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公案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一、放下

  兩位禪者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走到一處淺灘時,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里躑躅不前。由于她穿著絲綢的羅裾,使她無法跨步走過淺灘。

  “來吧!小姑娘,我背你過去。”師兄說罷,把少女背了起來。

  過了淺灘,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師弟繼續(xù)前進(jìn)。師弟跟在師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悅,但他默不作聲。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對師兄說:“我們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親近女色,你今天為什么要背那個女人過河呢?”

  “呀!你說的是那個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現(xiàn)在還掛在心上?”

二、還要我放下什么

  唐代,嚴(yán)陽尊者問趙州禪師:“一物不將來時如何?”

  大意是:在禪修的道路上,我拋棄了一切,下一步怎么做?

  趙州禪師答:“放下吧。”

  嚴(yán)陽尊者說,已經(jīng)兩手空空,還要我“放下”什么?

  趙州禪師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來!”

  嚴(yán)陽尊者聽到這里,忽然有所領(lǐng)悟。

三、洗缽去

  唐代時,有參學(xué)禪法的僧人不遠(yuǎn)千里,來到河北趙州觀音院(今柏林禪寺)。早飯后,他來到趙州禪師身前,向他請教,“禪師,我剛剛開始寺院生活,請您指導(dǎo)我什么是禪?”

  趙州問:“你吃粥了嗎?”

  僧人答:“吃粥了。”

  趙州說:“那就洗缽去吧!”

  在趙州禪師話語之中,這位僧人有所省悟。

  趙州的“洗缽去”,指示參禪者要用心體會禪法的奧妙處,必須不離日常生活。這些日常的喝茶吃飯,與禪宗的精神沒有絲毫的背離。

四、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獨(dú)坐參禪,默然不語。師父看出其中玄機(jī),微笑著領(lǐng)他走出寺門。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間彌漫著清新的空氣,半綠的草芽,斜飛的小鳥,動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偷窺師父,師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納悶,不知師父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過了一個下午,師父起身,沒說一句話,打個手勢,他把一休領(lǐng)回寺內(nèi)。

  剛?cè)胨麻T,師父突然跨前一步,輕掩兩扇木門,把一休關(guān)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師父的旨意,獨(dú)坐門外,思悟師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來,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岡,樹林、小溪、連鳥語水聲也不再明晰。

  這時,師父在寺內(nèi)朗聲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開寺門,走了進(jìn)去。

  師父問:“外面怎么樣?”

  “全黑了。”

  “還有什么嗎?”

  “什么也沒有了。”

  “不”,師父說:“外面,清風(fēng)、綠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領(lǐng)悟了師父的苦心。

五、磨磚作鏡

  道一十二歲時到南岳衡山,拜懷讓禪師為師,出家當(dāng)了和尚。

  一天,懷讓禪師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參禪,于是便見機(jī)施教,問:“你整天在這里坐禪,圖個什么?”

  道一說:“我想成佛。”

  懷讓禪師拿起一塊磚,在道一附近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道一被這種噪音吵得不能入靜,就問:“師父,您磨磚作什么呀?”

  懷讓禪師:“我磨磚作鏡子啊。”

  道一:“磨磚怎么能作鏡子呢?”

  懷讓禪師:“磨磚不能作鏡子,那么坐禪又怎么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么樣才能成佛呢?”

  懷讓禪師:“這道理就好比有人駕車,如果車子不走了,你是打車呢?還是打牛!”

  道一沉默,沒有回答。

  懷讓禪師又說:“你是學(xué)坐禪,還是學(xué)坐佛?如果學(xué)坐禪,禪并不在于坐臥。如果是學(xué)坐佛,佛并沒有一定的形狀。對于變化不定的事物不應(yīng)該有所取舍,你如果學(xué)坐佛,就是扼殺了佛,如果你執(zhí)著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聽了懷讓禪師的教誨,如飲醍醐,通身舒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