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宗師 四祖法照大師

  凈土宗師——四祖法照大師

  圓慈法師

  蓮宗的第四祖是法照大師(公元747-821),身世事跡不詳。他是唐代宗皇帝的國師。因仰慕慧遠大師的芳蹤,由東吳到廬山,結(jié)西方道場,專修禪觀,有一天入定往極樂世界,見承遠大師侍於佛側(cè)而大悟。永泰年中(公元765-766),登南岳衡山,師從承遠大師受凈土法門,後始終修念佛法門。住止衡州云峰寺,早先專修慈忍戒定,因而在大歷二年(公元767年)曾內(nèi)見五臺山圣境,如見五色祥云,樓閣臺寺宇,還見文殊菩薩與諸眾講經(jīng)說法。遂萌生朝拜五臺的念頭,然緣甚多,未能成行。

  公元769年(大歷四年)夏天,大師於衡州湖東寺,依無量壽經(jīng)建五會念佛道場。感得五彩云彌覆其寺,祥云中現(xiàn)出許多樓閣寺宇,阿彌陀佛及二菩薩其身高大,滿虛空中。參與法會的人都清楚地見到,個個頂禮,歡喜踴躍。此景象持續(xù)了四小時才消失。

  同一天的晚上,大師在念佛道場遇到一老人,老人對大師說:“法師曾發(fā)愿朝拜五臺,為何遲遲不行呢?”大師回答說:“障難甚多,路途遙遠,怎麼去得了呢?”老人則說:“只要肯下決心,道路遙遠崎嶇又怎能擋得住呢?”說完,倏然不見。大師非常歡喜,在佛像前重新發(fā)誓,待念佛法會期滿,當即起程。

  公元770年(大歷五年四月五日),大師偕同數(shù)人到了五臺山,蒙佛光照引,到了大圣竹林寺,看見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端坐在講堂獅子座上,為眾說法,歷歷可聞。

  大師向文殊菩薩頂禮後請問:“末代凡夫,知識淺劣,佛性心地無由顯現(xiàn),未申修何法門最為其要?”

  文殊菩薩回答:“汝所請問,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yǎng)叁寶,;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yǎng)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

  大師又問:“當云何念?”

  文殊菩薩開示:“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愿力難思,汝當系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闭f後,菩薩為大師摩頂,為他授記:“你因念佛,不久當證得無上道果世間善男子善女人,如欲快速成就佛道,應當修持念佛法門!贝髱煿Ь瘩雎,法喜充滿,作禮而退。不一會兒,所見景物隱去,大師心感悲戚,便在原地立了一塊巨石以標記其處。後因一老梵僧的勸告,將所見所聞宣示諸道友,并在原地仿建一莊嚴的寺院,名為竹林寺,弘揚凈土法門,直到圓寂。據(jù)日本學者冢本善所著之唐中期之凈土教考證,凈宗四祖法照大師在五山所建的竹林寺,完工於唐.貞元十五年,規(guī)模宏大、建壯觀,莊嚴華美,像設齊全,儀規(guī)完備,佛事興旺,聲譽隆盛,是當時五臺山的名剎。

  由於大師精修凈宗,用功深高,又在并州(今山西太原市)行五會念佛之法,教人念佛,名聲遠播。唐代宗皇帝在宮中聞聲,遣使尋覓,代宗派人把他迎至長安,教宮人念佛,也用五會念佛之法。代宗尊他為國師,特許竹林寺為戒壇處。世人稱他為“五會法師”。

  著作

  四祖法照大師在公元774年(大歷九年)在并州龍興寺撰寫了《凈土五會念佛誦經(jīng)觀行儀》叁卷,或稱《五會法事儀》;又在長安章敬寺撰寫了《凈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一卷,或稱《五會法事贊》。

  修行方法和思想

  法照大師說:“今時像末以後,濁惡世中五苦眾生,”唯有念佛,依佛的愿力,才能“遠離煩惱,永斷生死!1他的凈土思想亦極具深刻的宗教情懷,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心懇切,感人良深。如他在贊文中說:“歸去來,生老病死苦相催,晝夜勤須念彼佛,極樂消遙坐寶臺!薄皻w去來,娑婆苦處哭哀哀,急須專念彌陀佛,長辭五濁見如來!2法照大師言傳身教,并以諸多靈瑞感應動發(fā)人心,作如來的使者,傳布五會念佛,廣度群生,德行功業(yè),唯祖師方能為之。

  他所說的念佛,便是稱名念佛,其具體方法為五會念佛,這是他傳授的修行方法。五會念佛以《無量壽經(jīng)》作理論基礎,如他在《五會法事贊》中說:“清風時發(fā),出五會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其聞音者,得深法忍,不退轉(zhuǎn)至成佛道。”此便出自《無量壽經(jīng)》中。

  大師傳示的五會念佛法是:

  第一會平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二會平上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叁會非緩非急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四會漸急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五會四字轉(zhuǎn)急念:阿彌陀佛!

  五會念佛法,最初第一會平聲念,引聲唱六字名號;次第而高聲急念。至第五會,更加高聲,唯速念阿彌陀佛四字。實際上,這就是用平聲緩、平上聲緩、非緩非急、漸急,四字轉(zhuǎn)急,這五種音聲集會念誦阿彌陀佛。這個念佛方法,現(xiàn)今日本凈土真宗本愿寺寺派,還持守這一念佛法門。

  大師贊嘆,此法有大功效,修此法者:“即於此生能離五濁,除五苦、斷五蓋、截五趣、凈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脫,能速成就五分法身。五會念佛功力如斯,最勝無比。盡此一形,頓舍最後凡夫之身,生極樂國,入菩薩圣位,得不退轉(zhuǎn),疾至菩提,實為佛任,此事終不虛也!3

  大師自述五會念佛法實系阿彌陀佛親授,大師說他在南岳彌陀臺常入般舟念佛道場,至阿彌陀佛所,法照白佛言:“有何妙法,惟愿說之,惟愿說之。”佛言:“有一無價梵音五會念佛法門,……汝但依此五會念佛誦經(jīng)之時,我此國土水鳥樹林,諸菩薩眾,無量音樂,於虛空中,一時俱和念佛之聲。”

  可見,五會念佛的音聲旋律與西方凈土的音聲能產(chǎn)生同構(gòu)共振的效應。大師的五會念佛法體現(xiàn)了凈宗以音聲作佛事的特質(zhì)。因其抑揚頓挫,音調(diào)優(yōu)美,使念者感覺進入到極樂世界那樣心曠神怡。此念佛法是音聲引導憶念,融憶念於音聲之中。

  因其音調(diào)優(yōu)美,所以它不但學起來不容,而且還容易流俗成為戲唱。因此,法照大師在《五會法事贊》中告誡學者必須“專心學取”,“若不師學,濫授與人,誤後學,失其宗旨,即招其咎,無利福田!庇伸洞擞,導致五會念佛法的傳播區(qū)域很小,僅限於法照大師曾經(jīng)住過的衡州、太原、五臺山及宮中而已。

  上面說過,法照大師雖然師承承遠大師,但他所修的凈土法門便是五會念佛,并且他一再強調(diào)五會念佛同時是禪、是教。如他在《五會法事贊》中說:

  “五者是數(shù),會者集會。彼五種音聲,從緩至急,唯念佛、法、僧,更無雜念。念則無念,佛不二門也;聲則無聲,第一義也。故終日念佛,順於真性;終日愿生,常使於妙理……是以如來常於叁昧海中,舉網(wǎng)綿手謂父王曰:王今坐禪,但當念佛。屺同離念求乎無念,離生求乎無生,離相好求乎法身,離文字求乎解脫?夫如是者,則住於斷滅見,謗佛毀經(jīng),成拒法業(yè),墜無間矣!

  可見,五會念佛的念,即是坐禪又合於妙理。因為無念便是坐禪,就是叁昧,如慧遠大師說的思專想寂。因無念時能引生無幽不見,引生大覺,所以無念順於佛性真性。終日愿生,常使置身於無生妙理。所以修五會念能令念者入深禪定,悟無生是自然的。至於戒,五會念佛之法本身就是戒,可以保持凈心,摒棄亂想,離五濁煩惱,除五苦,斷五蓋。另外,法照大師在竹林寺還設有律院以保戒的修學。

  總之,法照大師的五會念佛法,具足了戒定慧叁學,是解脫之道,更是大師修行和度人的密方,往生凈土的捷徑。

  【注釋】

  1五會法事儀卷中。

  2《凈土五會念佛誦經(jīng)觀行儀》卷下。

  3凈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

  刊載于《澳門佛教》30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