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量度經》
《造像量度經》
優(yōu)填王所制的佛像被廣泛模擬,但也受到過限制。因為有人認為,輕率地模擬可能會減損佛陀的精神和形象。佛陀即將示滅時,弟子們逐漸開始深思佛像的問題,因為涉及到佛入滅以后的佛弟子還有無福報再見佛陀的問題。于是諸大弟子請教釋尊應如何塑造佛像。
《造像量度經》記載了佛陀為舍利弗說造像量度法則的因緣。當時,佛正要上升忉利天為母說法,這時舍利弗尊者向佛陀頂禮,問道:“您不在的這段時間,如果有人懷念思慕如來,希望能見到您而發(fā)愿制造佛像,那么造像的法度應該是怎樣的?”佛說:“我現(xiàn)在是暫時升到天上,在沒有返回期間或我涅槃后,如果有這樣具備善根的人,想瞻仰我的形貌,并且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利益作福田的緣故,發(fā)愿塑造佛像,那就應當遵循量度法來造像。”之后,佛運用相對比例關系,周身詳解與佛身相關的尺度,為舍利弗宣說了造像的量度,以便進而做法度方面的深入解析。當時,佛的座下至少已有兩位資深工藝師(優(yōu)填王的工匠與舍利弗尊者),對造像法度進行了全面學習。
這部佛經是漢傳佛教古代譯經中的最后一部作品,因為年代較晚,該經的真實性曾一度受到學者們的質疑。但后來通過國際學術界的反復論證,《造像量度經》的歷史依據終于大白天下。學界通過持續(xù)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佛教的眾多藝論中,總能見到有關量度學的內容。比利時學者魏查理在《造像量度經研究綜述》一文中說道:人們常提到的量度學注疏——《廣集》乃是跋多波羅于公元6世紀寫成的,量度學經典的梵文原本也頻頻被發(fā)現(xiàn)。在《北京版藏文大藏經總目》中,《造像量度經》的原著及注解至少有四種:
A. No.5804,Dasatālanyagrodhaparima??alabuddhapratimālak?a?a,《如尼拘樓陀樹縱圍十搩手之佛身影像相》,即《造像量度經》(Pratimālak?a?a);
B. No.5805, Sa?buddhabhā?itapratimālak?a?avivara?a,《佛說造像量度經解》,是對《造像量度經》的注疏;
C. No.5806,Citralak?ana(of a crakravartin),《(轉輪法王)畫相》;
D. No.5807, Pratimāmānalak?ana,《身影像量相》,也稱ātreyatilaka。
除了《畫相》的梵文本尚未被發(fā)現(xiàn),其他三部經典的梵本都完好尚存。A、B和D的藏文本是由藏人扎巴堅贊和印度人達磨多羅合作譯出的。《造像量度經》的漢文本則由清朝的工布查布譯自藏文,他還撰作了《造像量度經引》、《經解》與《續(xù)補》(編在經文前后合為一部,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冊)。
根據《造像量度經引》記載,自東漢時期佛像由印度傳入中國開始,舉凡造像都以印度請來的佛像為模式。制作秘訣,由造像的工匠們以口傳身授的方式世代相承,這是中國特有的漢唐佛像的主要制作途徑。
到了元代,尼泊爾藝術在中國的影響如日中天。
當時蒙古皇帝忽必烈崇信佛教,拜西藏高僧八思巴為國師。八思巴曾從尼泊爾請來很多能工巧匠,在西藏建造黃金塔。塔成后八思巴回朝,將其中技藝超群的阿尼哥也請到了京城。阿尼哥在土木建筑、佛像塑繪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那時宮中有一尊針灸銅人像,年久損壞,之前的工匠們無人能修,阿尼哥奉命進行修補,修繕得精美絕倫,于是名聲大震。
阿尼哥受到重用,成為忽必烈宮廷中重要的藝術家和官員,其一生在中國佛教建造史上留下了很多奇跡。他在北京設計建造的白塔寺,至今完好尚存。
《造像度量經》的譯者工布查布是蒙族人,出生在蒙古烏朱穆秦奇渥溫部落。他為人樸素耿直,深通五明,精研造像。幼時工布查布便承康熙帝鞠育之恩而為儀賓(即外事官員),因而與藏區(qū)高僧多有接觸,精通藏語。雍正時他擔任西番學總理,負責藏事工作,監(jiān)管翻譯事宜。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工布查布創(chuàng)譯《造像量度經》,時任“大清內閣掌譯番蒙諸文西番學總管儀賓”,當時諸多高僧大德以及莊親王允祿(愛月居士)均為之作序[1]。
對于本經的翻譯因緣,工布查布曾在《造像度量經引》中自述云:
余先在恩師敕封弘教三藏廣智法王寶榻前親受《密集》曼那羅尺寸時,并得佛像及塔之尺寸,附安藏法要集偈番本。雖未能熟習,亦自知珍惜之,蓋慎藏而弗失者有年矣!今中土之佛像,有所謂漢式者,有所謂梵式者……然迄今歷代,竟未譯出其經傳。若有離宗失迷口授尺度久訛不歸者,固無可評正矣……
予平素留意于斯,然非用佛說經義,莫能證鑒,故每為之遲遲。適陜西洮州敕賜禪定寺崇梵靜覺國師喇嘛來朝,晤于公署……國師贈經之模本,并圖像五篇,俱擇日而程其功……仰賴佛力,已獲垂成。凡我同好,永遠供為資糧矣!
工布查布對于促進漢、藏、蒙等民族文化交流也有巨大貢獻。他完成了很多滿文經典的蒙文翻譯工作,并參與了清代各種語言《大藏經》的出版。他還將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完整地譯成了藏文。
以上大致呈現(xiàn)了佛像開始出現(xiàn),逐漸形成敬造規(guī)范以及這類法度流傳的過程。漢唐以來的佛教造像多以印度傳來的成像作為樣本,進行建造,即所謂“漢式”(或稱“唐式”);而元代及以后,佛教造像多受藏本《造像量度經》及阿尼哥傳入的“梵式”造像影響。這基本上是后出佛像的來源。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