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怨憎會”與“愛別離”?人際關系的痛苦

  現代社會的人際網絡愈來愈復雜,關系也愈來愈疏離淡泊,于是很多人都想遠離塵囂過隱居生活。但在這個世界上,想要單獨生存并不太可能,因為我們一出生至少就與父母、家庭和家族產生了關系,長大以后在社會上求生存,同樣也離不開人群,而人與人之間,彼此互相需要,也互相提供服務。所以,在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之中,總是和別人在一起,無法完全脫離社會關系,而離群索居。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叫做“人間”,釋迦牟尼佛就是體會了人間的各種痛苦、煩惱,才悟道成佛;事實上,佛法所說的“八苦”中的“怨憎會”與“愛別離”,就是兩種來自人際關系的痛苦,這也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

什么是“怨憎會”與“愛別離”?人際關系的痛苦

  “怨憎會”,是指互相憎恨的人老是冤家路窄,常常見面。例如搬了新家之后,卻發(fā)現隔壁鄰居正好就是你昔日的冤家;或是出差開會的時候,心中才在想著,在這里應該不會遇到多年不見的冤家,沒想到在會場里,第一個接待你的人就是他。這是很奇妙的事,通常我們總是希望避免遇到討厭的人,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是如此。其實,人與人之間就因為有緣,才會變成冤家,在還沒有把彼此的恩怨化解以前,就會常常遇在一起,彼此互相折磨。因此,在面對怨憎會之苦時,我們應該要主動向對方道歉、認錯,并且好好地與他溝通,唯有面對誤會,才能真的化解。

  至于“愛別離”,就是指彼此相親相愛的人,卻相隔千里而不能相聚,甚至天人永隔。每個人都有親人以及所愛的人,當情感互相依恃的對方分離時,都會讓人感到相當不習慣和痛苦。特別是當其中一人先過世時,另一個人就像是失去伴侶的孤雁一樣,那種情況是非常凄慘、悲哀、痛苦的。然而,這種凄慘悲哀究竟是誰造成的呢?曾經有一位太太因為先生過世而痛哭流涕,我問她:“你哭得這樣傷心,究竟是為了誰呢?”她回答:“當然是為了我先生,他拋下我就走了,剩下我一個人孤伶伶的在世界上,實在太殘忍了。”自己的先生都已經死了,還說他殘忍,可見她并不是真的為了往生者而哭,而是為了自己失去丈夫而傷心,這就是以自我為出發(fā)點而產生的痛苦和哀傷。

什么是“怨憎會”與“愛別離”?人際關系的痛苦

  所以,當我們面對親人的死亡,首先要問一問自己,感到悲傷的原因,究竟是不是自私心在作祟?如果真的是為對方設想,就該明白人死不能復生,哭泣不但幫不上忙,倘若亡者有靈,反而徒惹對方傷心。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多為他念佛回向,并且誠心祈愿他能夠往生西方。另外,如果親人是為了讀書、求職或發(fā)展前途而遠離家門,那就更不應該感到悲傷,而是應該采取鼓勵的態(tài)度來支持他。

  無論是“怨憎會”或“愛別離”,都不要因為自私的想法而讓自己受更多的苦,唯有承受得住與親愛的人分離,勇于面對做人的難處,放下層層的自我執(zhí)著,才能使我們在人生修行的道路上走得更灑脫自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