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書刊改良芻議
佛教書刊改良芻議
書刊太少或書刊泛濫同樣是不正常的現象。在臺灣光復之初,佛教書刊之少,有如鳳毛麟角,在寺院中不但見不到藏經,連早晚課誦本,都難以求得,因此而有大陸來臺的少數緇素大德,由大陸搜集各種單行本的經書在臺翻印流通,雖然紙張、印刷和裝訂都很簡陋,但也為臺灣佛教界帶來文化復興的氣象。同時,隨時代進步,影印之風漸漸普遍,然而,卻形成了只求流通,不論精美,一味粗制濫造的景況。
近兩、三年來,更有一種現象,許多貪利之士,巧設名目,各種善書印贈會,神、道、佛等的書刊社,竟如雨后春筍般地泛濫成災。由于社會經濟的繁榮和富庶,一般中產以上的人乃至小康家庭,都有一些余錢用于慈善救濟等事業(yè)。有些出版社的主持人未必對于文化事業(yè)有興趣,甚至根本沒有人文修養(yǎng),也沒有佛教的信仰,只是見到有利可圖,便以贈送佛書、善書,出版佛道刊物為名,吸取信眾的捐助,并且以舉辦放生、印經、醫(yī)療、救難等的名目,呼吁社會大眾的樂捐布施,利用善心人士想做功德的心理,獲取無本的經濟實益。
他們之中有的既不是合法的財團,也不是立案的出版社,審查他們的刊物內容,只是節(jié)錄、轉載、剪輯古人以及現代各種佛教書刊中的文字,既沒有自己的理想,也不見屬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再看他們出版的書籍,除了影印古人的著作、盜印今人的作品,也沒有新的撰述和譯作。有一些出版社雖然在書刊的封底注明是贈閱或不標定價,卻以收回成本及郵費的名義,向索取贈閱的讀者收回超過它實際價值的利潤。
從表面看,他們是在為佛教做文宣的工作,的確也有好多人因他們而接觸了佛教的書刊,接受了佛教的信仰,所以,他們確有一番功勞。我們不反對他們存在的事實,但他們的動機和作法,當有商量和改進的余地。我們也不強調凡是佛教文化工作都是純粹義務或無條件地發(fā)心,如果能以正常的經營方式發(fā)掘更多的新作者、新作品,并且翻譯出版外國的有關著作,并注意出版品質的維護,而賺取合理的利潤和薪水,當是社會大眾所樂意接受的,也是佛教界所贊嘆的。否則,除了鼓勵更多的人來假藉弘法利生之名,而增長貪利取巧之實,并對于社會大眾的財力資源也是一種浪費。
據中國佛教會的了解,今天以佛教刊物為名的出版物已有六、七十種,起起滅滅,名目繁多,內容幾乎千篇一律,能有特色、具可讀性的,僅有少數的幾種而已。雖然對于佛教的普及,書刊的傳播是一大功德,但如果佛教的書刊泛濫到和廣告的宣傳單一樣,在郵件送到收件人手上時,立即被丟進字紙簍或以廢紙?zhí)幚?我們應該為此感到心痛,因為那上面印的是佛菩薩的名字、佛教經論及祖師們的開示。但愿有心之士共同勸導,協助改進,從內容、品質以及最重要的發(fā)心上,改頭換面,才能獲得社會大眾真心的肯定和長遠的支持。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五日《人生》四○期)
- 禪定是達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生兒不為防老,積榖不為防饑
- 佛法是從有分別的執(zhí)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 因為不和諧,所以需要彼此關懷
- 我們的生命跟宇宙是結合為一的
- 不論是否已經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下這四句話
- 佛經難懂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
- 何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凈?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盡全力完成
- 對于家庭暴力需謹慎處理
- 不要帶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積極而不緊張,工作要趕不要急
- 沉緬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覺,該怎么醒悟呢?
-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應以怎樣的態(tài)度與人相處?
- 如何在工作中與人相互體諒?
- 如何離苦?遠離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會”與“愛別離”?人際關系的痛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