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貪所引起的種種業(yè)報的例子,實在是非常之多。我們經(jīng)常說,貪多一點,就會變成貧。而且貪心是我們成就道業(yè)的一大障礙;那我們應(yīng)該怎么辦呢?古德說:「一句彌陀一塊金,多念結(jié)成凈土因;各須勇猛不退轉(zhuǎn),菩提根生萬法明!惯@首偈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說我們每念一句六字洪名,就好像金塊一樣;只要多念,必能成就往生凈土的資糧;如果能勇猛精進不退轉(zhuǎn)地堅持下去,我們的菩提根性就會顯現(xiàn),萬法都會通明。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之后,就會一通百通,融合到念佛的方法上;我們經(jīng)常說「如母憶子,如子憶母,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唯有這樣念佛,才能把我們的妄想、雜念伏住,所謂「一念清凈一念佛,念念清凈念念佛」,唯有心無旁騖,一心一意,才能真正的念念清凈。

  我們今天接著講「瞋」。為什么我們會有「瞋」呢?就是因為不順心的緣故,就是對不如意的事起了怨恨;怨恨心生起的時候,我們的身、心就會產(chǎn)生一種熱惱,內(nèi)心就會不平安。忿、恨、惱、嫉、害等隨煩惱,皆以瞋為體,是六根本煩惱之一,是障道的根本。其中「瞋」是最首要的,我們一有瞋心,就沒有辦法修行、念佛,并會影向我們內(nèi)心正常的活動!覆_」,是我們意念上的錯誤,而導(dǎo)致行為上的斗爭與攻擊。最明顯的例子是阿修羅王與帝釋天的對敵,兩者經(jīng)常的打仗、搏斗;原因就是他們的瞋恨心都很重,經(jīng)常互相嫉妒;嫉妒些什么呢?因為諸天有很多美食,食物都非常的豐盛精美;而阿修羅王處,卻有很多美女。所以,前者為爭美女,后者為爭美食。因此,我們一講嫉妒,就必講到阿修羅王;衪的名字叫做「羅睺」,性格善妒好斗,經(jīng)常生起瞋恨心;佛講三十七道品,而祂卻偏要多加一品,講「三十八道品」,總是給別人制造種種障礙,就是因為嫉妒的緣故!地藏經(jīng)》說:「凡夫起心動念,無非是業(yè)、無非是罪。」要知道一切種種的惡業(yè),都是從我們的意念生起的,所以,我們身為佛弟子,必須以此來警戒自己,要控制自己的身、口、意三業(yè)。要怎樣來控制呢?就是要「意業(yè)行善」,做到起心動念都是好的、善的、不是損人利己的。比如說,我們對佛菩薩要有恭敬心、信仰心、要恒順眾生、惡心不起。試想,如果每個人都能不起惡心、起善心,自然就會天下太平。相反地,如果我們每天都想著如何去害別人;其實,「害人者返遭自害」,內(nèi)心又怎會得到安寧呢?如果我們心存善意,所謂「安穩(wěn)者物我俱安」,別人和自己都會得到平安;與人為善,利他最終就是利己;若不利他,如何能利己呢?要知道,唯有在利他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自利。

  因為我們都是有情眾生,在親近圣人賢人,甚至自己崇拜、喜歡的人的時候,都會生起歡喜心;但是當(dāng)面對惡人、壞人的時候,我們就難色生起瞋恨心,但佛陀教我們不要這樣做,因為瞋心一起,我們的內(nèi)心就會躁動不安,就會熱惱;這時應(yīng)該怎么辦呢?我們應(yīng)該生起慈悲心,所謂「慈能予樂,悲能拔苦」,我們要起慈悲的調(diào)伏心來調(diào)伏自己;佛陀教導(dǎo)我們,以怨報怨是不行的,我們要以德報怨;如果我們以怨報怨的話,就違背了忍辱行;如果我們沒有忍辱行,我們就很容易失去道心。在佛陀制戒的時候,就已經(jīng)說過,只要我們瞋心一起,其實就已經(jīng)犯戒了;犯了什么戒呢?就是輕垢罪。所以說,只要我們想一想也是罪過。因此,我們要慎防自己的起心動念。佛在《長壽王經(jīng)》里面說過:「以怨報怨,怨終不滅!挂簿褪钦f,如果我們天天以怨報怨的話,冤冤相報何時了呢?是沒有了期的。相反地,如果我們以德報怨,我們寬恕別人,這個業(yè)就自然轉(zhuǎn)輕了。

  以前倓虛大師曾經(jīng)說過:「大居士不言僧過!辜词刮覀兛匆出家人犯錯了,我們都不要去說他、去中傷他;而是應(yīng)該去頂禮他、去勸告他,好言好語地去跟他說,讓他有反省、改過的機會。唯有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所為?墒,如果他真的不接受的話,那有什么辦法呢?佛說可「默擯之」。什么叫做「默擯」呢?就是不理他,甚至轉(zhuǎn)頭就走,不再說了,因為再說也改變不了他。所以說「佛不度無緣之人」。

  佛教主張「菩薩以不爭為勇」,不是以「爭強好勝為勇」;所謂「不起瞋心是第一勇」;因為能忍方為大丈夫,就是能屈、能伸、能忍耐,才是大丈夫;不是爭強好勝,才是大丈夫。在戒經(jīng)里有謂:「忍辱第一道,佛說無為最;出家惱他人,不名為沙門!挂馑际钦f忍辱是修行的第一道;忍辱在修行上來說,其重要性是第一位,修行人必須能忍辱,忍辱是最大的修行。如果一個修行人,經(jīng)常起瞋心,對別人稍有不滿,便生惱害想的話,就沒有資格被稱為修行人。由此可見,忍辱是何等的重要;不但出家修行人要忍辱;在家居士也要忍辱;所謂「居士」即在家修學(xué)佛法之士,都是皈依三寶、受了五戒菩薩戒的佛弟子;因此,必須能夠持忍辱,才算是真正的居士。

  我們都知道,「娑婆世界」的意思就是「堪忍」,如果我們不能忍的話,煩惱就會更多,就會障礙我們的修行。由于世間上的眾生一向安于「十惡」,安于種種的煩惱,所以不肯出離,這就是此世界被稱為堪忍的原因。據(jù)《六度集經(jīng)》所記載,佛在過去生中曾為忍辱仙人,受歌利王節(jié)節(jié)支解而絲毫不起瞋恨心;所以,佛之所以成佛,就是由于忍辱波羅蜜的圓滿無缺。

  普通人要做到毀譽不動,那是絕不容易的,尤其是面對惡意誹謗的時候;比如有人在我背后說:「這個法師呀!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樣不太好啊!」又或者是:「我覺得他這樣做好像有問題,這樣做是不對的!」無論如何,我的反應(yīng)是既不回應(yīng),亦不解釋、也不爭辯。我對所有是非、誹謗,就是不理、不睬、不反駁。就像弘一大師所說的,面對謗言誹語,如果我們跟別人去解釋、去爭辯,就好像白紙上染了一滴墨水,我們越想把它刷掉,就只會越描越黑;其實只要等到這個墨水干了,它自然就會脫掉。所以忍辱就是對付誹謗的最佳方法:不回應(yīng)、不解釋、不爭辯,是非自然就少了。我們看見報章上,經(jīng)常有很多八掛新聞,當(dāng)時人一有回應(yīng),就會更加的糾纏不清;若不回應(yīng)的話,是非很快便過去了。

  佛教里有一個常不輕菩薩,他修忍辱,見人就拜,你打他也拜、罵他也拜、向他吐口水,他還是拜;他對所有欺負(fù)他的人都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dāng)作佛!剐t就是以這種方法來修忍辱。所以我們要以常不輕菩薩為榜樣,別人對我們不好,甚至是侮辱、加害于我們,我們都不要生瞋恨心,不但不瞋、不恨,而且還要保持愉悅歡喜;不只歡喜,還要原諒包容──為什么他會這樣對待我呢?那是因為他愚癡的關(guān)系;他貪瞋癡太多了,他實在太可憐了,我要幫助他──唯有這樣想,我們心里才會平衡,才不會難過。

  不過有些人在順境的時候不瞋,但當(dāng)逆境來臨的時候,他就瞋了。就像《中阿含經(jīng)》里所說的一個公案:從前有一個居士,叫做「北陀提」,他是一個大富之人,他有很多樹木、產(chǎn)業(yè),而且善名遠播;大家都說他脾氣好、對人也溫和;他家里有一個非常能干的傭人,叫做「黑皮」;黑皮從小就喜歡行善,每天除了把自己本份的事情做好以外,還幫助別人。當(dāng)他看見所有人都贊嘆他的主人的時候,他心里想:大家都說我的主人脾氣又好、稟性又純良,我想試一試他是不是這樣的名不虛傳,如果是真的話,他就不會起瞋心,不然的話,他的好脾氣還是有限度的。由于這個傭人,平常每天很早便要起床,為了要考驗他的主人,一天,他就故意臥床不起。主人見不到他起來工作,就開始生氣了,大聲地呼喚:「黑皮為什么你還不起床呀?」黑皮聽到主人在怪他,心想,自己平時把所有的家務(wù)都處理好,一切大小事情都由自己經(jīng)營,主人不需動腦筋,亦不必操勞,所以他心情很好,不瞋、不發(fā)脾氣,今天我一定要試一試他。于是主人越大聲叫,他就越裝作聽不見,依然臥床不起。這個時候,主人忍不住了,終于發(fā)起大瞋,找來一根大木棒,狠狠的打黑皮,把黑皮打得滿身都是鮮血;黑皮帶著滿身鮮血直往街上跑,目的就是希望讓其他人知道,他的主人亦有大發(fā)瞋心的時候。大家想一想,富人的名聲本來非常的好,就是因為打了傭人,所以在外的好評一下子便變壞了。這就是瞋心之害。我們很多人家里都有傭人;因為我們都學(xué)佛,都是修行人,所以不要隨便對傭人呼呼喝喝、打打罵罵,這樣家庭才會和諧、才會平安;我們要盡量用愛語、軟語,如果他們不聽,我們要有方法,但是千萬不能體罰。

  佛教中常說有八苦,除了生、老、病、死,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其實,愛別離、怨憎會都是由于瞋心的關(guān)系,都是意念上所犯的毛病。因此,釋迦佛在《無量壽經(jīng)》里對這兩種苦,作了詳盡的解釋;如果我們想不瞋的話,應(yīng)該怎么辦呢?經(jīng)文是這樣說的:「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dāng)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挂馑际钦f:世間的人,特別是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及所有的內(nèi)外眷屬,都要相敬如賓,要互通有無,和顏悅色,好言相待,不要互相起嫉妒心;如果起了嫉妒心的話,就會互相殘害、互相違戾;佛陀勸導(dǎo)我們不要因瞋嫉心而破壞了家庭的和諧與幸福。如果我們不把瞋心調(diào)伏好的話,就會衍生出種種的苦惱來,有些時候,因一時的相爭、一時的意氣,而起了瞋恨或嫉妒,如是地不斷的累積,將來就會成為大怨大敵;我們經(jīng)常說「怨家宜解不宜結(jié)」,如果彼此互相傷害,時間久了,慢慢就會變出大事來,這樣的話,無論在物質(zhì)上、在精神上,都會令我們的苦惱增加,而且這種苦惱,會生生世世伴隨著我們,變成大仇大恨,所以是非常的不值得的。

  剛才說,愛別離和怨憎會都是因為瞋恨心的關(guān)系;怨憎會固然是苦惱,相反地,如果相愛的人,一旦要別離,也是非常的痛苦,但是這些苦都必須我們自己去承受,無人能代替。所以在同經(jīng)中說:「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dāng)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dāng)之,無有代者!钩Q缘:「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因此,我們無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都應(yīng)該盡量將情執(zhí)斷除,唯有斷卻情執(zhí),我們才會有了生脫死的機會。否則的話,再親的人,可能將來都無法碰面;因為,在六道輪回之中,彼此就很難再相認(rèn)了。所以,我們要好好地修行,將來才有機會在極樂世界中相見。如此,才能把現(xiàn)在親情之愛,轉(zhuǎn)化為將來永久的相聚。記得曾經(jīng)有一位信基督教的女孩子跑來問我,她說很擔(dān)心,擔(dān)心將來死去之后,不能跟她的母親相聚在一起。我說:「為什么呀?」她說:「由于母親信佛,將來死后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而自己信基督教,將來的歸宿是天堂;天堂和極樂世界距離很遙遠,如何能相見?」因為她很孝順,所以就倍母親來到寺院念佛,于是我便勸她:「依佛法來說,天堂和地獄之間其實只是一念之差,我們佛教徒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在那里繼續(xù)修行,如果你母親將來真的往生極樂世界,而你卻去了天堂里的話,那是沒有關(guān)系的,你們彼此之間,只要一念便能相往來,便能相見面了!购髞磉@個女孩子不但不再信奉基督教,而且還跟她的母親一起學(xué)佛,希望將來能在西方極樂世界一起修行。

  大家想一想,瞋恚的害處是多么的大、多么的可怕,它是障礙我們修行的根本;所以佛陀教導(dǎo)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如果我們貪、瞋、癡都斷除了,相信我們?nèi)O樂世界就絕對沒有問題了。希望大家都能做得到。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