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論念佛圓通章的聞思修
印光大師非常重視《楞嚴經(jīng)·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贊嘆弘揚不遺余力,不僅將此章與凈土四經(jīng)參而為五,選定為《凈土五經(jīng)》,而且在對弟子的開示中,隨機指示,反復闡發(fā)“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的念佛妙法。下面匯集大師文鈔的相關(guān)開示,分述如下:
一、贊楞嚴經(jīng)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為念佛最妙開示
在文鈔續(xù)編卷下《凈土五經(jīng)重刊序(民國二十二年)》中,大師說:“諸大乘經(jīng),帶說凈土者,多難勝數(shù)。而楞嚴經(jīng)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在文鈔續(xù)編卷下《靈巖山篤修凈土道場啟建大殿記》中,大師也說:“楞嚴經(jīng)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
在文鈔續(xù)編《大勢至菩薩偈贊》中,大師贊嘆:
“勢至菩薩德無疆,輔弼彌陀作慈航。救苦直同觀自在,導西不異普賢王。修因遍用根塵識,證果俱獲圓通常。攝念佛人歸凈土,此恩永劫莫能忘。
“大勢至利生深,專主念佛法門。如子憶母憶世尊,直下即蒙恩。因心果覺兩相契,立刻返本還源。都攝六根妙難論,愿遍界流存。”
二、贊“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念佛最妙方法
在續(xù)編卷上《復吳希道居士書》中贊“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乃念佛最妙之法。”在續(xù)編卷上《復幻修大師書》中開示:“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在三編卷二《復張曙蕉居士書八》中,大師說:“都攝六根,為念佛最妙之一法。”三編卷四答俞大錫居士問:“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乃最妙之制心法。”
文鈔續(xù)編卷下凈土指要:
“至于修持法則,常當如子憶母,行住坐臥,語默周旋,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任何事緣,不令間斷。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能如是者,決定往生凈土!”
文鈔三編卷三復康寄遙居士書一:
念佛法門,以信愿行三法為宗。以菩提心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以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愿,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現(xiàn)生即入圣流,臨終直登上品,庶可不負此生矣!
三、贊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
文鈔三編卷一《復明性大師書》:
“楞嚴經(jīng)勢至圓通章末后云:‘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無選擇者,遍用根塵識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禪仗自力了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見。況證四果(藏教)及七信(圓教)乎。(四果七信,方了生死。)都攝六根,入手在聽。無論大聲念,小聲念,不開口心中默念,均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訣也。信愿行三,為凈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此二者,更不須再問人矣!”
四、將楞嚴經(jīng)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選入《凈土五經(jīng)》
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楞嚴》五卷末《大勢至菩薩章》,乃凈宗最上開示。只此一章,便可與《凈土四經(jīng)》參而為五。豈有文長之畏哉。”文鈔續(xù)編卷下《凈土五經(jīng)重刊序》:“而楞嚴經(jīng)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故將此章,列于三經(jīng)之后,而以普賢行愿品殿之,以成凈土法門之一大緣起。令諸閱者,知此一法,大暢佛懷,較彼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者,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以故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jīng)俱闡,萬論均宣也。金陵凈土四經(jīng)板,已經(jīng)模糊。修凈業(yè)者,苦無最清爽之讀本。因為鑄板,以勢至念佛圓通章,附于三經(jīng)之后,稱為凈土五經(jīng)。若論法門緣起,宜以無量壽經(jīng)為首。今為便于讀誦,故以阿彌陀經(jīng)為首。閱者諒之。”
五、大勢至念佛圓通決疑惑
1、決關(guān)于大勢至念佛圓通“念性原生滅,如何得圓通”的疑問
大師在增廣卷一《復濮大凡居士書》中開示:“實際理地,方無生滅。佛事門中,何一非生滅法乎?等覺菩薩,破四十一品無明,證四十一分秘藏,亦不出于生滅之外。是生滅乃生死之根,亦菩提之本,視其人之所用何如耳。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乃以彼背覺合塵之生滅,轉(zhuǎn)而為背塵合覺之生滅,以期證于不生不滅之真如佛性也。”
2、決大勢至念佛圓通不如觀音耳根圓通之疑
印光大師在續(xù)編卷下《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楷書以供眾讀誦序》中開示:“此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為對阿難多聞,及娑婆聞性最利之機,故文殊選擇,唯取觀音。而凈土念佛法門,普逗十方三世一切眾生之機,故列于彌勒之后,觀音之前,以密示其普逗群機之意。否則當列于虛空藏之后,彌勒之前矣。刻論普通法門,必須斷盡煩惑,方可了生脫死,唯上上最利根人,可于現(xiàn)生即了生死。若非此等根性,則或二三四五生,或二三四五劫,或至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輪回六道中者,多多矣!以仗自己戒定慧力,斷盡貪瞋癡煩惱惑業(yè),故難。況時丁末法,人根陋劣,壽命短促,知識稀少,魔外縱橫,正見稍虧,即墮魔羂(網(wǎng))乎!唯凈土特別法門,仗彌陀慈悲誓愿,與自己信愿憶念之力,于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凈土。俾使上上根人,速證無生,即下下根人,亦預圣流。其為利益,何可名言!
此義乃華嚴末后歸宗之一著,切不可以光之人微,而謂為謬妄也!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憶母,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而念佛,即是以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來萬德洪名。久而久之,則即眾生業(yè)識心,成如來秘密藏,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有緣遇此法門者,幸勿忽諸!此是微塵佛,一路涅盤門,況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由此可知,大勢至念佛圓通在判教上,屬于凈土特別法門,普逗十方三世一切眾生之機,不可以以通途教理評論。
六、特點
1、遍用根塵識大以念佛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復明性大師書》:“又楞嚴經(jīng)勢至圓通章末后云,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無選擇者,遍用根塵識大以念佛也。”又在增廣卷一《復濮大凡居士書》中開示:“又此念佛雖屬意識,而諸識咸具。不觀上文都攝六根乎?六根既攝,則六識將何為乎?即轉(zhuǎn)送含藏者,亦唯此事而已。”
2、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
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五》:《楞嚴》大勢至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文殊選圓通偈》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今例之曰:“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
3、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工夫,融于一心
續(xù)編卷下《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楷書以供眾讀誦序》:“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憶母,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而念。即是以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來萬德洪名。”
4、普被三根
復戚智周居士書二:“如來欲令一切眾生,就路還家,故令二十五圣,各陳宿因。末世眾生,無論上中下根,皆當以勢至念佛法門,自利利人。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
三編卷二復張曙蕉居士書八
今修念佛法門,當依大勢至菩薩所示,如子憶母之誠心,修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之實行。果能死盡偷心,則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視為易易?v不即得,當亦相去不遠矣。都攝六根,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時無論聲默,常須攝耳諦聽。此乃合返念念自性,與返聞聞自性之二義而兼修者。返聞單屬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則為益大矣。心念屬意,口念屬舌,耳聽屬耳,眼皮下垂,即見鼻端,則眼鼻二根亦攝。五根既同歸一句佛號,身根焉有不恭敬嚴肅之理乎。故知都攝六根,下手在聽。能都攝六根,則心識凝靜而不浮散,便名凈念。以六根既攝,雜妄等念潛消故也。凈念又能常常相繼無或間斷。則念佛三昧,可即得矣。故下曰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此大勢至菩薩,以教化九法界一切眾生者。實三根普被,有利無弊也。果肯依之而修,當必有觀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
七、方法
1、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
增廣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至于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2、攝耳諦聽,即是攝六根之下手處
續(xù)編卷上與張靜江居士書(民國二十四年):“念佛之要,在于都攝六根。當念佛時,攝耳諦聽,即是攝六根之下手處。能志心諦聽,與不聽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懸殊。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無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三編卷二《復常逢春居士書七》:“念佛下手,最要莫過于聽。聽則心沉而一,所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者。”三編卷四答善熏師問:”無論大聲小聲默念,總要自己聽自己之佛聲。默念中亦仍有聲,故亦須聽。能常聽,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
文鈔續(xù)編《大勢至菩薩像贊》:
如子憶母勤念佛,都攝六根耳聽著。若依大士此開示,因心各得契果覺。
3、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
三編卷四《凈土法門說要》:“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聽,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經(jīng)亦然。……故知用功之道,端在專攝,不事情想。若無思想,那有邪見?邪見既無,即是正智。”
4、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
續(xù)編卷上復楊煒章居士書:“當依一函遍復所說,生真信,發(fā)切愿,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jīng)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于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
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攝六根而念,決定業(yè)障消除,善根增長。不須觀心,而心自清凈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汝以極重之業(yè)力凡夫,妄用觀心之法,故致如此。觀心之法,乃教家修觀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機。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乃普被上,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機之無上妙法也。須知都攝,注重在聽。即心中默念,也要聽。以心中起念,即有聲相。自己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則六根通歸于一。較彼修別種觀法,為最穩(wěn)當,最省力,最契理契機也。”
5、都攝六根
續(xù)編卷上復幻修大師書(民國二十三年):“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fā)切愿(即愿),專持佛號(即行,信愿行三,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于佛名號,即攝意根?陧毮畹们迩宄,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于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凈念相繼。能常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續(xù)編卷上復修凈師書
“欲攝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即默念,也要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自己的耳,聽自己心里的聲,仍然明明了了。楞嚴經(jīng)大勢至菩薩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污雜妄念,故名凈念。凈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凈念相繼。能凈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凈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
6、十念記數(shù)念佛
為利初機,大師比較各種攝心念佛方法利弊,發(fā)明十念記數(shù)念佛法,作為入念佛圓通之方便。
三編卷一復丁福保居士書四:”念佛聲默,須視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無礙者,宜于特行念佛儀軌時朗念。然只可聽其自然,不可過為大聲。過為大聲,或致傷氣受病。倘所處之境地不宜朗念,則只可小聲念,及金剛持。其功德唯在專心致志,音聲猶屬小焉者耳。除特行念佛外,若終日常念,固宜小聲念,金剛念,默念。以朗聲常念,必至于傷氣。未證法身,必須調(diào)停得中,方可唯益無損耳。朗念費力,默持易昏。散持雖亦功德難思,較之攝心凈念,何啻天淵。光于此數(shù)則,曾頗費研窮。去歲得一巧方便法,書示知己,皆同贊嘆。若已成片,固不須此。若未成片,及一切初機用之,皆無不宜,唯益無損。“
增廣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至于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涌妄波,即用十念記數(shù),則全心力量,施于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凈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愿與天下后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shù)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shù)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
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shù)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yǎng)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shù)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shù),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shù)。則憧憧往來者,朋從于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shù)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yǎng)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shù),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八、注意事項
1、于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
增廣卷一復永嘉周群錚居士書
念佛欲得一心,必須發(fā)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fā),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須善于用心,勿致過為執(zhí)著,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諸魔事。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依此而行,決無歧誤。
又現(xiàn)在見佛之志,可謂真切。然此事頗不容易。當以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以期一心不亂,為決定主宰。于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jié)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xiàn)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fā)狂。雖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須預計見佛與否。一心之后,自知臧否。不見固能工夫上進,即見更加息心專修。斷無誤會之咎,唯有勝進之益。世間不明理人,稍有修持,便懷越分期望。譬如磨鏡,塵垢若盡,決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于磨,而但望發(fā)光。全體垢穢,若有光生,乃屬妖光,非鏡光也。光恐汝不善用心,或致自失善利,退人信心,是以補書所以耳。永明云:“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今例其詞曰:“但期心不亂,不計見不見。”知此當能致力于心與佛合之道矣。
2、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
復弘一法師書
然于關(guān)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臺,遇形斯映,紜紜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凈心。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敢為座下陳之。
3、只求心歸于一,不必定求瑞相
續(xù)編卷上復吳希道居士書
汝已持名,而心不歸一,以業(yè)障深故。念時,要心存敬畏,念起于心,聲出于口,音入于耳。要使句句聽清楚,從朝至暮,無用心事,則常念。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以心一起念,便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里之聲,乃極明了事。早晚立一功課,或念彌陀經(jīng)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贊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隨各人工夫立。若忙極,則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課外,行,住,坐,臥都要念。只求心歸于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歸一,自與心浮散時不同。若不以心歸一為事,常想見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誠懇切聽,決不至起魔事。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乃念佛最妙之法。
4、以信、愿、凈念為宗旨
續(xù)編卷上復郁智朗居士書
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著魔。須知往生凈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使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愿,凈念為事。(都攝六根而念,即為凈念。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切須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輪回,做苦眾生耳。
文鈔續(xù)編卷下凈土指要
凈土法門,以信、愿、行、三法為宗。非信何由發(fā)愿?非愿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證所信而滿所愿?“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則蹶。若不注重信愿,唯期持至一心,縱令深得一心,亦難了生脫死。何以故?以煩惑未盡,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愿既無,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世有好高務(wù)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藐視佛力。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為恥。何獨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喪心病狂,一至于此!凈宗行者,所當切戒!
無論老幼,男女,貴賤,賢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發(fā)切愿,至誠懇切念佛圣號,無一不于現(xiàn)生臨終得往生者。世之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一以不依佛教,口說往生,心戀塵境。一以不教眷屬念佛,并不預說助念之利益,及瞎張羅,預先抹澡,換衣,問事,哭泣等禍害。及至臨終,眷屬不唯不助念,反為破壞正念。功敗垂成,事依俗見,令亡人沉淪生死苦海,可不哀哉!
九、力用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具足世間和出世間利益,正如印光大師在《凈土五經(jīng)重刊序》中開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
1、業(yè)消智朗,障盡福崇,凡所作為,皆悉順遂
續(xù)編卷下阜寧合興鎮(zhèn)凈念蓮社緣起序
須知念佛法門,以信愿行三法為宗。念佛之要,在于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無論行住坐臥,常念佛號,或聲或默,皆須聽己念佛之聲。倘能如是,則業(yè)消智朗,障盡福崇,凡所作為,皆悉順遂。士農(nóng)工商之職業(yè),不但了無妨礙,且能啟發(fā)心靈,精于本業(yè)。以心不散亂,作事有主,如理亂絲,神凝則易,心躁則難。所以古之建大功,立大業(yè),功勛遍四海,言行垂千秋者,皆由學佛得力而來也。
三編卷四答幻修學人問
問,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云何行持。
答,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fā)切愿,(即愿)專持佛號。(即行)信愿行三,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于佛名號,即攝意根?陧毮畹们迩宄,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于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則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凈念相繼。能常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祈注意。但祈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則業(yè)消智朗,心地開通,何愁不解經(jīng)義乎哉!
2、信愿念佛,決定往生
三編卷四凈土法會課儀跋
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皆須斷盡煩惑,方可了生脫死。惟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愿,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念佛法門,以信愿行三法為宗。信愿為前導,念佛為正修。有以專求一心,不講信愿,及注重開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棄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誤誤人也大矣!念佛之心,必須懇切至誠,如子憶母?v有勝境當前,終不能令此憶母之心或有忘失。當念佛時,或聲或默,均須攝耳諦聽,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過。大勢至菩薩所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者,即此隨念隨聽之一法也。果依此說,決定往生凈土。若或討巧,定成大拙,自誤誤人,害豈有極!
3、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
凡我有情,聞是凈土法門者,當信娑婆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已來,業(yè)障深重,匪憑佛力,驟難出離。 當信求生決定克期得生。 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
由是堅定一心,愿離娑婆,如囚犯之欲出牢獄,絕無系戀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xiāng),豈有因循之念!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圣號。無論語默動靜,行住坐臥,迎賓待客,著衣吃飯,務(wù)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譬如切事系心,凡百作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眾務(wù),了無少暇,須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發(fā)愿,亦能往生。以阿彌陀佛曾有愿云:“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但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須發(fā)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貪瞋癡,戒殺盜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則心與佛背,感應道隔,但種來因,難獲現(xiàn)果矣。若志誠念佛,行合佛心,心口相應。如是念佛之人,至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必然親垂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則超凡入圣,了生脫死,永離眾苦,但受諸樂矣。此則全仗佛力,不論功夫之深淺、惑業(yè)之有無。但具真信切愿,決定萬不漏一!
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真為生死 發(fā)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號
念佛法門,即淺即深,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十地菩薩,不離念佛,薄地凡夫,亦蒙佛恩。
阿彌陀佛,法界藏身,包容虛空,周遍微塵。
我今發(fā)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
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xiāng)風月有誰爭?
災難頻冗,后無退路。 發(fā)菩提心,求生凈土;
信愿念佛,莫換題目!
地獄熙熙,火宅炎炎?嗪o邊,覺醒是岸。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心,堅信佛教。
孝養(yǎng)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
業(yè)障消除,六根清凈,累劫罪業(yè),化為泡影。
離苦得樂,明心見性,往生凈土,超凡入圣。
圓滿菩提,救拔有情,大覺朗照,四海升平!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江山易得,大道難求;人生易老,富貴難留。
輪回路險,世道堪憂;黃粱夢短,何必貪求。
佛法無邊,信入得救;往生凈土,光明自由。
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凈土。
花開見佛,親侍彌陀,授菩提記,圓滿佛果。
化身無量,遍十方界,普度眾生,悉皆成佛!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一旦無常至,方知夢里人,萬般帶不去,惟有業(yè)隨身。
世上光陰短,地獄噩夢長,隨緣消舊業(yè),莫再造新殃。
愛河千尺浪,苦海萬丈波,欲免輪回苦,及早念彌陀。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妄念死,自性法身活。
得道西方去,蓮花朵朵開,花開無數(shù)億,朵朵見如來。
- 上一篇:未成佛前,皆當修習凈土法門
- 下一篇:一切修行人必讀——印光大師悲心慈語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印光大師: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印光大師: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印光大師: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凈界法師:念佛是心力帶動佛力,還是佛力帶動心力?
- 理凈法師:念佛就能消業(yè)障還用誦其他經(jīng)、咒嗎?哪個法門好?
- 夢參法師:念佛念到什么程度能往生?看破放下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印光大師: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仁德上人:為什么念佛的人多而往生的人少?
- 仁禪法師:念佛修行路上的兩大歧途
- 仁德上人:怎么樣才算是明明白白地念佛?
- 印光大師: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凈界法師:念佛人為什么要把心帶回家?
- 凈界法師:下定決心要往生就不要拖
- 印光大師: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昌臻法師:念佛應該怎么念?念佛的秘訣與方法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烏龍茶]漳平水仙是什么茶,怎么制作出來的?
- [禪宗五家]萬松行秀是怎樣使曹洞宗宗風大振的?
- [哲理故事]忍耐記心間,煩惱不沾邊
- [宗門故事]是法平等,惟政禪師的慈悲
- [佛與人生]追著別人的幸福跑,你永遠不會幸福
- [佛學常識]法相宗緣何而來
- [其他漢傳法師]眾生的自性又叫佛性,具備不缺不少的了了常知
- [普洱茶]普洱茶的名字是怎么來的?普洱茶名的來歷
- [禪宗典藏]《指月錄》是怎樣一部禪門經(jīng)典?
- [佛經(jīng)故事]世上沒有單獨存在的東西
- [哲理故事]常釋懷,做人何必太較真
- [佛與人生]不要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 [佛學常識]什么是六相
- [其他漢傳法師]一計漂亮常知歌
- [紅茶]古樹紅茶的功效、作用與工藝
- [禪宗五家]臨濟宗在元代保持著怎樣的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