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學問僧”圣嚴 禪法播西方 

  圣嚴“學問僧”形象深植人心,被文化界喻為穩(wěn)定臺灣人心的力量。(資料圖片)

  :

  虛空有盡,我愿無窮盡!

  今生做不完的事,

  愿在未來的無量生中繼續(xù)推動;

  個人無法完成的事,

  勸請大家共同推動。

  ──法鼓山·圣嚴法師(二○○五)

  二○○五年底,花了十六年心血擘建的法鼓山終于開山前,圣嚴法師一度傳出病重。但開山大典中,法師在寒風細雨中出現(xiàn)了,法衣飄飄,合掌微笑。原就瘦弱的身子在寬大法袍中,更顯弱不禁風。他走上主禮臺,以“大悲心起”的弘誓與四方信眾立約。

  當日的簡介小冊最前頁,印下法師這段話,似乎他早知今世的人間旅程將達終點。

  承繼漢傳佛教禪宗臨濟、曹洞二法脈的圣嚴法師,擁有日本立正大學博士學位,致力“人間佛教”,以“心靈環(huán)保”為核心理念,號召追隨者“提升人的質量、建設人間凈土”。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單德興形容他是“集宗教家、教育家、社會運動者、學者、作者等角色于一身”,長期致力佛教的人間化、現(xiàn)代化、學術化與國際化。

  為法師立傳的作家施叔青,也曾在攝氏零下二十度的低溫中,目睹圣嚴法師在紐約郊區(qū)象岡道場主持“話頭禪七”的景況。他讓抽象的“禪”以簡單心法在西方知識分子圈中扎根。

  在日漸市俗化、講求神通靈異的臺灣佛教界中,法鼓山的簡樸家風顯得安靜內省,不出風頭;當教界好以供養(yǎng)搜集古物、圣物自重之際,圣嚴法師卻寧將獲贈的大陸古佛寺佛頭奉還原寺。以四方供養(yǎng)投入僧伽教育,創(chuàng)辦臺灣第一所獲教育部核可的佛學院。圣嚴法師一介“文化僧、學問僧”的身影更顯高潔。

  他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曾獲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他全世界弘法,馬不停蹄,是多次世界宗教會議的佛教代表。為了以現(xiàn)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仍一字一字著書寫作。他所創(chuàng)辦的“中華佛學研究所”,被公認是水平極高的佛學機構,讓看似鼎盛的佛教有思想的根。

  圣嚴法師最為臺灣民眾熟知的身影,是九二一大震之后,一幀他悲憫俯首合十祈禱的身影,“臺灣,加油!”他一句“所有的死難者都是大菩薩”,給人心帶來極大的安慰。

  在社會景氣與人心低迷時刻,已罹病的圣嚴法師仍關心眾生,巨幅“你可以不必自殺”的公益廣告,又挽救了許多絕望的靈魂。

  出身江蘇貧農之家的圣嚴法師曾自述此生:“我的生命是用來報三寶恩的,只要還有一個地方為了佛法非要我去不可,無論如何我都一定前往。”

  【2009/02/04 聯(lián)合報】

  圣嚴一生弘揚佛法 建設人間凈土

  法鼓山圣嚴法師今天圓寂,享壽80歲;他出生于農家,一生為弘揚佛法不遺余力,并創(chuàng)建法鼓山,希望提升人的質量,建設人間凈土。

  圣嚴法師1930年誕生于江蘇;1943年在江蘇南通廣教寺出家;1959年,結束軍旅生涯,于東初老人座下再度出家;1961年,于高雄美濃朝元寺禁足,閉關6年,解行并進,深入經藏;1969年,留學日本東京立正大學,6年后取得文學博士學位。

  1985年在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創(chuàng)辦“中華佛學研究所”。1989年,創(chuàng)建法鼓山,以“提升人的質量,建設人間凈土”為理念。

  1998年,圣嚴獲天下雜志遴選為400年來對臺灣最具影響力的50位人士之一。

  2001年,主持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創(chuàng)校暨開學典禮,應邀于臺北舉行的“世界宗教合作會議”發(fā)表演說。2002年,以佛教領袖身分出席紐約“世界經濟論壇”,出席泰國曼谷舉行的“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

  2003年,他推動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與北京大學合作設置“法鼓人文講座”,應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之邀,出席于日本京都舉行的“世界青年和平高峰會”第一次籌備會議,并榮獲第二屆總統(tǒng)文化獎菩提獎。

  2005年,創(chuàng)設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qū)落成開山。2006年,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qū)大殿舉行“第二任方丈接位大典”,將方丈職位交付果東法師。

  2007年,創(chuàng)辦臺灣第一所獲教育部核可設立的法鼓佛教研修學院,提出“心六倫──新時代.心倫理運動”。

  圣嚴個人在1990年獲得好人好事代表,1992年獲臺北市榮譽市民獎,1993年獲第六屆“吳尊賢愛心獎”,1995年,“推動社會教育有功個人獎”,1996年獲第一屆“中國杰人獎”,1999年獲第一屆“國家公益獎”,2000年獲“行政院文化獎章”,2002年獲壹等“內政獎章”,2003年獲第二屆“總統(tǒng)文化獎菩提獎”,2004年則獲“斐德烈二世和平獎”(Federico II forPeace)。

  【2009/02/04 中央社】

  圣嚴生平》吃樹根的男孩 小四學歷拿博士

  金融海嘯之下,人心空前彷徨,惡疾纏身的圣嚴法師在今年初仍吁大眾:“只要心安,生活就有平安”,親手寫下“心安平安”四字,成了法師最后手書。

  在開示中,圣嚴以自己經驗說,幼時家貧,他餓到吃樹根,還是挺過來了。即使是弟子無數(shù)、創(chuàng)建法鼓大學、各地有道場的高僧,圣嚴法師一生是從挫折、困頓之中走過來的。

  圣嚴法師俗家姓張,1930年出生于江蘇貧困農家。他自幼體弱,六歲才能出門走動,十一歲才入小學。即使身體虛弱,也得跟著父親走幾哩路去作小工;除草、踩水車、割稻、拾棉花。在舊時農家,窮人家的兒子得送到別人家“招女婿”。但母親舍不得,怨嘆這聰明的幼子“錯生了人家”,培養(yǎng)不起也養(yǎng)不起,只有去“做和尚”了。老和尚在佛前請示了男孩的八字,佛祖同意,小男孩就這樣出家了。

  因為戰(zhàn)亂,小和尚只得加入軍隊來到臺灣,當了十年兵,才再度出家。近四十歲獲東初和尚贊助到日本留學,原本學歷只到小學四年級的圣嚴,終以明朝佛教史論文獲博士學位。但他回到臺灣,卻沒有道場、教職接納他。他在信徒邀請下,因緣際會在美國當起禪師。

  六十歲前挫折連連,圣嚴法師說,他由此學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這“四它”也轉而成為許多人面對困境“山不轉、路不轉”時的“心轉”法門。

  圣嚴法師曾說,創(chuàng)建法鼓山充滿挫折,有人勸他“都已是六十歲的衰病老人了”,料定他會“為了張羅法鼓山的建設而很快死掉”,要他不如多念佛打坐,多準備往生資糧,還打什么妄想,還建什么道場。

  但他認為,正因為自小體弱,早被人認為會早死,但“幸虧我是從不計較早死晚死的”,只在意自己是不是白白空度一生,他只期待能“盡形壽、獻身命”,在尚未往生佛國凈土之前,培養(yǎng)更多人才,將地球世界建設成人間凈土。

  【2009/02/04 聯(lián)合報】(稿源:華夏經緯網)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