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名人軼事 >

康熙皇帝與立在顯通寺大文殊殿前無字碑的傳說

康熙皇帝與立在顯通寺大文殊殿前無字碑的傳說

  顯通寺的無字碑,立在大文殊殿的前面,跨進此寺的第二道山門,便可以看到左右兩座八角碑亭,每座八角碑亭內(nèi)立有漢白玉石碑一通,石碑高二米余,寬不足一米,立于康熙四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左邊那通石碑上有字,系康熙御筆,所以人們管它叫“有字碑”。相映成趣的是在有字碑的右側(cè),還對稱地立著一通“無字碑”。

  立碑,是為了記敘什么,以傳后世,按理當(dāng)然要有銘文?墒窃谖覀儦v史悠久的國家里,有的地方卻立了空無一字的“無字碑”,這些“無字碑”雖無銘文,但勝似有銘文,例如武則天的“無字碑”,傳說是按著武則天的遺言所致。她自知人們對她的一生評價各異,因此決定立塊“無字碑”,功過是非,由后世自去評論。

  那么,顯通寺里的“無字碑”用意何在?當(dāng)?shù)匾擦鱾髦恍┕适。其中最普遍的傳說是這樣的:原來蓋碑亭的地方,本是靈鷲山下顯通寺的兩個圓形水池。池里的水清澈如鏡,好象明溜溜的一雙眼睛。有一年,清康熙皇帝朝臺,巡游顯通寺,來到文殊殿前。他抬頭一望,只見絢爛的菩薩頂端端正正坐落在靈鷲山上,好象一條巨龍昂頭高臥在那里:牌樓不正是龍頭?兩根幡桿不正是龍角?那長長的一百零八級臺階,從牌樓上延伸下來,不正是吐出來的龍舌頭嗎?康熙越看越象,看著看著他不禁自語起來:“菩薩頂,菩薩頂……”他想找一些依據(jù),只要證實菩薩頂不是一條龍,或者是一條死龍,那就放心了。顯通寺的住持當(dāng)時沒有明白皇帝的心思,聽到皇帝念叼菩薩頂,便說:“啟奏萬歲,那靈鷲山是一條龍,菩薩頂是牌樓,正好在龍頭上,上頂云天,下臨大地,所以菩薩頂十分興旺……”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住持的這番話,不偏不倚,重重地打在皇帝的心上。沒等住持說完,康熙便瞪起眼睛問道:“靈鷲山真是一條龍?”住持還不理解康熙的心事,回答說:“對,當(dāng)年文殊菩薩從東海龍王那里借來歇龍石,青龍也跟著來到五臺山,這靈鷲山就是臥在五臺山的一條龍!”康熙最怕住持說這種對當(dāng)朝皇上不吉利的話,不過他還是不露聲色,顯出不太在意的樣子,捋著須,仔仔細細地觀看著菩薩頂,過了好大一陣兒,他好象是發(fā)現(xiàn)了什么奧妙,轉(zhuǎn)頭對住持說:“靈鷲山是條龍,可這條龍不會起飛。你看,它沒有眼睛。”本來康熙想讓住持接住他的話音,也說一句“這條龍沒有眼睛”?墒遣恢獌(nèi)情的住持說:“啟奏皇上,這龍是有眼睛的,每日午時,砂陽照到顯通寺的兩個水池上,那菩薩頂?shù)哪九茦莾蓚?cè)會出現(xiàn)兩個圓形的光環(huán)……”這一來,康熙再也忍不住了,沖住持大發(fā)雷霆:“你知道個啥!龍長了眼睛就飛走了!龍飛走了,五臺山還會有靈氣嗎?這兩個水池,你給我填平,上面再立兩塊石碑壓!”沒幾天水池填平,石碑立了起來,住持請康熙寫碑文,康熙只寫了一篇碑文,就起駕還朝了。于是,顯通寺里便留下了這塊“無字碑”。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