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yè)處篇 第一節(jié)、戒與止觀
業(yè)處篇 第一節(jié)、戒與止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修學佛教的目的在于斷除煩惱。要斷除煩惱,就必須禪修。談到禪修,就必須依照戒、定、慧三學的次第修行;也即是說,在戒清凈的基礎上修習止觀。
談到戒清凈,對在家人來說,要守護好五戒,有條件的話應持守八戒。對于比庫來說,有四種遍凈戒:
第一、巴帝摩卡律儀戒(pàtimokkhasaüvara-s?la),即比庫應當守護的律儀。
第二、根律儀戒(indriyasaüvara-s?la),根即感官;守護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稱為根律儀。
第三、活命遍凈戒(àj?vapàrisuddhi-s?la),即須正命而活(正確的謀生方式),不能邪命自活。
第四、資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la),即正確、適當?shù)厥褂?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必需品,包括袈裟、飲食、住所、醫(yī)藥等生活用品。
無論在家、出家弟子,都應當守護好各自的戒,持守不犯即是戒清凈。唯有以戒清凈為前提,才談得上修習止、觀。
根據(jù)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傳承,禪法可以分為兩大業(yè)處:
1.止業(yè)處(samatha-kamma??hàna);
2.觀業(yè)處(vipassanà-kamma??hàna)。
其中,修習止業(yè)處能夠培育定力,屬于增上心學;修習觀業(yè)處能夠培育智慧,屬于增上慧學。
對于修習止業(yè)處,佛陀教導了很多種方法,《清凈道論》將之歸納為四十種業(yè)處。這些業(yè)處是依所緣來分的,即通過專注四十種不同的所緣而達到近行定或安止定。四十種業(yè)處分別是:十遍、十不凈、十隨念、四梵住、四無色、一想以及一差別。
對于觀業(yè)處,一位禪修者從修習世間慧到出世間慧,次第成就的觀智有十六種,稱為十六觀智,即:名色識別智、緣攝受智、思惟智、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怖畏現(xiàn)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舍智、隨順智、種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其中,能夠斷除煩惱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后即證悟相應的圣果。道智與果智兩種屬于出世間慧。
為方便理解,茲將《清凈道論》之止觀修習次第列于下表,以供參考:
三學
|
七清凈
|
十六觀智
|
增上戒學
|
戒清凈
|
(四遍凈戒)
|
增上心學
|
心清凈
|
(近行定與安止定)
|
增上慧學
|
見清凈
|
1.名色識別智
|
度疑清凈
|
2.緣攝受智
|
|
道非道智見清凈
|
3.思惟智
4.生滅隨觀智(未成熟)
|
|
行道智見清凈
|
4.生滅隨觀智(成熟階段)
5.壞滅隨觀智
6.怖畏現(xiàn)起智
7.過患隨觀智
8.厭離隨觀智
9.欲解脫智
10.審察隨觀智
11.行舍智
12.隨順智
|
|
|
13.種姓智
|
|
(解脫)
|
智見清凈
|
14.出世間道智
15.出世間果智
|
(解脫知見)
|
|
16.省察智
|
戒與止觀腳注部份:
[1] 業(yè)處:巴利語kamma??hàna的直譯,意為“工作處所”,即心工作的地方,也即是修行法門,或修行時心專注的對象。
2 所緣:巴利語àramma?a。心識知的對象,心緣取的目標。如顏色、光是眼識的所緣,聲音是耳識的所緣等。
3 修習四十種止業(yè)處達到近行定或安止定稱為心清凈。
- 回向
- 巴利語匯解 六、道果
- 巴利語匯解 五、禪修
- 巴利語匯解 四、教理
- 巴利語匯解 三、戒律
- 巴利語匯解 二、佛陀
- 巴利語匯解 一、佛教
- 業(yè)處篇 第十一節(jié)、達到禪那
- 業(yè)處篇 第十節(jié)、平衡諸根
- 業(yè)處篇 第九節(jié)、落入有分
- 業(yè)處篇 第八節(jié)、關于禪相
- 業(yè)處篇 第七節(jié)、修習次第
- 業(yè)處篇 第六節(jié)、確定所緣
- 業(yè)處篇 第五節(jié)、調整坐姿
- 業(yè)處篇 第四節(jié)、經文淺釋
- 業(yè)處篇 第三節(jié)、去除五蓋
- 業(yè)處篇 第二節(jié)、修習功德
- 學處篇 第九節(jié)、敬僧須知
- 學處篇 第八節(jié)、持戒的功德
- 學處篇 第七節(jié)、十戒釋義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