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yīng)篇注講證案匯編卷一
太上感應(yīng)篇注講證案匯編卷一
太上。至尊之稱。蓋稱天立教。示人不可玩忽之意。感如種植。應(yīng)如花果。以此二字名篇。謂有感必應(yīng)。亦隨感隨應(yīng)。彰天道好還之理也。語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其感應(yīng)之謂乎。通篇以首四句提綱。已括全篇之義。以下皆發(fā)明此四語。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至先須避之。乃統(tǒng)論神明糾察之密。罪罰之嚴。先啟人敬畏之心。是道則進。至當立三百善。言為善召福之報。茍或非義而動。至殃及子孫。言為惡召禍之報。下又于橫取枉殺二端。特重言之者。見其惡尤甚也。夫心起于善。至兇神已隨之。更推本于起念之初。即為神所鑒。福基禍胎。宜懔懔辯之于最初也。其有曾行惡事。至轉(zhuǎn)禍為福也。示勿因從前之過自棄。果能改過遷善。則轉(zhuǎn)禍為福。實為至易。此太上開示之本旨。所謂禍福無不自己求之。應(yīng)前惟人自召之意。末總結(jié)以語視行三端。為奉行積累之格律。結(jié)句勵以勉行。勉之一字。為改過遷善之要訣。叮嚀之意。深切至矣。
世道不古。人心澆漓。禮教不能勸化。刑罰不能禁止。惟感應(yīng)二字?梢詣悠鋸纳迫褐夹摹H思床晃吠醴。未有不畏鬼神者。王法或可以勢力機巧而脫。鬼神定不以富貴幽隱而遺也。故有序此篇者云。善者聞之益勸。不俟獎賞之加。惡者睹之自危。踰于刑罰之及。可見此篇。不但扶翼圣經(jīng)。亦且補助王化也。
人謂此篇。出自道藏。遂疑與儒相背。此總是未曾精研儒書。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積者。見得善惡不止一事。余者。見得果報不止一途。易傳檃括言之。此書條晰言之。又書經(jīng)所載。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詩詠上帝鑒觀。禮載人事得失。春秋事見在前。報書于后。六經(jīng)所載。精言感應(yīng)之說。何嘗與此不合一理乎。
此篇所載善惡。纖悉畢具。即唾欬歌哭。皆謂有關(guān)天鑒。人讀此等語。皆疑為渺;秀。不可究詰。不知慎小謹微之道。固圣賢所貴也。書曰。細行不矜。大德之累。易曰。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不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不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一部禮記。于人一舉一動。皆有軌度。古人教人慎小謹微。多是如此。
明昆山進士王志堅曰。博覽群書。兼通內(nèi)典。嘗語弟子曰。感應(yīng)篇凡二百九十三言。一篇之中。淺深精粗。先后互見。即如一戒殺也。曰。昆蟲草木。猶不可傷。綦細矣。曰。非禮烹宰。則不禁食肉也。曰。無故翦裁。則不禁衣帛也。又曰。春月燎獵。曰。無故殺龜打蛇。似乎益為之寬其途者。蓋一為學(xué)道之人言。一為流俗之人言也。學(xué)道之士。得其說而精求之?梢猿踩胧。而流俗習(xí)業(yè)之人。亦可以去其太甚。不至漫無堤防。此篇須如此看去。便知其不重復(fù)矣。
持此篇者。須是時時心中默念。字字反入身來。有無是事。漸漸寡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自然動處是善。觸處是善矣。他刻卷首。載持誦儀則。及諸圣號。只是教人攝心為善之意。學(xué)趙閱道焚香告天故事可耳。若不實意奉行。而落諷誦祈福之見。其失遠矣。
此篇專以人心修悖為言。儒教有惠吉逆兇之理。得此倍覺詳明。釋教有因果輪回之說。得此可見梗概。三教一貫。異事同功。信超凡入圣之階。實轉(zhuǎn)禍為福之路也。普勸同人。信受奉行。靈驗事實。開列于后。
南宋峨嵋令王湘。紹興三十一年。發(fā)心誓行此篇數(shù)十事。一日因病悶絕。男女環(huán)泣。湘覺身在半空。聞哭聲細如蜂蠅。少頃有神云。王湘方欲力行感應(yīng)篇。宜速放還。后壽一百二歲。
南宋遂寧府周篪。日誦此篇。又好與人講說。紹興二十一年仲春。暴死。經(jīng)日還魂。謂妻曰。我至陰司。見左右皆鄉(xiāng)里餓死者。殿上一官呼我諭曰。汝本在饑饉籍中。因虔奉感應(yīng)篇。為人講勸。聞而回心行善者甚多。今改注爾祿壽。若再堅固修持。可證大道。不復(fù)來此矣。出遇一吏。戒曰。汝還陽。更宜將此篇廣布。若一方受持。則一方免難。天下受持。則天下豐治。傳授者。受持者。皆功業(yè)不淺。不但脫水火刀兵盜賊疾病之厄。求嗣求壽求祿求仙。皆在此經(jīng)云。
明河間楊守業(yè)。日誦此篇。六十無子。萬歷六年。病死忽生。謂家人曰。至冥見一官。持簿點名。言我無子。因恒誦感應(yīng)篇。當增祿壽。賜一子。明年果生男。養(yǎng)老送終。且登科第。
宋西蜀李昌齡。為光州太守。平反冤獄。甚著聲績。詳注太上感應(yīng)篇。使人因事求理。助宣教化。此經(jīng)大旨。遂得昭明于世。歷官御史中丞。福壽并茂。
宋越國鄭清之。嘗進此篇于理宗。登極后。賜錢刊梓。御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二語于篇首。自是奉行者益眾。清之嘗許作贊。未成。因目眚。力疾作贊。目即愈。后參大政。同知樞密院事。
臺州王竺。有男名凈。四歲病死。哀痛情切。發(fā)心刊刻此篇。欲求亡男再為父子,妻果有孕。因至黃巖進香;兴婆c凈同轎回家。即生子。取名師回。面貌與前無異。骨肉重完。
黃巖縣楊琛。見人刊此篇。自念無力。隨緣助刻第十七號一板。夢神曰。已如君所刻中矣。果中第十七名進士。
南直沈球。因妻項氏有孕多病。發(fā)心刻成小卷。便人持誦。工人捧板到家日。妻產(chǎn)一男。母子俱慶。
杭州汪靜虛。志欲刻板廣施。以薄宦未果。其子源。克承先志。捐產(chǎn)刻成。多方勸募。善士殳 等。印施萬部。源夢父謂曰。汝善成我志。勸善共施。我已生天。汝母亦壽。眾人與汝。名著善籍矣。
簡州王巽。久病死至冥司。見一衙門。金字額曰。東岳府。殿左有一金字碑。乃感應(yīng)篇也。巽讀一遍。歡喜恭敬。即聞神曰。王巽一見真經(jīng)。便生如此敬慕。若能從此奉行。兼持戒殺。自然疾愈身安。不須在此。遂得還魂。重病頓愈。由是奉行不怠。蓋不識字人誦經(jīng)。勝于識字人。以其無雜想也。背誦經(jīng)。勝于看本誦經(jīng)。以其能攝心也。其義只在敬字。王巽可證也。
慈溪秦三。力貧養(yǎng)母。病 久廢。逢一道士曰。汝從我。當治汝。遂敷其足即愈。三白母從之。道士令三閉目。以手挾之。御風(fēng)而行。至海上一山。山人訝曰。此無仙骨。何以至此。道士曰。伊家供養(yǎng)感應(yīng)篇數(shù)世。每為子孫講勸。善根不斷。故收之耳。三思母念切。復(fù)挾歸。已十三日矣。
天彭張道人。誦感應(yīng)篇。募化度日。然止能誦其半。忽臥病至冥。一官問曰。爾誦感應(yīng)篇。何不究熟全篇。而乃止誦其半。宜還人間。更受百日辛苦。出遇吏戒曰。汝以不誦全篇。故至此。今可自悔。并普勸世人。不惟免罪。更且增功。道人既蘇。遍告一方。人果敬信。其地屢有豐年。道人亦病愈。后得道。
錢塘汪元。貧而無子。惟老母在堂。日誦此篇。募金刊施。以祈母壽子嗣。方刊首卷。妻已有孕。后生子。母享高壽。元嘗曰。吾一念之誠。求母壽而即壽。求子嗣而得嗣。感應(yīng)之理。固昭昭矣。
杭州許廷俞。一門虔奉此篇。且書一幅掛堂中。一夕巨盜入劫。若有所驅(qū)逐而遁。許后知其故。奉行益篤。
武林陳碧松。素濟人利物。精刻此篇。流通海宇。會積雨連月。遠行未歸。其妻夜候未寢。忽聞大聲擊門。時巨盜連劫里中。家戶戒嚴。驚謂盜至。急呼家人同竄。甫出戶。高墻忽崩。房屋器物。碎成虀粉。一家竟無恙。
明海門周汝登。侍龍溪先生講席有年。而無所得。后遵行此篇。著為輯略勸世。從善者多。以是功德。一日心地開朗。洞明圣道。為明季大儒。嗟乎。今儒學(xué)圣。釋學(xué)佛。道學(xué)仙。有終身不悟。半途而廢者。因根器既劣。又無功德及人耳。張紫陽曰。若非積行修陰德。動有群魔作障緣。有志于道者。能不猛省。
明錢塘于玉陛。室梁氏。病祟三載。一夕夢法云大士降云端中。光明灼爍。鬼魅俱遁。越日禮云棲大師。梁氏恭睹慈顏。儼如所夢。不覺欣然。沉疴頓愈。師示曰。病從業(yè)生。業(yè)從心生。力行功德?梢匝育g。乃以感應(yīng)篇授陛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實為一篇要旨。淺言之。遏惡揚善。只三家村守分良民。極言之。纖欲凈盡。萬善周圓。天中天。圣中圣。世尊亦復(fù)如是。汝當廣傳以宏法施。陛感悟信受。集有標元八卷勸世。
休寧方時可。自幼多疾。遇一異人曰。汝形貌當貧。且無子無壽。須多種善根。因發(fā)愿刊此篇施勸。后病頓愈。家漸豐。生三子皆貴。以壽終。
明冒起宗。萬歷丙午入學(xué)讀書。稍暇。即虔誦此篇。戊午登鄉(xiāng)榜。是科臨場。因病幾危。及入闈。四肢困倦。目不見卷格。不知何處下筆。出闈后。所作之文。不記一字。及中式后。見原卷。字字端楷。始知闈中。若有神助。己未下第。復(fù)發(fā)愿增注感應(yīng)篇。博引旁考。無不詳盡。書成。即中進士。歷官布政。
清順治甲申十二月。蘇州閶門大火。先期三日。有人持竿量地者。眾問之。詭辭以對。已而焚毀所止之處。適合其量界。始悟為神也。當火焚時。閶門專諸巷。有陳松軒屋。寓新安客者。距火不過咫尺。城上人皆見有神。立其屋上急救。移時左右并毀。此屋獨存。次日始知有新安客。所刻感應(yīng)篇板藏焉。
魯子晉。會稽諸生。虔奉此篇。詳加注釋。家貧鬻飯?zhí)铩?逃×魍āW拥律。官至翰林院檢討。
感應(yīng)之驗。古今所載。不能盡述。今略舉以上諸案。皆確本見聞。信而且顯者。以證感應(yīng)之定理。惟愿收此書者。幸勿泛然。當清凈端坐。屏去浮氣。存一片恭敬虛受心。細細詳覽。深味勉行。莫大良緣。慎毋自失。曷勝焚香叩懇。
迪吉錄曰。一祝起信心。夫迪吉逆兇。圣人已斷言之矣。而世乃指順逆之少爽者。懵然不信。謂為善未必獲報。為惡未必蒙災(zāi)。斷自己福緣。滅他人善根。是心何心哉。見此者。正宜起大信心。一念信。便是一念善根。念念信。便是念念善根。
一囑勤修。夫為善未有二三其念而得報者。以一杯水。救一輿薪。遂謂善不必為。怠玩復(fù)生。不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乎。正當吃緊修持。勇猛不懈。常如天地臨我。鬼神詔我。方不辜負此身。不然。悠悠忽忽。日復(fù)一日。人壽幾何。待我徐徐積累?無常猝至。嗟何及矣。
一重養(yǎng)心。管子云。喜氣迎人。親于兄弟。怒氣迎人。慘于兵戈。南華亦云。兵莫慘于志。而鏌铘為下。由此言之。志氣之間。于物未有所濟。而含和飲醕。固已捷若桴鼓。昔禹稷佐堯舜定天下。水民而致居之。饑民而致飽之。固功德浩大。實被斯民矣。而尼山布衣。一籌未展?昭院问*毷抢习采賾阎。勤懇至死。竟得與南面者。比功絜德。師祀萬世。則心之具萬法也。人但能涵養(yǎng)本原。沖和活潑。不動浮氣。遇親便能孝。遇物便能仁。遇善便能果。遇辱便能忍。有情無情。有事無事。都是一團生意。彌滿虛空界。其福德又烏可思議哉。此為善第一切務(wù)也。
一貴堅永。小善報近。大善報遠。近報福輕。遠報福重。柳蒲之質(zhì)。朝種夕發(fā)。松柏則不然。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后獲千萬年之用。今世信善者非無人。而堅永者不多得。由其略行數(shù)事。間值坎坷。即謬謂天道難知。前修頓廢。皆欲速之心誤之也。故積德而弱者。福之基。履險而貞者。德之辨。古云。樹德如滋。除惡務(wù)盡。每見發(fā)祥之家;蚶凼婪e行;蚨嗄炅ι。余慶之流。非朝伊夕。若小有善果。便希厚福。根源已差。何由集慶。朱天麟曰。有心為感感不靈。有心祈應(yīng)應(yīng)不至。此宜聽之自然。不得妄生揣度。故堅永。尤積德之樞要也。
一重傳流。經(jīng)書所在。即屬善緣。秘而不流。必有天殃。功過格。以善書傳一人者。當十善。傳十人者。當百善。傳大貴人。大豪杰。大力量者。當千善。重刻流傳。廣布無疆者。當萬善。時時稱說。時時提醒。雖至田夫閨婦。牧豎村童。無不變化。善緣無邊。福緣亦無邊也。昔孫真人刊千金方。書成仙去。周篪與人說感應(yīng)篇。脫饑饉籍。公善之德。寧有量哉。
一愿增補發(fā)揮。古今善惡酬報者何限。偶筆記取。安能悉其大全。同懷此意者。或取之載籍。或得之見聞。不妨續(xù)入。更加大筆。挑剔微危。躍人心目。一句贊揚。便是一句護持善根。一念打動。亦是一念消弭罪業(yè)。發(fā)揮愈朗。至理愈顯。助天闡教。為功厚矣。
- 上一篇:勸讀感應(yīng)篇匯編啟
- 下一篇: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guān)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xùn)》: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