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底的原鄉(xiāng)

  古人云:“開卷有益”。沒有什么太多事情的時候,一個人靜坐下來就浮想聯(lián)翩,思緒萬千。要不然找上幾本書隨意翻閱。這樣已經(jīng)成為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了。

  這兩年我養(yǎng)成了寫日記的習慣,不過我記日記是因為事情太雜。有時一下子就把事情搞忘記了,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無意之中翻開今年才寫完的一本日記,上面記錄了幾段。其中有一段是:“哈佛的學生說:人無法選擇自然的故鄉(xiāng),但人可以選擇心靈的故鄉(xiāng)。當時隨筆記了下來。今天收拾房子。智摩也翻開看到,我把這一段話讀給他聽,我們感覺不錯。我不知道他的真實感受,我可是真的很喜歡。故鄉(xiāng),那里曾經(jīng)是我兒時玩耍和伴隨著成長的地方,假如一百年要是還活在人世,永遠都無法忘記。這心底的故鄉(xiāng),這是我長大之后,內心為之矛盾,痛苦,煩惱不安的地方。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他而奮發(fā),自強不息。久別的相逢,還是為了回家。人長大了,仿佛迷失了方向,離開了父母,也就迷失了自我,現(xiàn)在回過頭來想一想才明白付出的所有,原來是為了回家,我好想回家,我寫到這里,要回家的心情更加迫切。

  書本是最好的老師,這時就像一個小孩子四處亂翻書。這些年,買書翻書,前一段時間買了一本,法國盧梭的《孤獨散步者的遐思》。其中說:“在一天當中,只有這孤獨和沉思的時刻,我才充分體現(xiàn)我自己,自由自在地屬于我自己,能毫不含糊的說,自己正是大自然所希望造就的那種人。”我是一個個體的存在,是相對獨立的。不錯,人是群居的動物。不能離群索居、但獨立的人格個性是必不可少的。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個人孤獨的降臨人間,在人世間生活幾十年后,又一個人孤獨地離去。

  人應該怎樣追求人生真諦?在佛經(jīng)佛陀告訴我們:早發(fā)菩提心,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在《普賢菩薩行愿品》中言:于諸痛苦,為作良醫(y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饒益眾生,則為隨順供養(yǎng)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大悲,發(fā)菩提心成等正覺。

  2003.11.09日 下午14:59分于東方山三楚書齋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