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明月 4.真情無限
真情無限
首先說明我為什么要講這個題目,在住山時,我經(jīng)常思考著:以目前的社會或多數(shù)的眾生,其最需要的是什么?我想了又想,最后肯定他們迫切需要的有兩種:第一是真理,第二是真情。
如果不明真理,我們就會很迷惑,不知道何去何從?又如人與人之間沒有真情的話,就會彼此有很多瓜葛、有很多煩惱。關(guān)于真理的部份,以前已說了不少,故以下單就「真情」作發(fā)揮:
煩惱的根源
現(xiàn)在我們的社會由于經(jīng)濟繁榮,每個人都可以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但是人的煩惱并沒有因此減少。這煩惱中,來自于「理」上面的迷惑,固然是有;但是對大部份的人而言,主要的煩惱還是來自于人際關(guān)系的不協(xié)調(diào)。有些人在家里時,常覺得父母很嘮叨!講!講!講!講那么多,還在講;父母卻也覺得現(xiàn)在的兒女很難管教!跟他講了老半天,他還是不聽;蛘咴诠、在學(xué)校,我們也經(jīng)常有很多煩惱,而這些煩惱也大部份是來自于人際關(guān)系的溝通不一良。
目前很多人在處理溝通問題時,常著重于溝通技術(shù)的改良,而事實上,很多時候問題倒不在于技術(shù),而是在「你到底要溝通什么」?有時候,我們對自己所要溝通的、所要表達的意見,自己都弄不清楚。如果你自己都不能清楚,那么,話說來說去,別人更不可能了解你,所以溝通的問題,依我看來,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了解自己。
那人又為什么不能了解自己呢?很多時候是因為造作和壓抑的關(guān)系。而造作與壓抑者,即非真情也。世間人以為什么是「真情」呢?我喜歡一個人,從現(xiàn)在到未來都一直喜歡著他,以為永遠不變才叫做真情。但若以佛法的觀點來看,「諸行無常」,那有什么不變的情。甚至以世間法來看,即使你每天都同樣愛著一個人,但每天對于愛的感覺當然也會不一樣哩!那如何能有永遠不變、定質(zhì)定量的情呢?不可能的!因此,以下我們要從另外的觀點來論「真情」。
當下現(xiàn)起者為真
何謂「真」?真是「當下現(xiàn)起者」稱為真。當下我看到一個杯子,「覺」得杯子好看,這是真。當下我看到一個人,大概前輩子彼此沒結(jié)什么善緣吧!覺得很不順眼!這個不順眼也是真。當下現(xiàn)起的任何感覺、任何情緒都是真的。
如果當下現(xiàn)起的是貪心、瞋心、慢心,那又如何呢?很多人學(xué)佛之后,會直接地認定貪、瞋、癡都是假;但我要說的假,那還不是這個!因為如果當下現(xiàn)起的明明是貪、瞋、癡,那還是真的!假,主要來自于造作和壓抑。
非造作
造作與壓抑是所謂的假,而人為什么又要造作呢?主要為一種自以為是或先入為主的形象,而造作出與當下不合的感受。譬如來了一個人,他或者是有錢、或者是有勢,可能對我們未來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們當下即使覺得這個人其貌不揚,沒什么可愛處。可是由于先入為主的觀念,所以還是逢迎他、巴結(jié)他,而作出喜歡的樣子,這當然是造作。同樣,有另外一些情況,我們喜歡一個人,但是人家都說:「那個人是壞人!」于是我也只好表現(xiàn)出不喜歡他的樣子!這個也是造作。
從土地里、花圃里長出的花,我們稱它作真花,因為它有源頭。但若從人工刻意制造出來的形象,雖跟花的模樣相同,但因它沒有真實的質(zhì)感、沒有源頭,故稱為假花。假山、假發(fā)……等都是一樣。為什么說它是假呢?因為它沒有「根源」。同樣,造作的情也沒有它的根源──沒有它內(nèi)在真實的覺受,故稱為假。
非壓抑
其次,談壓抑的情況,剛好與造作相反o造作是本來沒有的,而硬要表現(xiàn)出有的樣子。而壓抑是本來有的,卻抑止它的浮現(xiàn)。譬如說我們起了貪心、起了瞋心、起了慢心,起了這些一般人以為不好的念頭,所以見到他們就像見到鬼一般,趕快把它堵起來,不讓它出現(xiàn),這個稱為壓抑。
所以本來沒有的,要把它造作成有,這是假。本來有的,要把它抑制成無,這也是假。而當下現(xiàn)起的,不管是那一類都稱為真。
有情眾生與無心道人
佛法常說眾生就是有情,有情就是有情感的變化。人心對著外境,必會產(chǎn)生情緒的變化。所以人只要還活著,還面對著境界,就不能逃避于情感的問題。很多學(xué)佛的人,都極力避免于情感的問題,常講些空泛不著邊際的空理,以為天下就太平了。但如果我們不能用理來協(xié)調(diào)情感,則在學(xué)佛與生活上就不可能落實。
也許有人會說:「禪宗常稱修行者為『無心道人』,既是無心就應(yīng)該沒有情感的變化!」但是這個「無心」是不能用「斷滅」的思想來錯解的,本來有的因緣,到最后卻變成什么都沒有,這稱為斷滅。所以修行是可以修成無心道人,但絕不是抑制成石頭、木頭般的無知無覺。
「無心」,根據(jù)我的了解,略有兩種:第一就是上次講到修行的大原則「內(nèi)攝與外延」,內(nèi)攝如修定的時候,心很專注在一個方法上,或數(shù)息、或念佛。這時心既不對外境,當然就不起情感的變化。所以這時候的無心,是因心不對境才不起情緒的變化。但是上次也談到「內(nèi)攝」的方法,其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內(nèi)攝之后一定會有外延的對應(yīng),而外延之中,心還是必與境界接觸的。
我們?nèi)?不管怎么打坐,總有下座的時候;不管怎么專心修行,總有回到現(xiàn)實生活的時候。所以心終究會在境界里,跟「境」交涉,跟「境」產(chǎn)生變化。而心既與境界產(chǎn)生關(guān)系,就會相映有情緒的波動。因此,怎樣從外延的關(guān)系,而暸解「無心」的境界呢?無心,依我理會是從「有限」的情,到「無限」的情;蛘哒f由極端偏頗的情,到合乎中道、相近于平淡的情。
從有限到無限
首先,講怎么由有限的情到無限的情?佛法里常講到,我們的世界是在緣起之中。緣起像網(wǎng)一樣,所以每一樣?xùn)|西對我的關(guān)系而言,絕不是一條單獨的直線關(guān)系。在直接、間接、無窮盡的網(wǎng)里,就會產(chǎn)生無窮盡的情感波動。譬如說這個杯子,你初看時,只覺得它好看或不好看,這是直映于眼睛中的感覺。其次你會聯(lián)想到,這杯子乃是買來的(或者朋友送的),如果它太貴了,則我們就會增些不喜歡的情感因素。如果還便宜的話,則又變得喜歡一點。或者說,雖然貴些,但是很實用,而這實用也是另一種情感成份;蛘呶覀人雖不太喜歡,但是卻有很多人,都還喜歡它,則我的不喜歡,也會被沖掉一些。
這也是說,任何物體和我們的關(guān)系,它既是無窮盡的!則在此無窮的關(guān)系里,就像有千萬根弦一般,每一根弦都會發(fā)出它的波動、發(fā)出它的頻率、發(fā)出與它相應(yīng)的情感光譜。所以事實上,我們的情感本來就應(yīng)是無限的!
然眾生因為自己的眼界有限,都用很狹隘的觀念,去看一個東西的存在,或看一樣?xùn)|西的變化。由于看的角度太有限了,因此,所產(chǎn)生的情感成份,也就少了,也因此才會變成極端、偏頗的情。如果以為它單純的好,你當然會喜歡它,甚至非要不可。如果以為是極端的壞,那我們也得要逃避它,甚至非破壞不可。
從極端偏頗到中道平淡
人之所以會有極端的貪、極端的瞋、慢等,都因我們的眼界太窄的緣故;如能從無盡的緣起里,去看任一事相的存在變化,則在無窮的變化里,我們的情感,就將趨向于平淡。這是因為在錯綜復(fù)雜的關(guān)系里,有正亦有反,有順亦有逆,一個東西在你很喜歡它的同時,一定也會有不喜歡它的理由存在。所以若心中同時容納這么多不同的情感因素,則每種情感的比重,必相對的減少,每種情感都變成沒有單獨決定的力量,因此,便將趨向于平淡,甚至說,近似于不動!此不動不是說完全不動,而是說它所產(chǎn)生的波動,雖波形愈來愈多,但相對的,每個波紋的振幅卻愈來愈小,而趨近于不動的狀態(tài)。
于是從無盡的緣起里,去看我們的感情生化,既然任何一種感情都沒有絕對的力量,因此,不需要刻意去造作出什么,同時也不需要去壓抑,因為它們終究只是一小部份而已。那就隨它去吧!
升官發(fā)財之例
我們可簡單舉幾個例子,來說明無窮情感的交織變化。譬如說「升官發(fā)財」,一般人的直覺,必以為升官就是好事!但是如果我們深入了解它,升官并沒有那么單純。也許工作壓力變大了,本來還可以喝喝茶、聊聊天的!現(xiàn)在卻沒有時間了。有時升官后是會多一些人來尊敬你,可是亦會多一些人來嫉妒你。如碰到工作壓力太大,而能力有所不足時,又將會產(chǎn)生更多的煩惱。所以升官并不是那么好哩!同樣,發(fā)財亦然,多得到一些錢財,雖然自己有更多的機會去開銷,但有時候,也因為你有這些機會,反而造就了更多的妄想及業(yè)障。所以升官發(fā)財,最初我們單純地認為它好,似是值得大家拚命去爭取的,但經(jīng)過比較廣泛的探討后,才知并不是那么的好。
失戀失業(yè)之例
或者說一般人認為失戀不好、失業(yè)不好。其實也不一定。也許有人會說:「這個跑掉了,也許將來能找到一個更好的!」或者能于失業(yè)期間,努力去充實自己的知識,去發(fā)展一些本來沒有的技能。那么過了一段時間后,我們將找到更滿意、更能發(fā)揮潛能的來。
不凈觀與慈悲觀
所以佛法常講到「對治貪心用不凈觀」,這意思并不是要我們用不凈觀來壓抑貪心的現(xiàn)形,如就我所了解的,它只是要使本來的貪念變成平淡一些。所謂「不凈觀」是認定一切事相絕不會是單純的對我有利,它一定可以找到一些對我們不利的因素!一般人很容易于看到一點好處后就起貪心,但我們要進一步去觀察,好處雖是有的,但究竟是利多弊少?還是利少弊多?或是利弊參半?這不但要透過比較深入的分析,甚至要掌握更多的資料,要有更多的知識,才有辦法作判斷的。
如經(jīng)過比較深刻的分析后,覺得對我雖有些利益,但弊端也不少。因此,我們對它的貪心,當然就會減少;蛘叻治鲋,對我有利是沒錯,但是對別人卻是有害的,人終究還是會有惻隱之心的啊!雖然有的人比較明顯些,有的人比較隠晦些,但總還是有的。所以當我們發(fā)覺到這事情會對別人形成傷害,那貪心也自然會減少,而變成不那么貪。或者我們認定這個事情,雖對我、對別人都有利,但只是目前有利,而過了三年、十年、百年后,那可就不是這個樣子了!于是貪心也自然減少了!這也是說,修不凈觀并不是把本來的好處全抹殺掉,然后才能叫我不起貪心,本來的好處,在因緣法里還是存在的!但是當透過更多的角度去看時,它被沖淡掉了。
瞋心用慈悲觀也是一樣,用更多的角度去看另外一面,因此,可以看到本來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的好處,于是瞋心也被沖淡掉了?傊,對治的觀法不是用壓抑、用斷滅。而是用更廣大的角度,去看境界、人事,則我們的情感便將趨向于平淡。
人為什么會用造作和壓抑的方式,來反映他的情感呢?這主要源自于:一是社會的價值觀,二是自我形象。
社會習尚的制約
我們從小接受社會給我們的暗示,它不斷地告訴我們:「這個是好的!這個是壞的!」「這個值得喜歡,那個應(yīng)該唾棄!褂谑潜阈纬晌覀兎睆(fù)的情感應(yīng)對模式,譬如說我們應(yīng)該喜歡干凈,不應(yīng)該形成臟亂。「男生應(yīng)該勇敢、強壯,而女生應(yīng)嫻靜和優(yōu)雅。」于是在社會的暗示下,便形成刻板的情感模式。
甚至說,社會更經(jīng)常透過賞和罰的學(xué)習方式,以教育我們形成模式,這在心理學(xué)上稱為「制約」,譬如說有些事情你做了,不管你的父母,還是這個社會,都會給你懲罰,于是懲罰多了,我們便只想到要逃避那情境,甚至忘了最初你還是喜歡它的,這便是制約──以外在的力量,形成一種機械反應(yīng)。同樣有些事情做了,父母便給我們鼓勵,社會也給我們嘉勉,于是我們就不斷地去做,做到最后,也成為機械反應(yīng)。而這種機械反應(yīng),很多都和我們內(nèi)在的感受起沖突。很多人自己內(nèi)心里,也有他自己的感受,但是為了迎合社會的暗示、社會的認同,故形成制約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總是不離于造作的情感。
自我形象的格局
第二種我們稱為自我形象,每個人從小,一方面接受社會的暗示,一方面也慢慢揣摩,而建立起自我的形象;蛘J為我是聰明的人,我是漂亮的人,我是負責任的人;或認為我是醫(yī)生、我是工程師、我是宗教家、我是修行人。每個人各建立有他的自我意象,而且常把自我意象,建立在很單純的觀點里。醫(yī)生不可能只是醫(yī)生,他還是有他廣大的生活面,醫(yī)生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份而已。同樣,宗教、修行、聰明、負責任也都只是廣大生活面的一部份而已。可是人在建立其自我形象時,往往把這一部份特別凸顯、強調(diào),且用這凸顯強調(diào)后的形象,來處理自己的情感世界。所以若當下現(xiàn)起的感情,與自己預(yù)設(shè)的形象相符合,則我們就會去加強它,如果與自己的形象不相合,則會去壓抑它。于是源自于社會的制約,或自我形象的取舍,就會產(chǎn)生種種情感的造作和壓抑。
于是因為太多時候我們是在造作,太多時候我們又是在壓抑,時間久了,我們便慢慢不暸解自己。外在的意識和內(nèi)心的感受是不相應(yīng)的!所以不要說別人不了解你,甚至說我們也不暸解自己啊!有時候我們覺得心理悶悶的,但又不知道為什么悶?有時候覺得:今天不太安和!你也不知道為什么不安和?這些都是被壓抑久了,才形成身心畸形變態(tài)。
從自我疏離到精神分裂
如果我們一向用壓抑、造作的方式,來處理我們的情感世界,就會產(chǎn)生自我疏離。所謂自我疏離,就是內(nèi)在與外在慢慢失去了它的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內(nèi)外不統(tǒng)一,自己不但不認識自己,也不喜歡自己。人,都希望被別人所了解,被別人所喜愛。但是,如當下的你,是既不了解自己,也不喜歡自己。則又如何能讓他人喜歡或了解呢?
用造作和壓抑的方式,更嚴重的,會形成精神分裂,因為內(nèi)外太不和諧了,所以情感就像鐘擺一般,今天擺到這邊,明天又擺到那邊,總是在極端里轉(zhuǎn)過來轉(zhuǎn)過去。有時候自己也知道,有時候自己還不知道。如果這樣的話,怎可能讓自己或別人了解你呢?
人際關(guān)系的南轅北轍
我們都希望在人際關(guān)系中,讓別人喜歡,希望在人際關(guān)系中,能得統(tǒng)一和諧。但往往還是用造作、用壓抑的方法去求取。以為別人喜歡聽的話,我就拚命去講,
以為這樣他就會喜歡你了!結(jié)果你卻反而不喜歡自己了!我們以為別人不喜歡聽的話,就不敢講,以為這樣他也會喜歡你!結(jié)果他還是不喜歡你。所以用壓抑、用造作的方法,想要得到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那只是「南轅北轍」而已。
所以講到真情,必曰:當下現(xiàn)起的情感,如果更透過無盡的緣起去看,絕不會是一種單純的貪心、瞋心、慢心。透過無盡的緣起去看,一定是廣大無邊的!所以無限的情,也必然是中道的情。因為每種成分都被沖淡了!
接納
這也是說,坦然無礙的情感世界。首先要從接納開始,如當下現(xiàn)起的情感是貪心、瞋心、慢心,是嫉妒、是悔恨,都要加以接納,不要怕說這種想法,社會不能接受,或與我的形象不合,就去排除它、去壓抑它。壓抑只會造成更大的偏頗、更大的極端,所以已經(jīng)現(xiàn)起的,要去接受它,這是第一點。
澄清
其次,還不清楚的要去澄清。剛才說到,有時候我會起一些情緒,或覺得心里悶悶的,但是并不清楚那是怎么回事?或覺得今天心情很不開朗,不了解這不開朗是從那里來的?故對不清楚的要去澄清。一、要清楚你當下的感覺是什么?是嫉妒?還是痛恨?二、要清楚它又是什么原因造成成的?如果是嫉妒,是嫉妒什么?如果是痛恨,是痛恨什么?都要去澄清。
發(fā)掘
已有的要去接納,不清楚的要加以澄清。然后才是還沒有現(xiàn)形的,要去發(fā)掘。為什么還沒有現(xiàn)形的要去發(fā)掘呢?一般人所能用來看事物的角度,都是很有限的!所以就只能反應(yīng)出較偏頗的情感。而事實上,現(xiàn)象和我們的關(guān)系是無限的!在無限的關(guān)系里,就必有無限的情感存在,所以要去發(fā)掘那些你還未觸及到的情感。這樣從接納、澄清到發(fā)掘,則我們的情感就能慢慢趨向于開放、趨于明朗、趨向于平淡。這樣身心既不會緊張,情感也絕不會走極端。
理性的開通
這也是說,真情是要透過「真理」才能完成。真理,我們已說過是緣起,只有透過緣起,才能使我們的眼光寛大無限,只有透過緣起淡化我們本來極端的情,而得到內(nèi)外的統(tǒng)一,身心的自在。
我們在人際關(guān)系中,常覺得人和人之間不能夠坦然無礙。我們不敢把自己的情感表現(xiàn)出來,既喜歡他,又為什么不敢表現(xiàn)呢?你怕他受傷,也怕自己受傷。我們擔心如果只是我喜歡他,但他卻不喜歡我,于是我就受傷了!或者我雖很喜歡他,但他不敢讓我喜歡,于是他也受傷了!恨也是一樣,如果很直截了當?shù)馗嬖V一個人說:「我討厭你!我恨你!」也許你講完之后,明天就等著他來報復(fù)了!或者你講了,他當下受不了了!我們總以為直接表現(xiàn)自己的情感,會使自己受傷,也會使別人受傷!但那又是什么樣的情感,才會讓自己受傷呢?其實是為極端的情感。極端的貪、極端的瞋、極端的愛、極端的恨,這都會讓自己受傷,也會讓別人受傷。如果透過緣起的觀察,而使我們本來很有限、很極端、很偏頗的情能夠變成廣大、無限、平淡,而合乎中道,則這樣的情就能夠讓別人接受,至少不會讓自己或別人受到傷害。所以真正的情是理性的,透過理性的分析,這樣的情才是真情。
非理性的逆流
人為什么會有非理性的反應(yīng)呢?非理性的情是從壓抑而有的!最初不斷地把本有的情克制下來、壓抑下來,結(jié)果它不可能就此變成沒有,過一段時間后,它莫明其妙地蹦出來了!這就變成非理性的反應(yīng)。
我們最初以為不斷地用克制的方法,用壓抑的方法,便能讓自己生活得比較合乎自己的形象,合乎社會的形象,結(jié)果到最后失控了,反而變成非理性的表現(xiàn)。所以我還是要強調(diào),人活著必然活在感情之中,因此,對人、對事、對境必會起心意識的變化,欲使情感不起煩惱,那唯有透過緣起,透過更多的角度去看這個世間,既不要用一廂情愿的自我形象,也不要用單一的社會模式來處理自己的情感世界。不再作壓抑,就不會自我束縛,也不會滋生無謂的煩惱。
默照
最后再談坦然無礙的情感世界。我們要一方面能察覺到自己情感的變化,一方面又要用比較冷靜超然的心,來看這些情感的起起落落。這情況就像天空廣大無邊,所以能夠任云起霧散,云霧雖不斷地在變化,但天空還是天空;蛘哒f情感像大海里乍起的波濤,波濤此起彼落,交涉變化,但是從古到今,大海還是一樣。如果經(jīng)常用這種超然的心,來看待情感的變化,那情感就不會變成煩惱的根源。這方法類似于禪宗所謂的默照禪。
參話頭
有時,我們的煩惱太重,而無法起默照的功夫,則可改用「參」的方法。因若產(chǎn)生極端的情感,必然是在思想上鉆牛角尖,被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所套牢了!所以才鉆不出來。所謂用「參話頭」的方法,就是去反問:「這極端的情感是從那里來?為什么有這么強烈的貪愛?」我們不斷地去反問自己,問到最后,我們于剎那間釋懷了:我知道了!我原是被此虛妄的觀念所束縛。這樣能知道成見的虛妄,便已從虛妄中跳出來了,于是那橫梗極端的情感就立刻煙消霧散了。
理悟與實修
總之,坦然無礙的情感世界,怎樣才能坦然呢?最重要的還是要從充實我們的知識作起。如果我們的知識很有限,我們用以看人、看物的角度,也因此受到局限。那由此反映的情感,必然也是偏頗的,如果在一個很狹小的世界里,你還要硬把自己的情感擺平說:「我心是不動的!我是個有修行的人!我不會起貪心,不會起瞋心!鼓侵皇球_人騙自己的妄言而已。情感的平淡,不是心中想平淡就能平淡得了。其必要透過更廣泛的觀察,才得以平淡下來,反過來說,如果平淡不下來,那一定是被某種成見所束縛,要用「參」的方法,去參破虛妄而歸于真正的坦然無礙。
今天為何要講這個的題目呢?此因有很多修行的人不了解真正的修行方法。以為我們既信仰一個宗教,而宗教里又常常告訴我們,什么事應(yīng)該做,什么事不應(yīng)該做。于是人往往就會用造作的方法來修行,誤以為把自己塑造成一副很合乎標準的樣子,這便是修行,但造作并不是修行呀!同樣也有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這事情不該做,那事情不能做。」所以就盡力地壓抑當下的感情,以為這樣努力就能使貪、瞋、癡減少,就能使心趨向不動和圓滿,但這樣只會使我們的情感產(chǎn)生畸形的變化。很多修行人給人家的印象是怪異、是死板,甚至是身心在很緊張的狀態(tài)下,這樣子的修行不但自己得不到真正的受用,也會讓別人看了,退失信心。
所以今天所談「真情無限」,重點還是一句話,要透過對真理的了解,才使得我們的心胸寬大無限,才使得我們的情感──廣大涵容而趨向于平淡、不動。以這種方式才能化假情而回到真情。
眾生之中,未切實修的人,必然都是假情相待。即使如前所說:當下現(xiàn)起者是真,但如果你當下現(xiàn)起的,還是偏狹的貪心、瞋心,這個還是假的,因為這還是經(jīng)過造作壓抑而有的。既當下現(xiàn)起者為真,故真情其實離我們并不遠,但是對眾生而言,其都還在假情的世界里打滾。只有透過對理上的覺悟,透過對事上的實修后,才得使我們慢慢由假情而趨向于真情。
民國八十年十一月十日,講于農(nóng)禪寺,般若禪坐會
- 上一篇:天心明月 3.照顧腳下
- 下一篇:天心明月 5.坦誠團體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