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釋卷八下
雜篇則陽第二十五【一】
【一】【(音義)〔釋文〕】以人名篇。
則陽游於楚【一】,夷節(jié)言之於王,王未之見,夷節(jié)歸【二】。
【一】【疏】姓彭,名陽,字則陽,魯人。游事諸侯,後入楚,欲事楚文王。
【釋文】《則陽》司馬云:名則陽,字彭陽也。一云:姓彭,名則陽,周初人也。
【二】【疏】夷姓,名節(jié),楚臣也。則陽欲事於楚,故因夷節(jié)稱言於王,王既貴重,故猶未之見也。夷節(jié)所進未遂,故罷朝而歸家。
【釋文】《夷節(jié)》楚臣。
彭陽見王果曰:「夫子何不譚我於王【一】?」
【一】【疏】王果,楚之賢大夫也。譚,猶稱說也,本亦有作言談字者。前因夷節(jié),未得見王,後說王果,冀其談薦也。
【釋文】《王果》司馬云:楚賢人!蹲T》音談。本亦作談。李云:說也。郭徒堪反,徐徒暗反。
王果曰:「我不若公閱休【一】。」
【一】【疏】若,如也。公閱休,隱者之號也。王果賢人,嫌彭陽貪榮情速,故盛稱隱者,以抑其進趨之心也。
【釋文】《公閱休》隱士也。閱,音悅。
彭陽曰:「公閱休奚為者邪【一】?」
【一】【疏】奚,何也。既稱公閱休,言己不如,故問何為,庶聞所以。
曰:「冬則擉鱉於江,夏則休乎山樊。有過而問者,曰:『此予宅也!弧疽弧糠蛞墓(jié)已不能,而況我乎!吾又不若夷節(jié)。夫夷節(jié)之為人也,無德而有知,不自許,以之神其交固,顛冥乎富貴之地,【二】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三】。夫凍者假衣於春,喝者反冬乎冷風【四】。夫楚王之為人也,形尊而嚴;其於罪也,無赦如虎;非夫佞人正德,其孰能橈焉【五】!
【一】【注】言此者,以抑彭陽之進趨。
【疏】擉,刺也。樊,傍也,亦茂林也。隆冬刺鱉,於江渚以逍遙;盛夏歸休,偃茂林而取適;既無環(huán)廡,故指山傍而為舍。此略陳閱休之事跡也。
【釋文】《擉》初角反,又敕角反。司馬云:刺也。郭音觸,徐丁綠反,一音捉。◎盧文弨曰:舊捉作促,訛。今改正。◎慶藩案廣韻引司馬云:擉鱉,刺鼈也。與釋文小異。《樊》音煩。李云:傍也。司馬云:陰也。廣雅云:邊也!队枵匪抉R云:以隱居山陰自顯也。
【二】【注】言己不若夷節(jié)之好富貴,能交結(jié),意盡形名,任知以干上也。
【疏】顛冥,猶迷沒也。言夷節(jié)交游堅固,意在榮華;顛倒迷惑,情貪富貴;實無真德,而有俗知;不能虛淡以從神,而好任知以干上。數(shù)數(shù)如此,猶自不能,況我守愚,若為堪薦!此是王果謙遜之辭也。
【釋文】《有知》音智。注同。《顛冥》音眠。司馬云:顛冥,猶迷惑也。言其交結(jié)人主,情馳富貴。
【三】【注】茍進,故德薄而名消。
【疏】消,毀損也。言則陽憑我談己於王者,此適可敗壞名行,必不益於盛德也。
【四】【注】言已順四時之施,不能赴彭陽之急。
【疏】夫遭凍之人,得衣則煖;被暍之(者)〔人〕,遇水便活。乃待陽和以解凍,須寒風以救暍,雖乖人事,實順天時。履道達人,體無近惠,不進彭陽,其義亦爾。
【釋文】《暍》音謁。字林云:傷暑也!吨肥剪础O峦。
【五】【疏】儀形有南面之尊,威嚴據(jù)千乘之貴,赫怒行毒,猶如暴虎,戮辱蒼生,必無赦宥。自非大佞之人,不堪任使。若履正懷德之士,誰能屈撓心志而事之乎!
【釋文】《能橈》乃孝反,又呼毛反。王云:惟正德以至道服之,佞人以才辯奪之,故能泥橈之也。
故聖人,其窮也使家人忘其貧【一】,其達也使王公忘爵祿而化卑【二】。其於物也,與之為娛矣【三】;其於人也,樂物之通而保己焉【四】;故或不言而飲人以和【五】,與人並立而使人化【六】。父子之宜,彼其乎歸居【七】,而一閒其所施【八】。其於人心者若是其遠也【九】。故曰待公閱休【一○】!
【一】【注】淡然無欲,樂足於所遇,不以侈靡為貴,而以道德為榮,故其家人不識貧之可苦。
【疏】(御)〔禦〕寇居鄭,老萊在楚,妻孥窮窶而樂在其內(nèi)。賢士尚然,況乎真聖,斯忘貧也。
【釋文】《淡然》徒暫反。
【二】【注】輕爵祿而重道德,超然坐忘,不覺榮之在身,故使王公失其所以為高。
【疏】韜光為窮,顯跡為達。哀公德友於尼父,軒轅膝步於廣成,斯皆道任則尊,不拘品命,故能使萬乘之王,五等之君,化其高貴之心而為卑下之行也。
【釋文】《而化卑》居高而以卑為本也。本或作而化卑於人也。
【三】【注】不以為物自苦。
【疏】同塵涉事,與物無私,所造皆適,故未嘗不樂也。
【四】【注】通彼(人)〔而〕(一)不喪我。
【疏】混跡人間而無滯塞,雖復通物而不喪我,動不傷寂而常守於其真。
【釋文】《不喪》息浪反。
【五】【注】人各自得,斯飲和矣,豈待言哉!
【疏】蔭芘群生,冥同蒼昊,中和之道,各得其心,滿腹而歸,豈勞言教!
【釋文】《而飲》於鴆反。
【六】【注】望其風而靡之。
【疏】和光同塵,斯並立也;各反其真,斯人化也。
【七】【注】使彼父父子子各歸其所。
【疏】雖復混同貴賤,而倫敘無虧,故父子君臣,各居其位,無相參冒,不亦宜乎!
【八】【注】其所施同天地之德,故閒靜而不二。
【疏】所有施惠,與四時合敘,未嘗不閒暇從容,動靜不二。
【釋文】《一閒》音閑。
【九】【疏】聖人之用心,(其)〔具〕如上說,是以知其清高深遠也。◎家世父曰:父子之宜,承上家人忘其貧。子,養(yǎng)父者也,父,待養(yǎng)於子者也,所謂宜也。歸居,即據(jù)上文冬擉鱉夏休乎山樊言之。釋(文)〔名〕:閒,()〔簡〕也。謂別異其所施以求自足也,(以)〔非〕使家人忘其貧,自忘而已矣。此其遠於人心者也。
【一○】【注】欲其釋楚王而從閱休,將以靜泰之風鎮(zhèn)其動心也。
【疏】此總結(jié)也。
【!(一)而字依世德堂本改。
聖人達綢繆【一】,周盡一體矣【二】,而不知其然,性也【三】。復命搖作而以天為師【四】,人則從而命之也【五】。憂乎知而所行恆無幾時,其有止也若之何【六】!
【一】【注】所謂玄通。
【疏】綢繆,結(jié)縛也。夫達道聖人,超然縣解,體知物境空幻,豈為塵網(wǎng)所羈!閱休雖未極乎道,故但託而說之也。
【釋文】《綢》直周反!犊姟吠龊罘。綢繆,猶纏綿也。又云:深奧也。
【二】【注】無外內(nèi)(一)而皆同照。
【疏】夫智周萬物,窮理盡性,物我不二,故混同一體也。
【釋文】《周盡一體》所鑒綢繆,精麤洞盡,故言周盡一體。一體,天也。
【三】【注】不知其然而自然者,非性如何!
【疏】能所相應,境智冥合,不知所以,莫辨其然,故與真性符會。
【四】【注】搖者自搖,作者自作,莫不復命而師其天然也。
【疏】反乎真根,復於本命,雖復搖動,順物而作,動靜無心,合於天地,故師於二儀也。
【釋文】《復命搖作》搖,動也。萬物動作生長,各有天然,則是復其命也。
【五】【注】此非赴名而高其跡。(師)〔帥〕(二)性而動,其跡自高,故人不能下其名也。
【疏】命,名也。合道聖人,本無名字,為有清塵可慕,故人從後而名之。
【釋文】《命之也》命,名也。
【六】【注】任知(其)〔而〕(三)行,則憂患相繼。
【疏】任知為物,憂患斯生,心靈易奪,所行無幾,攀緣念慮,寧有住時!假令神禹,無奈之何!
【釋文】《憂乎知》音智!抖袗a無幾》居豈反!稌r其有止也若之何》王云:憂乎智,謂有為者以形智不至為憂也。不知用智必喪,喪而更以不智為憂,及其智之所行有弊無濟,故其憂患相接無須臾停息,故曰恆無幾時其有止也,不能遺智去憂,非可憂如何!
【!(一)世德堂本作內(nèi)外。(二)帥字依世德堂本改。(三)而字依趙諫議本改。
生而美者,人與之鑑,不告則不知其美於人也【一】。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其可喜也終無已【二】,人之好之亦無已,性也【三】。聖人之愛人也,人與之名,不告則不知其愛人也【四】。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其愛人也終無已,【五】人之安之亦無已,性也【六】。
【一】【注】鑑,鏡也,鑑物無私,故人美之。今夫鑑者,豈知鑑而鑑耶?生而可鑑,則人謂之鑑耳,若人不相告,則莫知其美於人,譬之聖人,人與之名。
【疏】鑑,鏡也。告,語也。(夫)〔天〕生明照,照物無私,人愛慕之,故名為鏡,若人不相告語,明鏡本亦無名。此起譬也。
【釋文】》則不知其美於人》生便有見物之美而為無心,人與作名言鏡耳,故人美之。若不相告,即莫知其美於人。
【二】【注】夫鑑之可喜,由其無情,不問知與不知,聞與不聞,來即鑑之,故終無已。若鑑由聞知,則有時而廢也。
【疏】已,止也。夫鏡之照物,義在無情,不問怨親,照恆平等。若不聞而不知,鏡亦不照,既有聞知,鏡能照之,斯則事涉間奪,有時休廢矣,焉能久照乎!只為凝照無窮,故為人之所喜好也。◎慶藩案王氏念孫曰:終無已者,終,竟也,竟無已時也。
【三】【注】若性所不好,豈能久照!
【疏】鏡之能照,出自天然,人之喜好,率乎造物,既非矯性,所以無窮。
【釋文】《好之》呼報反。注同。
【四】【注】聖人無愛若鏡耳。然而事濟於物,故人與之名,若人不相告,則莫知其愛人也。
【疏】聖人澤被蒼生,恩流萬代,物荷其德,人與之名,更相告語,嘉號斯起。不若然者,豈有聖名乎!
【五】【注】蕩然以百姓為芻狗,而道合於愛人,故能無已。若愛之由乎聞知,則有時而衰也。
【疏】夫聖德遐曠,接物無私,亭毒群生,芻狗百姓,豈待知聞而後愛之哉!只為慈救無偏,故德無窮已。此合(諭)〔喻〕也。
【六】【注】性之所安,故能久。
【疏】安,定也。夫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故無心於動靜也。故能疾雷破山而恆定,大風振海而不驚,斯率其真性者也。若矯性偽情,則有時而動矣。故王弼云,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企!
舊國舊都,望之暢然【一】;雖使丘陵草木之緡【二】,入之者十九,猶之暢然。況見見聞聞?wù)咭病救?以十仞之臺縣眾閒者也!【四】
【一】【注】得舊猶暢然,況得性乎!
【疏】國都,(諭)〔喻〕其真性也。夫少失本邦,流離他邑,歸望桑梓,暢然喜歡。況喪道日淹,逐末來久,今既還原反本,故曰暢然。
【釋文】《暢然》喜悅貌。
【二】【注】緡,合也。
【釋文】《之緡》民忍反,徐音昏。郭云:合也。司馬云:盛也。
【三】【注】見所嘗見,聞所嘗聞,而猶暢然,況體其體用其性也!
【疏】緡,合也。舊國舊都,荒廢日久,丘陵險陋,草木叢生;入中相訪,十人識九,見所曾見,聞所曾聞,懷生之情,暢然歡樂。況喪道日久,流沒生死,忽然反本,會彼真原,歸其重玄之鄉(xiāng),見其至道之境,其為樂也,豈易言乎!
【釋文】《十九》謂見十識九也!兑娨娐劼劇芬娝,聞所聞!蛴衢性:緡字,釋文引司馬云盛也,郭注云合也,於義俱通。入之者十九,釋文曰謂見十識九也,此未得其義。入者,謂入於丘陵草木所掩蔽之中也。入之者十九,則其出於外而可望見者止十之一耳,而猶覺暢然喜悅,故繼之曰況見見聞聞?wù)咭病9⒃?見所嘗見,聞所嘗聞,而猶暢然,則於況見見聞聞句不復可通,遂增益之曰況體其體用其性也,於莊子本義不合矣。
【四】【注】眾之所習,雖危猶閒,況聖人之無危!
【疏】七尺曰仞。臺高七丈,可謂?h,人眾數(shù)登,遂不怖懼。習以性成,尚自寬閒,而況得真,何往不安者也!
【釋文】《臺縣》音玄!侗婇f》音閑。注同。元嘉本作閑!蛴衢性:此承見見聞聞而言。以十仞之臺而縣於眾人耳目之間,此人所共見共聞?wù)?非猶夫丘陵草木之緡入之者十九也,其為暢然可知矣。郭注曰,眾之所習,雖危猶閒。此誤讀間為閑,於義殊不可通。蓋由不解上文,故於此亦失其旨!蚣沂栏冈:說文:閒,隙也。周禮匠人井閒、成閒、同閒,凡空處謂之閒,屋空處亦曰閒。十仞之臺,縣之眾閒,傑然獨出,見見聞聞不能揜也。得其環(huán)中以隨成,不以之見於外而自得之於中,乃可以應無窮。
冉相氏得其環(huán)中以隨成【一】,與物無終無始,無幾無時【二】。日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三】,闔嘗舍之【四】!夫師天而不得師天【五】,與物皆殉,其以為事也若之何【六】?夫聖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七】,與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備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八】?湯得其司御門尹登恆為之傅之,【九】從師而不囿【一○】;得其隨成。為之司其名【一一】;之名嬴法,得其兩見【一二】。仲尼之盡慮,為之傅之【一三】。容成氏曰:「除日無歲【一四】,無內(nèi)無外【一五】。」
【一】【注】冉相氏,古之聖王也。居空以隨物,物自成。
【疏】冉相氏,三皇以前無為皇帝也。環(huán),中之空也。言古之聖王,得真空之道,體環(huán)中之妙,故道順群生,混成庶品。
【釋文】《冉相》息亮反。注同。郭云:冉相氏,古聖王!蛴衢性:路史循蜚紀有冉相氏。
【二】【注】忽然與之俱往。
【疏】無始,無過去;無終,無未來也;無幾無時,無見在也。體化合變,與物俱往,故無三時也。
【三】【注】日與物化,故常無我,常無我,故常不化也。
【疏】順於日新,與物俱化者,動而常寂,故凝寂一道,嶷然不化。
【四】【注】言夫為者,何不試舍其所為(之)(一)乎?
【疏】闔,何也。言體空之人,冥於造物,千變?nèi)f化而與化俱往,曷嘗暫相舍離也!
【釋文】《嘗舍》音捨。注同。
【五】【注】唯無所師,乃得師天。
【疏】師者,倣傚之名;天者,自然之謂。夫大塊造物,率性而動,若有心師學,則乖於自然,故不得也。
【六】【注】雖師天猶未免於殉,奚足事哉!師天猶不足稱事,況又不師耶!
【疏】殉者,逐也,求也。夫有心倣傚造化而與物俱往者,此不率其本性也,奚足以為脩其事業(yè)乎!尚有所求,故是殉也。夫師猶有稱殉,況(拾)〔捨〕己逐物,其如之何!
【釋文】《皆殉》辭俊反。◎家世父曰:其有止也,通乎命者也;其以為事,應乎物者也;其舍之也。盡性復命,渾人己而化之也。云若之何者,如是之為道也。
【七】【疏】夫得中聖人,達於至理,故能人天雙遣,物我兩忘。既曰無終,何嘗有始!率性合道,不復師天。
【八】【注】都無,乃冥合。
【疏】替,廢也,堙塞也;焱耸,與世並行,接物隨時,曾無廢闕。然人間否泰,備經(jīng)之矣,而未嘗堙塞,所遇斯通,無心師學,自然合道,如何倣效,方欲契真?固不可也。
【釋文】《所行之備而不洫》音溢。郭許的反,李虛域反,濫也。王云:壞敗也。無心偕行,何往而不至,故曰皆殉也。所行行備而物我無傷,故無壞敗也。
【九】【注】委之百官而不與焉。
【疏】姓門,名尹。(且)〔亦〕言:門尹,官號也,姓登,名恆。殷湯聖人,忘懷順物,故得良臣御事,既為師傅,玄默端拱而不為也。
【釋文】《門尹登恆》向云:門尹,官名,登恆,人名!稙橹酚趥畏。下同!陡抵芬舾。下同。《不與》音預。
【一○】【注】任其自聚,非囿之也;縱其自散,非解之也。
【疏】從,任也。囿,聚也。虛淡無為,委任師傅,終不積聚而為己功。
【一一】【注】司御之屬,亦能隨物之自然也,而湯得之,所以名寄於物而功不在己。
【疏】良臣受委,隨物而成,推功司御,名不在己。
【一二】【注】名法者,已過之跡耳(二),非適足也。故曰,嬴然無心者,寄治於群司,則其名跡並見於彼。
【疏】嬴然,無心也。見。顯也。成物之名,聖跡之法,並是師傅而不與焉。故名法二事,俱顯於彼,嬴然閒放,功成弗居也。
【釋文】《之名嬴》音盈!斗ǖ闷鋬梢姟焚t遍反。注同。得其隨成之道以司其名,名實法立,故得兩見,猶人鑑之相得也!蚣沂栏冈:隨成者,渾成者也;兩見者,對待者也。說文:傅,相也。即輔相之義。隨成,可以為相矣。仲尼之盡慮,亦輔相也,是亦對待也。司者,察也。名之嬴,法之絀也。爾雅釋詁:法,常也。老子名可名,非常名。察其名跡之所至而可知其成,故曰兩見!都闹巍分崩舴础
【一三】【注】仲尼曰:天下何思何慮!慮已盡矣,若有纖芥之慮,豈得寂然不動,應感無窮,以輔萬物之自然也!
【疏】傅,輔也。盡,絕也?浊鹇}人,忘懷絕慮,故能開化群品,輔稟自然。若蘊纖芥有心,豈能坐忘應感!
【一四】【注】今所以有歲而存日者,為有死生故也。若無死無生,則歲日之計除。
【疏】容成,古之聖王也。歲日者,時敘之名耳。為計於時日,故有生死,生死無矣,故歲日除焉。
【釋文】《容成》老子師也!蛴衢性:漢書藝文志陰陽家有容成子十四篇,房中家又有容成陰道二十六卷,此即老子之師也。列子湯問篇黃帝與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齋三月。當是別一人;茨媳窘(jīng)篇昔容成氏之時,道路雁行列處,託嬰兒於巢上,置餘糧於畝首,虎豹可尾,虺蛇可蹍,而不知其所由然。此則當為上古之君,即莊子胠篋之容成氏,與大庭、伯皇、中央、栗陸諸氏並稱者也。而高誘注乃云,容成氏,黃帝時造曆日者,則以為黃帝之臣矣。此以說列子湯問篇與黃帝同居空峒之容成氏,乃為得之,非此容成也。合諸說觀之,容成氏有三:黃帝之君,一也;黃帝之臣,二也;老子之師,三也。然老子生年究不可考,其師或即黃帝之臣,未可知也。
【一五】【注】無彼我則無內(nèi)外也。
【疏】內(nèi),我也。外,物也。為計死生,故有內(nèi)名。歲日既遣,物我何施!
【!(一)之字依覆宋本及王叔岷說刪。(二)世德堂本耳作而。
魏瑩與田侯牟約,田侯牟背之。魏瑩怒,將使人刺之【一】。
【一】【疏】瑩,魏惠王名也。田侯,即齊威王也,名牟,桓公之子,田恆之後,故曰田侯。齊魏二國,約誓立盟,不相征伐。盟後未幾,威王背之,故魏侯瞋怒,將使人刺而殺之。其盟在齊威二十六年,魏惠八年。
【釋文】《魏瑩》郭本作罃,音瑩磨之瑩。今本多作瑩。乙耕反。司馬云:魏惠王也!虮R文弨曰:舊作罃與作瑩互易,文頗不順。且今書實多作瑩字,今改正。史表梁惠王之名作罃!杜c田侯》一本作田侯牟。司馬云:田侯,齊威王也,名牟,桓公子。案史記,威王名因,不名牟。◎盧文弨曰:案今書有牟字。史記威王名因齊,戰(zhàn)國策亦同!蛴衢性:史記威王名因齊。田齊諸君無名牟者,惟桓公名午,與牟字相似。牟或午之訛。然齊桓公午與梁惠王又不相值也!侗持芬襞濉!洞讨菲哔n反。
犀首〔公孫衍〕(一)聞而恥之曰:「君為萬乘之君也,而以匹夫從讎【一】!衍請受甲二十萬,為君攻之,虜其人民,係其牛馬,【二】使其君內(nèi)熱發(fā)於背。然後拔其國。忌也出走,然後抶其背,折其脊!救俊
【一】【疏】犀首,官號也,如今虎賁之類。公家之孫名衍為此官也。諸侯之國,革車萬乘,故謂之君也。匹夫者,謂無官職夫妻相匹偶也。從讎,猶報讎也。夫君人者,一怒則伏尸流血,今乃令匹夫行刺,單使報讎,非萬乘之事,故可羞。
【釋文】《犀首》魏官名也。司馬云:若今虎牙將軍,公孫衍為此官。元嘉本作齒首!驊c藩案戰(zhàn)國策三鮑注引司馬云:犀首,魏〔官〕(二),若今虎牙將軍。視釋文較略!度f乘》繩證反。
【二】【疏】將軍孫衍,請專命受鉞,率領(lǐng)甲卒二十萬人,攻其齊城,必當獲勝。於是擄掠百姓,羈係牛馬,(緒)〔敘〕勳酬賞,分布軍人也。
【釋文】《為君》于偽反。下請為君同。
【三】【疏】姓田,名忌,齊將也。抶、折,擊也。國破人亡而懷恚怒,故熱氣蘊於心,癕疽發(fā)於背也。國既傾拔,獲其主將,於是擊抶其背,打折腰脊,旋師獻凱。不亦快乎!
【釋文】《忌也出走》忌畏而走;蜓試病T伪炯勺魍觥!稈x》敕一反。三蒼云:擊也。郭云:秩,又豬栗反。◎盧文弨曰:舊秩仍作抶,訛。今書內(nèi)所載音義作秩,姑從之。或疑是柣,亦不訓擊。《折其》之舌反。
【!(一)公孫衍三字依疏文及趙諫議本補。(二)官字依國策鮑注補。
季子聞而恥之曰:「築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則又壞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一】。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亂人,不可聽也!径俊
【一】【疏】季,姓也;子,(者)〔有〕德之稱;魏之賢臣也。胥靡,徒役人也。季子懷道,不用征伐,聞犀首請兵,羞而進諫。夫七丈之城,用功非少,城就成矣,無事壞之,此乃徒役之人濫遭辛苦。此起譬也。
【釋文】《季子》魏臣!蛴衢性:下十字,疑七字之誤。城者既七仞,則雖未十仞而去十仞不遠矣,故壞之為可惜。若既十仞,則直謂之已成可耳,不當言既十仞也。下文曰,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明是以七仞喻七年,其為字誤無疑。《又壞》音怪。
【二】【疏】干戈靜息,已經(jīng)七年,偃武修文,王者洪基,犀首方為禍亂,不可聽從。
華子聞而醜之曰:「善言伐齊者,亂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亂人也;謂伐之與不伐亂人也者,又亂人也!埂疽弧
【一】【疏】華,姓;子,有德〔之〕稱;亦魏之賢臣也。善巧言伐齊者,謂興動干戈,故是禍亂之人,此公孫衍也。善言勿伐者,意在王之洪基,勝於敵國,有所解望,故是亂人,斯季子也。謂伐與不伐亂人者,未能忘言行道,猶以是非為心,故亦未免為亂人,此華子自道之辭也。
【釋文】《華子》亦魏臣也。
君曰:「然則若何【一」
【一】【疏】華子遣蕩既深,王不測其所以,故問言旨,意趣如何。
曰:「君求其道而已矣【一】!」
【一】【疏】夫道清虛淡漠,物我兼忘,故勸求之,庶其寡欲,必能履道,爭奪自消。
惠子聞之而見戴晉人【一】。戴晉人曰:「有所謂蝸者,君知之乎?」
【一】【疏】戴晉人,梁之賢者也。姓戴,字晉人。惠施聞華子之清言,猶恐魏王之未悟,故引戴晉,庶解所疑。
【釋文】《惠子》惠施也。《而見》賢遍反。下同!洞鲿x人》梁國賢人,惠施薦之於魏王。
曰:「然【一】!
【一】【注】蝸至微,而有兩角。
【疏】蝸者,蟲名,有類小螺也;俗謂之黃犢,亦謂之蝸牛,有四角。君知之不?曰然,魏王答云:「我識之矣。」
【釋文】《蝸》音瓜,郭音戈。李云:蝸蟲有兩角,俗謂之蝸牛。三蒼云:小牛螺也。一云:俗名黃犢。
「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數(shù)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一】。」
【一】【注】誠知所爭者若此之細也,則天下無爭矣。
【疏】蝸之兩角,二國存焉。蠻氏〔觸氏〕,頻相戰(zhàn)爭,殺傷既其不少,進退亦復淹時。此起譬也。
【釋文】《數(shù)萬》色主反。《逐北》如字,又音佩。軍走曰北。
君曰:「噫!其虛言與【一】?」
【一】【疏】所言奇譎,不近人情,故發(fā)噫嘆,疑其不實也。
【釋文】《曰噫》於其反!堆耘c》音餘。
曰:「臣請為君實之【一】。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窮乎【二】?」
【一】【疏】必謂虛言,請陳實錄。
【二】【疏】君以意測四方上下有極不?因斯理物,又質(zhì)魏侯。
君曰:「無窮【一】!
【一】【疏】魏侯答云:「上下四方,竟無窮已!
曰:「知遊心於無窮,而反在通達之國【一】,若存若亡乎【二】?」
【一】【注】人跡所及為通達,謂今四海之內(nèi)也。
【二】【疏】人跡所接為通達也。存,有也。亡,無也。遊心無極之中,又比九州之內(nèi),語其大小,可謂如有如無也。
君曰:「然【一】!
【一】【注】今自以四海為大,然計在無窮之中,若有若無也。
【疏】然,猶如此也。謂所陳之語不虛也。
曰:「通達之中有魏【一】,於魏中有梁【二】,於梁中有王。王與蠻氏,有辯乎【三】?」
【一】【注】謂魏國在四海之中。
【二】【疏】昔在河東,國號為魏,魏為強秦所逼,徙都於梁。梁從魏而有,故曰魏中有梁也。
【三】【疏】辯,別也。王之一國,處於六合,欲論大小,如有如無。與彼蠻氏,有何差異?此合譬也。
君曰:「無辯【一】!
【一】【注】王與蠻氏,俱有限之物耳(一)。有限,則不問大小,俱不得與無窮者計也,雖復天地共在無窮之中,皆蔑如也。況魏中之梁,梁中之王,而足爭哉!
【疏】自悟己之所爭與蝸角無別也。
【釋文】《雖復》扶又反。
【!(一)趙諫議本無耳字。
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一】。
【一】【注】自悼所爭者細。
【疏】惝然,悵恨貌也。晉人言畢,辭出而行。君覺己非,惝然悵恨;心之悼矣,恍然如失。
【釋文】《惝》音敞。字林云:惘也。又吐蕩反。
客出,惠子見。君曰:「客,大人也,聖人不足以當之【一】。」
【一】【疏】聖人,謂堯舜也。晉人所談,其理弘博,堯舜之行不足以當。
惠子曰「夫吹筦也,猶有嗃也;吹劍首者,吷而已矣。堯舜,人之所譽也;道堯舜於戴晉人之前,譬猶一吷也!疽弧俊
【一】【注】曾不足聞。
【疏】嗃,大聲;吷,小聲也。夫吹竹管,聲猶高大;吹劍環(huán),聲則微小。唐堯俗中所譽,若於晉人之前盛談斯道者,亦何異乎吹劍首聲,曾無足可聞也!
【釋文】《筦》音管。本亦作管!秵邸吩S交反,管聲也。玉篇呼洛反,又呼教反。廣雅云:鳴也。《劍首》司馬云:謂劍環(huán)頭小孔也。《吷》音血,又呼悅反。司馬云:吷然如風過!端u》音餘。
孔子之楚,舍然蟻丘之漿【一】。其鄰有夫妻臣妾登極者,子路曰:「是稯稯何為者邪【二】?」
【一】【疏】螘丘,丘名也。漿,賣漿水之家也。仲尼適楚而為聘使,路旁舍息於賣漿水之家,其家住在丘下,故以丘為名也。
【釋文】《蟻丘》魚綺反。李云:蟻丘,山名!吨疂{》李云:賣漿家。司馬云:謂逆旅舍以菰蔣草覆之也。
【二】【疏】極,高也?偪,眾聚也。孔丘應聘,門徒甚多,車馬威儀,驚異常俗,故漿家鄰舍男女群聚,共登賣漿,觀視仲尼。子路不識,是以怪問。
【釋文】《登極》司馬云:極,屋棟也,升之以觀也。一云:極,平頭屋也!斗O稯》音總,字亦作總。李云:聚貌。本又作稷。一本作稷,初力反!虮R文弨曰:兩稷字疑有一訛。
仲尼曰:「是聖人僕也【一】。是自埋於民【二】,自藏於畔。【三】其聲銷【四】,其志無窮【五】,其口雖言,其心未嘗言【六】,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七】。是陸沈者也【八】,是其市南宜僚邪【九】?」
【一】【疏】古者淑人君子,均號聖人,故孔子名宜僚為聖人也。言臣妾登極聚眾多者,是市南宜僚之僕隸也。
【釋文】《聖人僕》謂懷聖德而隱僕隸也。司馬本僕作樸,謂聖人壞樸也。
【二】【注】與民同。
【三】【注】進不榮華,退不枯槁。
【疏】混跡泥滓,同塵氓俗,不顯其德,故自埋於民也;進不榮華,退不枯槁,隱顯出處之際,故自藏於畔也。
【釋文】《藏於畔》王云:脩田農(nóng)之業(yè),是隱藏於壠畔。
【四】【注】損(一)其名也。
【釋文】《銷》音消。司馬云:小也!毒杵洹繁疽嘧鲹p!虮R文弨曰:今書捐作損。
【五】【注】規(guī)是(二)生也。
【疏】聲,名也。消,滅也。一榮辱,故毀滅其名;冥至道,故其心無極。
【六】【注】所言者皆世言。
【疏】口應人間,心恆凝寂,故不言而言,言未嘗言。
【七】【注】心與世異。
【疏】道與俗反,固違於世,虛心無累,不與物同,此心跡俱異也。
【釋文】《不屑》屑,絜也,不絜世也。本或作肯。
【八】【注】人中隱者,譬無水而沈也。
【疏】寂寥虛淡,譬無水而沈,謂陸沈也。
【釋文】《陸沈》司馬云:當顯而反隱,如無水而沈也。
【九】【疏】姓熊,字宜僚,居於市南,故謂之市南宜僚也。
【!(一)趙諫議本損作捐。(二)趙本規(guī)是作視長。
子路請往召之【一】。
【一】【疏】由聞宜僚陸沈賢士,請往就舍召之。
孔子曰:「已矣【一】!彼知丘之著於己也【二】,知丘之適楚也,以丘為必使楚王之召己也,彼且以丘為佞人也【三】。夫若然者,其於佞人也羞聞其言,而況親見其身乎【四】!而何以為存【五】?」
【一】【疏】已,止也。彼必不來,幸止勿喚。
【二】【注】著,明也。
【三】【疏】彼,宜僚也。著,明也。知丘明識宜僚是陸沈賢士,又知適楚必向楚王薦召之,如是則用丘為諂佞之人也。
【四】【疏】陸沈之人,率性誠直,其於邪佞,恥聞其言,況自視其形,良非所願。
【五】【注】不如舍之以從其志。
【疏】而,汝也。存,在也。匿影銷聲,久當逃避,汝何為請召,謂其猶在?
子路往視之,其室虛矣【一】。
【一】【注】果逃去也。
【疏】仲由無鑑,不用師言,遂往其家,庶觀盛德。而辭聘情切,宜僚已逃,其屋虛矣。
長梧封人問子牢曰:「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一】。昔予為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蕓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二】。予來年變齊,深其耕而熟耰之【三】,其禾蘩以滋,予終年厭飧【四】。」
【一】【注】鹵莽滅裂,輕脫末略,不盡其分。
【疏】長梧,地名,其地有長樹之梧,因以名焉。封人,(也)即此地守疆之人。子牢,孔子弟子,姓琴,宋(鄉(xiāng))〔卿〕也。為政,行化也。治民,宰割也。鹵莽,不用心也。滅裂,輕薄也。夫民為邦本,本固則邦寧,唯當用意養(yǎng)人,亦不可輕爾搔擾。封人有道。故戒子牢。
【釋文】《長梧封人》長梧,地名。封人,守封疆之人!蹲永巍匪抉R云:即琴牢,孔子弟字。◎慶藩案琴張,孔子弟子,經(jīng)傳中無作琴牢子牢者。惟孔子家語弟子有琴張。一名牢,字子開,亦字張,衛(wèi)人也。是琴〔張〕始見於家語,其書乃王子雍所偽撰,不足為據(jù)。賈逵鄭眾注左傳,以琴張為顓孫師。服虔駮之云:子張少孔子四十餘歲,孔子是時四十,知未有子張。趙岐注孟子,亦以琴張為子張,云:子張善鼓琴,號曰琴張。(蓋又據(jù)禮記子張既除喪數(shù)語而附會者也。)尤為不經(jīng)。琴張子牢,本非一人也,司馬此說非。漢書古今人表作琴牢,亦淺學者據(jù)家語改之也。如漢書有琴牢,則賈鄭服各注早據(jù)之以釋牢曰琴張矣。論語鄭注、孟子趙岐注及左傳同!尔u》音魯!睹А纺欧,又如字!稖缌选藩q短草也。李云:謂不熟也。郭云:鹵莽滅裂,輕脫末略,不盡其分也。司馬云:鹵莽,猶麤粗也。謂淺耕稀種也。滅裂,斷其草也!虮R文弨曰:案麤,千奴反;粗,才古反;二字古多連用。如春秋繁露俞(予)〔序〕(一)篇云:始於麤粗,終於精微。論衡正說篇云:略正題目麤粗之說,以照篇中微妙之文。其他以麤觕連用者亦多,猶麤粗也。有欲改為粗疏者,故正之。
【二】【疏】為禾,猶種禾也。蕓,拔草也。耕地不深,鉏治不熟,至秋收時,嘉實不多,皆由疏略。故致斯報也。
【釋文】《蕓》音云,除草也。
【三】【注】功盡其分,無為之至(二)。
【釋文】《變齊》才細反。司馬如字,云:變更也,謂變更所法也。齊,同也!堵i》音憂。司馬云:鋤也。廣雅云:推也。字林云:摩田器也。
【四】【疏】變,改也。耕,治也。耰,蕓也。去歲為田,亟遭飢餧,今年藝植,故改法深耕。耕墾既深,鉏耰又熟,於是禾苗蘩茂。子實滋榮,寬歲足飧,故其宜矣。
【釋文】《厭湌》音孫。本又作飧(三)。
【校】(一)序字依繁露改。(二)世德堂本作無所不至,趙諫議本所作為。(三)今本作飧。
莊子聞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謂【一】,遁其天,離其性,滅其情,亡其神,以眾為【二】。故鹵莽其性者,欲惡之孽,為性萑葦【三】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四】,尋擢吾性【五】;並潰漏發(fā),不擇所出,漂疽疥癕,內(nèi)熱溲膏是也【六】!
【一】【疏】今世之人,澆浮輕薄,馳情欲境,倦而不休,至於治理心形,例如封人所謂。莊周聞此,因而論之。
【二】【注】夫遁離滅亡,以眾為之所致(一)也。若各至(二)其極,則何患也。
【疏】逃自然之理,散淳和之性,滅真實之情,失養(yǎng)神之道者,皆以徇逐分外,多滯有為故也。
【釋文】《離其》力智反。下同!兑员姙椤啡缱。王云:凡事所可為者也。遁離滅亡,皆由眾為。眾為,所謂鹵莽也。司馬本作為偽。
【三】【注】萑葦害黍稷,欲惡傷正性。
【疏】萑葦,蘆也。夫欲惡之心,多為妖孽。萑葦害黍稷,欲惡傷真性,皆由鹵莽浮偽,故致其然也。
【釋文】《欲惡》烏路反。注並同!吨酢肤~列反!遁取芬敉,葦類!度敗缝豆矸,蘆也。
【四】【注】形扶疏則神氣傷。
【疏】蒹葭,亦蘆也。夫穢草初萌,尚易除翦,及扶疏盛茂,必害黍稷。亦猶欲心初萌,尚易止息,及其昏溺,戒之在微。故老子云,其未兆易謀也。
【釋文】《蒹》古恬反,薕也!遁纭芬艏,亦蘆也。◎俞樾曰:為性萑葦蒹葭,六字為句。郭於萑葦下出注云,萑葦害禾稷,欲惡傷正性。此失其讀也。始萌以扶吾形,尋擢吾性,尋與始相對為義,尋之言寖尋也。漢書郊祀志寖尋於泰山矣,晉灼曰:尋,遂往之意也。始萌以扶吾形,言其始若足以扶助吾形也;尋擢吾性,言寖尋既久則拔擢吾性也。郭解扶吾形曰,形扶疏則神氣傷,亦為失之。
【五】【注】以欲惡引性,不止於當。
【疏】尋,引也。擢,拔也。以欲惡之事誘引其心,遂使拔擢真性,不止於當也。
【六】【注】此鹵莽之報也。故治性者,安可以不齊其至分!
【疏】潰漏,人冷瘡也。漂疽,熱毒腫也。癕,亦疽之類也。溲膏,溺精也。耽滯物境,沒溺聲色,故致精神昏亂,形氣虛羸,眾病發(fā)動,不擇處所也。
【釋文】《並潰》回內(nèi)反!堵┌l(fā)》李云:謂精氣散泄,上潰下漏,不擇所出也!镀繁疽嘧黢。徐敷妙反,又匹招反,一音必招反!毒摇菲唣N反。瘭疽,謂病瘡膿出也。《疥》音界。《溲》本或作廋,所求反!陡唷匪抉R云:謂虛勞人尿上生肥白沫也。皆為利欲感動,失其正氣,不如深耕熟耰之有實!恫积R》才細反,又如字。
【校】(一)世德堂本致作至。(二)趙諫議本至作致。
柏矩學於老聃,曰:「請之天下遊【一】!
【一】【疏】柏,姓;矩,名。懷道之士,老子門人也。請遊行宇內(nèi),觀風化,察物情也。
【釋文】《柏矩》有道之人。
老聃曰:「已矣!天下猶是也【一】。」
【一】【疏】老子止之,不許其往,言天下物情,與此處無別也。
又請之,老聃曰;「汝將何始【一】?」
【一】【疏】鄭重殷勤,所請不已,方問行李欲先往何邦。
曰:「始於齊【一】!
【一】【疏】柏矩魯人,與齊相近,齊人無道,欲先行也。
至齊,見辜人焉,推而強之,解朝服而幕之【一】,號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菑,子獨先離之,曰莫為盜!莫為殺人!【二】榮辱立,然後睹所病【三】;貨財聚,然後睹所爭【四】。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爭,窮困人之身使無休時,欲無至此,得乎!【五】
【一】【疏】游行至齊,以觀風化,忽見罪人,刑戮而死。於是推而強之,令其正臥,解取朝服,幕而覆之。
【釋文】《辜》辜,罪也。李云:謂應死人也。元嘉本作幸人。◎盧文弨曰:幸或是罪之誤!蛴衢性:釋文,辜,罪也。李云,謂應死人也,此失其義。辜,謂辜磔也。周官掌戮殺王之親者辜之,鄭注:辜之言枯也,謂磔之。是其義。漢景帝紀改磔曰棄市,顏注:磔,謂張其尸也。是古之辜磔人者,必張其尸於市,故柏矩推而強之,解朝服而幕之也!稄娭菲淞挤。字亦作彊!冻分边b反!赌弧芬裟。司馬云:覆也。
【二】【注】殺人大菑,謂自此以下事。大菑既有,則雖戒以莫為,其可得已乎!
【疏】離,罹也。菑,禍也。號叫上天,哀而大哭,慜其枉濫,故重曰子乎。為盜殺人,世間大禍,子獨何罪,先此遭罹!大菑之條,具列於下。又解:所謂辜人,則朝士是也。言其強相推讓以被朝服,重為羅網(wǎng)以繼黎元,故告天哭之,明菑由斯起。預張之網(wǎng),列在下文!蛴衢性:子乎子乎,乃歎辭也。詩綢繆子兮子兮,毛傳:子兮者,嗟茲也。管子小稱篇嗟茲乎,聖人之言長乎哉!說苑貴德篇曰,嗟茲乎,我窮必矣!並以嗟茲為歎辭。說詳經(jīng)義述聞。此云子乎子乎,正與子兮子兮同義。子當讀為嗞。釋文子字不作音,蓋失其義久矣。
【釋文】《號天》戶刀反!洞笄彙芬粼。《離之》離,著也。
【三】【注】各自得則無榮辱,得失紛紜,故榮辱立,榮辱立則夸其所謂辱而跂其所謂榮矣。奔馳乎夸跂之間,非病如何!
【疏】軒冕為榮,戮恥為辱,奔馳取舍,非病如何!
【四】【注】若以知足為富,將何爭乎!
【疏】珍寶彌積,馳競斯起。
【五】【注】上有所好,則下不能安其本分。
【疏】賞之以軒冕,玩之以珠璣,遂使群品奔馳,困而不止,欲令各安本分,其可得乎!
【釋文】《所好》呼報反。
古之君人者,以得為在民,以失為在己【一】;以正為在民,以枉為在己【二】;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責【三】。今則不然!舅摹磕錇槲锒薏蛔R【五】,大為難而罪不敢【六】,重為任而罰不勝【七】,遠其塗而誅不至【八】。民知力竭,則以偽繼之【九】,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一○】!夫力不足則偽,知不足則欺,財不足則盜。盜竊之行,於誰責而可乎?【一一】」
【一】【注】君莫之失,則民自得矣。
【疏】推功於物,故以得在民;受國不祥,故以失在己。
【二】【注】君莫之枉,則民自正。
【疏】無為任物,正在民也;引過責躬,枉在己也。
【三】【注】夫物之形性何為而失哉?皆由人君撓之以至斯患耳,故自責(一)。
【疏】夫人受氣不同,稟分斯異,令各任其能,則物皆自得。若有一物失所,虧其形性者,則引過歸己,退而責躬。昔殷湯自翦,千里來霖,是也。
【四】【疏】步驟殊時,澆淳異世,故今之馭物者則不復如此也。
【五】【注】反其性,匿也;用其性,顯也;故為物所顯則皆識。
【疏】所作憲章,皆反物性,藏匿罪名,愚妄不識,故罪名者眾也。
【釋文】《匿》女力反!稙槲锒蕖芬槐咀饔!蛴衢性:下文大為難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遠其塗而誅不至,曰罪,曰罰,曰誅,皆謂加之以刑也。此曰愚,則與下文不一律矣。釋文曰:愚,一本作遇。遇疑過字之誤。廣雅釋詁曰:過,責也。因其不識而責之,是謂過不識。呂覽適威篇曰:煩為教而過不識,數(shù)為令而非不從,巨為危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與此文義相似,而正作過不識。高誘注訓過為責,可據(jù)以訂此文之誤。過誤為遇,又臆改為愚耳!驊c藩案愚與遇古通。晏子春秋外篇盛為聲樂以淫愚民,墨子非儒篇愚作遇。韓子南面篇愚贛寙惰之民,宋乾道本愚作遇,秦策愚惑與罪人同心,姚本愚作遇。曩謂當從釋文作遇之義為長,今案俞氏以為過字之誤,其說更精。過遇二字,古多互訛。本書漁父篇今者丘得過也,釋文:過或作遇。讓王篇君過而遺先生食,釋文:過本亦作遇。是二字形似互誤之證!恫蛔R》反物性而強令識之。
【六】【注】為物所易則皆敢。
【疏】法既難定,行之不易,故決定違者,斯罪之也。
【釋文】《大為難而罪不敢》王云:凡所施為者,皆用物之所能,則莫不易而敢矣。而故大為艱難,令出不能,物有不敢者,則因罪之!端住芬贼。
【七】【注】輕其所任則皆勝。
【釋文】《不勝》音升。注同。
【八】【注】適其足力則皆至。
【疏】力微事重而責其不勝,路遠期促而罰其後至,皆不可也。
【九】【注】將以避誅罰也。
【疏】智力竭盡,不免誅罰,懼罰情急,故繼之以偽。
【釋文】《民知》音智。下同。
【一○】【注】主日興偽,士民何以得其真乎!
【疏】譎偽之風,日日而出,偽眾如草,於何得真!
【一一】【注】當責上也。
【疏】夫知力窮竭,譎偽必生;賦斂益急,貪盜斯起;皆由主上無德,法令滋彰。夫能忘愛釋私,不貴珍寶,當責在上,豈罪下民乎!
【!(一)趙諫議本責下有也字。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一】,未嘗不始於是之而卒詘之以非也【二】,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三】。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四】。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後知,可不謂大疑乎【五】!已乎已乎!且無所逃【六】。此(一)所謂然與,然乎【七】?
【一】【注】亦能順世而不係於彼我故也。
【疏】姓蘧,名瑗,字伯玉,衛(wèi)之賢大夫也。盛德高明,照達空理,故能與日俱新,隨年變化。
【釋文】《蘧》其居反。
【二】【注】順物而暢,物情之變?nèi)灰病?/p>
【疏】初履之年,謂之為是,年既終謝,謂之為非,一歲之中而是非常出,故始時之是,終詘為非也。
【釋文】》詘》起勿反。廣雅云:曲也。郭音黜。
【三】【注】物情之變,未始有極。
【疏】故變?yōu)樾?以新為是;故已謝矣,以故為非。然則去年之非,於今成是;今年之是,來歲為非。是知執(zhí)是執(zhí)非,滯新執(zhí)故者,倒置之流也。故容成氏曰,除日無歲,蘧瑗達之,故隨物化也。
【四】【注】無根無門,忽爾自然,故莫見也。唯無其生亡其出者,為能睹其門而測其根也。
【疏】隨變而生,生無根原;任化而出,出無門戶。既曰無根無門,故知無生無出。生出無門,理其如此,何年歲之可像乎!
【五】【注】我所不知,物有知之者矣。故用物之知,則無所不知;獨任我知,知甚(二)寡矣。今不恃物以知,而自尊〔其〕(三)知,則物不告我,非大疑如何!
【疏】所知者,俗知也;所不知者,真知也。流俗之人,皆尊重分別之知,銳情取捨,而莫能賴其(分別)〔不知〕(四)之知以照真原,可謂大疑惑之人也。
【六】【注】不能用彼,則寄身無地。
【疏】已,止也。夫銳情取捨,不(如)〔知〕休止,必遭禍患,無處逃形。
【七】【注】自謂然者,天下未之然也。
【疏】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彼我相對,孰是孰非乎?
【釋文】《然與》音餘,又如字!度缓酢费晕慈弧
【!(一)此下世德堂本有則字。(二)世德堂本甚作其。(三)其字依世德堂本補。(四)不知依正文改。
仲尼問於大史大弢、伯常騫、狶韋【一】曰:「夫衛(wèi)靈公飲酒湛樂,不聽國家之政;田獵畢弋,不應諸侯之際;其所以為靈公者何邪【二】?」
【一】【疏】太史,官號也。下三人,皆史官之姓名也。所問之事,次列下文。
【釋文】《大史》音太。《大弢》吐刀反,人名。《伯常騫》起虔反,人名。《狶》本亦作俙,同。虛豈反。又音希,郭音郗,李音熙!俄f》李云:狶韋者,太史官名。
【二】【疏】畢,大網(wǎng)也。弋,繩繫箭而射也。庸猥之君,淫聲嗜酒,捕獵禽獸,不聽國政,會盟交際,不赴諸侯。汝等史官,應須定諡,無道如此,何為諡靈?
【釋文】《湛》丁南反,樂之久也。李常淫反!稑贰芬袈濉!恫粦窇獙χ畱!吨T侯之際》司馬云:盟會之事。
大弢曰:「是因是也【一】!
【一】【注】靈即是無道之諡也。
【疏】依周公諡法:亂而不損曰靈。靈即無道之諡也。此是因其無道,諡之曰靈,故曰是因是也。
伯常騫曰:「夫靈公有妻三人,同濫(一)而浴【一】。史鰌奉御而進所,搏幣而扶翼【二】。其慢若彼之甚也,見賢人若此其肅也,是其所以為靈公也【三】。」
【一】【注】男女同浴,此無禮也。
【釋文】《同濫》徐胡暫反,或力暫反,浴器也。
【二】【注】以鰌為賢,而奉御之勞,故搏幣而扶翼之,使其不得終禮,此其所以為肅賢也。幣者,奉御之物。
【疏】濫,浴器也。姓史,字魚,衛(wèi)之賢大夫也。幣,帛也。又諡法:德之精明曰靈。男女同浴,使賢人進御。公見史魚良臣,深懷愧悚,假遣人搏捉幣帛,令扶將羽翼,慰而送之,使不終其禮。敬賢如此,便是明君,故諡為靈,靈則有道之諡。
【釋文】《史鰌》音秋。司馬云:史魚也。《所搏》音博!侗住饭鲙,帛也。徐扶世反。司馬音蔽,云:引衣裳自蔽!虮R文弨曰:今書作幣!抖鲆怼匪抉R云,謂公及浴女相扶翼自隱也。此殊郭義。
【三】【注】欲以肅賢補其私慢。靈有二義,(不)〔亦〕(二)可謂善,故仲尼問焉。
【疏】男女同浴,嬌慢之甚,忽見賢人,頓懷肅敬,用為有道,故諡靈也。
【!(一)闕誤引張君房本濫作檻。(二)亦字依覆宋本及王叔岷說改。
狶韋曰:「夫靈公也死,卜葬於故墓不吉,卜葬於沙丘而吉。掘之數(shù)仞,得石槨焉,洗而視之,有銘焉,曰:『不馮其子,靈公奪而里(一)之!环蜢`公之為靈也久矣【一】,之二人何足以識之【二】!」
【一】【注】子,謂蒯瞶也。言不馮其子,靈公將奪女處也。夫物皆先有其命,故來事可知也。是以凡所為者,不得不為;凡所不為者,不可得為;而愚者以為之在己,不亦妄乎!
【釋文】《故墓》一本作大墓!渡城稹返孛。《掘之》其月反,又其勿反!稊(shù)仞》所主反。《洗而》西禮反!恫获T》音憑。《其子靈公》郭讀絕句。司馬以其子字絕句,云:言子孫不足可憑,故使公得此處為冢也!蚣沂栏冈:郭象注,子謂蒯瞶,非也。石槨有銘,古之葬者謂子孫無能憑依以保其墓,靈公得而奪之。釋文一本作奪而埋之,是也。《奪而里》而,汝也。里,居處也。一本作奪而埋之!敦帷菲鸸址。《瞶》五怪反,蒯瞶,衛(wèi)莊公名。《女處》音汝,下昌慮反。
【二】【注】徒識已然之見事耳,未知已然之出於自然也。
【疏】沙丘,地名也,在盟津河北。子,蒯瞶也。欲明人之名諡皆定於未兆,非關(guān)物情而有升降,故沙丘石槨先有其銘。豈馮蒯瞶,方能奪葬!(史)〔弢〕與常騫,詎能識邪!
【釋文】《之見》賢遍反。
【校】(一)趙諫議本作埋。
少知問於大(一)公調(diào)【一】曰:「何謂丘里之言【二】?」
【一】【疏】智照狹劣,謂之少知。太,大也。公,正也。道德廣大,公正無私,復能調(diào)順群物,故謂之太公調(diào)。假設(shè)二人,以論道理。
【釋文】《大公》音泰。下同。
【二】【疏】古者十家為丘,二十家為里。鄉(xiāng)閭丘里,風俗不同,故假問答以辯之也。
【釋文】《丘里之言》李云: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古者鄰里井邑,士風不同,猶今鄉(xiāng)曲各自有方俗,而物不齊同!虮R文弨曰:舊士作土,今書內(nèi)音義作士字,從之。
【!(一)趙諫議本作太。下同。
大公調(diào)曰:「丘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以為風俗也【一】,合異以為同,散同以為異。今指馬之百體而不得馬,而馬係於前者,立其百體而謂之馬也!径渴枪是鹕椒e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大人合并而為公【三】。是以自外入者,有主而不執(zhí)【四】;由中出者,有正而不距【五】。四時殊氣,天不賜,故歲成【六】;五官殊職,君不私,故國治【七】;文武大人不賜,故德備【八】;萬物殊理,道不私,故無名【九】。無名故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一○】。時有終始,世有變化【一一】。禍福淳淳【一二】,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一三】;自殉殊面【一四】,有所正者有所差【一五】。比於(太)〔大〕(一)澤,百材皆度【一六】;觀於大山,木石同壇【一七】。此之謂丘里之言【一八】。」
【一】【疏】采其十姓,取其百名,合而論之,以為風俗也。
【釋文】《十姓百名》一姓為十人,十姓為百名,則有異有同,故合散以定之。
【二】【疏】如采丘里之言以為風俗,斯合異以為同也;一人設(shè)教,隨方順物,斯散同以為異也。亦猶指馬百體,頭尾腰脊,無復是馬,此散同以為異也;而係於前見有馬,此合異以為同也。
【三】【注】無私於天下,則天下之風一也。
【疏】積土石以成丘山,聚細流以成江海,亦猶聖人無心,隨物施教,故能并合八方,均一天下,華夷共履,遐邇無私。
【釋文】《積卑》如字,又音婢!逗纤芬槐咀骱狭!蛴衢性:水乃小字之誤。卑高小大,相對為文!逗喜⒍鵀楣泛先盒≈Q以為至公之一也。
【四】【疏】自,從也。謂聖人之教,從外以入,從中而出,隨順物情,故居主竟無所執(zhí)也。
【五】【注】自外入者,大人之化也;由中出者,民物之性也。性各得正,故民無違心;化必至公,故主無所執(zhí)。所以能合丘里而并天下,一萬物而夷群異也。
【疏】由,亦從也。謂萬物黔黎,各有正性,率心而出,稟受皇風,既合物情,故順而不距。
【六】【注】殊氣自有,故能常有,若本無之而由天賜,則有時而廢。
【疏】賜,與也。夫春暄夏暑,秋涼冬寒,稟之自然,故歲敘成立,若由天與之,則有時而廢矣。
【釋文】《天不賜》賜,與也。
【七】【注】殊職自有其才,故任之耳,非私而與之。
【疏】五官,謂古者法五行置官也。春官秋官,各有司職,君王玄默,委任無私,故致宇內(nèi)清夷,國家寧泰也。
【釋文】《國治》直吏反。
【八】【注】文者自文,武者自武,非大人所賜也,若由賜而能,則有時而闕矣。豈唯文武,凡性皆然。
【疏】文相武將,量才授職,各任其能,非聖與也。無私於物,故道德圓備。
【九】【疏】夫群物不同,率性差異,或巢居穴處,走地飛空,而亭之毒之,咸能自濟,物各得理,故無功也。
【一○】【注】名止於實,故無為;實各自為,故無不為。
【疏】功歸於物,故為無為,不執(zhí)此(無)〔為〕而無不為。
【一一】【注】故無心者斯順。
【疏】時,謂四敘遞代循環(huán)。世,謂人事遷貿(mào)不定。
【一二】【注】流行反覆。
【疏】淳淳,流行貌。夫天時寒暑,流謝不常,人情禍福,何能久定!故老經(jīng)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也。
【釋文】《淳淳》如字。王云:流動流貌!虮R文弨曰:兩流字疑衍其一!斗锤病贩挤。
【一三】【注】於此為戾,於彼或以為宜。
【疏】拂,戾也。夫物情向背,蓋無定準,故於此乖戾者,或於彼為宜,是以達道之人不執(zhí)逆順也。
【釋文】《所拂》扶弗反,戾也。又音弗,又音弼。
【一四】【注】各自信其所是,不能離也。
【疏】殉,逐也。面,向也。夫彼此是非,紛然固執(zhí),故各逐己見而所向不同也。
【釋文】《自殉殊面》廣雅云:面,向也。謂心各不同而自殉焉。殊向自殉,是非天隔,故有所正者亦有所差!峨x也》力智反。
【一五】【注】正於此者,或差於彼。
【疏】於此為正定者,或於彼〔為〕差(耶)〔邪〕,此明物情顛倒,殊向而然也!蚣沂栏冈:禍福淳淳,任之以無心,雖有拂於人而自得所宜,自殉殊面,強之以異趣,名為正之而實已兩差矣。
- 太上感應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篇感應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jīng)名句
- 始計第一
- 太上感應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nèi)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jīng)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