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靜法師簡介
寶靜法師簡介
寶靜法師俗家姓王,浙江省上虞縣人,清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出生。他的父親諱震夫,精申韓之學,曾任上海協(xié)德豐洋行經理,民國肇建后,任鄞縣縣政府科長;母親田氏,傳說寶靜誕生時,他祖母夢見一個和尚走進家里。寶靜自幼性格文靜,沈默寡言,家人說他是和尚轉世。他自幼循序就讀,及長入上海大同學院肄業(yè),嗜讀文哲古書,感于人生無常,時有出家的念頭,乃于十八歲之臘月初八日,私下到奉化靈隱寺剃度出家,時為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年)。寶靜剃度后,為怕父母找到寺中要他還俗,與家人隔絕音問者凡五年之久。
寶靜法師事跡
剃度之翌年-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受具戒於天臺山上方廣寺。圓戒後回靈隱寺,精勤修持,日誦《法華經》。後來受一位可端和尚的指點,到寧波觀宗寺,學習天臺教觀。是年-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觀宗寺住持諦閑老和尚,受北京葉恭綽、蒯若木等居士禮請,到北京講《圓覺經》,七月圓滿南返,葉、蒯二居士各致送一千銀圓,資助他辦佛學院。諦老回到觀宗寺,把寺中原有的「觀宗研究社」,改組為「觀宗學社」,對外招生,學生四十馀人,寶師也入社受學。同在學社受學的,有禪定、 虛、仁山、妙真、顯蔭、常惺等。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觀宗學社開學,諦閑老和尚親講《始終心要》、《教觀綱宗》。後來繼講《十不二門指要鈔》,講到《鈔》中所引「凈名之無住本,立一切法」這一段,寶師豁然有悟。民國九年(一九二○年),諦老在社講《法華玄義》、《玄義》一書,乃是「臺宗之要吁,佛化之宏綱」,是智者大師稱性而談之作,聽講者飽餐法味,而寶師領悟獨多。因之諦老命寶師講偏座。翌年-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學社授課三年圓滿,學生畢業(yè),學社停辦。寶師請之于諦老,改組學社為「弘法研究社」,仍對外招生,諦老認可,命寶師為研究社督學,處理社務。是年夏季,馀姚縣長陳國材,及縣中仕紳居士等,請寶師到馀姚講《阿彌陀經》,聽者數百人。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年),諦老命寶師在學社講《摩訶止觀》。
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寶師二十五歲,告假外出,行腳參訪。他沿長江上游,遍及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數省,登廬山、九華,參訪名勝古跡,諸大善知識。并到金山、焦山,游覽名勝,且入江天寺參禪。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年)返回觀宗寺,在研究社講《始終心要》,及《四教儀集注》。是年秋他母親病重,他趕回上虞家鄉(xiāng)侍疾,為母講西方凈土、念佛法要。他母親病中念佛不輟,安詳而逝。
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寶師二十五歲,告假外出,行腳參訪。他沿長江上游,遍及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數省,登廬山、九華,參訪名勝古跡,諸大善知識。并到金山、焦山,游覽名勝,且入江天寺參禪。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年)返回觀宗寺,在研究社講《始終心要》,及《四教儀集注》。是年秋他母親病重,他趕回上虞家鄉(xiāng)侍疾,為母講西方凈土、念佛法要。他母親病中念佛不輟,安詳而逝。
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底,奉諦閑老和尚函召,回到觀宗寺,諦老命他在「弘法研究社」任主講。寶師在社中講《教觀綱宗》、《十不二門指要鈔》、《法華玄義》、《圓覺經》等,前後三年。在此期間,四方青年學僧,聞風而至。學額滿了,不能容納,乃增設預科。授課之外,又親編《弘法》月刊,闡揚佛法,對於佛法的普及,影響至大。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夏,他創(chuàng)辦了一所「觀宗義務學!,自任校長,收容貧寒失學的兒,施以佛化教育。他寒璁假的時候,他曾到過蘇州報恩寺,馀姚佛學會去講過經。
他主講於弘法研究社歷時三年,常利用寒璁假游覽國內外佛教名勝,隨緣弘法。在國內他游歷雁蕩仙巖、吳越山川;在國外,游歷了南洋群島、緬甸,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寒假,他事先把校事務安排好,利用寒假到緬甸去禮大金塔。與他同行的,還有杭州瑞云庵的超塵和尚,及僑居馬來亞的研究社學僧今河師。禮塔歸來,在研究社講《法華玄義》。是年三月主講任滿,決定辭去觀宗寺講席,擬入山結茅靜修。適於此時,云南云棲寺定安和尚,來到觀宗寺請寶師到昆明弘法。寶師藉此機會辭去講席,與定安和尚赴滇,同行者還有天童寺退居住持文質。抵達昆明,初在西山云棲寺講《楞嚴經》,繼在省佛教會講《妙法蓮華經》、《大乘起信論》,接著又在佛教居士林講《彌陀要解》及《臺宗方便》,講壇連續(xù),法筵隆盛,欲罷不能。他在滇南弘法為時一載,後來編印成《弘法特刊》,記載在滇弘法經過。
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諦閑法師在上海玉佛寺開講《楞嚴經》,聽眾極多,講畢返回寧波觀宗寺,身體不適,自知不起,即電促時在云南的寶靜返回寧波。寶靜途經香港,又應邀在香港佛學會、佛山萬壽堂、弘法精舍等處講經,事畢回到觀宗寺。諦閑法師為他傳法授記,授他為天臺宗第四十四代法嗣。是年五月十九日,諦閑法師圓寂,寶靜繼任觀宗寺住持。他除繼承師尊遺志,主持寺務外,又在弘法研究社講經弘法,主編《弘法》月刊,并重整觀宗義務學校,謀求發(fā)展。
寶靜繼任觀宗寺丈席後,屢屢應請到上海、杭州、奉化、南昌、廣州等地講經。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應請到香港弘化,他的上座弟子顯明隨侍。寶師先後在香港蓮社、粉嶺靜廬、弘法精舍等處講經次數最多,法筵亦最盛。說到香港的弘法精舍,不能不說明此一精舍的因緣。寶師在香港弘法期間,香港的護法居士黃杰云、李素發(fā)、王學仁、林楞真等,發(fā)起為寶靜法師創(chuàng)建精舍,希望法師長駐香港弘法。精舍落成,寶師在精舍中開辦弘法學社,培養(yǎng)弘法人才,自任主講,顯明任輔講,并負教導之責。
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年)秋季,寶靜法師回寧波觀宗寺處理事務,事畢返上海,駐錫玉佛寺。是年十一月,正當壯盛之年,忽然罹疾,於十一月二十九日在上海玉佛寺病逝,世壽僅四十一歲。顯明在香港聞訊,趕赴上海為寶師料理後事。寶靜法師生平著述甚富,主要者有《大乘起信論講義》、《佛遺教經講義》、《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修習止觀坐禪法講述》等行世。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精彩推薦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簡介,地藏經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介紹
- 心經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有訣竅嗎?誦經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簡介,楞嚴經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覺能唱彌陀圣號嗎?
相關名詞
推薦內容
最新更新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