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三五、佛制不食肉的原因
三五、佛制不食肉的原因
佛陀為甚么叫我們不要食肉呢?有沒有甚么原因?當然是有的。他老人家在《楞伽經》上,四十一段之中的最后一段,曾告訴他的大弟子(大慧)道:
“大慧,我叫你們不要食肉,其原因有下面幾種:
(1)你們如果不相信有生死輪回的話,那當然不必談;如果相信有生死輪回,那這許多的豬羊雞鴨魚蝦等等,未必不是你從前的父母、夫妻、兄弟、姊妹、子女、眷屬等等。如果有宿命通的人,怎樣肯忍心去食自己最親愛的……父母子女們的肉呢?故經云:‘一切眾生,從本以來,輾轉因緣,嘗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
(2)在印度當時有一種風俗,當屠夫的不但是殺豬、羊、雞、鴨,連驢呀、騾呀、駱駝呀、狐貍呀、狗呀、牛呀、馬呀,甚至連人肉都有得買(其實在我國北方,食驢騾、駱駝、牛、馬,也是很平常的事;而生番野人食人肉,也是司空見慣的)。這樣,人肉和禽獸肉放在一個地方雜賣,有仁慈心的人看了忍心嗎?所以,也應當不要食肉。故經云:‘驢騾駱駝、狐狗牛馬、人獸等肉,屠者雜賣故,不應食肉!
(3)豬羊雞鴨……無論甚么肉,只要他是有血肉的東西,都離不了一種精血腥臊的氣分。試想一想,大凡講究衛(wèi)生愛好清凈的人,怎樣肯去食肉呢?所以應當不要食肉。故經云:‘不凈氣分,所生長故,不應食肉!
(4)食肉的人,眾生聞到腥氣,心里就生起恐怖。好像殺狗的人,狗見了他就大嚎大吠。打獵的人,禽獸見了他就飛奔,這是一件事實。學道的人是要攝化眾生,所以,不應當食肉。故經云:‘眾生聞氣,悉生恐怖,旃陀羅(劊子手)及譚婆等(賣狗肉的人),狗見憎惡,驚怖群吠故,不應食肉。’
(5)殺心和慈心,好像‘明暗\’、‘水火\’、‘黑白\’一樣,完全是相反的。殺心重的人,慈心當然就生不起來;我們學道的人,是要有慈心,所以,不應當食肉。故經云:‘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應食肉!
(6)‘肉食者鄙\’。食肉的人多是世間上的俗人,所以他們歡喜食肉腥;設若我們學道的人,也去食肉,那不是和俗人一樣嗎?徒然使他們不信佛的人誹謗:‘你看!名字叫做修行,實際他們仍同我們一樣地食肉,憑甚么要恭敬禮拜供養(yǎng)他們呢?’所以,修清凈梵行的人,實在不可以食肉。故云:‘凡愚所嗜,臭穢不凈,無善名稱故,不應食肉。’
(7)學道修行的人,他一定念佛,誦經,或者持咒,無非是想求得解脫的勝果,或在山間、水邊、林下、冢間去修禪定;但為了食肉的原故,一切功德都被它障礙而不得成就,所以想求得勝果的人,是不應當食肉。故經云:‘令諸咒術,不成就故,不應食肉!
(8)食肉的人,食慣了,他一見了就要想食,既想食,就要想殺它。這好像好酒、好煙、好色的人一樣,一看見就想要。試想想,學道的人,愛護眾生本同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怎樣可以一看見眾生就想殺它來食呢?所以,應當不要食肉。故經云:“以殺生者,見形起識,深味著故,不應食肉!
(9)圣人所食的是法味,鬼神所啖的是葷腥。你現(xiàn)在舍棄了圣人的法味,而來食眾生的血肉,這樣,豈不是夜叉和羅剎來常常親近你,而天人和善神倒要離開你。試想想看:我們應當食肉嗎?故經云:‘彼食肉者,諸天所棄故,不應食肉!
(10)畜生的腥血,同燒死尸的臭味,一樣的難聞,怎樣可以入口。一旦食了,滿口都是臭的,若用充滿臭氣的口去念佛菩薩的圣號,以及念經、持咒,自己想想也感到不對的,所以不應當食肉。故經云:‘令口氣臭,故不應食肉!
(11)食肉的人,殺心是增勝的,連睡夢都不安寧,所以在夢中,常常夢到許多惡境,連身上的毫毛,都驚怖得豎起來了!一個學道求心安的人,怎樣可以食肉呢?故經云:‘多惡夢故,不應食肉。’
(12)食肉的人,一定會令善力減少,所以如果住在曠野,或山林中,一定有許多魔鬼來擾亂他,連虎狼獅子,也要來害他,想食他的肉,令他不得安穩(wěn),所以想安穩(wěn)的人,切切不可以食肉。故經云:‘空閑林中,虎狼聞香故,不應食肉。’
(13)貪食肉的人,因為他食不知足,所以增加他的疾病(醫(yī)生往往勸病人都要戒口);因此,講衛(wèi)生的人,尤其是不可以食肉。故經云:‘飲食無節(jié)故,不應食肉!
(14)我們所以要學道修行,其目的要出離生死,見到一切的飲食,都應作藥石想,心中唯有系念圣道。凡食東西,不過是因為要養(yǎng)護這個身命好修行。既如服藥想,以療餓病,不應當貪味,如果生起了貪著,那就不肯厭離生死,所以學道厭離生死的人,那更是不可以食肉。故經云:‘令修行者,不生厭離故,不應食肉。’”
上面佛陀寥寥的說了這十四條,最后他還說:“凡所飲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藥想故,不應食肉;聽食肉者,無有是處!边@就是說,我們求凈命,啖于凈食,尚應作六親想,作食子想,如有病觀,作服藥想,何況食肉!?所以有許多人,說食肉是佛從前已經許可的,是沒有這個道理。不過佛經上雖然是這樣說法,然而一般人還有下面這許多疑問,所以現(xiàn)在再附加幾則問答:
①問:食素,固然是好;然而,營養(yǎng)料不足,于身體健康如何?
答:食葷的人都是身體好,而食素的人身體都是不好嗎?請你仔細的想想對不對?科學家明明的告訴我們,一切營養(yǎng)料大多數(shù)都出在豆類、疏菜、和生果之內,可見食素并不妨礙健康。
、趩:假定全國的人都食素,那末,豬、羊、雞、鴨的蓄養(yǎng),和海里的魚蝦這一筆經費,國家豈不是會受到大大的損失嗎?
答:不養(yǎng)畜,不捕魚,就不能做其他的工作嗎?農、工、商,那一件事不能出產。況且養(yǎng)豬,養(yǎng)雞,養(yǎng)鴨,是不是拿人所食的米谷去養(yǎng)它們!?孟子說,這才是“率獸食人”,“廄有肥馬,野有餓殍”,還談甚么經費?
、蹎:如果不食畜生的話,將來豈不是越弄越多,反過來它還要食人嗎?
答:貓和狗就沒有人食它,為甚么不會越弄越多呢?也不見它來食人,你以為它是老不死,是不是?
、軉:假定豺、狼、虎、豹、毒蛇、猛獸來食我們,我們到底殺它不殺它?
答:究竟豬、羊、雞、鴨都沒有食你,你為甚么又要去殺它?你這豈不是欺善怕惡,弱肉強食嗎?
(5)問:上帝創(chuàng)造好了的雞鴨,給我們人食,如果不食,豈不是辜負了上帝的盛意?
答豺、狼、虎、豹,也是上帝創(chuàng)好了給我們食的,我們不但不敢去食它,反而被它食,難道也要感謝上帝的盛意嗎?
(6)問:你勸世人食素雖然是好,奈何我們不聽你的話又怎樣?
答:父母有病,明明知道他要死,難道做兒女的人,就任他死去而不去醫(yī)他嗎?死和醫(yī)是兩件事。一切宗教家勸人為善就是盡心而已,信不信那是由你。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