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少數(shù)民族語文大藏經(jīng) 第七章、漫談大藏經(jīng)

 。ǘ┥贁(shù)民族語文大藏經(jīng) 第七章 漫談大藏經(jīng)

  元刻西夏文大藏經(jīng)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西夏國王元昊得宋本大藏經(jīng),設蕃漢二字院,造西夏文字,請回鶻僧翻譯全藏。當時有無刊本,不可知。而世傳列本則是元成宗大德中所雕,F(xiàn)存磧砂藏《大宗地玄文本論》卷三后有題記,略云:「管主八誓報四恩,流傳正教,累年發(fā)心印施漢本大藏經(jīng)五十余藏……欽睹圣旨,于江南浙西道杭州路大萬壽寺,雕刊河西字大藏經(jīng)板三千六百二十余卷,華嚴諸經(jīng)懺板,至大德六年(1302)完備。管主八欽此勝緣,即造三十余藏及華嚴大經(jīng)、梁皇寶懺,華嚴道場懺儀各百余部,焰口施食儀軌千有余部,施寧夏永昌等路寺院永遠流通。」所云河西字即西夏字,F(xiàn)今西夏文全藏已不可得,各地所發(fā)現(xiàn)之殘卷約可得經(jīng)論數(shù)十種而已。

  西藏文大藏經(jīng)西藏于唐初,即第七世紀末,端美三菩提造西藏文字,譯出百拜懺悔經(jīng),是為翻經(jīng)之始。至第八世紀以后,吃 奴提贊王、乞 倈巴瞻王時代,大夏及印度等地僧侶,積那彌多、濕連怛羅菩提等學者,相次入藏。加以西藏翻譯官寶護等從事翻譯梵語經(jīng)典,并且統(tǒng)一譯語,改訂舊譯,梵本所缺,則由漢文、于闐文中重譯補足。以后繼續(xù)譯業(yè),前后印、藏譯師凡350人,譯出佛教典籍四千四百余部。第八世紀末,穆地贊布王時,嘎瓦巴哉最初造作目錄,其后至十二世紀末又有察巴和布頓各編定目錄。全藏總分為兩部:(一)丹珠爾,義為佛部,亦稱正藏,其中為經(jīng)律及密經(jīng)等。(二)為甘珠爾,義為祖部,亦稱續(xù)藏,其中為釋經(jīng)論、中觀瑜伽諸論傳記及西藏重要撰述。其刻板元皇慶二年(1313)至延佑七年(1320)卻丹熱尺之弟子,江阿嘎布由漢地獲得資財,與羅薩桑結(jié)繃、松南窩塞、江楚繃譯師搜集各地經(jīng)律并秘經(jīng),校勘付刻,是稱為奈塘古板,其板及印本今均不傳。其后相次雕刻有:理塘板、德格板、奈塘板、卓尼板、巴那克板、塔爾寺板、昌都板、永樂板、萬歷板、北京板、拉薩板等。

  1.理塘板是釋迦堅贊等在江峪所刻,但有甘珠爾。1908年毀于兵燹。

  2.巴那克板在不丹首都巴那克,但有甘珠爾。今佚失。

  3.塔爾寺板在青海塔爾寺,但有甘珠爾。今佚失。

  4.昌都板在昌都寺,但有甘珠爾,今佚失。

  5.永樂板是明成祖永樂八年(1410),在漢地據(jù)奈塘板復刻。

  6.萬歷板是明神宗萬歷三十三年(1605)重刻永樂板,此二板久已毀失,印本亦極少。

  7.北京板是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北京所刻。先依西藏霞盧寺之底本刻甘珠爾,至世宗雍正二年(1724)更刻丹珠爾。以是硃印。故世簡稱赤字板。板毀于清德宗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役。

  8.卓尼板存青海卓尼,是瑪色爾袞普王于康熙六十年(1721)至乾隆十八年(1753),在甘肅臨潭縣南卓尼大寺開雕,其中丹珠爾是復制德格板。本世紀四十年代毀于火。

  9.奈塘板正續(xù)藏是1730年(清世宗雍正八年)和1742年(乾隆七年)第七世達賴所造,依古板為底本,據(jù)察巴、布頓等目錄增補而成。其板今存臧洲之奈塘寺。

  10.德格板正續(xù)藏是1730年(清雍正八年)和1737年(乾隆二年),西康之德格王所刻。其中甘珠爾依理塘板,丹珠爾依霞盧金殿藏本為底本,增補布頓目錄所載諸典。其板今存四川德格縣德格印經(jīng)院。

  11.拉薩板是第十二世達賴所刻,刊于1933年,僅有甘珠爾。

  12.庫倫板是1920年在庫倫(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復刻德格板。

  蒙文大藏經(jīng)蒙古文大藏經(jīng)是第十四世紀初(元成宗大德間),西藏薩迦派大德法光大師與西藏、蒙古、漢、回鶻諸僧自西藏文譯成,后在西藏雕板。至十七世紀時(明神宗萬歷間)又有所補譯,F(xiàn)存蒙文大藏經(jīng)是清代所整理。據(jù)其漢文序中所說,甘珠爾是清康熙中譯,丹珠爾是乾隆六年(1741)到十四年(1749)所譯,亦即同時所刻。

  滿文大藏經(jīng)滿文大藏經(jīng)是清康熙中善慧法日大師自蒙文、藏文中譯出甘珠爾,其后漸次翻譯。至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1773)時雕板,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完成。

  總計以上所述,漢文大藏經(jīng)板中凡卷子本有二,梵夾本有十六,方冊本有二,鉛印本有五,影印本有二,都有27種,而少數(shù)民族語文大藏不在其數(shù),每部藏經(jīng)的刻板都在十萬以上。當時雕刻所費的功力實在是浩大的,F(xiàn)在除《龍藏》板尚存,余皆消失而遺留下來的印造經(jīng)本,完全無缺的也不多見了。

  在宋元時代,由于大藏經(jīng)部帙浩繁,刊刻不易,各地又有刊刻或印造四大部小藏之舉,就是以《大般若經(jīng)》600卷,《大寶積經(jīng)》120卷,《華嚴經(jīng)》81卷(唐譯80卷附《普賢行愿品》1卷),(大般涅槃經(jīng)》40卷,總841卷為一小藏!佛祖統(tǒng)記》卷四七說,紹興二十三年馮楫以俸資造大藏經(jīng)四十八所,小藏四大部者亦如其數(shù)。住云:「世以《華嚴》、《涅槃》、《寶積》、《珠林》為四大部!埂吨榱帧肥钱敃r用來代替《般若》大部的。遼代房山石經(jīng)有《四大部成就記》,即指《華嚴》、《涅槃》、《寶積》、《般若》。

  元福建建陽縣后山報恩萬壽堂毗盧藏,也是指此四大部而論。后山報恩萬壽堂是元代白蓮教的根據(jù)地。據(jù)現(xiàn)存《華嚴經(jīng)》卷28題記,此藏是延佑二年(1315)報恩萬壽寺嗣教陳覺琳募眾雕刻,而推吳國公亦黑迷失為都大勸緣,題記中自稱為毗盧大藏。但據(jù)現(xiàn)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存有毗盧藏《大般若經(jīng)》、《大寶積經(jīng)》、《大般涅槃經(jīng)》,山西太原崇善寺有毗盧藏《華嚴經(jīng)》殘卷,此外更無他經(jīng)發(fā)現(xiàn),似當時只刻四大部而止。

  元湖州吳興妙嚴寺,據(jù)牟獻《湖洲妙嚴寺記》(趙孟頫書),為宋嘉熙間(1237一1240)是庵住上人所創(chuàng),曾刊《華嚴》、《法華》、《宗鏡》諸大部。寶佑五年(1257)是庵卒,古山道安繼之。元至元間道安兩至闕廷,凡申請皆為法門及刊大藏經(jīng)板,悉滿所愿。此中所稱大藏經(jīng)板雖不知指何板,但可知元代刊藏是與道安的申請有關的。現(xiàn)存妙嚴寺本《華嚴經(jīng)》末有至順三年(1332)妙嚴寺經(jīng)坊題記云:「曩因《華嚴》板行于世,繼刊《涅槃》、《寶積》、《般若》等經(jīng)!故堑腊怖^是庵之后,刻成了四大部,而且是據(jù)大都的弘法藏、南山的普寧藏、福州的東禪藏、吳興的思溪藏、平江的磧砂藏重復?倍械摹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