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錄
十卷。唐·梓州慧義寺沙門神清撰,北宋·慧寶注。又稱《北山語錄》、《參玄語錄》、《北山參玄語錄》。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二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九冊。作者神清所住慧義寺位于長平山之北,故稱“北山”;又本書博綜儒釋道三教玄旨,故稱“參玄”。
依《宋高僧傳》卷六《神清傳》載,釋神清,俗姓章,綿州昌明人。年十三,受學(xué)于綿州開元寺辯智法師。當(dāng)時敕令嚴(yán)峻,出家者限念經(jīng)千紙,方許落發(fā)。清即誦《法華》、《維摩》、《楞伽》、《佛頂》等經(jīng)。年十七,即講《法華經(jīng)》。元和年中,示寂于慧義寺。師平昔好為著述,三教俱曉。前后撰《法華玄箋》十卷、《北山參玄語錄》十卷等書,凡百余卷。其中,《北山錄》博該三教,最為后世僧俗所愛讀。
本書系作者站在佛徒立場所寫的論文集,計分十六篇。始于“天地始”,迄于“外信”。所論涉及佛教之世界觀、釋迦之生平、佛教三藏之大略,以及佛教與外學(xué)外教之關(guān)系等。其中較具史料價值者,略如下列
(1)卷三《合霸王》篇,除歷敘佛教與印度阿懶世、阿育王等之關(guān)系外,并論及魏晉南北朝佛教與帝王之關(guān)系。
(2)卷四《宗師議》,論述佛教義學(xué)與禪法之各傳承系統(tǒng)。
(3)卷六《譏異說》,以義學(xué)沙門立場明白指斥南宗禪之后學(xué)。謂彼等忽視戒律,誤傳宗祖?zhèn)鞒邢到y(tǒng)。作者并且對宗門祖師“以心印心”之事,頗不以為然。其文云“其傳法賢圣,間以聲聞,如迦葉等。雖則回心,尚為小智,豈能傳佛心印乎?(中略)然今諸門皆禪,而惡乎知佛,禪獨乃一家耶?”對于神清這種看法,契嵩在《傳法正宗記》卷二曾對其譏斥禪者之論加以反駁。
(4)卷八《住持行》一文內(nèi),曾述及自姚秦迄唐代之僧官設(shè)置大略。
又,本書傳本極少。《大正藏》所收者,為民國十年影印出版的宋刊殘本。母本于民國初年始告發(fā)現(xiàn)。
◎附: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卷五(摘錄)1921年景印宋刻本。《唐書》《藝文志》作《參元語錄》,《宋志》作《北山參元語錄》,焦告《國史經(jīng)籍志》《參元語錄》與《北山語錄》重出,《季滄葦書目》作《宋遼北山錄》,則因卷首有沈遼序而誤也。
神清,《宋僧傳》六有傳,梓州慧義寺沙門,元和中卒。傳稱其“好為著述,(中略)都計百余軸,并行于代。就中語錄,博該三教,最為南北鴻儒名僧高士之所披玩焉。寺居嘀城之北,長平山陰,故云北山;統(tǒng)三教玄旨,實而為錄,故云參玄”云。以是知唐、宋志所著錄者即此書也。
是書為理論體,頗似周秦諸子。以三字或二字為題,如《天地始》、《圣人生》、《異學(xué)》、《外信》等,凡十六篇。會萃孔、老、莊、列、荀、楊、班、馬之言,而折衷以釋氏。書甚古雅,惟因其中有關(guān)涉禪宗世系之說,頗為禪者所攻擊。契嵩《鐔津集》有《評北山清公書》,即指此。
此書未經(jīng)入藏,傳本甚少。民國初年,發(fā)見兩殘本一存一至三、七至十卷,為項氏天籟閣入藏,西蜀草玄亭沙門慧寶注,前有錢唐沈遼序,后有殿中丞致仕丘浚后序,皆熙寧元年(1068)撰。一存一至六卷,為華亭朱氏文石山房舊藏,附《注解隨函》二卷,儀封縣平城村比丘德圭撰。同人乃聚貲合兩本影印行世,其原本后歸南海潘氏寶禮堂。
慧寶注,卷三末有開寶六年事,卷十有宋太宗登極時事,則北宋初人。德圭注頗糾寶注之失,第四篇引《傳燈錄》,第七篇引《僧史略》,則又在贊寧《僧史》、《景德傳燈》之后矣。書有差誤,注輒為糾正,而不改原文;注有差誤,《注解隨函》亦正之,而原文不動,最為合法。惟《隨函》卷末有刻主題名一葉,稱“宣授講主心印,廣福大師全吉祥,謹(jǐn)施長財,陸續(xù)重刊”云云。字體圓柔,不似本書之方勁,乃知為元初重刻宋本。茍無此葉,則全書均可充宋本矣。僧稱吉祥,惟元有之,詳《十駕齋養(yǎng)新錄》九。
神清為義學(xué)僧徒,博極群書,對禪宗時致不滿,卷六《譏異說》篇尤甚,謂“付法傳止有二十四人,其師子后舍那婆斯等四人,并余家之曲說也,又第二十九名達么多羅,非菩提達磨也。”以是頗為禪者所詬病。
明教嵩撰《傳法正宗論》四篇,即為對神清而發(fā),《正宗記》卷二末,《評北山清公書》云“唐高僧神清,不喜禪者,自尊其宗,乃著書而抑之。(中略)固哉清也,徒肆己所愛惡,而不知大屈先圣,(中略)雖能編連萬世事,亦何益乎!書曰“記誦之學(xué),不足為人師”,清之謂歟也。”嵩雖掊擊清書,然與嵩并世之臺宗僧徒,亦對嵩書還擊,勝負(fù)未分也。清攻擊禪者,謂師子后舍那婆斯等四人,并余家曲說,未明指何書,慧寶注以為指《寶林傳》,德圭注又謂舍那婆斯名誤,應(yīng)云婆舍斯多。此皆知有《寶林傳》,而不知《寶林傳》之外,尚有諸書,如《歷代法寶記》之屬也。作舍那婆斯者,乃諸書根據(jù)《達摩多羅禪經(jīng)》及《出三藏記》薩婆多部目錄而來,非誤也!秾毩謧鳌芬赃_磨為二十八代,今清書謂達磨多羅為二十九代,是《歷代法寶記》之說,非《寶林傳》之說也。慧寶以甲作乙,德圭又以不誤為誤,非敦煌發(fā)見《歷代法寶記》,趙城發(fā)見《寶林傳》,吾人又何從而正之,則新史料之發(fā)見,不可不刻刻留心也。[佛百]
- 上一篇:大覺禪師語錄
- 下一篇:洪山俞昭允汾禪師語錄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yán)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