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率凈土與十方凈土之比較
兜率凈土與十方凈土之比較
概說
現在特別提出「兜率凈土與十方凈土」比觀一下。
釋迦牟尼佛所以要說這一部經,莫非使現在將來一切眾生依經修 觀,往生兜率內院的。然此內院乃是彌勒菩薩無漏福德所成,也是諸 天興供之勝妙善根所成的凈土,所以一生其中,就得不退轉于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故并非通常之生兜率天可比,我們要曉得,凈土是對 穢士說的,由正報而有依報,有依報必有正報,故言凈土即總攝依正 莊嚴,十方諸佛菩薩所居皆為凈土,二乘圣者及六凡眾生依住地方則 凈穢非一,區(qū)別不一;現在專就凈土來說,把十方凈土與兜率凈土來 略做觀察。
十方凈土
凈土是很寬廣的公共名字,猶如光是講寺院,即包括全中國的寺院都在其內,舉雪竇寺則說一寺,西方彌陀凈土、東方藥師琉璃凈土、維摩經之東方阿?凈土等,上方眾香凈土,此皆各舉凈土之一種,故法華經說;「臨命終時,千佛授手,十方佛土,隨愿往生!怪^隨諸有情心之所好,皆可往生,現在中國人大概只曉得彌陀凈土,比如只曉得雪竇寺一般。凈土種類略分為三:一、究竟凈土,即法性佛土及自受佛土,天臺教說名常寂光凈土及圓滿之實報莊嚴土。二、他受用佛凈土,佛為十地菩薩所現凈土,天臺教說,為圓滿實報莊嚴士,以上皆非凡夫外道二乘所能到的。三、方便攝受眾生凈土,這就是現在一般人所謂彌陀極樂凈土乃至彌勒兜率凈土等,是為何等人設此往生凈土法門呢?為發(fā)大乘心行菩薩道,在這一生未得成度生自在,轉世恐有退墮,乃攝歸方便凈土中為作依靠,凡夫外道貪生死者不求生凈土,二乘自求涅盤,大乘圣位菩薩則能自生華藏凈土等,故不須求往凈土,所以十方佛菩薩變現凈土,專為攝學發(fā)大乘心而未自在者所設立;這是講十方凈土大概如此。
兜率凈土
現在再就無量凈土中來講攝受我們最親最接近的是兜率凈土,上面十方凈土普遍攝受十方世界的眾生。如普通大學之各科學術是應學生之要求而辦的,僧學院是專門教育僧徒的,彌勒內院凈土也是這樣,是專為攝化此土有情而設,故說兜率凈土之殊勝有三:一、十方凈土有緣皆得往生,但何方凈土,與此界眾生最為有緣,便未可知,彌勒菩薩以當來于此土作佛,教化此界眾生,則與此界眾生特現兜率凈土,以法爾所緣故應發(fā)愿往生兜率,親近彌勒也。二、兜率凈土,同在娑婆同在欲界,此變化凈土在同處同界,而與此界眾生有親切接近之殊勝緣,故他方凈土泛攝十方有情,而此別;送劣绫娚。三、彌勒凈土,是由人上生,故其上生,是由人修習十善福德成辦,即是使人類德業(yè)增勝,社會進化成為清凈安樂者也,因此可早感彌勒下生成佛,亦為創(chuàng)造人間凈土也。以上講十方凈土與兜率凈土之比觀,大約如是。
慈宗名義
上來已講完兜率凈土與十方凈土之比觀,今將慈宗的名義,再來講一講。
「慈宗」,就是「彌勒宗」,梵語彌勒,此譯為慈氏,依據慈氏為宗,乃立「慈宗」的名義。民國十二年元旦,我在武昌佛學院,選集瑜伽真實義品以明其境,菩薩戒本以軌其行,彌勒上生經以明其果,叫做慈宗三要,在敘文有幾句:「速稽干竺,仰慈氏之德風;邇征大唐,續(xù)慈恩之芳焰,歸宗有在,故曰慈宗!故嵌ㄟ@個慈宗名義的緣起。在乎?雌饋,慈宗似乎就是慈恩宗,其實不然,慈恩宗是唐高宗皇帝建大慈恩寺于陜西長安,時玄奘三藏已從天竺回國,大弘新譯經論,高宗請玄奘法師住持大慈恩寺,其高足窺基法師繼之,都稱慈恩大師;主弘法相唯識教觀,此慈宗之所由立名也。但與慈宗蓋不無大同小異,故民國二十年的時候,我于長安大慈恩寺恢復慈恩宗由妙闊法師創(chuàng)持慈恩宗學,以繼慈恩宗血脈,此刻對于現稱的慈宗有親切之關系。然慈宗最重要者在宗奉慈氏菩薩,以上生內院。比如念阿彌陀佛以求生極樂世界,專以阿彌陀佛為宗奉,持名觀想實相之所念,皆在阿彌陀佛,此亦如此,專在慈氏如來。玄奘窺基法師雖亦生兜率,然習法相唯識者不一定以上生彌勒內院為宗,也有宗慈氏生兜率的不習法相唯識。中國凈土初祖廬山慧遠大師的師父道安法師,已竟宗奉慈氏宗以求生兜率內院,這是慈恩宗以前早有慈氏宗流行的意義。且求生西方彌陀凈土的流行中國,在唐朝善導大師之后,推考唐朝以前還是修彌勒宗的來得多;如中國唐以前的古像以彌勒為多,唐以后才雕刻彌陀或西方三圣像,所以現在依慈氏為宗的慈宗淵源甚古。
法相唯識教觀都依慈氏為根本,故慈宗可以包括慈恩宗,但慈恩宗則不能概括慈宗,今慈宗三要及舉其最重要的三種,已然備經律論三藏:其實義品明教理屬論,菩薩戒本軌行持屬律,上生經修證上生果屬經;再推而廣之,則唯識宗并常稱「六經十一論」,所謂之華嚴經、解深密經、厚嚴經、分別瑜伽經、大乘阿毗達磨經。十一論: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論、顯揚圣教論、辨中邊論、成唯識論、百法明門論、唯識二十論、集論、雜集論、攝大乘論及觀所緣緣等。又慈氏菩薩所說金剛經論、現觀莊嚴論等法性經律論以及經律論三藏中之宣說慈氏行果者,都是慈宗的法藏。然這還不過就慈宗的主體上說,若依全體廣用來說,凡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弘揚之法門,教化之生類,都咐囑慈氏菩薩,在各種經律上也都講到彌勒菩薩的因緣,如無量壽經中便是也。以彌陀凈土附囑彌勒菩薩宣揚,而禪宗的初祖迦葉尊者也肩持釋迦佛依,入定雞足山,以彌勒當來下生成佛的時候,出來交付,所以關于本師釋迦牟尼佛所稱大小性相顯密禪凈等法門,皆為當來下生彌勒佛,所承前而啟后的慈氏宗之所宗;現在一切五乘三乘大乘性相顯密的佛法都是彌勒菩薩所擔當宣揚的佛法,由是融攝各宗派,以慈氏為大皈依處。而觀察古今流傳世上之佛法,在印度流行有三個五百年不同:初五百年三乘或小乘的佛法,現在流行世上是錫蘭緬甸暹羅等處;第二五百年龍樹馬嗚無著天親等出世,將佛滅后隱沒的大乘佛法,發(fā)揚光大出來,即現今流行中國日本朝鮮等者皆是;第三五百年顯密大乘而并行,密宗獨盛的時候,今流行西藏西康青海蒙古之處者皆是,此諸佛法皆投各時各地之機宜而差別:溯其根源,都從釋迦牟尼大圓覺海之所流出,而皆會于一生補處,慈氏菩薩為承前啟后之總樞,如是觀察,隨機攝化的佛法,當可得證無上菩提之果,而向來宗派的區(qū)別,也可不須執(zhí)定,是一非諸了。
由是以觀察一切的佛乘可分三類:一為出世間共修之五乘法,二為出世共修之三乘法,第三再進一步為不共大乘法,于大乘法則其勝又可分境行果三,其實互攝互涵的,例如:真實義門理境,其中也有所修法空觀及四攝六度等行,由行趣證,離言法性,終得涅盤菩薩妙果;菩薩戒本注重于行,但是也有境與果的意義,先觀境發(fā)有大菩提心,才修菩提戒行,行滿自然得果。彌勒上生經屬于得果,然慈氏之現在一生補處果,當來究竟佛果,也由自證,離言之理境,而方便設立教化有情之內院凈土,使上生者得不退菩薩果位,亦由修行以成。這樣講來,都有互涵之意;經云:「于釋迦法中發(fā)菩提心者,行十善者!菇缘蒙德蕛敉,依境起行,由行趣果,雖然互相通攝,也有各各特殊處以分齊限,大略可分五乘三乘一乘,及一乘的境行果的區(qū)別,也有經論可為共不共佛法總綱要之概論者,慈宗以此共不共法總明一切佛法義理淺深之意旨。故慈宗就是一切佛法的總樞機,也即從釋迦佛大圓覺海流布在世上以度生成佛之佛法全體大用,皆會歸宗依于當來下生慈氏佛,謂之曰慈宗也。(本文為太虛大師在民國廿五年四月于奉化雪竇寺之演講,由智定記錄)
- 上一篇:略評新唯識論
- 下一篇:佛說彌勒大成佛經開題
- 道亮法師: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行策大師:想要念佛求生凈土不妨熾然起忻厭心
- 宏海法師:為什么四眾弟子修學凈土不能夠真實相應?
- 智者大師:求生凈土為什么要念西方阿彌陀佛?
- 正如法師:人人在“常寂光凈土”的國土上都是佛
- 大安法師:凈土一法難信就在不能了解阿彌陀佛的心
- 覺醒法師:凈土來自眾生對真美善的追求與統一
- 大安法師:省庵大師對凈土的情懷是如何表達的?
- 仁禪法師:偷安一世受苦多生,以凈土為舟航何愁退轉?
- 念西法師:凈土關要及修法、講法歧途
- 大安法師:怎么通過身口意三業(yè)來修凈土?
- 印光大師:大通家和普通人該怎么修凈土?
- 印光大師:想要往生凈土,先認清楚修學的宗旨
- 印光大師:《凈土五經》是念佛法門的根本
- 大安法師:凈業(yè)行人必修的“凈土四信”
- 大安法師:念佛不念咒,修凈土不修別的可以往生嗎?
- 如瑞法師:大慈菩薩發(fā)愿偈對發(fā)愿求生凈土的概括
- 慈法法師: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慈法法師:凈土對一切機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的六種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