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要重視宗派和諧

\

  隨著時代的潮流,近幾十年來,佛教也經(jīng)常以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國家地區(qū),召開無數(shù)次的國際性佛教會議,會議內(nèi)容不外是佛教徒的使命、佛教的發(fā)展、佛教的未來等等,在議程中幾乎都有不少高僧大德呼吁:

  佛教要團結(jié)!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如鳥之雙翼!我們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出家眾與在家眾要互相尊重!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是互相包容!佛教是真正唯一能促進世界和平的宗教!

  但是普遍的佛教仍然是自立門戶,各行其道。有些自認順應(yīng)時代潮流,大行其方便之道,而不屑于傳統(tǒng)守舊之固步自封,大乘教區(qū)認為上座部是自了漢,上座部認為大乘非佛說。國際會議場合,也都能滿臉笑容,互相尊重包容,但骨子里,對其他教派還是有些不以為然,這對全世界佛教的力量,以及集體創(chuàng)作的未來發(fā)展,都會令人擔憂!

  所以我想從佛教義理上,提出一些淺見,愿與佛陀的弟子們,共同勉勵!

第一、 從隨喜功德談宗派和諧

  《六祖壇經(jīng)》記載,當五祖?zhèn)饕吕徑o六祖惠能大師時,要他快走,否則命若懸絲!其經(jīng)文如下:祖復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够菽軉⒃:「向甚處去?」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自古就有門戶或宗派之爭,是因為不能隨喜功德。

  《寶積經(jīng)》有說到不如法修行者:「于諸眾生憍慢瞋恨;于他利養(yǎng)起嫉妒心!訶罵菩薩,廣其惡名!共荒茈S喜功德,看到比自己殊勝的人,就會生起嫉妒,嫉妒以后就會擾亂眾生,批評、毀謗、訶罵、破害等等,而宗派之間就是貢高我慢,自高自大,瞧不起其它教派,從部派佛教,到空有之諍,實在難以融合和諧。

  《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說:「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佛如來,從初發(fā)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jīng)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想想身為三寶弟子,特別是出家眾,對于真正修行或弘揚佛法的宗派,不論是強調(diào)文化教育,或偏重社會慈善,總之都是佛教,都應(yīng)隨喜功德,雖不能做到稱揚贊嘆、隨喜功德,也不要生起嫉妒或批評打擊。勝鬘經(jīng)勝鬘夫人對佛陀說:「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眾具不起嫉心。」凡我佛教徒,對其他宗派都能不起嫉心,佛教必能和諧!

第二、 從諸行無常談宗派和諧

  佛常這樣的問比丘:比丘!五蘊(六入、六界)等是無常否?答:是無常。無常是苦否?答:是苦。若是無常苦變易法,是我我所否?比丘答:非我我所。佛即告訴他說:比丘!所以這樣的觀察無常、無我即得解脫。三法印的修行次第是:厭、離欲、解脫。觀諸行無常,即能厭患世間而求出離,能厭苦,即能通達無我,無我我所執(zhí),即離一切愛欲;離欲即離一切煩惱,所以能得涅槃解脫(佛法概論)。從觀諸行無常到心性解脫,這是佛陀非常實際而微妙的開示。

  如知世間無常,無常即苦,苦即無我!以此義,也可以得到宗派之間靜態(tài)方面的和諧,例如:須菩提尊者曾對佛陀說:『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金剛經(jīng)》)

  世間有爭執(zhí),宗派有諍執(zhí),都是人我是非。如深知無常是苦,自求解脫都來不及了,還比較、計較、批評、傲慢什么?沒有是非,沒有人我,佛教宗派之間,自然平靜和諧。

  在此我所提出,從諸行無常談宗派和諧真正的重點是,佛教徒要有危機意識!佛教有談到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如今是處在末法時期,邪說紛紜,奇奇怪怪的新興宗教,不斷出現(xiàn),人性好奇,一旦接觸就會著迷,無法回頭,而這些新興宗派教性很強,手段也很強悍,對佛法信心不堅,正見未成者,往往被吸收進去。

  我們偉大的佛陀,他的教法,是真正的真理!真正能讓人類離苦得樂,真正能促進世界和平,最簡單的五戒,足夠構(gòu)成和諧社會,善惡因果的理念,就足以令人止惡行善!我們一定要放下對不同宗派的計較、嫉妒、毀謗,我們要全部力量用來大轉(zhuǎn)*輪,推動佛法!

  所謂危機意識,就是其它宗教,用各種柔的、陰的拉攏佛教徒;用強的、狠的手段破壞佛教,我們可能都不知不覺。所謂危機意識,就是當今全世界的佛教人口的多少。在中國大陸,基督教的滲透力比共產(chǎn)黨的滲透力更強,我們不能自大自滿,更不能在教內(nèi)互相評擊,全力培養(yǎng)弘法人材,全力宣揚佛法,目標一致,著力點一致,也可以使佛教各宗派之間達到和諧。

第三、 從尊重包容談宗派和諧

  在大乘佛教地區(qū),都標榜行菩薩道,而菩薩的智慧也高過二乘人—阿羅漢與辟支弗。確實大乘佛教的三藏—經(jīng)、律、論,也比上座部的三藏經(jīng)典更加的豐富,但樹有根水有源,大乘經(jīng)典也是有從大眾部佛教發(fā)展的痕跡,大乘佛教高唱人間佛教,而事實,古時候也就有所謂獨住比丘與人間比丘的不同性格,佛教在中南半島的幾個國家,有幾個是佛教國家,假如沒有人間比丘的隨緣度眾,怎么能成為全國的全面信仰,就是軍人執(zhí)政的國家政府官員,仍然對三寶特別是對比丘們,非常尊敬。

  《法華經(jīng)》有常不輕菩薩,我們也要有不輕后學的美德,我們更要有不舍任何一眾生的悲愿,如同地藏菩薩的大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斗ㄈA經(jīng)》中,佛陀也為諸大弟子授記,將來皆能成佛,他們也同樣證無生法忍。菩薩戒的重戒,重在攝受眾生的戒條,如不瞋恚、不傲慢、不慳吝都是菩薩的重戒。勝鬘夫人十大受中:從今日起乃至菩提于諸尊長,不起慢心….。于諸眾生不起恚心等等。

  菩薩道之偉大,是心量廣,悲愿深。當今宗教界都希望宗教與宗教之間,彼此要尊重與包容。我們佛教界本身,于不同教派更應(yīng)該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如此則能達到各宗派的和諧!

  有人說:「理論歸理論,事實歸事實!」所以我也不妨舉一些事實的例子,可能會讓標榜行菩薩道的佛子們,感到慚愧、慚愧!

  一、泰國南部三省,常常有人被極端份子殺害,其中也有教師、軍人、警察等,所以有些老師不敢留在當?shù)貓?zhí)教。在教師缺少的情況下,曼谷太子佛學院,訓練上百位比丘,送去泰南教書,他們的勇敢,令人敬佩。

  二、曼谷金佛寺的照坤通猜大比丘,在泰國南部建了一座回教堂,捐贈給回教徒,此事可能會引起不同立場的看法,但我深表敬佩!

  三、泰國佛足寺,專門照顧艾滋病患者,并且設(shè)立孤兒院,照顧艾滋病患者留下的子女。佩服!佩服!

  四、斯里蘭卡的比丘們,為了保護佛教,勇敢的挺身出來競選國會議員,現(xiàn)任的有好幾位,這種衛(wèi)教的精神,真是菩薩!

  五、聯(lián)合國認定五月份的月圓日為佛陀日,所以這幾年,衛(wèi)塞節(jié)前后,在曼谷聯(lián)合國大廈,召開國際佛教會議,都得到聯(lián)合國的支持。聯(lián)合國認定佛教的教義可以促進世界的和平,所以經(jīng)過佛教國家聯(lián)署爭取,而訂定衛(wèi)塞節(jié)為「佛陀日」,這些連名的名單中幾乎都是上座部佛教(小乘)的國家,我心里除了佩服之外,也感到慚愧!慚愧!

  六、中南半島的國家,人民普遍比較貧窮,所以小孩子都送到寺廟念書。斯里蘭卡每星期日,都有超過百萬的青少年在寺院念書,或辦活動。

  七、緬甸或泰國,男孩子長大成人的期間,總要出家一次,這是很實際的道德教育,人間佛教在上座部佛教(南傳)的國家,那么普遍,淵源流長!

  還有很多南傳比丘行菩薩道的偉大精神,不勝枚舉!

  這幾年來,南傳比丘也都有到臺灣、中國、日本、韓國等大乘教區(qū)參訪,慢慢也都能認同。甚至也有很多值得他們學習的地方。

  總之在尊重包容的大原則下,應(yīng)該可以達到各宗派的和諧!

第四、 從涅槃寂靜談宗派和諧

  說到涅槃寂靜,總會聯(lián)想到是今生生命結(jié)束以后,不再投胎轉(zhuǎn)世了,阿羅漢現(xiàn)有的生死身,到了壽命盡時,就「前蘊滅,后蘊更不生,而入于無余涅槃」。這種看法沒有錯,但錯就錯在,把涅槃寂靜看做是阿羅漢的修行果位,其實阿羅漢、辟支弗、菩薩、佛,都是同樣證入涅槃,就是修行證入法空性-涅槃的法門也一樣,《法華經(jīng)》說:「唯有一圣道,無二亦無三」,此一圣道就是八正道。出世的解脫法門-四諦、緣起;道諦中的三學、八正道,都是圣者所修行的,也是圣者所證得的。修行證入,都離不了這些,聲聞、緣覺、菩薩、佛-一切圣者,都是依著這唯一的正法,同受唯一的解脫味,同入涅槃而得究竟的解脫,所謂「三乘同入一法性」;「三乘同坐解脫床」。

  涅槃的證入,就是證入法性,法性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般若心經(jīng)》:「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勾朔ㄐ员静簧鷾,本自清凈,本不動搖。

  涅槃、法性、實相、空性既然沒有差別,那為什么還有上座部(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之分呢?簡單的說:聲聞弟子見法性以后,一直努力修定修慧,直到俱解脫阿羅漢為其修行的最終目標-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后有!

  菩薩行者,見到法性后,以此為基礎(chǔ),發(fā)大菩提心,行大悲心行,福慧雙修,直至成佛。而菩薩修行要具備三德:(一)菩提心(二)大悲心(三)空性慧。此空性慧就是初果或初地行者,見法性的智慧。佛陀說:「觀緣起即能見法,見法即見佛!褂捎跓o常無我而悟入法法歸于寂滅,現(xiàn)覺得沒有一毫可取可著的。這無著無累的覺證,即涅槃無生-生死不可得的確證!

  有一位南傳比丘,曾經(jīng)提出一個問題,一切法性空寂,涅槃如火之熄滅,一滅永滅,如何度眾生?

  我就說:菩薩見一切法空性,卻不證入涅槃,以此智慧-理念,發(fā)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愿,廣度一切眾生!督饎偨(jīng)》須菩提請示佛陀,菩薩云何安住?菩薩最重要的當然是安住菩提心,而不可缺少的是住于「空性」,法空性無所住,以此理念行一切善行。應(yīng)無所住就是住于空性。

  涅槃寂靜是一切法的實相,不論是正報依報,精神與物質(zhì),都是因緣和合的假相,所以萬法皆空,菩薩有此智慧,所以菩薩不入涅槃,因為當體即空,青青翠竹皆是般若;郁郁黃花無非實相。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菩薩雖度眾生,但是眾生也是空性的,實無有真實自性的眾生可度。

  菩薩自身要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空觀成就-涅槃寂靜的智慧。而菩薩云何降伏其心?如果行六度波羅蜜時,或行一切善行時,內(nèi)心有能度的自我,有受度的眾生,就會比較、計較,甚至驕傲或輕視他人,所以度眾生時,行一切善行時,時時觀照,自身空、外境空,這是觀照般若的方便。以此降伏我執(zhí)的習氣。

  緣起性,萬法皆空,當下就是涅槃寂靜,不比較、不計較、不嫉妒、不傲慢,才能順入涅槃,才能與實相相應(yīng),則宗派可以達到和諧。

  我在此作一結(jié)論,就是星云大師的話:「眾緣和諧,諸事圓滿,合作無間,效果加倍!」愿佛陀的弟子,都能和諧相處,在各個國家互相影響,成為和諧的社會,進而達到世界和平。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