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佛教的沖擊
當代佛教的沖擊
由于交通發(fā)達,世界性的語文普遍化,人類觀念的傳播和思想的影響,往往在短短期間內就遍及世界的每一角落。特別是近數(shù)年來,臺灣在全民的努力之下,積極地迎向新時代新觀念的來臨,所以產生一連串經濟、政治、宗教的開放。
這對于我們佛教而言,既帶來了希望,也造成了隱憂。所謂希望,是能夠在更開放的社會里,通過各種現(xiàn)代化大眾傳播工具,將佛法有效、普遍和迅速地傳送到千萬人的耳目中去。從大場面的佛學通俗講座到一般寺院的法會活動來看,由過去數(shù)十數(shù)百人而至現(xiàn)在動輒就是幾百幾千人,可見信仰佛教的人數(shù),已在急速增加中。而佛教出版物方面,各種類型的刊物、雜志,有七、八十種。且?guī)缀趺總道場都在舉辦放生、救濟、印經,乃至醫(yī)療及旅游等的活動,他們都能集合不少佛教徒的力量,來做這現(xiàn)代化的社會事業(yè)。同時有幾家專門出版佛教書籍的公司,以及經營佛書的印刷公司,工作都很忙碌,除了內容尚顯不足之外,封面、裝訂、插圖、美工,都在漸漸趨向求精求美的程度,這都是可喜的現(xiàn)象。
所謂隱憂,是指我們的人才太少,縱然少數(shù)的人才,也沒辦法集中使用,更談不上因材施用。我們在國內不容易造就高級的弘化人才,也沒有足夠的專業(yè)行政人才。雖然今天的自由中國的僧團之中,已有數(shù)位博士、數(shù)十位碩士,學士則已相當普遍,但是他們大致上都是學非所用,或者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因為我們缺少時代的遠見,也似乎對于時代潮流的因應,缺乏勇氣和魄力。
我們的佛教事業(yè),只有各別寺院和個人的,沒有整體的和全面的,對于整個佛教的前途,很少有人想到做長遠的計畫和有組織體系的推動,以致于我們中國佛教,雖是現(xiàn)存亞洲大乘佛教的母國,可是由于清朝以后的沒落和人才的雕零,太平天國的洪楊之亂,民國初年的廟產興學,到文化大革命,佛教在大陸的活力蕩然無存。臺灣佛教在日本的殖民地政策下,以及民間信仰,像先天龍華等齋教的流行,幾乎談不上正統(tǒng)佛法的傳播。到光復之后,大陸的佛教再度地傳到臺灣,使得臺灣又回歸到中國正統(tǒng)佛教的面貌,僧尼人數(shù)的增加,每年傳戒,以及佛學院的設立,造就了不少中上人才住持寺院,可是比起亞洲各國的佛教現(xiàn)況,我們不得諱言,還是相當落后。
近年來,大陸政府,不論其績效如何、目的何在,也在積極推動寺院整修,青年出家,佛學院的恢復、創(chuàng)設,鼓勵舊時僧尼之已穿俗裝者回歸寺院、恢復僧相,同時也推動佛教學術化的研究,積極爭取各項世界性佛教會議的參與。雖然他們有將近三十年的人才斷層階段,終究大陸人多地廣,目前他們已有一些僧眾,因應東南亞及美國華僑界的要求,出國協(xié)助當?shù)厝A僑的佛教活動,尤其是日本幾個佛教宗派,對中國大陸佛教的復興懷著他們自己的期待,一再捐助大批的圖書、設備,乃至于金錢。當然我們知道,大陸對宗教的開放是有限度的,至于臺灣,宗教風氣自由,佛教尤其興盛,因此我們相信,臺灣是能夠負起復興中國大乘佛教使命的地方。
可是迄今我們在人才培養(yǎng)、學術研究、教育環(huán)境等各方面,都要落后日本五十年,甚至于也落在韓國之后很多年。我們的佛教出版物,凡是有分量的,多半是日文的翻譯和翻印,什么時候我們也有自己的著作,大量出版,并且受到外國的重視和翻印?什么時候我們的法師和居士,也能受到各國各大學邀請講學?什么時候我們的寺院僧眾,都具備了基礎的佛學知識、專精的修行方法,并以專業(yè)的能力服務社會?這必須要從長計議。
急速推展的方向和步驟,是要造就各種層面的人才,從國院的學術人才、宗教人才,到各級教會的行政人才及寺院的住持人才。至少,一個寺院的住持,應當有主持各項佛教儀式及法會的能力,也有宣講通俗佛法的知識。造就人才必須 賴以教育的環(huán)境和教育的體制,因此除了國際佛教人才,各級佛教教育的教師人才之培養(yǎng),是當務之急。
以前的中國僧尼,是靠師徒傳授,逐日成長,今天因為知識范圍廣闊,作為一個弘法人才,必須具備普通知識和佛教的專門知識,故也必須給予現(xiàn)代學校教育的培養(yǎng),這個責任究竟應該由誰擔起來?可以說是各級佛教會及每一座寺院、每一位佛教徒,都有共同的責任。否則佛教對物質貧乏、心理空虛的社會大眾無法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安慰和服務;對尋求精神領域之開發(fā)的人們,佛教無法提供正確、有效、簡易而實用的修行方法,對思想層面的需求,佛教也無法為新文明的開發(fā)和新社會的建設,提供啟發(fā)性的幫助。
本年三月一日出版的《當代》雜志第十一期,特辟「佛學與佛教專輯」,以五十五頁的篇幅探討當代的佛教,其中藍吉富先生之〈臺灣佛教發(fā)展的回顧與前景〉一文,對于四十年來臺灣佛教發(fā)展的成果備加贊嘆,對當前臺灣佛教發(fā)展的問題所在,則指出了三點:1.組織松散,缺乏強有力的中央級教會;2.佛教教育未步入正軌,缺乏夠水準的弘化人員;3.缺乏因應現(xiàn)代社會的自覺。同時藍氏指出,近十余年來的臺灣佛教,正遭受著其他地區(qū)的佛教宗派及類似佛教的其他宗教之傳入及崛起的威脅,例如西藏的密宗、日本的日蓮宗、新近合法化的一貫道,以及盧勝彥的靈仙宗。
從西藏密宗的立場看,傳統(tǒng)的中國佛教,是沒有修行方法,也是不會修行的。從其他教派看,因為中國的佛教跟現(xiàn)實的人間社會脫節(jié),不能滿足一般民間的要求。因此他建議,目前的當務之急,應當是佛教人才的培養(yǎng)與網羅,因為培養(yǎng)人才,非短時間可以奏效,則就現(xiàn)有人才的網羅,必須立即著手籌組一座類似中央研究院的佛教最高研究機構,以從事未來人才的培養(yǎng)以及佛教教義、佛教發(fā)展策略的研究。
我們應該感謝藍先生真誠的建言,所以也申述了我們的看法和關心,我們也愿朝著這個方向加速努力。不過,佛教因應時代環(huán)境而來調整步伐,必須把握住不變的佛教根本原則,否則流為庸俗的民間信仰,形成佛法與外道法的混雜不清,佛教便要招致名存實亡的厄運了。
(一九八七年八月十五日《人生》四八期)
- 上一篇:佛道與神道
- 下一篇:癌與愛滋病的防范之道
- 禪定是達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生兒不為防老,積榖不為防饑
- 佛法是從有分別的執(zhí)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 因為不和諧,所以需要彼此關懷
- 我們的生命跟宇宙是結合為一的
- 不論是否已經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下這四句話
- 佛經難懂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
- 何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凈?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盡全力完成
- 對于家庭暴力需謹慎處理
- 不要帶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積極而不緊張,工作要趕不要急
- 沉緬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覺,該怎么醒悟呢?
-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應以怎樣的態(tài)度與人相處?
- 如何在工作中與人相互體諒?
- 如何離苦?遠離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會”與“愛別離”?人際關系的痛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