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xì)w >

臨終念佛求往生!

臨終念佛求往生!

臨終念佛不可怕死,也不能求病好

  況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凈土之境不現(xiàn),而隨業(yè)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xiàn)。境現(xiàn),則隨業(yè)受生於善惡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yè),不去妄生計校。倘信愿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凈域,業(yè)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矣。(《增廣文鈔·復(fù)高邵麟居士書(一)》)

  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壽盡,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壽未盡,則速得痊愈。往生西方,好處說不盡,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過無數(shù)無量萬萬萬萬倍。你切不可癡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文鈔續(xù)編·示華權(quán)師病中法語》)

  病人一心念佛待死, 壽若未盡, 則當(dāng)速愈。壽若已盡, 則決定往生。倘于病時, 急于求好, 絕無求往生之念。即或壽未盡, 以急于求好, 不肯一心念佛?v念佛, 以求好之妄念過重, 反致與佛不相應(yīng)矣。決難速愈。若壽已盡, 以求病愈之心切, 決無往生之事。則成求墮三途六道, 永不出離耳。(《文鈔三編·復(fù)溫光熹居士書(四)》)

  所以臨終病危只可發(fā)一個愿:求生西方,求阿彌陀佛早來接引,不求病好。

臨終念佛不可懷疑、自謙

  中國人自古崇尚謙虛,所謂謙受益滿招損。總認(rèn)為自己不行,不如別人,修行不夠,高調(diào)做事低調(diào)做人,這是公認(rèn)的美德。在積德行善和修行的追求層次上,確實應(yīng)當(dāng)永不知足,見賢思齊,查找不足,低調(diào)修行。但在往生之事的愿望上,千萬不要自謙、自抑、自卑,因謙成障、成疑,信心不足,難以與佛感應(yīng)道交。

  印祖在《臨終三大要》里開導(dǎo):

  且莫疑我系業(yè)力凡夫,何能以少時念佛,便可出離生死,往生西方?當(dāng)知佛大慈悲,即十惡五逆之極重罪人,臨終地獄之相已現(xiàn),若有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種人念此幾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業(yè)力重,念佛數(shù)少,而生疑乎?

臨終不能昏沉,不能打失正念

  臨終欲不昏沉, 必須平常有真行持。平常泛泛悠悠, 臨終何能清白。朱榮鑫事, 若非虛說, 決定可以往生。一因其宿有善根。二因全家助念。助念之事, 利益甚大。若不為助念, 便成破壞正念。勿道無功夫之人不能往生。即有功夫之人, 由家人破壞, 亦不能往生。故當(dāng)深勸家人同修凈業(yè), 方可不致功敗于垂成;蛉猿翜S于生死苦海也。(《文鈔三編·復(fù)呂智明居士書》)

  如何保持臨終的正念,心不顛倒?印祖在《復(fù)章緣凈書》說:

  有凈業(yè)正因,再加以正信心自念,眷屬助念,何慮不生。所不生者,由情愛一起,正念即失。勿道功夫淺,即功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與佛圣氣分相隔故也。

  臨終功夫得力,重在平時;不真修、好高務(wù)勝、偽善之人難以得正念,極可能虛生浪死。印祖在續(xù)編《復(fù)又真師覺三居士書》指出:

  念佛之人,當(dāng)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然亦不至過甚。多有只圖快圖多,隨口滑讀,故無效也。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今人念佛,多多都是不肯認(rèn)真,故無效耳。

  在《增廣文鈔·復(fù)鄧伯誠居士書(一)》又指出: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方能感應(yīng)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yuǎn)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shè)想者。

  為保持正念,臨終家屬不能為病危者換衣、揩身、哭泣等,應(yīng)組織助念。在《陳了常往生發(fā)隱》指出:“臨終一關(guān),最為要緊。”

  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屬臨終時,輒為悲痛哭泣,洗身換衣。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貽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論;即志切往生,臨終遇此眷屬,多皆破壞正念,仍留此界。臨終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牽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極。凡有平素念佛之人,或其人之子孫信佛,于臨命終時,請眾居士助念,其利益甚大。(《文鈔續(xù)編·復(fù)楊慧昌書二》)

  在《文鈔三編·與劉壽民居士書》:

  人至臨終,全在令其心不起別種念頭。倘一搬動及哭泣,則念佛之清凈心便失。而愛戀之心,并搬動難受之瞋恨心即起。此種行為,名為落井下石。而愚人不知,謂為行孝,誠堪痛惜。

  理論上講念佛與念觀音一樣,但臨終念佛為好。

  彌陀、觀音,同是一事。而觀音悲深愿重,故當(dāng)兼念,以期速得感通也。所有閑議論,均用不著。古人云,“遵其所聞,行其所知”。此二句,乃真實修持之龜鑒也。觀音乃過去古佛,為彌陀輔弼。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有何不可?(《文鈔續(xù)編·復(fù)念佛居士書》)

  觀音與苦難眾生有大因緣,因此人們在危難中多求觀音菩薩保佑(平時、災(zāi)難、生產(chǎn)時應(yīng)多念觀音菩薩圣號)。很多人在病人臨終不舍其死去,所以念觀音往往含有求病人好轉(zhuǎn)之意,往生之意則不清晰了。對此印祖在《文鈔三編·答卓智立居士問》就明確地答復(fù),臨終宜念佛為主:

  問:世俗專認(rèn)念佛為送死, 念觀音為保生, 以故修凈土未精者, 及年未老者, 臨終多因戀世, 念觀音。助念者, 往往徇其意, 或從其家屬之意, 因亦助念觀音, 不念佛。果病愈, 固無憾, 否則既礙靈感之名稱, 又誤生西之機緣。未知若遇此根性, 如何辦法, 始圓通。是否先念觀音以保生, 及其既死, 轉(zhuǎn)念佛號以送死乎;蚴冀K專念觀音, 亦可令彼壽未盡即愈, 壽已盡即生西乎。

  答:人有大病, 即當(dāng)作往生想, 一心念佛。若壽未盡, 由念佛故, 即可速愈。(阿彌陀, 即無量壽, 即是消災(zāi)延壽。)至于為人助念, 何可為念觀音, 又為祈壽乎。念佛, 壽未盡亦能延生。念觀音, 則無求往生之心念。若壽已盡, 則誤事。非念佛定死, 念觀音定不能往生。然癡人以無求往生之心念之, 故亦只成誤事之一種業(yè)感也。無量光, 即消災(zāi)。無量壽, 即延壽。念阿彌陀佛, 極功尚能成佛, 豈不能延壽而令速死乎。(師于答辭中, 癡人二字旁, 抹三筆以警, 后死者, 切勿自誤也。)

  印祖在《文鈔三編·復(fù)獨山楊慧芳居士書》對臨終助念問題概括道:

  無論老幼、男女、貴賤、賢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發(fā)切愿,至誠懇切念佛圣號,無一不于現(xiàn)生臨終得往生者。世之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一以不依佛教,口說往生,心戀塵境。一以不教眷屬念佛,并不預(yù)說助念之利益,及瞎張羅,預(yù)先抹澡,換衣,問事,哭泣等禍害。及至臨終,眷屬不唯不助念,反為破壞正念。功敗垂成,事依俗見,令亡人沉生死苦海。可不哀哉。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