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養(yǎng)佛教用語,指以珍寶、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燃燈、眾華、眾香、幡蓋等供給如來和善知識。于佛誠敬供養(yǎng)之人有福報,若能無所希望以財寶衣服眾花香等供養(yǎng)于佛則有功德。
情愛 情愛,是指親情、友情、愛情。父母對兒女的情是最純粹的,就是只有付出沒有想要回收。愛情就比較復雜,真正的愛情是付出,但是很少有這樣子的愛情,多半的愛情是占有是控制,因為人不希望自己所擁有的被人家分享。友情之間是道義的關系,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是
佛祖佛祖(佛教解釋) 釋迦牟尼(Sakyamuni)。佛教創(chuàng)始人。本名 ,意為義成就者(舊譯義成),姓喬達摩。因父為,成道后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圣人。其他稱號有(覺者)、世尊、釋尊等。早年 時代背
發(fā)心發(fā)心 發(fā)心,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輕則懈怠廢弛,重則道心全退,大乘學人不能片刻離開菩提心。道者不可須臾離也,修道與求學一樣,不進則退。佛說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事,魔所攝持,故無菩提心而修善事即是魔。魔
無常 無常,梵語(anitya)的意譯,佛教真理之一,是指世間萬物不是常恒不變、永恒存在、永遠不變的,一切都在變化。謂器世間山河大地及一切有為之法,遷流無暫停,終將變異,皆悉無常。即世界上山河大地、萬事萬物,包括人的內(nèi)心活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無不是以變化
三界三界(佛教解釋) 三界(梵語:trayo dhātava? ,巴利語:tisso dhātuyo)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zhuǎn),依其境界所三個層次;又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 因
超度超度(佛教解釋) 超度,指凌駕、超越;佛教或道教指藉由誦經(jīng)或作法事,幫助死者脫離三惡道的苦難。見元 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你做什么好事?超度誰?基本解釋 (1) [expiate the sins of the d
我執(zhí) 我執(zhí),也就是執(zhí)著自我,即以自我為中心,一切以我為前提,對任何事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佛教中指對一切有形和無形事物的執(zhí)著,指人類執(zhí)著于自我的缺點。包括自大,自滿,自卑,貪婪……,放不下自己,心中梗著非常大、非常粗、非常重的「我」,執(zhí)著自己
靜坐靜坐(佛教解釋) 靜坐可以澄清思慮,增進健康,是修養(yǎng)身心的一種重要方法。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免不了有種種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為身和心兩方面,除身上所發(fā)生的疾病以外,凡一切貪欲、憤怒、憂怖、驕
佛法佛法,便是佛陀所說的教法,即是佛陀用來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及解釋這個修行方法的原理,包括各種教義及教義所表達之佛教真理。佛法,是讓人們認識思想、擺脫思想束縛、進行自由創(chuàng)造的教學觀照體系。
出家出家,是指離開親人、家庭、事業(yè)這樣的世俗世界,到道觀里做道士,或到寺院里做僧尼(也就是俗說的尼姑,和尚)。 一般出家后的人除了每天得吃齋念佛,同時要戒掉七情六欲(也就是不能娶妻生子)。
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是指菩薩修行的六種行持,是佛教的大乘菩薩道,是六種度脫煩惱、抵達無上菩提的方法。菩薩之大行,謂之波羅蜜,有六種,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對治貪心、忍辱對治嗔心,智慧解除愚癡。持戒、精進、禪定,則是息滅貪嗔癡的輔助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