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簡譜
印光法師年譜
信西居士敬編
編者弁言
清末民國之際,中國遭受內(nèi)亂外侮,眾生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印光大師應(yīng)劫而來,力挽狂瀾,重振凈宗,引導(dǎo)無量眾生往生凈土。豐功偉績,昭若日月。如周孟由居士言:“法雨老人,稟善導(dǎo)專修之旨,闡永明料簡之徽。中正似蓮池,善巧如云谷,憲章靈峰,(明蕅益大師)步武資福(清徹悟禪師)宏揚凈土,密護諸宗。明昌佛法,潛挽世風(fēng),折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弘一上人稱為“誠不刊之定論也”。大師在世,絕棄名利,決不許人為自己作傳作譜,唯愿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吾輩末凡,難抑對大師崇敬之情,今編年譜,不僅為了景仰大師,更為了遵循大師的教導(dǎo),沿著大師這個偉大的向西木標,歸命阿彌陀佛,生信、發(fā)愿、念佛,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1861年,1歲,清咸豐11年,陰歷辛酉年12月12日晨時出生于陜西合陽縣赤城東村,俗姓趙,名紹伊,字子任。父秉綱,年高德劭,母張氏,慈和淑慎。(《印光大師言行錄》)生六月即病目,六月未開眼,未止哭聲,幾乎失明(見《文鈔續(xù)編》卷上19頁民國二十三年復(fù)覺明居士書)。兄弟三人,師最小。二兄皆無子,其門遂絕。(《文鈔續(xù)編》上80頁)
1862年,2歲
1863年,3歲
1864年,4歲
1865年,5歲
1866年,6歲
1867年,7歲
1868年,8歲
1869年,9歲
1870年,10歲
1871年,11歲
1872年,12歲
1873年,13歲
1874年,14歲
1875年,15歲
1876年,16歲,自14、15歲后病困數(shù)年(《嘉言錄題詞并序》)。自十余歲,厭厭多病,知韓(韓愈)歐(歐陽修)辟佛之說不足為法,想出家修行,未得到機會。(文鈔三編卷二復(fù)邵慧圓居士書一)。
1877歲,17歲
1878年,18歲
1879年,19歲
1880年,20歲,弱冠
1881年,21歲,光緒7年辛巳歲春,弱冠次年,到終南山南五臺蓮花洞禮道純和尚出家,夏,承剃度師命去安徽徽州小南海參學(xué),道經(jīng)湖北竹溪蓮花寺,為常住留任照客,于曬經(jīng)時,讀殘本《龍舒凈土文》,知凈土法門(《文鈔三編》印光大師行業(yè)記)。大師自述出家因緣說:
“光本生處諸讀書人,畢生不聞佛名,而只知韓歐程朱辟佛之說。群盲奉為圭臬,光更狂妄過彼百倍。幸十余歲厭厭多病,后方知前人所說,不足為法。(光未從師、始終由兄教之、)先數(shù)年,吾兄在長安,不得其便。光緒七年吾兄在家,光在長安,(家去長安四百二十里),遂于南五臺山出家。先師意光總有蓄積,云出家則可,衣服須自備,只與光一件大衫,一雙鞋。不過住房吃飯,不要錢耳。(此地苦寒、燒飯種種皆親任、)后未三月,吾兄來找,必欲令回家辭母,再來修行則可。光知其是騙,然義不容不歸。一路所說,通是假話,吾母倒也無可無不可。次日兄謂光曰,誰教汝出家,汝便可自己出家乎。從今放下,否則定行痛責(zé)。光只好騙他,遂在家住八十余日,不得機會。一日吾大兄往探親,吾二哥在場中曬谷,須看守,恐遭雞踐,知機會到了。學(xué)堂占一觀音課云,高明居祿位,籠鳥得逃生。遂偸其僧衫,(先是吾兄欲改其衫、光謂此萬不可改、彼若派人來、以原物還他、則無事、否則恐要涉訟、則受累不小、故得存之、)并二百錢而去。至吾師處,猶恐吾兄再來,不敢住,一宿即去。吾師祗送一元洋錢、時陜西人尚未見過。錢店不要,首飾店作銀子換八百文,此光得之于師者。至湖北蓮花寺,討一最苦之行單。(打煤炭、燒四十多人之開水、日夜不斷、水須自挑、煤渣亦須自挑出、以尚未受戒、能令住、已算慈悲了、)。次年四月副寺回去,庫頭有病,和尚見光誠實,令照應(yīng)庫房。銀錢帳算,和尚自了。光初出家,見楊岐燈盞明千古,寶壽生姜辣萬年之對,并沙彌律,言盜用常住財物之報,心甚凜凜。凡整理糖食,手有粘及氣味者,均不敢用口舌餂食,但以紙揩而已。”(文鈔三編卷二復(fù)邵慧圓居士書一)。
1882年,22歲,光緒8年壬午歲,到陜西興安雙溪寺受戒,因擅長書法,戒期中繕寫事務(wù)都由師承擔(dān)。師生6個月就患眼病,幾乎失明。后雖痊愈,但視力已受損,稍發(fā)紅,就不能視物。受戒期間由于寫字多,眼病轉(zhuǎn)重,為了不耽誤工作,閑時專念佛號,夜里大眾睡后,起坐念佛,求佛加被,寫字時也心不離佛,雖力疾書寫,仍能勉強支持。戒期圓滿,書寫任務(wù)完成,目赤也痊愈了。(《印光大師言行錄》雙溪受戒)
1883年,23歲,受戒后,回終南山,潛居念佛。
1884年,24歲,居終南山念佛。
1885年,25歲。大師住南五臺大頂,親侍觀音大士香火,一日下山,到劉村西寺中,見有數(shù)碑,發(fā)現(xiàn)元朝所立的南五臺觀音示跡記碑。(增廣文鈔卷一書一七十頁“與高鶴年書”)
1886年,26歲,光緒12年丙戌歲春,受至交委托,調(diào)教一非常頑皮的幼僧。八月十五日辭別師父,離開南五臺到北京懷柔縣紅螺山資福寺參學(xué)(文鈔三編卷四復(fù)卓智立居士書七),十月進念佛堂。
1887年,27歲,正月告暫假朝五臺山(文鈔三編卷三大師復(fù)陳柏達書一說是光緒12年),解證入。先在北京琉璃廠遍求清涼山志,只得一部,日常看之。以天冷至三月初,方到山。住山四十余日。仍回資福寺,歷任云水堂香燈、寮元等職,任藏主,遂得閱讀大藏。三年中,念佛正行以外,研讀大乘經(jīng)典。(印光大師行業(yè)記)
1888年,28歲
1889年,29歲
1890年,30歲,光緒16年庚寅歲,到北京龍泉寺任行堂,冬天,行腳白山黑水(今東北地區(qū))之間。(印光大師言行錄)
1891年,31歲,光緒17年辛卯,由東北返回北京,住圓廣寺(印光大師言行錄)。師之剃度師父道純和尚圓寂。
1892年,32歲,光緒十八年有同鄉(xiāng)由京回家,師敬奉一函,仰彼親身送去。(文鈔三編卷二復(fù)邵慧圓居士書一)。與以摩尼寶珠則不受。乞丐為騙錢,肯念佛,也種莫大的善根。大師自述:
“光緒十八年,光在北京阜城門外圓廣寺住。一日,與一僧在西直外,向圓廣寺走。一十五六歲乞兒,不見有饑餓相,跟著要錢。光云念一句佛,與汝一錢,不念。光云念十句佛,與汝十錢,還不念。光將錢袋取出來令看,約有四百多錢,為彼說,汝念一句,與汝一錢,盡管念,我盡此一袋錢給完為止,還不念。遂哭起來,因丟一文錢而去。此乞兒太無善根,為騙錢,也不肯念。乞兒果發(fā)善心念,則得大利益。即為騙錢念佛,也種大善根。”(文鈔三編卷二復(fù)張覺明女居士書八)
1893年,33歲,光緒19年癸巳,普陀山法雨寺化聞和尚入都請藏,檢閱料理,缺人幫助,眾以師做事精慎,推薦師去,查印刷事務(wù);労蜕幸妿煹佬谐,南歸時,請師同行,安單于法雨寺藏經(jīng)樓。自此曾兩度閉關(guān),影不出山二十余年。(印光大師言行錄及大師行業(yè)記)
1894年,34歲,在法雨寺潛修。
1895年,35歲,在法雨寺潛修。
1896年,36歲,在法雨寺潛修。
1897年,37歲,光緒23年丁酉夏,寺眾一再堅請講經(jīng),辭不獲已,乃講彌陀便蒙鈔一座,畢即于寶珠殿側(cè)閉關(guān)(印光大師行業(yè)記)
1898年,38歲,閉關(guān)。撰《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闡述凈土法門的性質(zhì)、源流和對眾生的利益。(增廣文鈔卷一書一一頁)。與高鶴年居士初次見面并開示凈宗信愿行修持法。(《印光大師永思集》印光大師苦行略記)
1899年,39歲,閉關(guān)
1900年,40歲,融明法師為師護關(guān)三年,師致書勸修凈土,并言又欲閉關(guān)。(增廣文鈔卷一書一“與融明大師書”)
1901年,41歲,閉關(guān)。春,高鶴年居士在金山寺,大師去信囑高到普陀一談,高居士隨后到普陀,大師留談五晝夜,開示凈宗諸家法要。高居士感到大師已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門風(fēng)高峻,學(xué)者望崖而退。(《印光大師永思集》印光大師苦行略記)。
續(xù)編113頁復(fù)念西大師書(民23年)大師自述:“光生即病目,40多歲即不能?唇(jīng),故未閱全藏。至民七以來,終日忙于復(fù)信,直是無暇閱經(jīng)。”
1902年,42歲,閉關(guān)
1903年,43歲,兩期6年閉關(guān)結(jié)束,了余師和真達師等特創(chuàng)慧蓮蓬供養(yǎng),與諦閑法師先后居之,不久,仍迎歸法雨寺。
1904年,44歲,清光緒30年,因諦閑法師為溫州頭陀寺請藏,請師入都,助理一切,事畢南歸,仍住法雨寺藏經(jīng)樓。大師自述:“光緒三十年諦公請藏經(jīng),令光隨去料理,經(jīng)已印完,尚須幾日方行,因至琉璃廠各書店看看,一店中有二部(按:揀魔辨異錄)通請來,以一部送諦公,冀彼流通。一部自存”,大師評價說:“其文,凡讀書人閱之,都增長莫大學(xué)識。而于參禪之人更為有益。”(文鈔三編卷一復(fù)如岑法師書)。
1905年,45歲,光緒三十一年往南京楊公館,知東洋弘教書院印藏經(jīng),祈仁山先生將光之一部揀魔辨異錄寄東洋。(文鈔三編卷一復(fù)如岑法師書)
1906年,46歲,光緒32年,高鶴年視察徐淮海水災(zāi),師約往普陀休息,常言袁了凡四訓(xùn)和周安士之因果書,并談末法眾生障深業(yè)重,縱發(fā)大心,群魔擾亂,如無善根定力,即被所轉(zhuǎn),真可惜也。(《印光大師永思集》印光大師苦行略記)。
1907年,47歲
1908年,48歲,戊申,作《重刻安士全書序一》。增廣文鈔卷三《重刻安士全書序二》中說:“憶昔戊申,曾勸李天桂刊板于蜀,彼即祈余作序。后以因緣不具,事竟未行。”
1909年,49歲,宣統(tǒng)元年,元年至三年,大師常致書高鶴年居士,函詢外方佛法如何,囑提倡凈宗及因果報應(yīng)。(《印光大師永思集》印光大師苦行略記)。
1910年,50歲,宣統(tǒng)2年。
1911年,51歲,宣統(tǒng)3年,上海出佛學(xué)叢報,高鶴年多次寄給師。師用云水僧釋常慚名寄信請編輯秉公立論,不令美玉生瑕。師出家30年,終清之世,始終韜晦,不喜與人來往,不愿人知道他的名字。在山日久,有以筆墨師見托者,絕不用印光名字。有必須署名的文字,也隨便寫二字。住法雨20年來,絕無人客過訪及信札往來諸紛擾。(《文鈔三編》卷四印光法師文鈔續(xù)編發(fā)刊序)。參見《增廣文鈔》卷一與佛學(xué)報館書。
1912年,52歲,民國紀元,秋天,高鶴年居士取師文數(shù)篇,包括《凈土法門普被三根論》、《宗教不宜混亂論》、《佛教以孝為本論》,《如來隨機利生淺近論》刊入《上海佛學(xué)叢報》(第九期、第十期,民國三年出版),不敢用印光名,以常自稱常慚愧僧,故署名常慚。徐蔚如居士和周孟由居士讀后,開始打聽師。
1913年,53歲,民國2年,《與謝融脫居士書》言“所幸者,凈土一法,于出家學(xué)彌陀經(jīng)時,已生信心,實未蒙一知識開示,以當(dāng)時業(yè)師,與諸知識,皆主參究,所有開示,皆破凈土。吾則自量己力,不隨人轉(zhuǎn)。雖佛祖現(xiàn)身,猶不改作,況知識所說乎?(增廣文鈔卷二書二廿三頁)。撰《與高鶴年居士書》八封,其中書一說”去秋蒙各下攜至上洋,錄出四論,以登叢報。“
1914年,54歲,民國3年。大師言:”民國三年狄楚青來普陀,光勸伊流通此書(按:揀魔辨異錄)。云當(dāng)向諦公處請其書。伊云我有。問從何而得,云在北京爛貨攤買的。伊回申,即付印刷所,照式石印一千部。以八部送光,留二部,馀送有緣。遂息心按文義校正。“佛學(xué)叢報主編邀大師作論,大師言:《便蒙鈔》為道光末年,紅螺山慕蓮法師所著,《凈土決疑論》特借慕蓮法師口氣發(fā)起,于題下標:紅螺山慕蓮法師遺稿,云水僧常慚鈔寄。寄給給周孟由時,標云:借紅螺慕蓮法師口氣,及徐蔚如排印,兩種標語,全刪去。(增廣文鈔卷二書二三三頁”復(fù)馬契西居士書九“)另作論有《凈土法門普被三根論》、《宗教不宜混濫論》、《佛教以孝為本論》、《如來隨機利生淺近論》(文鈔三編卷一四四頁)
1915年,55歲,民國四年,高鶴年居士在終南山文殊臺,想造茅蓬,準備請大師回陜西。
1916年,56歲,民國5年,徐蔚如打聽到師,欲通函,托友問,師不許。(《續(xù)編》卷上52頁,復(fù)姚維一居士書)。自言:在普陀,由光緒19年至民國5年,20余年頗安樂。經(jīng)年無一人來會,無一信來投。(續(xù)編上111頁)
1917年,57歲,民國6年,王幼農(nóng)以師一信印數(shù)千,徐蔚如居士得師與其友三封書信,印行5000本送人,題曰《印光法師信稿》。師曰:自此以后,函件日多,甚至一個月有100多封。拆、寫、封、貼,通歸自辦。(續(xù)編上111頁)又開始刻排各書,以期利人。三月末,徐蔚如上普陀山,拜謁大師。作《與徐福賢女士書》開示凈土法門信愿行宗旨。高鶴年居士因京津水災(zāi)事到普陀,見師言決不準信眾歸依自己,高再三頂禮勸師,如有真正發(fā)心請求者,務(wù)必說方便歸依,普度眾生,如違常住規(guī)模,當(dāng)向法雨寺方丈請求通過,師始含笑點頭答應(yīng)。(《印光大師永思集》印光大師苦行略記)。
1918年,58歲,民國7年戊午春,徐蔚如將歷年搜集所得師文22篇,印于北京,書名《印光法師文鈔》。旋陪母到普陀拜訪師,獲稿頗多,并求歸依,師令歸依諦閑法師。周孟由來山拜謁,并祈歸依,拿走數(shù)篇廢稿,寄給徐蔚如。倡印《安士全書》。將《揀魔辨異錄》刻板于揚州藏經(jīng)院,印三百部送人(文鈔三編卷一復(fù)如岑法師書)。七月二十六日,下山往揚州,想到揚州刻經(jīng)院刻印經(jīng)書。因初次出山,人地生疏,請高鶴年居士陪同。到上海,找到一個最冷落的小廟--天臺中方廣下院住宿。由高居士介紹,與荻楚青、程雪樓、王一亭、陳子修、鄧心安諸居士見面,廣說凈土、因果等事。(《印光大師永思集》印光大師苦行略記)。十月十五日,與高鶴年書勸高不必去雞足山,惜有限之精神,辦末后之事業(yè)。
1919年,59歲,民國8年己未秋,徐居士又將搜集到的師文38篇,印為續(xù)編。(增廣文鈔卷四附錄徐蔚如跋)。周孟由兄弟,奉庶祖母登山,再四懇求,必請收為弟子。師觀察時機,理難再卻,故為各賜法名。此為師許人皈依之始。(印光大師行業(yè)記)。因刻安土全書等,自普陀到揚州,張瑞曾居士出資印《法華入疏》,大師校對并作序(增廣文鈔卷三《法華入疏序》)。作《重刻明宋文憲公護法錄序》(增廣文鈔卷三序七頁)。《復(fù)高鶴年居士書》中,大師述懷:
“誰知宿業(yè)竟與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滅。佛光普照法界,我以業(yè)障不能親炙,苦哉苦哉,奈何奈何。”
附:復(fù)高鶴年居士書三
去冬一別,不覺又周寒暑,光陰迅速,誠可畏懼。自今春正月接手書后,概未知的實已往泰山修茅篷去。光意秦地撩亂,不能安生,致令閣下舍之而去。秦消息。至七月,因往揚州刻經(jīng),至滬上書局詢之,言川之人,從茲以后,無人引導(dǎo)沐佛法潤矣,心甚惻然。今接手書,知在華山。尚企平靜之后,復(fù)返終南,不禁預(yù)為秦人快愉而慶幸焉。光無狀,道不加長,目日加昏。前年勸應(yīng)季中出資刻辨異錄,由不太平,遲至今秋方至藏經(jīng)院,委讬該院主人代理,先刻揀魔辨異錄,(共二百六十余紙、)次刻三十二祖?zhèn)?約六十紙)二書皆世宗遺著,皆應(yīng)季中出資刻。次刻安士全書,(約六百六七十紙、內(nèi)有新附數(shù)十紙、)此書乃朝邑劉門村劉芹浦避難來申,發(fā)心出資。其人頗篤厚誠實,惜佛法緣疏,于九月十九日捐軀而去。倘多過幾年,則凈土善根,便能發(fā)生滋長矣。然仗此刻書功德,縱不能往生,其來報當(dāng)不至劣于今生矣。待至明年四月,當(dāng)復(fù)往揚州,料理其已刻成者印送,未刻成者校對。明年畢竟要了此二宗書事。光見類管窺,學(xué)等面墻,由閣下多事,惹起徐蔚如,周孟由,張云雷等,播揚醜跡,殊深慚愧。去秋鄉(xiāng)人王幼農(nóng)來山,見其蕪稿,遂欲出資刻板。光以蕪穢不堪傳世固辭。今春蔚如排印五百本,于三月下旬來山,又持其余蕪稿,在京編排,刻木版,大約明年夏季,或可完工。幼農(nóng)雖知蔚如已刻,仍欲為刻,當(dāng)于二書告竣之后刻之。今夏五月,蔚如所印蕪鈔,有人持至安徽迎江寺,監(jiān)院竺庵師,馳書言欲刻板,并要其余底稿。光令遲至明年京板刻好,印出當(dāng)即寄上。光數(shù)十年來,印光二字,不敢露出。因閣下多事之故,致令賤名劣作,遍刺雅人耳目,愧何如之。去歲妄企親證念佛三昩,而念佛三昧,仍是全體業(yè)力。今年自知慚愧,于九月半起七,至明春二月底止,含佛三昧,不敢高期。但企懺悔宿業(yè),令其凈盡耳。誰知宿業(yè),竟與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滅。佛光普照法界,我以業(yè)障不能親炙,苦哉苦哉,奈何奈何。書此愚懷,以期知己者代我分憂而已。(民國八年十二月初四日)
1920年,60歲,民國9年庚申,張云雷和徐蔚如搜集增加34篇,周孟由、朱赤萌、黃幼希三人合初續(xù)兩編,按類編次,詳為?,名《印光法師文鈔》。在上海商務(wù)印書館排版,出鉛印本,揚州藏經(jīng)院出木刻本。(法師《嘉言錄題詞并序》,徐蔚如原跋,載《增廣印光法師文鈔》附錄)。大師攜周群諍居士等游杭州,范古農(nóng)居士拜謁。(永思集)。師言:“民國九年有數(shù)弟子于上海排印文鈔,(十年正月出書、系二本之文鈔、)即以照片小傳請。光謂如此,則并文鈔亦決不許印,遂止。”(文鈔三編卷二復(fù)李慧實居士書三)。復(fù)高鶴年居士書五談募印《安士全書》,欲挽回劫運。言:“末法眾生,多多皆是不知因果。佛經(jīng)深奧,看亦不能領(lǐng)會,故成今日之現(xiàn)象。光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間圣人,平治天下,轉(zhuǎn)凡成圣之大權(quán)也。當(dāng)今之世,不將因果昌明,而欲世道太平,佛法興隆,不可得也。(民九)”。高鶴年由云南返回上海,至法雨寺與大師談數(shù)晝夜。
1921年,61歲,民國10年辛酉春,大師約高鶴年居士同到上海掛單,高居士介紹大師會晤真達和尚,真達和尚請大師到三圣堂下院太平寺住,從此,大師常由普陀到上海弘法。(大師苦行記)。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出版《印光法師文鈔》,師在揚州將民9年所排者,刻一書冊版,作四冊。8月12日在南京,開示魏梅蓀熟讀文鈔中南潯放生池疏,自不能吃肉。10月魏即吃長素。(《續(xù)編》上202頁。)
1922年,62歲,民國11年壬戌,文鈔又在商務(wù)印書館排作四冊,僅諸居士任印有2萬部。定?h知事陶在東,會稽道尹黃涵之,匯師道行,呈請大總統(tǒng)徐,題賜悟徹圓明匾額。師置若罔聞,有問者,答以虛空樓閣,自無實德,慚愧不已,榮從何來!独m(xù)編》上182頁“與魏梅蓀書”談縮小排印《安士全書》,募34000余部。請魏幫助保護江蘇寺產(chǎn)。魏梅蓀、莊思緘、蔣竹莊、王幼農(nóng)鼎力維持。魏提倡開法云寺念佛放生道場。通,其事遂寢。民十一年江蘇義務(wù)教育期成會會長等,呈準省府借寺廟作校舍。定海知事陶在東,函師挽救。師即函請王幼農(nóng),魏梅蓀,二居士設(shè)法,并令妙蓮和尚奔走,遂蒙當(dāng)局明令保護。許止凈居士朝普陀,拜謁大師(續(xù)編附錄)。仲夏,揚州張瑞曾重刻葯師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大師作重刻序(増廣文鈔卷三)。
1923年,63歲,民國12年,師令商務(wù)印書館另排文鈔增訂本,作四冊,初次印2萬部!粗玛兾麝惏厣鷷祫耜愵櫲缶,退出政爭(增廣文鈔卷二書二三六頁)。江西彭澤許止凈居士來訪,一見即成莫逆,委托許居士撰觀世音菩薩感應(yīng)頌。民十一二年,應(yīng)定海縣陶知事請,物色講師,至監(jiān)獄宣講,乃推智德法師應(yīng)聘。師令宣講安士全書等,關(guān)于因果報應(yīng),凈土法門各要旨,獄因亦多受感化。及滬上王一亭,沈惺叔等居士,發(fā)起江蘇監(jiān)獄感化會,聘師為名譽會長。講師鄧樸君,戚則周,(即明道師在俗姓名)喬恂如等居士,皆師之皈依弟子。由師示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及注重因果,提倡凈土,為講演之要目。而獄官監(jiān)犯,因之改過遷善,歸心大法,吃素念佛者,亦大有其人。(行業(yè)記)。應(yīng)魏梅遜居士請,與高鶴年居士一起到南京弘法。(苦行記)。與卓智立居士書詳談出身經(jīng)歷(三編卷四1008頁)。弘一法師再三哀懇,蒙大師同意收為弟子。(弘一法師復(fù)王心湛居士書(一九二三年二月溫州))。作《廣長舌序》、
附:復(fù)卓智立居士書一
光陜西郃陽縣人,汝看文鈔,豈未見蔚如(名文霨)之跋乎。詩,在洽之陽,即指此也。以縣在洽水之南,故名洽陽。水于漢即乾,故去水加邑,作郃陽耳。在洽之陽之洽字,音合,不可念作狹音,余皆讀狹音,不可讀合音。郃陽乃伊尹躬耕之地,故亦名古莘。幼從家兄讀書,初則值亂,擔(dān)閣兩年。次則多病,學(xué)無所成。初生半歲,即病目,六個月未曾開眼。除食息外,鎮(zhèn)日夜哭,不歇氣。后好,尚能見天。十余歲時,見韓歐辟佛之文,頗喜,兼欲學(xué)理學(xué),故于時文,俱不愿為。家兄以其長有病也,任之。二十一出家。(光緒七年)其修凈業(yè),由彌陀經(jīng),凈土發(fā)愿文,并龍舒凈土文起,絕無一知識開示者。以先師及所交游者,皆禪家宗旨,光絕不受教導(dǎo),以自量無此智識,故不敢耳。二十六(十二年)離陜西,至北京紅螺山。光緒十九年,由北京至法雨寺,至今已三十一年矣。在法雨作閒廢人,(因法雨住持請藏經(jīng)、為其查考、彼遂令同來、以知光不愿任事、故令閒住、以后各住持悉依舊例、故得如此之久耳、)凡常住事務(wù),概不預(yù)聞。初則凡山上有筆墨因緣,多令光作,光則用彼口氣。如不便用彼口氣,則用一別名。二十余年,印光二字,未曾一露于外,故無一過訪與通信者。自民國元年,高鶴年居士紿(音臺上聲欺也)其稿去登佛學(xué)叢報,彼以光不欲令人知,因用一常慚之名,此非是名。而徐蔚如,周孟由見之,甚喜其與己之知見合。遍問諸人,皆不知。至四年,蔚如問于諦閑法師,諦師以光告。常慚,諦師亦不知。以鶴年持其稿,令諦閑法師看過故也。從此,蔚如搜羅排印。(在北京)至七年,持初編文鈔來山求皈依,光向不收皈依,令彼皈依諦閑法師。八年,又排初編,次編。九年,又令上海商務(wù)印書館排印留板。從此以后,日見擾攘。欲求一日之閒,不可得也。自此以后,不能不用印光之名。故凡有求題跋者,皆書常慚愧僧釋印光耳。生性剛直,故絕不萌住持道場,剃度徒眾之念。近有拌命欲求光出家者,光則拌命辭。皈依初則拒之,今則只好任之矣。平生不好華飾,雖名人之字畫,亦所不須。照相曾有三幾次,有逼到令照者,除彼自取,光絕不要。即送來,亦隨便送人,概不留之。汝能依我所說,即我契友,何須要我之丑相。念佛人當(dāng)專精拜佛,拜一粥飯庸僧,有何利益。今年六十有三歲,陜西鄉(xiāng)人,及督軍屢催回鄉(xiāng)。光初以庸辭,及勢不能辭,則以現(xiàn)事經(jīng)手,不能遠行告。明年普陀志成,文鈔排印好,當(dāng)回陜一次,尚恐復(fù)來。以梵天法云因緣,須待其大成,方可不去關(guān)顧。然人命無常,或即隕滅,固不能隨己預(yù)定也。六年,陳錫周祈光修普陀山志。光欲將大士感應(yīng)本跡各事理,搜輯大備,用頌體頌之,仍於每句注其事。但目力不給,尚須懺悔,求大士加被,再行遍閱大藏之大士因緣。豈知從此以后,信札人事,日見增益,了無閒暇。前三年,知事欲修,光以此意止之。去年之知事,極力護持普陀,亦急欲修。光初猶以此意告后,彼尚不肯息心,遂令彼托人修。光則無暇料理,無由滿我所愿。豈知大士感應(yīng),來一江西居士,系前清翰林,筆墨超妙。見光,光問其吃素否,彼云吃華素,(研究佛學(xué)已八九年、一心念佛、但未吃長素、)光大聲喝斥之,彼極佩服。因令彼為之,彼極愿意。山志請一文學(xué)家修,大士一門,許居士修,成則合之。又排印別行以廣布,令天下人沐大士恩德。此事今年可成,明遲早可出書。此志乃天下名山志書之冠也,幸何如之。汝所疑所悟者,另紙書之。
弘一法師復(fù)王心湛居士書(一九二三年二月溫州)
心湛居士道席,損書,承悉一一。小印倉卒鐫就,附郵奉慧覽。刻具久已拋棄,假鐵錐為之。石質(zhì)柔脆,若佩帶者,宜以棉圍襯,否則印文不久即磨滅矣。朽人于當(dāng)代善知識中,最服膺者惟光法師。前年嘗致書陳情,愿廁弟子之列,法師未許,去歲阿彌陀佛誕,于佛前然臂香,乞三寶慈力加被,復(fù)上書陳請,師又遜謝。逮及歲晚,乃再竭誠哀懇,方承慈悲攝受,歡喜慶幸,得未曾有矣。法師之本,吾人寧可測度,且約跡論,永嘉周孟由嘗云,法雨老人,稟善導(dǎo)專修之旨,闡永明料簡之徽。中正似蓮池,善巧如云谷,憲章靈峰,(明蕅益大師)步武資福(清徹悟禪師)宏揚凈土,密護諸宗。明昌佛法,潛挽世風(fēng),折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三百年來一人而已,誠不刊之定論也。孟由又屬朽人當(dāng)來探詢法師生平事跡,撰述傳文,以示后世,亦已承諾。他年參禮普陀時,必期成就此愿也。率以裁復(fù),未能悉宣。
二月四日曇昉疏答錄自弘一法師
1924年,64歲,民國13年甲子,作《勸戒殺放生文序》(文鈔三編卷三)、《學(xué)佛淺說序》。弘一法師到普陀參禮大師,住七日,觀察學(xué)習(xí)大師德行。后來作〈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陳士牧函祈歸依,大師正月二十一日復(fù)函賜法名智牧,開示:如父母不肯吃素,但至誠代父母念佛懺悔,令其消除宿業(yè),便能吃矣。又開示:唯凈土一門,專重佛力。以專重佛力故,雖罪業(yè)深重,若具信愿,皆得往生。(文鈔三編卷二)
附: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弘一法師)
大師為近代之高僧,眾所欽仰。其一生之盛德,非短時間所能敘述。今先略述大師之生平,次略舉盛德四端,僅能于大師種種盛德中,粗陳其少分而已。
一、略述大師之生平
大師為陜西人。幼讀儒書,二十一歲出家,三十三歲居普陀山,歷二十年,人鮮知者。至一九一一年,師五十二歲時,始有人以師文隱名登入上海佛學(xué)叢報者。一九一七年,師五十七歲,乃有人刊其信稿一小冊。至一九一八年,師五十八歲,即余出家之年,是年春,乃刊文鈔刊一冊,世遂稍有知師名者。以后續(xù)刊文鈔二冊,又增為四冊,于是知名者漸眾。有通信問法者,有親至普陀參禮者。一九三○年,師七十歲,移居蘇州報國寺。此后十年,為弘法最盛之時期。一九三七年,戰(zhàn)事起,乃移靈巖山,遂興念佛之大道場。一九四○年十一月初四日生西。生平不求名譽,他人有作文贊揚師德者,輒痛斥之。不貪蓄財物,他人供養(yǎng)錢財者至多。師以印佛書流通,或救濟災(zāi)難等。一生不畜剃度弟子,而全國僧眾多欽服其教化。一生不任寺中住持監(jiān)院等職,而全國寺院多蒙其護法,各處寺房或寺產(chǎn),有受人占奪者,師必為盡力設(shè)法以保全之。故綜觀師之一生而言,在師自己決不求名利恭敬,而于實際上能令一切眾生皆受莫大之利益。
二、略舉盛德之四端
大師盛德至多,今且舉常人之力所能隨學(xué)者四端,略說述之。因師之種種盛德,多非吾人所可及,今所舉之四端,皆是至簡至易,無論何人,皆可依此而學(xué)也。
甲、習(xí)勞
大師一生,最喜自作勞動之事。余于一九二四年曾到普陀山,其時師年六十四歲,余見師一人獨居,事事躬自操作,別無侍者等為之幫助。直至去年,師年八十歲,每日仍自己掃地,拭幾,擦油燈,洗衣服。師既如此習(xí)勞,為常人的模范,故見人有懶惰懈怠者,多誡勸之。
乙、惜福
大師一生,于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一九二四年,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師房內(nèi)觀察師一切行為。師每日晨食僅粥一大碗,無菜。師自云:”初至普陀時,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慣,故改為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畢,以舌舐碗,至極凈為止。復(fù)以開水注入碗中,滌蕩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輕棄殘余之飯粒也。至午食時,飯一碗,大眾菜一碗。師食之,飯菜皆盡。先以舌舐碗,又注入開水滌蕩以漱口,與晨食無異。師自行如是,而勸人亦極嚴厲。見有客人食后,碗內(nèi)剩飯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氣?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屢聞及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潑棄痰桶中者,師亦呵誡之。以上且舉飯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類此也。
丙、注重因果
大師一生最注重因果,嘗語人云:”因果之法,為救國救民之急務(wù)。必令人人皆知現(xiàn)在有如此因,將來即有如此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須于此入手。“大師無論見何等人,皆以此理痛切言之。
丁、專心念佛
大師雖精通種種佛法,而自行勸人,則專依念佛法門。師之在家弟子,多有曾受高等教育及留學(xué)歐美者。而師決不與彼等高談佛法之哲理,唯一一勸其專心念佛。彼弟子輩聞師言者,亦皆一一信受奉行,決不敢輕視念佛法門而妄生疑議。此蓋大師盛德感化有以致之也。
以上所述,因時間短促,未能詳盡,然即此亦可略見大師盛德之一斑。若欲詳知,有上海出版之印光大師永思集,泉州各寺當(dāng)有存者,可以借閱。今日所講者止此。
(本文系弘一大師一九四一在泉州檀林福林寺念佛期講)
1925年,65歲,民國14年乙丑冬,令中華書局排增廣本,作四冊。致書黃函之居士,勸喪事作佛事宜轉(zhuǎn)椅念佛(增廣文鈔卷二書二四六頁反面)。作《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yīng)頌緣起序》。六月初二復(fù)陳士牧居士書六開示:凡念佛人,但宜至誠懇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以心若歸一,見佛見境界,皆不至妄生歡喜。遂致得少為足,便成退惰。不見佛不見境界,亦了無所欠。心未歸一,急欲見佛見境界。勿道所見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歡喜,即受損(謂生歡喜退惰)不受益矣。當(dāng)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文鈔三編卷二400頁)。十月復(fù)陳伯達居士書一敘光緒十二年朝五臺事。(文鈔三編卷三)。德森法師離開江西百仗,與了然法師到普陀山拜謁大師,大師出函介紹到佛頂山藏經(jīng)樓掛單,此后德森法師即終身依止大師。(永思集續(xù)編)
1926年,66歲,民國15年夏,中華書局出增廣本,書名《增廣印光法師文鈔》。請戒塵師為靈巖山寺住持,永作十方常住。夏,到無錫弘法,一周后到蘇州。(《永思集》謝慧心至陳無我書)。七月作《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作《陸西林居士感應(yīng)記》(增廣文鈔卷四記二八頁)。作《敬為施資流通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yīng)頌及展轉(zhuǎn)傳布看讀諸善信回向偈》
1927年,67歲,民16年,(六十七歲)政局初更,寺產(chǎn)毫無保障,幾伏滅教之禍,而普陀首當(dāng)其沖。由師舍命力爭,始得茍延殘喘。及某君長內(nèi)政,數(shù)提廟產(chǎn)興學(xué)之議,竟致舉國緇素,驚惶無措。幸?guī)熍c諦老在申,得集熱心護法諸居士計議,先疏通某君,次派代表請愿,而議未實行。逮某君將退,又頒驅(qū)僧奪產(chǎn)條例,期次第剝奪,以達滅教目的。幸條例公布,某即交卸,得趙次隴部長接篆,師特函呈設(shè)法,遂無形取銷。繼囑焦易堂居士等鼎力斡旋,始將條例修正,僧侶得以茍安。(行業(yè)記)。2月《印光法師嘉言錄》排報紙版,師作題詞,12月8日排書冊本,師作序!都窝凿涱}詞并序》(題詞系民十六年二月排報紙本所作序系民十六年十二月八日排書冊本所作)。《與明本師書》教戒真達師弟子(續(xù)編卷上十五頁)。作《凈土三要述義序》、
1928年,68歲,民17年,師因厭交通太便,信札太多,人事太繁,急欲覓地歸隱。有廣東皈依弟子擬請往香港,離普陀,暫住上海太平寺。作《地藏經(jīng)石印流通序》、《梵綱經(jīng)菩薩戒集證序》、《凈土輯要序》、《感應(yīng)篇直講序》、《到光明之路序》、《石印閨范緣起序》、《地藏菩薩往劫救母記序》、
1929年,69歲,民18年,師離山在滬,校印各書,急欲結(jié)束歸隱,時有廣東弟子黃筱偉居士等數(shù)人,建筑精舍,決欲迎師赴香港,師已允往。其達乃以江浙佛地,信眾尤多,一再堅留。終以法緣所在,遂于十九年(七十歲)二月往蘇,即就報國掩關(guān)。佛成道日于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開示,范古農(nóng)記錄。答應(yīng)香港數(shù)弟子之請,欲到香港歸隱,被諸師挽留。撰《介紹用三星素皂書》。作《新編觀音靈感錄序》、《地藏菩薩本跡靈感錄序》、《普門品講義序》、《日誦經(jīng)咒選錄序》、《歷史感應(yīng)統(tǒng)紀序》、《凈土問辨功過格合刊序》、《覺后編序》、《重印達生福幼二編序》、《重印寰球名人德育寶鑒序》、《放生殺生現(xiàn)報錄戒殺放生各文合編序》、《五臺山碧山寺由廣濟茅篷接法成就永為十方常住碑記》、(文鈔續(xù)編下)
1930年,70歲,民19年2月,師由上海太平寺到蘇州報國寺閉關(guān),關(guān)中圓成普陀、清涼、峨眉、九華四大山志的修葺。當(dāng)家明道師令人偷抄師之信稿。另排《歷史統(tǒng)紀》增修本。仲春作《朝暮課誦白話解釋序》。冬撰《凈土十要原文發(fā)刊序》、《念佛三昧寶王論疏序》、《飭終津梁序》、《重訂西方公據(jù)序》、《勸世白話文發(fā)隱序》、《飭終津梁跋》,作《臨終三大要》。明道師承師命在上海覺園創(chuàng)立弘化社。
1931年,71歲,民20年,弘化社移到蘇州報國寺!稄(fù)云南王德周居士書》說:當(dāng)今之世,縱是已成正覺之古佛示現(xiàn),決不另于敦倫盡分,及注重凈土法門外,別有所提倡也。(見《續(xù)編》卷上20頁)!稄(fù)周頌堯居士書》答復(fù)對一吃素念佛二十余年老太太被汽車撞死的疑惑。(《續(xù)編》卷上22頁)排《凈土十要》之原本。(《續(xù)編》上53頁)。“竭誠盡敬為學(xué)佛之無上秘法”。作《普陀洛迦新志序》、《彌陀圣典序》、《凈土篇序》、《佛祖心燈禪凈雙勛合編流通序》、《正學(xué)啟蒙三字頌齊註序》、《衛(wèi)生集序》、《江蘇水災(zāi)義賑會駐揚辦賑經(jīng)歷報告書序》、《務(wù)本叢譚序》、《凈土指要》(各序見文鈔續(xù)編下)、《敦倫蓮社緣起序》(文鈔三編卷一復(fù)寧德晉居土?xí)?。
1932年,72歲,民21年,明道法師十月去世,弘化社事也歸大師承擔(dān)(文鈔三編卷一復(fù)寧德晉居士書十)。作《一函遍復(fù)》,開示凈土法門。信末說:“光老矣,精神日衰,無力答復(fù)來信。但以郵路大通,致遠近誤聞虛名,屢屢來信,若一概不復(fù),亦覺有負來意,若一一為復(fù),直是無此精神。以故印此長信,凡有關(guān)修持,及立身涉世,事親教子之道,皆為略說。后有信來,以此見寄?v有一二特別之事,即在來信略批數(shù)字,庶彼此情達,而不致過勞也。若欲大通經(jīng)教,固當(dāng)請教高樹法幢之大通家法師。須知大通經(jīng)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者,當(dāng)注重于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6月漢口水災(zāi),蕪湖水災(zāi),江北賑災(zāi)等,捐1430元,其中1000為印書款。秋《凈土十要》印出。李圓凈居士勸師修清涼、峨眉、九華三山志。作《佛學(xué)救劫編序》、《法云寺放生徵信錄序》、《靈巖寺永作十方專修凈土道場及此次建筑功德碑記》。示華權(quán)師病中法語,勸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
1933年,73歲,民22年,作《凈土五經(jīng)重刊序》,《重修清涼山志序》、《凈土圣賢錄序》、《昆山佛教西方蓮華會緣起序》、《圓瑛法匯序》、《南京三汊河創(chuàng)建法云寺緣起碑記》、。冬,凡有來信,均令以后切勿來信,來決不復(fù)。亦不許介紹人歸依,以免因過勞而喪明與失命。以目力不給,已于二十二年冬登新申報(按即新聞報申報)半月刊,拒絕一切信札差事。
1934年,74歲,民23年,十一月,由于近來目力更衰。一切筆墨差事,均不能支。于十三十四日登上海新申二報,十五登佛學(xué)半月刊,拒絕筆墨差事(復(fù)寧德晉居士書十二)!稄(fù)德暢居士書》“一切事皆不可倚靠,惟有西方阿彌陀佛,乃我等一切眾生之大倚靠。”“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圣人總不見自己有德。”(《續(xù)編》上27頁)。作《重修峨眉山志序》、《凈土五經(jīng)后附華嚴經(jīng)凈行品緣起序》、《天臺山國清寺創(chuàng)開放生池碑記》、《天臺山國清寺創(chuàng)建養(yǎng)老養(yǎng)病助念三堂碑記》、《徹悟禪師像贊》。
1935年,75歲,民24年,明道師去世,抄錄師之信稿工作遂停(印光文鈔續(xù)編發(fā)刊序,按:此序說的明道師去世時間與文鈔三編卷一復(fù)寧德晉居士書十所說時間不同)。作《晉蓮宗初祖廬山慧遠法師文鈔序》、《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楷書序》、《靈巖山篤修凈土道場啟建大殿記》、《遠公大師像贊》。復(fù)寧德晉居士書十四言:“今日王幼農(nóng)以陜西匪災(zāi)籌振,為光寄捐冊十本。光一向不募捐,況當(dāng)此困苦艱難之時,遂以印書款令匯一千元。”之基礎(chǔ)。資福亦從茲保全,漸次中興。全國教育會議,某教廳長,提議全國寺產(chǎn)作教育基金,全國寺廟改為學(xué)校。議決,呈請內(nèi)政部,大學(xué)院,備案。報端揭載,群為震驚。時由佛教會理事長圓瑛法師,及常務(wù)理事大悲明道諸師,關(guān)黃屈等諸居士,同至報國叩關(guān)請示。師以衛(wèi)教相勉,及示辦法。返滬開會,公舉代表,入都請愿。仗師光照,教難解除。
1936年,76歲,民25年,作《靈巖開示法語序》、《無量壽經(jīng)頌序》、《影印宋磧砂版大藏經(jīng)序》、《物猶如此序》、《歧路指歸序》、《祭祖用素序》、《中國濟生會蘇州分會捐放生池園永為靈巖山寺下院功德碑記》(以上序、記見續(xù)編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流通序》、《凈土五經(jīng)跋》。九月圓瑛法師和屈文六居士請師到上海護國息災(zāi)法會作開示,十月初六到上海,初七法會開始,十五圓滿,大師每日開示,無錫二、三居士錄音整理,求師鑒定,師就鄧慧載記錄筆削,并作《上海護國息災(zāi)法會法語序》。楊信芳女士夢觀音菩薩示知印光大師為大勢至菩薩化身。(《印光大師永思集》82頁紀夢悼印光大師)。
1937年,77歲,民26年冬,為時局所迫,順妙真等請,移錫靈巖山寺。妙真師又令于半月刊等報抄錄師之信稿。師只好順明道、妙真二師之意,詳校令排流通。是為《印光法師文鈔續(xù)編》!稄(fù)游有維居士書》回顧20年來為人忙。蘇州屢被轟炸,有勸師轉(zhuǎn)移者,師不為所動,日唯念佛、念觀音、念大悲咒,為護國、護民、護己之據(jù),“如定業(yè)難逃,炸死,隨即往生,亦所愿也。”(續(xù)編216頁復(fù)鄭斐諶居士書)。復(fù)寧德晉居士書十七中說:“又現(xiàn)今戰(zhàn)爭酷烈之極,為從來所未有。以后兇器愈精妙,人民愈難生活。無論老幼男女,均當(dāng)念佛求生西方,庶不至生生世世受此苛虐,F(xiàn)在國難甚劇,凡一切人,均當(dāng)一心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以祈戰(zhàn)事速息,人各安生。光于六月廿八,以所作普勸全球同胞,同念觀音圣號之廣告,寄上海新聞報申報館,令各登十天。七月初八開仗,報雖出而發(fā)送難周,又令漕河涇習(xí)勤所印七寸見方單張五十萬,郵寄各省佛教機關(guān),以戰(zhàn)事停印。此文不獨為戰(zhàn)事,平靖后不妨再印。達生編后所附,當(dāng)于平靖后相機而辦。戰(zhàn)事未息,事事不能進行。勸念觀音廣告,于報裁寄一分,祈展轉(zhuǎn)普告大眾,則利益大矣。(廿六年八月初三)”。作《重修九華山志序》、《釋門法戒錄序》、《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重刻序》。
1938年,78歲,民27年,作《靈巖山寺凈土道場念佛儀軌序》、《歷朝名畫觀音圣像珂羅版印流通序》、《勸修念佛法門序》。張覺明居士來信匯報避難莫干山,勸難友、秦吉了、使女念佛。
1939年,79歲,民28年己卯,作《印光法師文鈔續(xù)編》發(fā)刊序、《思歸集發(fā)刊序》、《香光莊嚴匾額跋語》,孟夏作《因果實證序》。冬,外國人某氏到靈巖謁見大師,有所請問,互用筆談,大師略述行愿(大師自述,文鈔三編卷一一頁)。作《挽回世道人心標本同治錄序》(文鈔續(xù)編下)
附:大師自述
民廿八年冬,外國人某氏至靈巖,謁見大師有所請問,互用筆談,大師自述略歷行愿如左。
經(jīng)歷:光緒七年出家。八年受戒。十二年往北京紅螺山。十七年移住北京圓廣寺。十九年至浙江普陀山法雨寺,住閑寮。三十余年不任事,至民十七年有廣東皈依弟子擬請往香港,離普陀,暫住上海太平寺。十八年春擬去,以印書事未果。十九年來蘇州報國寺閉關(guān)。廿六年十月避難來靈巖,已滿二年,F(xiàn)已朝不保夕,待死而已。此五十九年之經(jīng)歷也。一生不與人結(jié)社會,即中國佛教會,亦無名字列入。
近來動靜:自到靈巖,任何名勝,均不往游。以志期往生,不以名勝介意故。
行事:每日量己之力,念佛并持大悲咒,以為自利利他之據(jù)。一生不收一剃度徒弟,不接住一寺。
主義及念佛教義:對一切人,皆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為勸。無論出家在家,均以各盡各人職分為事。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人無貴賤,均以此告。令一切人先做世間賢人善人,庶可仗佛慈力,超凡入圣,往生西方也。并不與人說做不到之大話,任人謂己為百無一能之粥飯僧,此其大略也。
1940年,80歲,民29年冬10月27日,略示微疾,28日午后1時,召集在山全體執(zhí)事及居士30余人,到關(guān)房開會,說靈巖住持,未可久懸,即以妙真師任之。眾擬11月初九、初四升座,師都說遲了,定11月初一升座,師曰可矣。開示本寺沿革達兩個多小時。初三晚,進稀粥晚許,食畢,對真達師等說:凈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yè)往生。此后精神逐漸疲憊,體溫降低。初四早一時半,由床起坐云:念佛見佛,決定生西。即大聲念佛。2時15分,索水洗手畢,起立云: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fā)愿,要生西方。說竟,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三時許,妙真到,囑咐他要維持道場,弘揚凈土,不要學(xué)大派頭。后不復(fù)語,唇動念佛。延近五時,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西逝。
附:印光大師示寂記
靈巖山寺護關(guān)侍者
印光大師,今年八十,法體素健,夏歷十月廿七日,為寺中沐浴之期,是日清晨七時許,大師自關(guān)房策杖赴浴室,步履稍急,足忽躓,由隨侍人扶回關(guān)房,即延吳無生居士診視,毫無損傷。二十八日早起,精神如常,午間亦進飲食,下午一時,大師召集在山全體執(zhí)事及居士等三十余人,告眾曰:”靈巖住持,未可久懸。“即以妙真師任之。于是詹于十一月初九日,為妙真師升座之期。大師曰:”太遲了!“次、改選初一日,大師曰:”斯可矣。“議定后,進晚餐,即休息。至后夜分,抽解六次,皆溏瀉。二十九日晨,精神少現(xiàn)疲乏,過午即恢復(fù),行動如常,晚食稀粥一碗,且準備翌日親為妙真師送座。入夜安寢,十一月初一日,早起精神甚佳,并討論接座儀式頗詳。因真達老和尚由滬趕至,故送座之事,乃由真老行之。來賓有叩關(guān)問疾者,一一與之周旋。是日略進飲食,入晚就寢。初二日早起,精神體力稍有不適,延王育陽、李卓穎兩居士,及本寺昌明師,合擬一方,服藥后,眠息二三小時。晚來眾為助念,安臥入睡。初三日,早午均見良好,尚能自己行動,至解房大小凈,便后洗手,佛前禮佛。及在室外向日二次,食粥一碗。入晚又進粥碗許,食畢,對真達老和尚云:”凈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yè)往生!“說畢,少須,大便一次,尚不須人扶侍。嗣后精神逐漸疲憊,十時后,脈搏微弱,體溫低降。初四
日上午一時三十分,大師由床上起坐云:”念佛見佛,決定生西。“言訖,即大聲念佛。二時十五分,大師坐床邊呼水洗手畢,起立云:”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fā)愿,要去西方。“說竟,即坐椅上。侍者云:”未坐端正。“大師復(fù)自行立起,端身正坐,口唇微動念佛。三時許,妙真和尚至。大師吩咐云:”你要維持道場,你要弘揚凈土,不要學(xué)大派頭!“自后即不復(fù)語,只唇動念佛而已。延至五時,如入禪定,笑容宛然,在大眾念佛聲中,安祥生西矣。直到現(xiàn)在,矗坐如故,面貌如生。
護關(guān)侍者謹白一九四零年夏歷十一月初四日下午八時記。
〔編者按〕妙真和尚升座之期,詹日兩天,大師均以為遲了,是乃預(yù)知時至,特不明言耳。舍報之前,易榻而椅,整身端坐,從容念佛,泊然而化。大師之上登安養(yǎng),瑞相已昭然矣。
1941年,農(nóng)歷2月15日,大師示寂百日,舉行荼毗,荼毗后三日,檢骨得五色舍利珠百余顆,又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等,共一千余粒。
附:印光大師舍利靈變記
袁德常
印光大師于去年庚辰十一月初四日,預(yù)知時至,身無病苦,面西端坐,念佛而逝。時予亦若有所感召。適于是冬十一月初二日,領(lǐng)同最后一般弟子,朝山皈依。靈巖僧眾,且驚為侍疾而來,何以預(yù)悉?其實戀戀師門,已近十載,恩同父母,年必三五至,至必一二宿,多所攝受,深沾法益。此行遂得親侍左右,執(zhí)手晨夕,訓(xùn)迪殷殷,遺音在耳。不意圣凡頓別,再覲無由,最后一面,言之痛心。今年二月十五日,師尊百日紀念,舉行荼毗,予以無錫凈業(yè)社代表,參加典禮,先二日到山,靈前助念;十四日風(fēng)雪交加,十五日風(fēng)和日暖,十六日又驟變陰雨,一若人天同此悲感,眾生福薄,此后誰來度生者!荼毗時,但見白煙西去,不絕如縷,遍山善信,一路跪拜,悲壯念佛,聲震若雷,此情此景,豈非師尊道德所感?予既參加荼毗典禮,當(dāng)欲親睹舍利。又以十九日,觀音圣誕,社中祝圣,不能不返。十七日早餐后,向方丈和尚告假起行,忽聞人云:靈骨已出,舍利無數(shù),遂往化身窯探視,則見尚有少數(shù)余灰,二三僧人,伏地檢尋。問之,果然。隨即禮拜,跪請舍利。相繼而來者,又有十余人,莫不獲得舍利,滿愿而去。予獨一無所得,同人有以圓正不具之舍利見賜者,感激非常,承以掌心,虔誠念佛,繼續(xù)檢尋,后見一小舍利,光明觸目,亟欲取出,幾乎得而復(fù)失。幸有同人代為檢得,再放掌中,則見掌中已變有兩粒,其他一粒,不知從何而來,并此則已得其三矣。此豈非師尊慈悲愍我愚忱,靈感所賜歟!舍利既得,于愿已足,但見灰中尚遺極小骨屑,竊思此皆師尊精血所成,小大何別,尤當(dāng)珍重。發(fā)愿專檢靈骨,當(dāng)與舍利一并供養(yǎng)社中,永久紀念。午餐后,乘車返錫,抵家時已七時許矣。晚餐后,喚集家人,焚香頂禮,迎請舍利暨師尊靈骨;啟而瞻視,忽見骨中尚有無數(shù)舍利,光耀奪目,亦不知從何而來!此又是師尊憐愍吾錫一般苦惱眾生,特垂靈異,照開昏蒙,令啟正信。此之利益,嘆莫能窮矣!翌日,供奉社中,大眾禮拜參觀,則見五色舍利,大小不等,光明爛燦,有如明珠,莫不悲喜交集,驚為希有之圣瑞。從此吾邑善信,皆可禮拜獲福,增長善根,佛恩師恩,可謂重矣!
一九四一年二月無錫袁德常謹記
- 上一篇:印光法師楹聯(lián)集
- 下一篇:印光法師文鈔往生實例文選目錄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dǎo)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fù)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xùn)》: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dāng)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