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義法師答:佛教講慈悲戒殺,植物也有生命,何以不戒?

  知義法師

  心佛眾生,本無差別,迷之為三,悟之則一;即一即三,非三非一。

  客:既無差別,何須修證。

  僧:修乃修其未斷之惑,證即證其已悟之真。佛教戒殺,源于同體大悲。佛與眾生,相雖有殊,體則不異,F(xiàn)以我們的身體來解釋同體。所謂‘我’,是由五官四肢……組合而成,若以五官四肢等物喻為眾生,則我即等于佛,無論任何人,絕不無故的傷害自己身體任何一部分。大家倘能作如是觀,保證不會造殺業(yè)了。

  三國時候的魏文帝要殺他的弟弟,命他七步成詩,否則,即殺之。他弟弟說:‘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因此使他的皇帝哥哥,悟及同體之理,得免于死。如明此義,就知道佛教戒殺的道理了。

  至于植物也有生命,佛并不是不知道,否則,怎會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但是為了教化的方便,不得不把宇宙萬有分為有情和無情兩類。動物因有運行和情識的功能,故稱有情,植物則否,乃稱無情。這是依萬有的現(xiàn)象作權巧的劃分,但體性無二無別。請看易經(jīng)系辭說:‘在天成象(體),在地成形(相),剛柔相推(因緣和合),而生變化(萬有)。’這也是說明從體起用的道理。

  客:這樣說,殺害有情眾生固然不對,但砍伐草木也不合理,素食葷食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僧:關尹子說:‘天地萬物,無一物是吾之物,物非我物,不得不應(用),我非我我,不得不養(yǎng)。’儒說:‘食色性也。’由此可見,眾生的色身,需要飲食物質才能生存,是自然的。以人來說,肉食固然可以充饑,但吃葉菜也不會餓死,論營養(yǎng)還比肉類好。要吃肉是人為的。不戒砍伐草木,是‘賢賢易色’的辦法,既不影響人們生命的安全,又能維護畜類生存的權益,達到修行的目的。

  你讀過孟子沒?齊宣王不是說:‘何可廢也(不吃),以羊易之(素食)。’教人素食雖然與羊易之目的不同,但理卻很相似。同時我們只要能依教修行,等到有了定功以后,食量就會逐漸減少,或者完全不吃,也不致于餓死。到那時是以法喜禪悅為食,好像停止不用的汽車,不必加油了。

  客:我相信有情眾生,依教修行,必能成佛,無情眾生有無佛性?能成佛否?

  僧:以前我不信無情有佛性之說,后來才深信不疑。如果無情沒有佛性,生公說法頑石怎會點頭?以前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弟子們思佛心切,就用栴檀雕了一尊佛像,以資景仰,后來佛回來的時候,像亦出迎,佛即為像授記,這就證明無情不僅有佛性,而且也能成佛。關于草木成佛,天臺宗已有詳細說明,密宗亦有非情成佛之說。論理,宇宙萬有,都有佛性,論事,情與無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怎奈個中的道理太微妙,一般人難以體會,但愿努力如法修行,時間久了,相信比我了解的更具體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