舌的故事,可怕,哪個寺主還敢不讓僧人食住?還有,一位三藏比丘的媽媽,因受三藏比丘“利養(yǎng)”而“作廁所中蟲”,環(huán)境飲食空氣衛(wèi)生堪憂,苦惱哀救無人知。比丘勞動所得,供養(yǎng)父母,理所應(yīng)當,不在此列。以上這些,都是僧家要注意的。
出地獄第八
本節(jié)出地獄,就是通過了解地獄狀況、現(xiàn)實事例,讓人們明白眾生是如何入地獄下油鍋的。通過借鑒,可以讓我們避免這一悲慘遭遇的發(fā)生,遠離地獄苦難。
地獄是十法界之一,六道之一。據(jù)《立世阿毗曇論?地動品》記載,它位于鐵圍山之間。本懺依此說法。地獄,是銅鐵鑄造的,所以,又稱鐵城。它面積一千六百萬里,城中分八萬六千個監(jiān)獄。城以鐵為地,想挖地洞逃跑的人們,是不會得逞的。上方以鐵為網(wǎng),還有上火往下燒,下火往上燒--這個高尖端恐怖設(shè)計。每個監(jiān)獄還有眼如掣電、牙如劍樹、齒如刀山、舌如鐵刺、身高一萬六千里、全身毛孔噴發(fā)猛火、神通廣大的四大銅狗,還有長著八個牛頭、十四只眼、牙長一百六十里、廣大神變的十八大獄卒,共同看守,防備森嚴。阿鼻地獄,更是七重鐵圍墻,七重鐵網(wǎng),刀山劍樹層層圍繞。無數(shù)犯人見到這些保安與景物,當下腳軟,當場昏迷,誰還敢逃跑?所以,從來沒有罪人在地獄逃脫。
地獄內(nèi)小監(jiān)獄名稱眾多,有刀輪,劍林,鐵丸,燒林,虎狼,鍋湯,爐炭,銅柱,鐵床,拔舌,釘身、抱柱等無數(shù)地獄。所有監(jiān)獄,刑具奇特,刑法恐怖,罪人一日萬死萬生,慘不忍睹。例如,殺父害母者,死墮阿鼻大地獄,從天空直接將罪犯拋入地獄中,立即身滿獄內(nèi),銅狗馬上吃骨唼髓,獄卒捉大鐵叉,叉頭高舉,刀如雨般插入罪人毛孔,罪人全身火焰,如是一日一夜經(jīng)歷八萬四千獄中刑罰,受苦歷盡一大劫時間。
今日道場,同業(yè)大眾,自責悔過,斷惡修善,則不受地獄苦。如能進一步發(fā)菩提心,成就圣果,永離地獄之患。
第五卷大意
人生在世,無量苦惱,其中人際關(guān)系的復雜不好搞,就是一樁非常頭痛的煩惱,人人都無能避免。人情脆弱,一句話不小心便情感破滅,結(jié)下冤恨,反目成仇。人性復雜,想法萬種,你就是非常謹慎用心對待,對方也有可能誤讀,好心成壞事,親家變冤家。對此,無語問蒼天,煩惱沮喪至極,足可以血壓上升一命哀哉,結(jié)下來生更大怨仇,有可能自此走上怨怨相報,無有了期。本卷講的就是這個結(jié)冤成仇的煩惱事。
解冤釋結(jié)第九(上)
懺文說:“一切眾生,皆有怨對”,沒有眾生能夠例外。有結(jié)冤,有怨對,說明你還在眾生類,還不是圣賢位。解冤釋結(jié),不斷地解冤釋結(jié),這表明你願意往解脫道上輕裝前進。怨家對頭從哪來?還是這個可愛又可恨的身口意。“依身口意,起十惡行,結(jié)諸怨對”,因果如是。
首先,還是眾生“心想顛倒”,這是無明。歸根結(jié)底還是無明。然后,“貪著世間”,貪婪、執(zhí)著世間的一切,這是貪。于是,后來形勢發(fā)展就有了結(jié)怨結(jié)仇。眾生彼此之間結(jié)怨很容易,但是,朋友親屬之間結(jié)怨更容易。這是因為經(jīng)常接觸,有利害關(guān)系,因而很容易成怨對。又,愛之深,貪之切,恨之重,物理反彈作用,也是重要原因。古人早有這個現(xiàn)象。懺文說,“一切怨對,皆從親起。”
現(xiàn)在,無論是四生六道一切眾生之間結(jié)怨對的,還是師徒同學朋友之間有怨對的,或是父母,姑姨伯叔,內(nèi)外眷屬,歷劫親緣有怨對的,等等。我今為自己怨業(yè)懺悔的同時,也為他們懺悔。願我等善念增強,智慧增長,貪念邪想消滅,心量擴大,慈悲包容,利人愛物,不結(jié)怨恨;願一切眾生所有怨對,畢竟解脫,結(jié)習煩惱,永得清凈,依教修行,成就菩提。
本卷最后提到,滅苦之要,唯有懺悔;眾生具有慚愧二種心,則無罪不滅。我慚愧,你慚愧,大家慚愧,哪還有結(jié)怨?!
五、梁皇寶懺概述(下)
《梁皇寶懺》篇幅長,我們這里也分上下兩部分來概述其內(nèi)容。
第六卷大意
本卷繼續(xù)談結(jié)怨因緣,同時懺悔怨仇罪業(yè),以達到解冤釋結(jié)的目的。解冤釋結(jié)的最好辦法就是懺悔。本卷每列舉一條結(jié)怨因緣,接著就是教令修懺者“若對非對,若輕若重,以今懺悔,所懺除滅,所悔清凈,永不復受。”結(jié)怨受報,果報劇苦。今當懺悔,懺悔罪消,和諧共助,身心安樂。
解冤釋結(jié)第九(下)
為何會結(jié)怨成仇?因精神因素--“心想顛倒”,故而執(zhí)著肉體為我。懺文說,“有身則苦生,無身則苦滅。而此身者,眾苦之本”。有我便有你有他,故有利害爭執(zhí),結(jié)怨成仇。如今,若不懺悔,解冤釋仇,必將冤冤相報,輪回滾滾,如滾雪球,越滾越大,到那時想消融不容易!
首先,由于我等無始以來,以身惡業(yè)因緣,或于天道人道阿修羅道,起諸怨結(jié);或于地獄餓鬼畜生道,起諸怨結(jié)。我今懺悔,願三寶力,令六道眾怨,懺悔除滅。
其次,我等無始以來,以口業(yè)因緣,出言粗獷,發(fā)惡毒語,說無義語,講無益語,談虛妄語,譏諷毀謗,巧言華詞等,起諸怨結(jié),今日懺悔,懺悔除滅。
再次,我等因思想因素,邪見無知,無憐憫心,嫉妒傲慢,阿諛諂曲,失念放逸,懈怠誑妄,散亂顛倒,念念攀緣等,起諸怨結(jié),今日懺悔,懺悔除滅。
還有,我等無始以來,或以貪愛嗔恚愚癡,或殺害牛羊飛禽走獸、食眾生血肉,或為田業(yè)舍宅財物等,起諸怨結(jié),今日懺悔,懺悔除滅;驃Z人糧食饑餓眾生,或斷人飲水,或不敬、取笑、愚弄、侮辱、剝削、鞭打、虐待眾生,或遠離明師,親近惡友等等,起諸怨結(jié),今日懺悔,懺悔除滅。
最后,今日道場,同業(yè)大眾,祈願諸佛菩薩慈悲,普攝十方眾生,長辭六道八苦,來到菩提故鄉(xiāng)。
第七卷大意
人生在世有許多煩惱痛苦,但是,我們不幸中仍然有大幸。本卷就是先從我們自己本身生在這個世界有許多榮幸的事說起,接著再談值遇三寶勝緣、三寶功德難量,談發(fā)願,接著為懺主、天道、諸仙、梵天等禮佛求懺發(fā)願。我等罪業(yè)深重,必須至誠懺悔。修懺者本人修懺求懺悔,當然也不能忘記沒有參加法會的眾生。這里也要代四生六道一切眾生求哀懺悔。這也就是本懺最核心的思想--慈悲二字的體現(xiàn)。
自慶第十
自慶,就是指我本人非常慶幸,有許多值得歡慶的事。人們痛苦煩惱,原因很多,但物質(zhì)文明的現(xiàn)在,最發(fā)達國家的美國,大多數(shù)人煩惱,都是因為“迷失”而深感煩惱痛苦。經(jīng)法師一講,一點撥,回光返照,真的發(fā)現(xiàn)周身都是福報,當下從地獄來到了天堂,快樂起來。懺文總結(jié)地告訴我們擁有十五項“自慶”快樂事。
今生未墮地獄受苦,此謂一慶。今生未墮餓鬼受難,此謂二慶。今生未墮畜生,此謂三慶。今生生中國,聞仁義,此謂四慶。開化國家的中心區(qū)域,稱中國。也指有佛法的國家的中心區(qū)域。今生未生長壽天,此謂五慶。壽命太長,是個災(zāi)難。今生得人身,此謂六慶。六根具足,此謂七慶。不是世智辯聰,此謂八慶?吹绞ベt尊像,此謂九慶。聽聞佛法,此謂十慶。辭親離欲,歸向佛道,此謂十一慶。修善去惡,利益眾生,此謂十二慶。為善不懈,吃苦耐勞,此謂十三慶。讀誦經(jīng)典,閱覽佛書,此謂十四慶。禪修息心,致意行持,此謂十五慶。能夠用功辦道,是最榮幸的事。
我想,值得我們慶幸的事,還有很多,隨手拈來便是:思量饑餓苦,有食就是福;思量無衣苦,有衣就是福;思量露宿苦,有房就是福;思量走路苦,有車就是福;思量殘疾苦,健全就是福;思量疾病苦,健康就是福;思想牢獄苦,自由就是福;思量死亡苦,活著就是福。無量慶幸,難可盡述。我們非常幸運,幸福就在身邊。懺文說,此“一欣一喜”,“皆是十方三寶威力”,所以,宜各至誠,懷感恩心,“等一痛切,五體投地”,奉為三界六道一切眾生歸依三寶。并願三寶慈悲救拔一切眾生“越生死海,到于彼岸……成等正覺。”
警緣三寶第十一
在第一卷中,講到三寶功德,以及歸依三寶的利益。由于三寶在佛教中的地位太重要,是修學佛法的第一門必修課,所以,這里再次提出三寶,希望行者加強加深認識體會,憶念不忘,反復熏修,鞏固道心,助長菩提。
懺云:“若使不知三寶,云何得起慈心、愍念眾生?若使不知三寶,云何得起悲心、救攝一切?若使不知三寶,云何得起平等心、怨親同觀?若使不知三寶,云何得妙智、證無上道?若使不知三寶,云何明了二空、真實無相?”總之,了解三寶,對我們斷惡修善,利益眾生,修證菩提等等,都有重大意義。
了解歸信三寶后,供養(yǎng)三寶也很重要。但是“供養(yǎng),非報佛恩。欲報佛恩,唯發(fā)菩提心,立四弘誓……是為智者知恩報恩。”這幾句話極為重要。報答佛恩,不是供養(yǎng)些水果鮮花就算謝恩了。真正的報答佛恩,是依佛法,發(fā)菩提心,立四弘誓……,依教義一一去實踐。
諸佛慈悲,對眾生有廣大恩德,眾生難以報答,就是菩薩摩訶薩以舍身相報,猶不能報萬分之一。雖然如是,我等還是唯以“利人為上,各各至心,五體投地,普為十方無窮無盡四生眾生,皈依世間大慈悲父。”皈依三寶,自利利他報佛恩于千萬分之一。
懺主謝大眾第十二
修懺,需要一位主持人,或若干主持人主持法會。主持人就是懺主。有時法會功德主也稱懺主。這章節(jié),是表述懺主感謝參加法會的每一位行者。懺文說:“仰屈大眾,降德道場”,參與勝會,共修懺法。願大家于未來世,再得相聚,生生世世,永不分離,直至菩提,還為法眷,慈悲相助。大眾禮佛,致謝互勉。
總發(fā)大願第十三
在第二卷中,已講過發(fā)願,但作者覺得還需要補充,所以,再來一個總結(jié)性的或是全面性的發(fā)願。重復強調(diào)發(fā)願,說明了“發(fā)願”在修學佛法中的重要性。這里的總願,主要是願眾生有超能力的身口意業(yè)。本章願力宏大,條文繁雜。歸納起來有:
一、願一切眾生“具足功德智慧”。智慧是萬行之導向。
二、願慈悲道場力,皈依三寶力,斷疑生信力,至誠懺悔力,解怨釋結(jié)力,功德善根力,發(fā)愿回向力,令一切眾生得如所愿。
三、願諸佛大慈悲力,諸佛大神力,十二菩薩護眾生力,令一切眾生各得說法無窮金剛身、拔一切苦大慈身、不舍眾生大悲身,饒益眾生智慧身、物不能壞凈法身、遠離生死方便身、諸佛菩薩廣大智慧神力身。
四、願一切眾生各得柔軟口、無虛言口,說真實法口,莊嚴辯才口,安樂一切甘露口。
五、願一切眾生擁有堅強精進心、求善心、明慧心、莊嚴心、廣大心、清凈心、不退心、諸佛菩薩不可思議心。
六、願一切眾生有大智慧,有所聞法即得開解,常懷羞恥慚愧,去除驕慢,不計人我是非,不說是非,不出惡詞,所言柔軟,與人為善,不結(jié)怨仇,愛護眾生,怨親平等,嘆佛功德,樂學經(jīng)法,同諸菩薩,成等正覺。
為天道禮佛第十四
從本節(jié)“為天道禮佛”開始,至“為六道發(fā)願禮佛”,每一章節(jié)都講述兩層內(nèi)容:一、為該章節(jié)主人翁禮佛,皈依三寶;二、願三寶慈悲攝受該章節(jié)主人翁達成某些美好的願望。
這一節(jié),說到天人眾等,時常護助我們,對我們有恩德。我今為報答他們,特代一切天主、諸天眷屬禮拜諸佛菩薩、“皈依敬禮世間大慈悲父”;然后,祈願三寶慈悲攝受一切天主、諸天眷屬發(fā)四弘願,行菩薩道,利益眾生,登法云地。知恩報恩。
為諸仙禮佛第十五
本段也是講述兩層內(nèi)容:一、我等同業(yè)大眾,代一切仙人“皈依敬禮世間大慈悲父”;二、願三寶慈悲攝受一切仙人解脫客塵,清凈罪障,修四無量,行六波羅,游戲神通,菩薩境界,入法云地。據(jù)《佛母大孔雀明王經(jīng)》說法,仙人居住山河、森林清凈處,食水果野菜,修習苦行禁戒,具足威德,有五神通。仙人種類眾多。
為梵天等禮佛第十六
梵天,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創(chuàng)造神。佛教創(chuàng)立后,梵天成為佛教護法神,居住色界初禪天。大梵天天王統(tǒng)御梵天。又佛經(jīng)一般講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本節(jié)講述兩個內(nèi)容:一、我等至誠代梵王帝釋、護世四王,以及眷屬“皈依敬禮世間大慈悲父”;二、願三寶慈悲攝受梵王帝釋、護世四王,以及眷屬,發(fā)廣大心,修菩薩法,三昧總持,神通自在,攝化六道。
第八卷大意
本卷主要為阿修羅道,還有龍王、魔王、國王、王子、在生父母、過去父母、師長、比丘和比丘尼虔誠禮佛求懺,并予美好祝愿。
為阿修羅道一切善神禮佛第十七
我等至誠為一切阿修羅、八部神王神將,以及有大威德者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一切阿修羅、八部神王神將,以及大威德者,“解脫客塵,清凈緣障,發(fā)起大乘”,修四無量,行六波羅,入佛智慧,成無上覺。阿修羅,意思是非天。屬于好斗的一類鬼神。神通很大,性喜惡斗。據(jù)《起世因本經(jīng)》載,四大阿修羅王各及百千眷屬形成四大王國,分別住在須彌山東西南北千由旬處的大海深處。八部神王,統(tǒng)領(lǐng)八部鬼眾守護佛法。八部神王隸屬四大天王管轄。
為龍王禮佛第十八
我等至誠為一切龍王眷屬禮佛“皈依敬禮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一切龍王眷屬智慧增明,神力強大,斷除障緣,永離惡趣,修六波羅,妙行莊嚴,神通自在,拯救眾生,成等正覺。龍,蛇形鬼類,有呼風喚雨能力,住地下或地下龍宮,統(tǒng)領(lǐng)者稱龍王。
為魔王禮佛第十九
魔,梵音全稱魔羅,意為殺者、奪命、障礙。住于欲界他化天之高處。又,煩惱、疑惑等擾亂眾生身心的也稱為魔。我等至誠為一切魔王眷屬禮佛“皈依敬禮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一切魔王眷屬斷除障緣,息滅罪業(yè),眾苦解脫,修大乘法,先度眾生,然后做佛。
為國王人道禮佛第二十
我等至誠為所有國家領(lǐng)導、一切民眾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所有國家領(lǐng)導、民眾身體健康,慧命無窮,政策英明,慈悲濟世,修菩薩道,神通自在,恩遍六道,速登正覺。
為諸王子禮佛第二十一
我等至誠為一切王子殿下、文武百官,以及眷屬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王子殿下、文武百官,以及眷屬,身心安樂,發(fā)四弘誓,行大乘道,;矍f嚴,攝化眾生。
為父母禮佛第二十二
佛言:天下之恩,莫過父母。我們時刻不能忘懷。今日,我等至誠為現(xiàn)在父母、現(xiàn)前親朋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父母親朋罪障除滅,修六度諸行,長辭六趣,眾苦解脫,自在往生,得佛十力,成等正覺。
為過去父母禮佛第二十三
我等至誠為過去生生世世父母、歷劫親緣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過去父母、歷劫親緣罪障除滅,永離六趣,解脫眾苦,修菩提道,廣化眾生,面見慈顏,速登正覺。
為師長禮佛第二十四
報父母恩后,應(yīng)報師長恩。佛言:天下善知識者,莫過師長。教我一言一字,恩如大海。我等至誠為一切師長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一切師長,以及眷屬,罪障清凈,眾苦消除,修菩提道,行六波羅,誓度眾生,得成正覺。
為十方比丘比丘尼禮佛第二十五
我等至誠為現(xiàn)在一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信施檀越、善惡知識、有緣無緣人士,以及人類所有民眾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以上人等煩惱斷除,眾苦解脫,三障永離,具足四無量六波羅,度脫無邊眾生。
為十方過去比丘比丘尼禮佛第二十六
我等至誠為過去一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以及人道所有民眾,各及眷屬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以上眾等遠離六道,永絕痛苦,無量福壽,修菩薩道,不休不息,成就菩提,度脫眾生。
第九卷大意
這一卷,主要為三惡道眾生等禮佛祈願。每一章節(jié),依然是以禮佛祈願兩個部分來表述。三惡道眾生中,有我們的親緣好友。他們都是我們的同胞。大家務(wù)必要用心幫他們禮佛,祈願三途眾生早離苦難。
為阿鼻地獄禮佛第二十七
為善,則生人天勝途。作惡,則墮三途苦趣。阿鼻地獄,位于諸地獄最底層,是八熱地獄之一,意譯無間地獄。佛經(jīng)中常有講到。今日,我等至誠為阿鼻地獄、黑暗地獄、十八寒地獄、十八熱地獄、十八刀輪地獄、火車地獄、沸屎地獄、鍋湯地獄等一切受苦眾生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令上述眾生解脫眾苦,消滅罪障,出離地獄,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滿十地行,成等正覺。
為灰河鐵丸等地獄禮佛第二十八
我等至誠為灰河地獄、劍林地獄、刺林地獄、銅柱地獄、鐵網(wǎng)地獄、鐵窟地獄、鐵丸地獄、尖石地獄等一切受苦眾生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令上述受苦眾生解除眾苦,離地獄業(yè),發(fā)菩提心,同登正覺。這些地獄,是地獄中的分監(jiān)獄。
為飲銅炭坑等地獄禮佛第二十九
我等至誠為飲銅地獄、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炭坑地獄、燒林地獄等一切受苦眾生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令上述受苦眾生罪障消滅,痛苦解除,出離地獄,修四無量,行六波羅,得涅槃道。
為刀兵銅釜等地獄禮佛第三十
我等至誠為黑砂地獄、釘身地獄、火井地獄、石臼地獄、沸砂地獄、饑餓地獄等一切受苦眾生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令上述地獄受苦眾生,罪業(yè)永除,痛苦解脫,出離地獄,發(fā)菩提心,行菩薩行,入一乘道,同證正覺。
為火城刀山等地獄禮佛第三十一
我等至誠為火城地獄、湯澆地獄、虎狼地獄、鐵床地獄、熱風地獄等一切受苦眾生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令上述受苦眾生,出離地獄,永斷惡因,快樂自在,精進修持,滿十地行,入佛種智,神力自在。
為餓鬼道禮佛第三十二
我等至誠為一切餓鬼道受苦眾生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令一切餓鬼罪障消滅,離餓鬼道,甘露飽滿,身心清涼,修大乘法,如意自在,早成正覺。
為畜生道禮佛第三十三
我等至誠為一切畜生道受苦眾生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攝受一切畜生受苦眾生,罪障消滅,舍離惡道,身心安樂,修菩薩法,入涅槃道,成等正覺。
為六道發(fā)願禮佛第三十四
我等至誠為一切四生六道受苦眾生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令一切六道受苦眾生,遠離煩惱痛苦,受持如來教法,不造五逆十惡,修習善業(yè),勇猛精進,入大願海,智慧成就,功德圓滿,同登正覺。
警念無常禮佛第三十五
萬事萬物,一切無常,生必有死,自然定律。父母妻子眷屬,雖愛入骨髓,但無常一到各走西東。修善者,天神扶衛(wèi),上升善趣。為惡者,獄卒挾持,投生惡道。慈親孝子,不能相救。壽命盡時,誰也替代不了。死時肝膽寸裂,無量劇苦,猶如四馬分尸,孝子賢孫也分擔不了。
常念無常迅速,生命僅存呼吸,一氣不接,命歸黃泉。天災(zāi)人禍瀕傳,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奪走我等性命。我們必須每日都作生命是最后一日的想法,趕緊勤修善業(yè),斷除惡法,不枉此次禮懺薰修。我等大眾“宜各至誠,等一痛切,五體投地,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三寶慈悲加護今日道場禮懺者,斷除一切罪因苦果,行菩薩道,具足六度,利濟眾生,成等正覺。
為執(zhí)勞運力禮佛第三十六
法會成就,還需要許多同修在幕前幕后辛勤付出,如主法師、領(lǐng)唱師、廚房服務(wù)人員等等,F(xiàn)在,我們?yōu)樗麄兗捌渚鞂俣Y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懺法在禮節(jié)方面也很周到。願三寶慈悲加護他們及其眷屬罪障消滅,痛苦解脫,壽命延長,身心安樂,發(fā)大乘心,修菩薩行,得涅槃樂。
發(fā)回向心第三十七
懺文說,眾生之所以不能解脫生死,皆因自私與貪執(zhí)。發(fā)廣大心,是破除自私貪執(zhí)之利器。發(fā)廣大心,解脫便有了希望。第二卷有說及“發(fā)回向心”,這里又說“發(fā)回向心”,也說明了“發(fā)回向心”在成佛道路上的重要意義。這里的“發(fā)回向心”教我們將這次所修懺法的一切功德回向十方法界所有眾生,願他們斷惡修善,行菩薩法,廣度眾生,勇猛精進,遠離六趣,同成佛道,F(xiàn)為一切眾生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
第十卷大意
最后一卷,主要講菩薩回向法、發(fā)六根願、囑咐菩薩眾等三個部分。懺文幾次都講到回向、發(fā)願,其內(nèi)容境界都相當高,統(tǒng)統(tǒng)都可以歸類為大乘菩薩法。
菩薩回向法第三十八
本章菩薩回向法,其實也是有“願”。內(nèi)容概括于下:
(一)我所修善根,全部回向眾生遠離三惡道,解脫無量痛苦。
(二)願為眾生作大宅,有所住處;為眾生作皈依,有所依靠;作眾生大救護,令除苦惱;作眾生大明燈,令破癡暗;作眾生大導師,令得智慧。
(三)願對一切眾生,入平等觀,等無差別,無怨親想,慈悲一切。
(四)如果眾生對菩薩懷怨起惡心,菩薩願為調(diào)伏,為說深法,化解怨恨。菩薩猶如大海,一切眾毒皆不能壞。
(五)菩薩不以眾生難以調(diào)伏,而放棄救濟。
(六)願在三惡道中,救脫眾生苦惱,“成就凈業(yè)”,具足菩薩行門,究竟解脫。永不以度脫眾生為苦為麻煩而舍離眾生,無有窮盡度化一切眾生。
發(fā)願第三十九
在第二卷中已講過發(fā)願,在第七卷中也有總發(fā)願,在上一章中也有回向心的發(fā)願,這里又是發(fā)願。可以見得“發(fā)願”是很重要,內(nèi)容非常廣大,用幾句話是很難表達清楚的。
懺文說,“眾惡所起,皆緣六根,是知六根眾禍之本。雖為禍本,亦能招致無量福業(yè)。”六根造作罪惡,但也能締造善業(yè)。為善為惡,上天堂下地獄跟它都有關(guān)系。眼、耳、鼻、舌、身、意,稱六根,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因“識”而產(chǎn)生作用。這里以六根名義發(fā)願。
(一)發(fā)眼根願
願一切眾生,此時開始,眼不見不好的不善的不吉祥的人和事,常見諸佛菩薩辟支羅漢,常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修智慧等等,令人愉快、向善、策勉精進。
(二)發(fā)耳根願
願一切眾生,從此開始,耳不聞啼哭悲泣哀鳴怨嘆割裂鞭撻雷轟槍炮倒塌碰撞等,令人恐懼、苦惱、傷亡、墮落的不吉祥音聲。常聽聞?wù)f法聲、苦空無常無我聲、眾生修善斷惡消息、眾生皈依三寶法訊、眾生助人為樂聲、快樂贊嘆聲、策勉鼓勵聲,乃至眾生證羅漢辟支、成佛的訊息。
(三)發(fā)鼻根願
願一切眾生,從今開始,鼻不聞殺生血腥味、傷殺眾生彈藥味、燒害眾生焦燃味、腐朽霉爛等一切毒氣臭氣。願常聞旃檀香、花草香、菜根香、和諧香、戒定香、解脫香……
(四)發(fā)舌根願
願一切眾生,自此開始,不吃眾生肉、不貪吃不偏食、不吃香煙酒精毒品興奮劑等不健康食物。願吃隨緣飽滿安樂、吃清凈衛(wèi)生健康安全食物、天然飲食、甘露法食、禪悅為食等。
- 仁德上人:發(fā)心做一個直心善良慈悲的明白人
- 仁德上人:了解菩薩的大慈大悲心
- 仁德上人:敵我慈悲歌
- 仁德上人:什么才是正法的道場?
- 仁德上人:安祥歌
- 靜波法師:要舍得同別人一起來分享慈悲和智慧
- 正如法師:修忍辱消滅嗔恨 以免火燒功德林
- 仁德上人:無論什么心念之中都是以慈悲的愛心為基礎(chǔ)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仁德上人:為什么很難體會佛菩薩的同體大悲心?
- 正如法師:人人在“常寂光凈土”的國土上都是佛
- 靜波法師:慈悲和智慧是學佛的兩個根本
- 正如法師:精進向上 掌握命運
- 正如法師:唯有修福修慧 方能到達佛國
- 正如法師:沒有煩惱痛苦是智慧的重要表征之一
- 正如法師:修行去證得這個果位,真正無煩無惱無憂愁
- 正如法師:有兩樣東西要照看好——生命和金錢
- 星云大師:過去建設(shè)叢林道場的經(jīng)濟力量來自哪里?由誰來建?
- 星云大師:四大名山是否代表四大菩薩的道場?
- 靜波法師:一味地自以為是就會“慈悲出禍害,方便出下流”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