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眼看臺灣》有容乃大

  2007年11月13日星期二

  那天去陽明山參觀,搭車隨坐了一位姓趙的法鼓山職工,我以為她也是居士,一路上稱她作“菩薩”——臺灣佛教界的習慣,對居士們都尊稱為“菩薩”。哪知,很長時間之后,呂幼如居士向我們介紹,說她其實是一位天主教徒。我為自己的冒失很不好意思,向她道歉。然而,她卻輕輕地說:“沒有關系啦,能被稱為菩薩也很好哇!”

  我對她的開闊胸懷十分贊嘆,問她是如何來這里工作的。她說應聘,網(wǎng)上發(fā)布了求職信息,法鼓山給她去了電話,說這里有一個工作崗位比較適合她,所以就來了。我問她是否習慣,呂幼如居士插話說:“她呀,比我們還精進呢!每天都用毛筆抄一遍《心經》。”我有點兒感動,問她:“法鼓山有這么大魅力?”誰知,她竟告訴我:“我這算得了什么,法鼓山的義工當中還有不少的基督徒、天主徒乃至回教徒呢,他(她)們都是義務來服務的!”

  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和一個臺灣朋友的談話,他說臺灣佛教能有今天的興盛局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包容”,臺灣佛教對所有的宗教都很寬容,對所有的宗教徒都視同一家,能夠吸納各個方面的人才,所以臺灣的佛教事業(yè)越做越大。

  他的話有一定道理,不只法鼓山對待其他宗教徒這般關懷。記得五年前訪臺,我就曾經親眼在慈濟醫(yī)科大學的大廳里看到了他們所建的各種祈禱室,那些是專門為在那里工作、訪問或做義工的非佛教徒所設立的,每種宗教都有一個,非常專業(yè),連里面的布置都是按各宗教的習慣與規(guī)范來裝飾的。除了慈濟,靈鷲山的心道法師甚至還耗費巨資在臺北建立了一座“世界宗教博物館”,將所有與宗教相關的實物與文字進行展出,影響很大。他們都可以看作是臺灣佛教“包容”的代表。

  同樣作為宗教,我知道,幾年前,阿富汗的學生軍炸毀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已經矗立了近兩千年的巴米揚大佛。而不久之前,巴基斯坦又一座石窟中的古佛被當?shù)刈诮探M織毀掉。大陸有些其它宗教的教徒,會趁著夜間,扔掉佛教、道教寺廟里的塑像,或者辱罵異教徒為“魔鬼”。我也知道,雖然這些行為并不能與那些宗教的教義劃等號,可是它們所造成的后果卻往往是仇恨與怨責。如果大家都這樣,那這個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

  高山不棄片石而成其厚,大海不舍滴水而成其廣。世間萬物有容乃大,真希望所有的宗教都能像臺灣佛教一樣包容!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