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眼看臺灣》自序

  2007年10月16日,我有幸被選為“首屆大陸佛教青年法師赴臺進修團”的四名成員之一,赴臺灣法鼓山進行為期兩個月的研修與交流活動。

  “首屆大陸佛教青年法師赴臺進修團”是受法鼓山圣嚴長老邀請,由臺灣“中華發(fā)展基金管理會”支持,由國臺辦、國宗局批準,中國佛教協(xié)會選派、組團,至“法鼓山佛教研修學院”以交流、進修為主的一個佛教青年僧人團隊。此團是目前為止,大陸佛教界第一次向臺灣正式派出的進修團體,也是五十年來大陸佛教界居臺時間最長的一個團體。

  “法鼓山佛教研修學院”的前身為“中華佛學研究所”,它是由圣嚴長老于2007年4月8日成立的第一所納入臺灣高等教育體系的宗教研修學院,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兼具人文素養(yǎng)、國際視野、科技整合能力與新型弘法能力的佛教人才。到達法鼓山后,我們受到了熱情的接待,在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周到的照顧,圣嚴長老更是多次帶疾會見進修團成員。

  兩個月短暫的臺灣生活,我們除了選修法鼓山佛教研修學院的多門課程,全面參與法鼓山僧團的修學生活外,也對法鼓山僧伽大學的本科學生做了數(shù)場講座。同時,還利用空閑時間參訪了臺灣的一些大學、佛學院與“古寺名山”。

  交流學習之際,使得我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臺灣的民眾,聽到他們的聲音,從而對臺灣的一些社會現(xiàn)象有了更多的感悟,同時對臺灣佛教有了更深的了解。期間的見聞感想可謂豐富良多,更有莫大的收獲。

  也正是這些急于和大家分享見聞感受的心情,讓自己在忙碌課業(yè)、外出參學后,不敢懈怠,用心記下生活中的瞬間與點滴,于是便有了大家手中的這本《寶島佛教六十日參學記》。

  《參學記》的內(nèi)容,除了個人的學修情況,還包括臺灣的風土人情。語言文字只能說差強人意,但感情感悟卻是至真至純。筆墨有限,不能將臺灣社會方方面面囊括其中,但就個人能力而言,已是盡心為之。

  佛法認為,語言文字不過是名言假相,戲言而已。不過,戲言也有戲言的妙用!

  期望借此《參學記》,能將自己的經(jīng)歷留下,為當代臺灣佛教多留一份傳世資料,畢竟它們都是最真實的一手材料。

  近三十年來,臺灣佛教經(jīng)歷了一個巨大的飛躍。目前他們在不少方面走在了大陸的前面,期望通過自己見聞的感受,能為大陸佛教的發(fā)展帶來些許可資借鑒的經(jīng)驗。

  兩岸雖然血脈相承、文化同源,可是目前去一趟臺灣,真是困難重重,遠比出國更難。長期的分離,造成了兩岸深深的隔膜,就未來的統(tǒng)合而言,這是個令人憂心的現(xiàn)狀。也期望通過這個《參學記》,能為兩岸的和平與交流帶來一些契機——哪怕如毫發(fā)般微細。

  若如此,就不枉它名為《參學記》!略述因緣如上,權(quán)且為序。

  人常說,愛之愈切,責之以深,正因為對養(yǎng)育了自己的這一方鄉(xiāng)土、對給予自己法身慧命的中國佛教有著太深厚的感情,不忍她們有絲毫的瑕疵,所以《參學記》中會出現(xiàn)個別對大陸佛教或某些社會現(xiàn)象的批評之語,這一點讀者諸君須注意。當然,我的言語也可能會有錯誤與不足,若如此,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