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渡
白云渡
(一)
提起普恩和尚的俗家名姓,從前花源鎮(zhèn)的人只知他叫方園,其根據(jù)是曾經(jīng)有人在古藉中見到一則公案:
師上圃嶺投智云禪師。云問:“姓甚名誰?”師答:“方園。”云又問:“古人曰,天園地方。不方不園在何處?”師擬答。云轉(zhuǎn)身入方丈。師呆立多時。
次日師于云下剃度。侍云左右,春秋一十有二。
一日,師辭別,云問∶“今去何處? ”師曰:“不方不園處。”云允。
據(jù)說普恩和尚下山后就不知下落。四眾以為他去遠處游歷參訪,難察行蹤,日久也就淡忘。
(二)
離新津花源鎮(zhèn)不遠的楊柳河邊,常有一群野鴨嬉戲。因為此處無渡船過往,岸邊草茂林密,正是野鴨棲息之所。為什么沒有渡船呢? 原來這段河心有一小島,水流到此,分東西兩路,且分流之前因河道彎曲,水流產(chǎn)生回旋,從岸邊牧馬山的山腰往下望,特別是在夏季漲水之時,可明顯地看出回旋水紋如太極圖一般;河水遇島分流,更是湍急。若干年前渡船在河心翻落多起,之后,就無人敢在此處擺渡了。過河的人要到上游或下游二、三十里處才能找到渡口,這可苦了花源鎮(zhèn)要過河的人。
一日清晨,人們發(fā)現(xiàn)在廢棄多年的渡口處停一小船,船上坐著一個黝黑粗壯的漢子,身著僧衣。有人問他,可否渡河? 他不答話,只是點一下頭。從此,無論春夏秋冬,這只小船來往于兩岸間。人們奇怪的是,這人從不說話,渡河的人給錢時,他就指一指船頭的小竹簍,丟多少錢或丟與不丟,他都不在意。每次小船離岸,他就唱道:
不擊鼓來不撞鐘,一葉扁舟蕩西東。
若問貧僧緣何事,白云一片落江中。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擺渡的人黑發(fā)轉(zhuǎn)白,直背成弓,由壯年變成了老翁。唱歌時吐字也越來越聽不清楚了。若仔細聽,也能聽出些內(nèi)容來:
唯有白云知我愁,飄來飄去說根由。
如今落個桶底脫,白云頂上催白頭。
天長日久,再也沒有人認真地聽他唱些什么?墒沁@三十年來,雖然大家都不懂他歌里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卻注意到每首歌里都出現(xiàn)“白云”二字,這常常引起人們的猜測。
(三)
有一個經(jīng)常來往于兩岸的少年倒是例外,每次過河都很注意聽他唱。日久,少年竟能與老翁一起哼唱:
牧馬山上郎牧牛,烈日當空汗背流。
扯片白云頭上戴,清涼歲月更風流。
有一天,少年跳上船,待人們上船之后,就在船頭幫老翁收跳板,解纖索;到了對岸不下船,又主動替老翁搭跳板,系纖索。老翁只在船尾掌舵,少年在船頭搖槳,一頭一尾配合默契。少年主動幫忙,老翁也無異常表情,只管唱著:
小乘大乘最上乘,度驢度馬更度人。
真經(jīng)寫在白云上,游子今生幸得聞。
從此,老翁有了幫手。少年從哪里來,為什么要干上這日曬雨淋吃苦受罪的活路,人們也不明白,似乎也沒有人想去弄明白。因為世上總有許多人只顧自己渡河方便,對擺渡人的辛酸勞苦卻表現(xiàn)得麻木,而這麻木如同傳染病一樣也會蔓延擴散。
不過,老翁每首歌里的“白云”兩個字,卻深深地刻在人們的心上。人們每到渡口就想起白云,每見白云就想起渡口;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這白云二字逐漸成了渡口的代名詞,自然“白云渡”就在不知不覺中誕生了。再者,這渡口從前因多次翻船而荒廢,老翁來此之后,無論雨季旱季,小船都平穩(wěn)地往來于兩岸間,從來沒有險情發(fā)生。有兩次發(fā)大水,小船不慎被卷入旋渦中心,船上的人驚恐萬狀,老翁卻泰然自若,平靜地唱道:
水能載舟也覆舟,大限來時更何求。
躍上白云當駿馬,哪管冬夏與春秋。
小船轉(zhuǎn)危為安,白云渡也更添了一些神秘。
(四)
少年上船兩年之后,老翁上了岸。老翁在白云渡旁邊結(jié)茅化緣,他要在離岸邊不遠的牧馬山下修建白云寺。消息傳開,方圓幾十里的人都來捐助。你當為什么? 只因老翁的來歷、他的歌聲、歌聲里的白云以及少年接槳等等都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人們總是對靈異的事情產(chǎn)生敬畏之情,同時也想借此而做點功德。當然,其中也包含著若干年來人們對老翁辛勤擺渡的報答。
得道多助。僅三年,白云寺就建成了。開光法會那天,人氣聚集,香火鼎盛。讓人們又一次吃驚的是,從前老翁只是吃長素,穿僧衣,卻從來沒有見過他誦經(jīng)念佛;從開光法會上看他的禮儀、念誦、敲打,都有條不紊,說明他是一位早已訓(xùn)練有素、修行有成的僧人。同時,人們也第一次得知這位僧人的法名叫普恩。從此,來白云渡過河的人都愿在白云寺上一柱香,對普恩和尚也倍加敬重。
有一天,一位外地來此云游的僧人普慧到白云寺掛單,普慧一聽說方丈叫普恩,就即刻要見他。普恩來到客堂,普慧一眼就認出他就是許多年前在圃嶺投智云禪師修行的師兄。普恩見師弟到此,喜出望外。兄弟相逢,自然是心心相印,情同手足。普恩又唱道:
天不園兮地不方,不方不園是故鄉(xiāng)。
無門關(guān)前消舊業(yè),白云深處作道場。
普恩留普慧長住白云寺,普慧應(yīng)允。
再說花源鎮(zhèn)有一位靠教書為生的秀才,在鎮(zhèn)上也算是一個有學(xué)問的人。讀書甚廣,博古通今,受人尊敬。閑無事,也常與四鄰交往,凡花源鎮(zhèn)的消息,他都知曉。白云渡、白云寺的出現(xiàn),早就引起了他的注意,只是無藉可考,無據(jù)可查,難知其中奧妙。
這天,秀才來到白云寺,但見殿宇巍峨,圣像莊嚴;前后山水呼應(yīng),四周綠陰透涼;再看那樹立仙鶴,草隱神雉,花映蝶影,石藏奇獸。好一個紅塵不到之處。正賞心悅目之時,秀才見普慧走來,便雙手合十,迎上前去。問候之余,一同到客堂敘話。知普恩師父上山砍柴未歸,秀才在與普慧的閑談中才略知普恩的一些往事。
(五)
原來牧馬山上曾有戶袁氏人家,夫妻傍山墾地,艱難度曰。中年得一小兒。取名袁園。袁園六歲前后,連年干旱。楊柳河干涸,新津縣四周各縣都出現(xiàn)嚴重災(zāi)情。四處炊煙斷絕,八方鴉雀哀吟,饑寒交迫之下,袁氏過早辭世,剩下母子更是無法謀生。其母打聽得河對岸的花源鎮(zhèn)有一殷實人家,主人名叫方良,知書識禮,行為端方,常持齋戒,虔敬諸佛。她就將袁園帶到方家,求方家收留,長做小工。婦人并非忍心棄子圖財,只望小兒有口飯吃,能長大成人,于夫君也有個交待。方良見袁園忠厚老實,頓生惻隱之心,決定收為義子,并將袁園改姓方,叫他方園。方園年幼,從不讓他干重活,偶做些家務(wù)雜事。閑時有興,方良還讓方園與自家孩兒一道,識字吟詩唱經(jīng)誦典。方園聰慧,很有長進。雖然方良所授的經(jīng)典中儒、道、釋皆有所涉,但方園對佛書情有獨鐘。聯(lián)想自己的身世,對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倍加敬重。每遇困難,就在心中至誠默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方園雖有溫飽,卻從來不忘親生慈母。人一天天長大,更是思母心切。但因方家待自己有恩,不敢表露思母之情。每日東望牧馬山,暗自垂淚。最后仍暗下決心,一定要設(shè)法過河去看望母親。
白天出走,會引起方家的疑慮,他決定夜里出門,天明前返回。是夜月明星稀,方園從后門溜出,一口氣跑到楊柳河邊。他哪知道這個渡口因水急浪高,渦流暗伏,接連翻船,早已無船往來,何況在夜里誰敢過此惡水? 遙望對岸,方園跪地,涕淚縱橫。正傷心,忽聽得天空隱約傳來歌聲,仔細一聽,唱的是:
滔滔河水向南流,隔斷真情十二秋。
感得白云悲心動,柔絮翩作度郎舟。
只見天上一朵白云,在月光之下特別明亮,白云隨歌聲緩慢飄來,直至河邊。方園心有靈動,立即跳到白云上面,白云似一葉扁舟,輕盈地沿著水面向?qū)Π讹h去。到了對岸,方園跳下白云,直奔家門。一見慈母,雙膝跪下,愧心難當。母見兒歸,更是悲喜交集,哽噎無語。方園哪知母親思兒成疾,已病危多日,臥床不起,滴水未沾。突見兒至,驚喜過度,竟昏迷過去,吐納轉(zhuǎn)微。方園伏在床沿,緊緊地抓住母親的雙手,悲痛至極。過了一刻,見母親蘇醒過來,母親睜開眼睛,望著方園,嘴角上露出一絲微笑。緊接著,閉上雙眼,雙手松弛,安祥辭世。方園慟哭不已,看午夜已過,方園強忍悲痛,星夜中將母親背上牧馬山腰安葬。然后急回岸邊。望著滔滔河水,不知如何返還。正愁間,忽聽得歌聲又起,同時又有一片白云降落。歌中唱道:
白云渡汝汝度誰? 靈山鐘鼓念汝歸。
紅塵欲破恒沙劫,孤獨園歌七重圍。
方園上岸,回意歌中所唱內(nèi)容,一時警覺。白云化舟,天歌引路,這難道不是觀世音菩薩為我指點迷津嗎? 看世事炎涼,感光陰過隙,想命運多舛。竟動了跳出紅塵的念頭。再則方家雖然待自己不薄,然年歲已大,終不能一輩子寄人籬下,得走自己的路才是。
回到花源鎮(zhèn),已是天明。見過方良,道出自己心事。方良聞方園想出家修行,先是驚愕,但仔細一想,方園已長大成人,自有主張,不可強阻求圣之路;況原先濟貧的初衷已經(jīng)實現(xiàn),無愧于心,故決定順勢而為。一家人為方園打點盤纏,千叮萬囑,擇日送方園上路。
之后,就有了故事開頭談到的方園登圃嶺投智云禪師的一則公案。那是明朝洪武年間之事,距今已有好幾百年了。
(六)
白云寺雖然盛極一時,但時過境遷,到清末民初,已是斷壁殘垣,香火轉(zhuǎn)微。解放初期,寺里香火遭禁,原址改作小學(xué)校舍。后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毀于一旦。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宗教政策的落實,新津縣政府批準重建白云寺。今有惟賢、大恩、昌臻三位大法師帶領(lǐng),準備將白云寺建成一座體現(xiàn)佛陀本懷,融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為一體的綜合性現(xiàn)代佛教文化園區(qū),F(xiàn)已初具規(guī)模。
楊柳河上,原白云渡口處早已建成一座公路橋。新白云寺就坐落在橋的東頭。每逢佛教節(jié)日,都有信眾在橋下放生。生靈得救,慈悲無量。此翻善舉,已蔚然成風。入夜,又有信眾在原渡口處放河燈,站在橋上觀燈,更是絕妙,如入人間仙境,流漣忘返。燈隨水去,送千般祝福;光播心跡,載萬種情思。
如今閑步白云寺,想生滅無常,感白云幻化,試擬一聯(lián)曰:
牧馬看白云忽生忽滅添幻化,
入寺覓真諦實修實證下功夫。
第二天,余興未盡,又得一聯(lián):
真心明了楊柳河邊洗圣跡,
諸緣放下白云嶺上數(shù)梅花。
回到成都,卻又想到從前靠船度,而今有橋度,世間還有幾個在乎心度? 故重呼拙筆,記下白云渡曾經(jīng)有過的這一段因緣,聊資世人閑話。正道是:
船度橋度終須度,白云漫道慈航殊。
歌聲不唱傳奇事,只把游魂日夜呼。
- 因果報應(yīng)
- 嫖娼有報應(yīng)嗎?真實的嫖娼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yīng)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xué)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jīng)招鬼?不敢念地藏經(jīng)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dǎo)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yīng)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jīng)》,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jīng)的真實感應(yīng)六則
- 佛咒感應(yīng)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guān)系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福看窮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xué)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xué)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