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文鈔嘉言錄之八【6】
印光法師文鈔嘉言錄之八
6、以下論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無一人不當修,亦無一人不能修。持齋念佛者多,推其效則法道興隆,風俗淳善。此則唯恐其不多,愈多則愈美也。至于出家為僧,乃如來為住持法道,與流通法道而設。若其立向上志,發(fā)大菩提,研究佛法,徹悟自性,宏三學而偏贊凈土,即一生以頓脫苦輪。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則益善也。若或稍有信心,無大志向,欲藉為僧之名,游手好閑,賴佛偷生。名為佛子,實是髡民。即令不造惡業(yè),己是法之敗種,國之廢人。倘或破戒造業(yè),貽辱佛教?v令生逃國法,決定死墮地獄。于法于己,兩無所益。如是則一尚不可,何況眾多。古人謂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乃真語實語,非抑將相而揚僧伽也。良以荷佛家業(yè),續(xù)佛慧命,非破無明以復本性,宏法道以利眾生者,不能也。今之為僧者,多皆鄙敗無賴之徒。求其悠悠泛泛,持齋念佛者,尚不多得。況能荷家業(yè)而續(xù)慧命乎。今之佛法,一敗涂地者,以清世祖不觀時機,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試僧,永免度牒,令其隨意出家,為之作俑也。(書一十一)
夫隨意出家,于上士則有大益,于下士則有大損。倘世皆上士,則此法固于法道有益。而上士如麟角,下士如牛毛。益暫得于當時,(清初至乾隆年間, 善知識如林,故有益,)禍廣覃于后世。致今污濫已極,縱有知識欲一整頓, 無從措手?刹话г。以后求出家者,第一要真發(fā)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過人天姿,方可薙落。否則不可。至若女人有信心者,即令在家修行,萬萬不可令其出家。恐其或有破綻,則污敗佛門不淺矣。男若真修,出家更易。以其參訪知識,依止叢林也。女若真修,出家反難。以其動輒招世譏嫌,諸凡難隨己意也。如上揀擇剃度,不度尼僧,乃末世護持佛法,整理法門之第一要義。(書一十二)
出家一事,今人多以為避懶偷安計。其下焉者,則無有生路,作偷生計。故今之出家者,多皆無賴之徒。致法道掃地而盡,皆此輩出家者為之敗壞而致然也。(書二三)
今之僧人,實難令人生信。但既追悼僧人,何可誹謗僧人。若舉其善者,戒勵不善者,則無過矣。然自既在學生之列,即戒勵亦宜緘默。以此種事,唯有德望者,方可舉行,非黃口雛生之所宜為也。(書二十一)
市井習氣,出家若不真修,更甚于俗。若欲遠離,先須了知世間一切諸法,悉皆是苦,是空,是無常,是無我,是不凈。則貪瞋癡三毒,無由而起矣。倘猶不能止,則以忠恕忍辱治之,則自止矣。若又不止,則設想于死,自然無邊熱惱,化為清涼矣。(書二二四)
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并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僅于父母生前而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故曰釋氏之孝,晦而難明者也。雖然,儒之孝以奉養(yǎng)父母為先者也。若釋氏辭親出家,豈竟不顧父母之養(yǎng)乎。夫佛制,出家必稟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稟請于親,親允方可出家,否則不許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親無倚托,亦得減其衣缽之資,以奉二親。所以長蘆有養(yǎng)母之芳蹤。(宋長蘆宗賾禪師,襄陽人,少孤,母陳氏鞠養(yǎng)于舅家,及長,博通世典, 二十九歲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長蘆寺,迎母于方丈東室,勸令念佛求生凈土,歷七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見凈土圣賢錄,)道丕有葬父之異跡。(道丕,唐宗室,長安人,生始周歲,父歿王事,七歲出家,年十九,世亂榖貴,負母入華山,自辟榖,乞食奉母,次年往霍山戰(zhàn)場,收聚白骨,虔誦經咒,祈得父骨,數(shù)日父骨從骨聚中躍出,直詣丕前,乃掩馀骨,負其父骨而歸葬焉,事見宋高僧傳,) 故經云,供養(yǎng)父母功德,與供養(yǎng)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等。親在,則善巧勸諭,令其持齋念佛求生西方。親歿,則以己讀誦修持功德,常時至誠為親回向。令其永出五濁,長辭六趣。忍證無生,地登不退。盡來際以度脫眾生,令自他以共成覺道。如是乃為不與世共之大孝也。(論十三)
出家為僧, 乃為專志佛乘,與住持法道而設。非謂佛法唯僧乃可修持也。 (論十四)
6、以下論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無一人不當修,亦無一人不能修。持齋念佛者多,推其效則法道興隆,風俗淳善。此則唯恐其不多,愈多則愈美也。至于出家為僧,乃如來為住持法道,與流通法道而設。若其立向上志,發(fā)大菩提,研究佛法,徹悟自性,宏三學而偏贊凈土,即一生以頓脫苦輪。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則益善也。若或稍有信心,無大志向,欲藉為僧之名,游手好閑,賴佛偷生。名為佛子,實是髡民。即令不造惡業(yè),己是法之敗種,國之廢人。倘或破戒造業(yè),貽辱佛教?v令生逃國法,決定死墮地獄。于法于己,兩無所益。如是則一尚不可,何況眾多。古人謂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乃真語實語,非抑將相而揚僧伽也。良以荷佛家業(yè),續(xù)佛慧命,非破無明以復本性,宏法道以利眾生者,不能也。今之為僧者,多皆鄙敗無賴之徒。求其悠悠泛泛,持齋念佛者,尚不多得。況能荷家業(yè)而續(xù)慧命乎。今之佛法,一敗涂地者,以清世祖不觀時機,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試僧,永免度牒,令其隨意出家,為之作俑也。(書一十一)
夫隨意出家,于上士則有大益,于下士則有大損。倘世皆上士,則此法固于法道有益。而上士如麟角,下士如牛毛。益暫得于當時,(清初至乾隆年間, 善知識如林,故有益,)禍廣覃于后世。致今污濫已極,縱有知識欲一整頓, 無從措手?刹话г。以后求出家者,第一要真發(fā)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過人天姿,方可薙落。否則不可。至若女人有信心者,即令在家修行,萬萬不可令其出家。恐其或有破綻,則污敗佛門不淺矣。男若真修,出家更易。以其參訪知識,依止叢林也。女若真修,出家反難。以其動輒招世譏嫌,諸凡難隨己意也。如上揀擇剃度,不度尼僧,乃末世護持佛法,整理法門之第一要義。(書一十二)
出家一事,今人多以為避懶偷安計。其下焉者,則無有生路,作偷生計。故今之出家者,多皆無賴之徒。致法道掃地而盡,皆此輩出家者為之敗壞而致然也。(書二三)
今之僧人,實難令人生信。但既追悼僧人,何可誹謗僧人。若舉其善者,戒勵不善者,則無過矣。然自既在學生之列,即戒勵亦宜緘默。以此種事,唯有德望者,方可舉行,非黃口雛生之所宜為也。(書二十一)
市井習氣,出家若不真修,更甚于俗。若欲遠離,先須了知世間一切諸法,悉皆是苦,是空,是無常,是無我,是不凈。則貪瞋癡三毒,無由而起矣。倘猶不能止,則以忠恕忍辱治之,則自止矣。若又不止,則設想于死,自然無邊熱惱,化為清涼矣。(書二二四)
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并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僅于父母生前而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故曰釋氏之孝,晦而難明者也。雖然,儒之孝以奉養(yǎng)父母為先者也。若釋氏辭親出家,豈竟不顧父母之養(yǎng)乎。夫佛制,出家必稟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稟請于親,親允方可出家,否則不許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親無倚托,亦得減其衣缽之資,以奉二親。所以長蘆有養(yǎng)母之芳蹤。(宋長蘆宗賾禪師,襄陽人,少孤,母陳氏鞠養(yǎng)于舅家,及長,博通世典, 二十九歲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長蘆寺,迎母于方丈東室,勸令念佛求生凈土,歷七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見凈土圣賢錄,)道丕有葬父之異跡。(道丕,唐宗室,長安人,生始周歲,父歿王事,七歲出家,年十九,世亂榖貴,負母入華山,自辟榖,乞食奉母,次年往霍山戰(zhàn)場,收聚白骨,虔誦經咒,祈得父骨,數(shù)日父骨從骨聚中躍出,直詣丕前,乃掩馀骨,負其父骨而歸葬焉,事見宋高僧傳,) 故經云,供養(yǎng)父母功德,與供養(yǎng)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等。親在,則善巧勸諭,令其持齋念佛求生西方。親歿,則以己讀誦修持功德,常時至誠為親回向。令其永出五濁,長辭六趣。忍證無生,地登不退。盡來際以度脫眾生,令自他以共成覺道。如是乃為不與世共之大孝也。(論十三)
出家為僧, 乃為專志佛乘,與住持法道而設。非謂佛法唯僧乃可修持也。 (論十四)
- 上一篇:印光法師文鈔嘉言錄之八【7】
- 下一篇:印光法師文鈔嘉言錄之八【5】
相關閱讀
- 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每天的功課都應當回向法界眾生
- 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該有往生計劃
- 富貴使人迷惑,有權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每日功課都應回向法界眾生
猜你喜歡
精彩推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相關名詞
推薦內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