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垢不凈
《心經(jīng)》:“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把黃金丟到污泥中,不減它的澄黃本色,我們的本性也是如此。
宋神宗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舒亶斷章摘取蘇軾詩語,大興文字獄,舉發(fā)東坡四大罪狀,抨擊他譏切時政:“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山村〉),諷刺朝廷禁鹽峻急,以致偏遠(yuǎn)地區(qū)人民無鹽可食;“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qiáng)半在城中”(〈山村〉),譏嘲新法青苗、助役的施行不當(dāng),貧民無法受到妥善賑濟(jì);“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終無術(shù)”,不能修明法制;“東海若知明主意,應(yīng)教斥鹵變桑田”(〈看潮〉),詆訕當(dāng)朝不知興辦水利,體恤民瘼。蘇軾因此被捕入獄百余日,史稱“烏臺詩案”。后貶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tuán)練副使本州安置,是個定員以外,不得簽署公文的散官,并且不可擅離黃州,形同今日的軟禁。東坡有詩:“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他因為詩文而名滿天下,卻也因為詩文而獲罪招禍,雖然明知“人生識字憂患始”,但是謫居黃州時期的創(chuàng)作,詩風(fēng)嫻熟,漸入化境,〈定風(fēng)波〉、〈念奴嬌〉、〈前赤壁賦〉等名篇,都作于此時。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后讀釋氏書,深悟?qū)嵪?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從黃州直至后來嶺海時期,隨緣曠達(dá)的佛學(xué)思想,始終是蘇軾擺落苦難,安頓生命的良方。
元豐七年,東坡離黃州,到泗州,浴于雍熙塔下,作〈如夢令〉二首:“水垢何曾相受。細(xì)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自凈方能凈彼。我自汗流呀氣。寄語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戲。但洗但洗。俯為人間一切。”身垢容易洗滌,心垢難凈化,其實垢凈與否,實為主觀價值判斷,心垢若除,身垢自然蠲除,所謂“眾生心垢凈,菩提月現(xiàn)前”。譬如浮云蔽日、明鏡蒙塵,未曾減損絲毫光芒;撥云日現(xiàn)、拂拭塵埃,也未曾增加任何澄澈,只不過顯現(xiàn)原來自性清明!缎慕(jīng)》:“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把黃金丟到污泥中,不減它的澄黃本色,我們的本性也是如此!六祖壇經(jīng)》:“一具臭皮囊,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如何做功課。”身如臭皮囊,是大塊假借我們以呼吸活動,不必執(zhí)著,不必刻意,不妨心懷喜悅,學(xué)習(xí)佛家游戲三昧態(tài)度,各盡本分,揩背人輕手揮肘,澡浴人輕松但洗,相互享受,成就因緣,自度度人,相應(yīng)平等。人間的一切榮辱,何嘗不可作如是觀?不即不離,若即若離,既能入其中,又能出其外。東坡這二首詞,詼諧中含意境,淺白中富深意,嚴(yán)肅中帶關(guān)懷。后來從嶺外北歸時,作〈次韻江晦叔〉詩以自況:“浮云時事改,孤月此心明”,表明政治的構(gòu)陷打擊,無礙自己光風(fēng)霽月般的生命,頗有寒山“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的禪境。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他:“有如參禪悟道之人,吐露胸襟,無一毫窒礙也。”實為中綮之言。
(依空法師)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jì)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yán)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