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經論 >

海公上師于重慶滄白紀念堂演講

  《海公上師于重慶滄白紀念堂演講》:佛住世時,證道多,以弟子能夠如法修也。漸及后世,證道日稀,以學修無方便善巧,法緣不足,故力微也。學法貴精進攝持,深印于心,念念無間,久即相應,名詮熟則能隨文入觀。修定從念誦下手,是為上法。當其澄神靜慮,諷誦經咒即能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般若凈智,自然出生。讀生書尤易攝心入定。若能記誦《金剛經》于其文句無有脫漏,心復明照無有散亂,功夫即到純一之境。

  念誦乃是止觀之門,如來曾言:"凡我弟子,非禪即誦。"故如(疑誤,似應作知)宗大師教派,實承釋迦老家風也。

  講教理者,應學多聞,而難攝持,念誦即可攝持法要。攝持之力,寄于音聲及儀形上。心緣名句文身,如理作意,千萬義修之,其式不殊,成就如一,蓋顯正道無二轍也。

  密法之中,一一儀軌均含三藏十二部經精深教理。于念誦儀軌時,能攝身口意三業(yè)謂之總持。誦一儀軌,當具恒心,不可間斷。所謂瑜伽四次不動搖,每日至少須修一座,數年之后,既已純熟,即可更換較為繁難者。此中有其一貫次第,學人應遵上師教授。

  念誦、修觀、達理,此三者為修任何儀軌所不可少。念誦既熟,其用乃興,身口意三業(yè)清凈無倒,始名般若。般若無體,顯之于事,亦猶電流無形,發(fā)之于燈,所作恰好,即是慧相,念誦為修般若之條件,法從因緣生,因緣即組織也。念誦儀軌時,須搖鈴,并結手印者,蓋籍以攝持三業(yè),由此即能作觀入定。除贊三寶之辭,不得歌音念誦。誦熟則聲調和雅,感人至深。念此《五字真言》后,第二步為《上師供》,乃修供養(yǎng)上師之廣大資糧,再次為《大威德》等儀軌,專屬修定法。儀軌乃成佛之工具,不可見其事相之繁,畏而卻步,法緣多事緣少,無明煩惱不除自去。能通二、三種儀軌,則隨修何法,皆易成就,專修《文殊五字真言》即可成佛。文殊譯為吉祥,中國為文殊教化之地。密法之中,文殊陀羅尼最為廣博,而以"五字真言"為根本,由此可開眾生自具之根本智。根本智為燈光,差別智如燈下能作眾事。根本智既發(fā),則后得智易起。

  禪宗不學經教,唯參本來面目,蓋從根本智入手也。念誦如鑄模型得其大要。又如刻字,愈刻愈深。凡夫之體,即是顛倒,顛倒體上無正知正見,成(疑誤,似應作聽)經所得之慧,不能成校(疑誤,似應作效),故須念誦,使之熏習成種,然后遇事能起作用。

  無苦之樂即是禪樂。具戒則能解身苦,得定則滅心苦。四無量心屬理,布施屬事,理事雙修,菩提乃圓。于可愛眾生應離貪心,于不可愛眾生應離嗔心,法界怨親住平等舍。阿羅漢不修四無量心,不能斷盡無始業(yè)障。發(fā)菩提心者,完全利人!華嚴經》中初地見道,始名發(fā)菩提心。(此就勝義菩提心說)

  壇場供養(yǎng),屬事瑜伽。事必具理,理必具事。凡夫身口意三業(yè),以事轉之,易成清凈,此密法所以重事也。密乘作觀境,重重無盡,初學僅得其梗概,其中精微廣大之處,非于定中久修,不能明顯。

  《瑜伽師地論》云:"數數如理作意?修。"《菩提道次第攝修頌》即修金剛之要法。六度粗過,由菩薩戒能離,細過由金剛能離。

  "阿"字表一切法空,月輪表深般若;"的"字乃文殊心要,文殊右手執(zhí)劍為斷及證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謂之八不劍,能破我執(zhí);左手執(zhí)梵經帙為教;發(fā)結五髻者,頂中一髻,四邊各一髻;念咒發(fā)心愿,否則易入魔,《華嚴經》四十余咒文,能攝華嚴全義;此中"嗡"字,以己之三業(yè)供養(yǎng)本尊,即獲文珠清凈三業(yè),福智既滿即能任運度生;"?"字為法空無相,作寶生佛想則法界一切皆屬我有,更何所貪!"那"字斷最后微細癡。

  《真實名經》專釋密乘法相。

  《上師供》總攝顯密,修法甚多至為稀有。其先僅有口授,及至五世班禪,乃綴為文。

  《文殊大愿》蘊理甚深,乃不舍一眾生之修法,我與眾生悉共成佛,即是圓頓。常以此愿,刻劃于心,及加定力,則成佛易。

  "普賢十愿"為成己德,"文殊十愿"為利眾生,由斯能增上智慧而得佛法應用于事。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