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凈土探究(五十一)

  (5)什么是定根?

  甲、四禪與四果不同

  從學習觀照甚深因緣法的生起與滅除,到進入深入的禪觀之中,這個中間必須經(jīng)過四禪定的修學階位。五根中的定根,便是指色界的四種禪定,或稱為四神足。如雜阿含經(jīng)卷二十六說:‘定根者,當知即是四禪。’

  一個修行者,當信根、精進根、念根等的解脫知見準備齊全,具備了脫生死的利根器,便能安穩(wěn)的進入悟道、修定的階段。四禪定的扼要內容,曾在第十一愿中有過說明。色界天的四禪定,本是通于外道所修;但佛弟子與外道修禪的方法與基礎觀念,有看根本的不同,雖然同入色界四禪定,但所入的禪定境界,亦因個人的根器、思想、生理、心理、智慧、福德……等多種因緣不同,而證人的禪定現(xiàn)量,各有深、淺、粗、細的明顯差別。佛為了要區(qū)分佛弟子的根本修因與外道所入四禪定證境不同,而用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來做區(qū)分。佛弟子因個人多劫以來修禪根器不同,獲證初果后不一定要經(jīng)過四禪,四空定的順序過程,才能證果解脫。這在阿含經(jīng)及俱舍論等經(jīng)論中,有詳細說明。天臺智者大師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對于禪定發(fā)相的次第與邪正有明確詳細的辨正,今以其所示配合阿含經(jīng),做為定根的略解。

  乙、初禪粗解

  (甲)跳出五欲六塵是出家修行的目的

  雜阿含卷三十一說:‘若比丘苦行、若形、苦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

  欲界大天雖然尚有淫欲行為,但是比較微薄,與人間的行淫方式不同。如正脈以一偈說明:‘四王仞利欲交抱,夜摩執(zhí)手兜率笑,化樂熟視他暫視,此是人天淫欲行。’

  人間的眾生,因為一直以貪淫等為重,所以形成濁氣業(yè)網(wǎng),共同居住在五欲境界里,跳不出去。出家修行的目的,就是希望藉由種種禪修的磨煉方法,跳出這個五欲六塵所形成的濁氣業(yè)網(wǎng)境界,進入另一層次的精神升華的修養(yǎng)領域。唯有當內在精神生命經(jīng)過洗煉、提升,才能在明亮的心鏡中看到真實的自我,恍然大悟世間的五欲境界,如夢中里,鏡中像,正是自己五欲行為所勾劃、禁錮的范疇。

  (乙)唯有淡薄五欲才能進入對內在生命的覺照中

  出家修行者,覺悟了五欲境界的短暫不實,轉眼成空,而首先在‘財、色、名、食、睡’五種貪欲中下手遠離。離欲的飲,正是指的‘五欲’的飲。唯有淡薄了五欲,才能在禪修中有根本的成就。而當一個修行者,在行、住、坐、臥間,逐漸遠離了五欲外塵濁惡之法,少動多靜,便能漸漸由散動之心轉為定靜之心,進入內在精神生命的覺照中。‘有覺有觀’,正是說的內在精神生命的覺照觀察。

  通常人的感覺與觀察,都是向外塵境界馳流。唯有當內心經(jīng)過禪定的鍛煉后,才能背塵合覺,由外轉內,首先于欲界的定境中看到自己身內的五臟六腑,體內諸蟲,臟穢不凈。至此程度,四念處中的身念處,觀身不凈,才能徹底‘覺’、‘觀’成就。

  (丙)依個人根器不同修禪方式及所現(xiàn)禪境也不同

  佛弟子因個人入禪的基礎不同,因此在初步的定境中所顯發(fā)的境界也不相同。如有人從觀息法門入門修禪,有人從不凈觀入門修禪,有人以慈心觀入門修禪,有人以因緣觀入門修禪,有人以念佛觀入門修禪……。凡此種種,皆因下手入門處不同,再加上個人宿世及今生所修智慧、福德、善根、習氣、觀念、見解、生理、心理……種種狀況不同,而產生千差萬別的禪定發(fā)相。

  經(jīng)中說:‘覺觀多者(雜思亂想多者),教修數(shù)習觀。貪欲多者,教修不凈觀。嗔恚多者,教修慈心觀,以治嗔病。愚癡多者(世智辯聰,分別籌量世出世法,不得正慧,邪心取理之人),教觀因緣。障道多者,教令念佛……。’此乃依個人根器、心病不同,而所教對治調心、入禪的方式,也不相同。今僅以四禪證境的表相次第,來做四禪的說明。

  (丁)初禪發(fā)相

  論上說,‘離生喜樂’的‘喜樂’,乃是從制伏了‘五欲’的貪執(zhí)后,經(jīng)過‘欲界定’,在色界初禪的定境中所產生的法喜禪樂之心。‘有覺有觀’,即是指禪行者在欲界定未到初禪定的中間,會在身心上顯發(fā)動、癢、涼、暖、輕、重、澀、滑、掉、猗、冷、熱、浮、沈、堅、軟十六觸,對此十六種觸動等善法而轉現(xiàn)的定、空、明凈、喜樂、善心、知見明了、無異解脫、境界現(xiàn)前、心調柔軟等覺觀而言。(此十六觸通外道,又因個人的知見、習氣、善根、生理、心理、潛意識狀態(tài)……及所修法門種種不同,顯發(fā)的情況也不相同。此處只是依論上所述,照本宣說而已。)

  如論中說:‘第一、初禪發(fā)相者:行者從未到初禪地中間,證十六觸成就,即是初禪發(fā)相。云何是證?若行者于未到初禪地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內外。或經(jīng)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若定心不壞,守護增長,于此定中,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當動之時,還覺漸漸有身如云如影動發(fā);驈纳习l(fā),或從下發(fā);或從腰發(fā),漸漸遍身。上發(fā)多退,下發(fā)多進。動觸發(fā)時,功德無量。略說十種,善法眷屬與動俱起。其十者何?一、定,二、空,二一、明凈,四、喜樂,五、樂,六、善心生,七、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xiàn)前,十、心調柔軟。如是十法,與動俱生,名動眷屬勝妙功德莊嚴動法……。’

  ‘此事既過,復有余觸,次第而發(fā),故名初禪。余觸發(fā)者,即前所謂十六觸。……,此十六種觸顯發(fā)時,悉有善法功德眷屬,如前動觸中說。行者因未到初禪地,發(fā)如是等種種諸觸功德善法,故名初禪觸發(fā)。也就是說,色界清凈四大,依欲界身中而發(fā)……。’

  (戊)釋初禪‘有覺’、‘有觀’、‘喜’、‘樂’、‘一心’之意

  ‘因此十六觸法于身根而產生,由心識而察覺,所以稱為“有覺”。行者得初禪,未曾所得善法諸功德故,心大驚悟(覺名驚悟)……:但此覺生時,與欲界身根所產生的知覺有異,何以故?因與定等善法一時俱發(fā)……。后細心分別十六觸等所轉現(xiàn)的善法功德,如粗則離,如善則修,所以名為“有觀”。……因細心分別思量,覺知十六觸等微妙珍寶,昔所未逢,所以心喜慶悅……,由于深心慶悅,踴躍無量,故名為“喜”。行者于歡喜已后,其心恬然,受于觸中之樂,樂法娛心,安穩(wěn)恬愉,故名為“樂”。(此即經(jīng)上所說離生“喜樂”二字的解釋)……。經(jīng)久,受樂心息,雖有覺觸等事,而心不緣,既無分散,定住寂靜故,故名為“一心”’。

  (己)利根器的佛弟子不著初禪證境頓了生死

  這即是初禪發(fā)相的略解。雜阿含卷三十一又說:‘若比丘得初禪時,彼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于彼色受想行識法,作無常、苦、空、非我思惟……,如是寂靜,如是勝妙,所謂舍離余愛,愛盡、無欲,便能滅盡煩惱,直證涅槃解脫。’

  也就是論上所說的‘有人得初禪時,即于此定中所呈現(xiàn)的空、明凈、喜悅、樂、善心、知見明了、無累解脫、心調柔軟的境界現(xiàn)前中,頓斷見、思二惑,顯發(fā)見、思無漏法,達到涅槃境界。達亦有二種:一者任運自達,二者修觀乃達。’

  由此可知,利根器的佛弟子(如凈土天人),在悟道、證初禪時,(悟道者不一定證初禪,證初禪者也不一定是悟道者),可因其慧根的覺照功深,不著初禪證境,直觀色界的色受想行識五蘊之法皆空,頓斷無始煩惱,證得涅槃解脫,不一定要經(jīng)過二禪、三禪……的過程,方可證果(此乃前生已修,乃能頓超)。

  (庚)利根佛弟子證初禪后或以五種方式進修證入涅槃

  雜阿含又說:‘有的佛弟子,在證初禪發(fā)相時,因智慧觀照力不夠,不得頓超解脫?衫^續(xù)以欲法、念法、樂法智慧觀照性空之力,取中般涅槃(在今生禪修生命終了的中陰身中,慧根觀照得力,頓超生死)。若不如是,或生般涅槃(在上升色界天上現(xiàn)生中,用功不久,即證涅槃。)若不如是,或有行般涅槃(在色界天上,經(jīng)久用功,才證涅槃。)若不如是,或無行般涅樂(在上升色界天上的當下,即因宿根顯發(fā),頓證涅槃。)若不如是,或上流般涅樂(生到色界天上后,再轉生其他天界進修,獲證涅槃。)

  (辛)鈍根佛弟子證初禪后繼續(xù)上升其他天上進修

  經(jīng)上又說:‘佛弟子證入初禪后,若不能以前述五種方式輾轉修行,證入涅槃。只能以此欲法、念法、樂法的功德力量,上升色界初禪大梵天中,或上升初禪梵輔天中,或上升初禪其他梵身天中……。’

  由此可知,若是佛弟子在悟道、獲證初禪時,不能以慧根觀照力,直取涅槃;又不能繼續(xù)以念法、觀法定慧觀照之力,用其他五種方式輾轉證入涅槃,那便會依其定慧功夫深淺,依次上升初禪天的三層天,即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三天,受其禪樂果報,繼續(xù)循次漸進的長期進修……。

  丙、二禪略解

  (甲)二禪發(fā)相

  因初禪覺觀二法,障礙二禪內凈之心生起,所以修道者欲入二禪,必須加功用行,深心厭離初禪覺觀動心(息有覺有觀)。在修行者超離初禪,二禪末生之時,于其中間,也有定法生起,倘若行者心不憂悔、退縮,一心加功用行,使定法經(jīng)久不失不退,專心不止。于后,其心便豁然明凈,皎潔定心,與喜俱發(fā)……。于二禪中,也有內凈十種功德眷屬俱發(fā)之義,即:一、定,二、空,三、明凈,四、喜悅,五、樂、六、善心生,七、知見開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xiàn)前,十、心調柔軟,具如初禪發(fā)相。但因初禪從覺觀生喜樂,與身識相應:二禪所生喜樂,乃是滅初禪有覺有觀,從內心寂凈定中而生。故雜阿含經(jīng)上說:‘二禪證境,息有覺有觀,內凈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乙)利根器的佛弟子不著二禪證境頓了生死

  雜阿含卷三十一又說:‘若比丘得二禪時,彼不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憶念,而于色受想行識法思惟,如痞、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于此等法,必生厭離,怖畏防護……,舍離一切有余,愛盡、無欲,便能滅盡煩惱,直證涅槃解脫。’

  一類佛弟子雖然在初禪證境,未能頓證涅槃,但是在進入二禪修持中,仍可運用其慧根的覺照功力,不著二禪:定、空、明凈、喜樂……等十種功德發(fā)相,直觀二禪的色受想行識之法空無自性,頓斷煩惱,得證阿羅漢果位。

  (丙)鈍根佛弟子證二禪后繼續(xù)生到其他天上進修

  卷三十一又說:‘若證二禪發(fā)相,又因智慧觀照力不足,不得了脫生死,可繼續(xù)以欲法、念法、樂法智慧覺照性空之力,取中般涅樂(如前說)。若不爾者,取生般涅槃。若不爾者,取有行般涅樂。若不爾者,取無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取上流般涅槃。若不爾者,彼以欲法、念法、樂法之力,生自性光音天。若不爾者,生無量光天。若不爾者,生少光天。’

  也就是說,如果佛弟子在證入二禪時,不能即時以慧根觀照力,直證涅槃,又不能繼續(xù)以念法、觀法定慧等持之力,用其他五種方式輾轉修行,證人涅槃。那便會依其定慧功力深淺,依次上升二禪三層天,即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受其禪定果報,繼續(xù)進修。

  丁、三禪略解

  (甲)三禪發(fā)相

  卷三十一又說:‘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離貪喜舍住,正念正智,覺身樂,圣人能說能舍、念、樂住,第三禪具足住。’

  二禪定境,雖從內心寂凈而顯發(fā),但是大喜之心勇猛啟動,定不牢固,只會誑誘行者的心念,貪看其勇動之喜,誤認為二禪即是安穩(wěn)涅槃之處。行者若是以智慧觀心,便知有喜動之心,則尚在生死動轉之中,故應不受二禪勇動之喜,繼續(xù)加功用行(離貪喜、舍住)。如能一心修習,用功不止,則其心湛然安靜。當舍離二禪定境,三禪樂定末發(fā)的中間,雖不加功用行,其心自然澄靜,此即獲得三禪未到地的定法。而后,其心泯然寂靜,不依內外,證入三禪定境。當契入三禪時,無二禪動勇之喜心,但有綿綿之禪樂,從內心而發(fā)。于樂發(fā)時,亦有功德眷屬:勝定、空寂、明凈、喜樂、善心、知見明了、無累解脫、境界現(xiàn)前,心調柔軟等十法,具如初禪、二禪發(fā)相。

  在三禪樂定初生時,尚未周遍全身,于此中間,如果貪看剛剛生起的禪樂,樂定便不會增長起來,通至全身。佛弟子因為有性空智慧做基礎,所以不會貪染此綿綿美妙的樂定。如果外道行者證入三禪,則大多以身見為重,貪著三禪綿綿之樂,其心迷醉于此,不能進步,誤以為得道。所以阿含經(jīng)上說,佛弟子至此三禪樂定初生之時,應當川三種法,促使正念、正智生起來,以此念、慧因緣覺照、調適樂定,如此樂法必定增長遍身。(即經(jīng)上所說正念、正智,覺身樂,圣人能舍、念、樂住。)

  當樂定遍滿全身時,身上的所有毛孔,都感到欣悅快樂……。在這個時候,心識不對外塵五境,唯有樂法從意識而生,內外充滿,恬愉快樂。

  (乙)利根器的佛弟子證三禪后了脫生死的情形

  卷三十一又說:‘如果是利根比丘,得證三禪時,便能以念慧觀照力,思惟三禪樂法,無常、苦、空、無我,則可當下滅盡煩惱,頓證阿羅漢果。如果智慧觀照力不足,也可以如前述初禪、二禪修行者一樣的以念法、樂法的因緣輾轉進修,或者在這期生命終了進入中陰身期間,即運用慧根觀照力,頓斷三界煩惱,直取涅槃;蛘咴谶@期生命終了,上升色界三禪天上的當生中,用功不久,頓證涅槃。或者在死后上升色界三禪天上,經(jīng)久用功后,才證涅槃。或者在上升色界天上的當下,即因宿根顯發(fā),頓證涅槃;蛘咴谏仙缣焐虾,再輾轉生到其他天界進修,證入涅槃……。’

  (丙)鈍根佛弟子證三禪后繼續(xù)上升其他天上進修

  倘若佛弟子在證三禪時,貪看三禪樂定,又不能以智慧觀照力用前述五種方式證得涅槃,就只有依其所修定慧功力的深淺,依次上升三禪天的少凈天、無量凈天、偏凈天等三天,受其禪樂果報,繼續(xù)進修。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