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止觀卷第一下
摩訶止觀卷第一下
觀佛相好發(fā)心者。若見如來。父母生身身相昉著。明了得處輝麗灼爍。毗首羯磨所不能作。勝轉輪王相好纏絡世間希有。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愿我得佛齊圣法王。我度眾生無數無央。是為見應佛相好上求下化發(fā)菩提心。若見如來知如來無如來。若見相好知相好非相好。如來及相皆如虛空�?罩袩o佛況復相好。見如來非如來即見如來。見相非相即見諸相。愿我得佛齊圣法王。我度眾生無數無央。是為見勝應相好上求下化發(fā)菩提心。若見如來身相一切靡所不現。如明凈鏡睹眾色像。一一相好凡圣不得其邊。梵天不見其頂。目連不窮其聲。論云。無形第一體非莊嚴莊嚴。愿我得佛齊圣法王。是為見報佛相好上求下化發(fā)菩提心。若見如來。知如來智深達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凈法身。具相三十二。一一相好即是實相。實相法界具足無減。愿我得佛齊圣法王。是為見法佛相好。上求下化發(fā)菩提心(云云)。云何見佛種種神變發(fā)菩提心。若見如來。依根本禪。一心作一不得眾多。若放一光從阿鼻獄上至有頂。火光晃耀天地洞明。日月戢重輝天光隱不現。愿我得佛齊圣法王(云云)。若見如來依如來無生理。不以二相應諸眾生。能令眾生各各見佛獨在其前。愿我得佛齊圣法王(云云)。若見如來。依如來藏三昧正受。十方塵剎起四威儀。而于法性未曾動搖。愿我得佛齊圣法王(云云)。若見如來。與諸神變無二無異。如來作神變神變作如來。無記化化�;瘡妥骰�。不可窮盡。皆不可思議。皆是實相而作佛事。愿我得佛齊圣法王(云云)。云何聞種種法發(fā)菩提心�;驈姆鸺吧浦R�;驈慕浘怼B勆鷾缫痪�。即解世出世法。新新生滅念念遷移。戒慧解脫寂靜乃真。愿我得佛能說凈道(云云)�;蚵勆鷾�。即解四諦皆不生不滅�?罩袩o刺云何可拔。誰苦誰集誰修誰證。畢竟清凈能所寂然。愿我得佛能說凈道(云云)�;蚵勆鷾纭<唇馍鷾鐚Σ簧鷾鐬槎�。非生滅非不生滅為中。中道清凈獨拔。而出生死涅槃之表。愿我得佛能為眾生說最上道。獨拔而出如華出水如月處空(云云)�;蚵勆鷾纭<唇馍鷾绮簧鷾绶巧鷾绶遣簧鷾�。雙照生滅不生滅。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法界秘密常樂具足。愿我得佛能為眾生說秘密藏。如福德人執(zhí)石成寶執(zhí)毒成藥(云云)。若聞無生。謂二乘無三界生菩薩未無生。若聞無生。謂三乘皆無三界生。若聞無生。二乘非分但在菩薩。菩薩先無分段生。次無變易生。若聞無生一無生一切無生。若聞無量一句例如此。若聞無量。謂二乘方便道四諦十六諦等。以為無量。若聞無量。二乘自用伏惑不能化他。菩薩用此無量自去惑亦化他。若聞無量。謂二乘無分但在菩薩。菩薩用斷界內塵沙。亦伏界外塵沙。若聞無量。謂二乘無分但在菩薩。菩薩用斷界內外塵沙。亦伏無明。若聞無量但在菩薩。菩薩用伏斷無明。若聞無作一句例亦如此。若聞無作。謂非佛天人修羅所作。二乘證此無作。思益云。我等學于無作已作證得。而菩薩不能證得(云云)。若聞無作。謂三乘皆能證得。若聞無作。謂非二乘境界況復凡夫。菩薩破權無作證實無作。若聞無作。謂即權無作證實無作。若得此意。隨聞一句通達諸句。乃至一切句一切法而無障礙(云云)。夫一說眾解是義難明。更約論偈重說之。若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者。既言因緣所生那得即空。須析因緣盡方乃會空。呼方空為即空。亦名假名者。有為虛弱勢不獨立。假眾緣成。賴緣故假非施權之假。亦名中道義者。離斷常名中道非佛性中道。若作如此解者。雖三句皆空。尚不成即空。況復即假即中。此生滅四諦義也。若因緣所生法不須破滅。體即是空而不得即假即中。設作假中皆順入空。何者。諸法皆即空無主我故。假亦即空假施設故。中亦即空離斷常二邊故。此三番語雖異俱順入空。退非二乘析法。進非別非圓。乃是三獸渡河共空之意耳。若謂即空即假即中者。三種邐迤各各有異。三語皆空者。無主故空。虛設故空。無邊故空。三種皆假者。同有名字故假。三語皆中者。中真中機中實故俱中。此得別失圓(云云)。若謂即空即假即中者。雖三而一雖一而三。不相妨礙。三種皆空者。言思道斷故。三種皆假者。但有名字故。三種皆中者。即是實相故。但以空為名。即具假中。悟空即悟假中。余亦如是。當知聞于一法。起種種解立種種愿。即是種種發(fā)菩提心。此亦可解。其凈土徒眾修行法滅。受苦起過。等發(fā)菩提心例前可解。不復委記。上來所說既多。今以三種止觀結之。然法性尚非一法。云何以三四推之。今言一二三四。說法性是所迷�?嗉悄苊�。能迷有輕重所迷有即離約界內外分別即有四種苦集。約根性取理即有一二三四不同(云云)。若界內鈍人迷真重苦集亦重。利人迷真輕苦集亦輕。界外利鈍輕重亦如是。法性是所解。道滅是能解。所解有即離能解有巧拙。界內鈍人所解離能解則拙。利人所解即能解亦巧。界外利鈍即離巧拙亦如是。所以者何。事理既殊昏惑亦甚。譬如父子兩謂路人嗔打俱重。嗔以譬集打以譬苦。若謂煩惱即法性事理相即�?嗉瘎t輕。實非骨肉兩謂父子嗔打則薄。粗細枝本通別遍不遍難易等亦如是�;蛟啤=鐑瓤嗉诇䴙橹�。界外升出為輕�;蚪鐑绕せ蠊蕿闇\。界外肉惑故為深。或言。界內隨他意故為拙。界外隨自意故為巧。或言。界內稱機故為巧。界外不稱機故為拙。或言。界內有能所故為粗。界外無能所故為細。或言。界內小道極在化城故為細。界外大道極在寶所故為粗�;蜓�。界內客塵故為枝。界外同體故為本�;蜓�。界內在初故為本。界外在后故為枝�;蜓�。界內小大共故為通。界外獨在大故為別。或言。界內偏故為小淺故為別。界外圓故為大無隔故為通�;蜓�。界內短故為不遍。界外周法界故為遍�;蜓浴=鐑仍谝磺匈t圣共故為遍。界外獨在大緣故為不遍。或言。界內用二乘方便故為難斷。界外但依無礙慧故為易斷。如是等種種互說。今若結之則易可解。若作淺深輕重者。漸次觀意也。若作一實四諦不分別者。圓觀意也。若作更互輕重者。不定觀意也。皆是大乘法相故須識之。若見此意。即知三種。漸次顯是。不定顯是。圓頓顯是(云云)。問。集既有四�?喙味4��;箅S于解集則有四。解隨于惑但感二死。例如小乘惑隨于解則有見諦思惟。若解隨于惑但是一分段生死耳。問。苦集可是因緣所生法。道滅何故爾。答�?嗉撬�。道滅是能破。能破從所破得名俱是因緣生法。故大經云。因滅無明則得熾然三菩提燈。亦是因緣也。問。法性是所迷。何故二何故四。答。法性隨權實是故二。法性隨根緣是故四。若見此意。例見相聞法乃至起過。例作四種分別廣說(云云)
○中約弘誓顯是者。前推法性聞法等其義已顯。為未了者更約四弘。又四諦中多約解明上求下化。四弘中多約愿明上求下化。又四諦中通約三世佛明上求下化。四弘中多約未來佛明上求下化。又四諦中多約諸根明上求下化。四弘中專約意根明上求下化。如此分別令易解。得意者不俟也。夫心不孤生必托緣起。意根是因法塵是緣所起之心是所生法。此根塵能所三相遷動。竊起竊謝。新新生滅念念不住。睒爍如電耀。遄疾若奔流。色泡受沫想炎行域識幻。所有依報國土田宅妻子財產。一念喪失倏有忽無。三界無常一篋偏苦。四山合來無逃避處。唯當專心戒定智慧。豎破顛倒橫截死海超度有流。經言。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回轉�;鹫绱嗽坪蔚峡v逸嬉戲。是故慈悲起四弘誓拔苦與樂。如釋迦之見耕墾。似彌勒之觀毀臺。即其義也。以明了四諦故非九縛。起四弘誓故非一脫。是為非縛非脫發(fā)真正菩提心。顯是義明矣。次秖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能生所生無不即空。妄謂心起。起無自性無他性。無共性無無因性。起時不從自他共離來。去時不向東西南北去。此心不在內外兩中間。亦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為心。是字不住亦不不住。不可得故生即無生亦無無生。有無俱寂。凡愚謂有智者知無。如水中月得喜失憂。大人去取都無欣慘。鏡像幻化亦如是。思益云。苦無生集無和合道不二滅不生。大經云。解苦無苦而有真諦。乃至解滅無滅而有真諦。集既即空。不應如彼渴鹿馳逐陽焰。苦既即空。不應如彼癡猴捉水中月。道既即空。不應言我行即空不行不即空。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滅既即空。不應言眾生壽命誰于此滅而證彼滅。生死即空云何可舍。涅槃即空云何可得。經言。我不欲令無生法中有修道。若四念處乃至八圣道。我不欲令無生法中有得果。若須陀洹乃至阿羅漢。依例亦應言。我不欲令無生法中有色受想行識。我不欲令無生法中有貪欲嗔恚癡。但愍念眾生興誓愿拔兩苦與二樂。以達苦集空故非九縛。達道滅空故非一脫。是為非縛非脫發(fā)真正菩提心。顯是義明矣。秖觀根塵一念心起。心起即假。假名之心為迷解本。謂四諦有無量相。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心如工畫師造種種色。心構六道。分別校記無量種別。謂如是見愛是界內輕重集相。界外輕重集相。如是生死是分段輕重苦相。界外輕重苦相。還翻此心而生于解。譬如畫師洗蕩諸色涂以墡彩。所謂觀身不凈乃至觀心無常。如是道品紆通化城。觀身身空乃至觀心心空。空中無無常。乃至無不凈。如是道品直通化城。觀身無常。無常即空乃至觀身法性。非常非無常非空非不空。乃至觀心亦如是。如是道品紆通寶所。觀身法性。非凈非不凈雙照凈不凈。乃至觀心法性。常無常雙照常無常。如是道品直通寶所。是人見諦滅名須陀洹。是人思惟滅名三果。是人見滅名見地。是人思滅名薄名離名已辦乃至侵習名辟支佛。是人見思滅名十住。塵沙滅名十行十回向。無明滅名十地等覺妙覺。是人見思塵沙滅名十信。無明滅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分別十六門道滅不同。及一切洹沙佛法。分別校計不可說不可說。如觀掌果無有僻謬。皆從心生不余處來。觀此一心能通不可說心。不可說心能通不可說法。不可說法能通不可說非心非法。觀一切心亦復如是。九縛凡夫不覺不知。如大富盲兒坐寶藏中。都無所見。動轉掛礙為寶所傷。二乘熱病謂諸珍寶是鬼虎龍蛇。棄舍馳走。伶俜辛苦五十余年。雖縛脫之殊。俱貧如來無上珍寶。起大慈悲誓愿拔苦與樂。是為非縛非脫發(fā)真正菩提心。顯是義明矣。次根塵相對。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者。若根若塵并是法界。并是畢竟空。并是如來藏。并是中道。云何即空。并從緣生。緣生即無主。無主即空。云何即假。無主而生即是假。云何即中。不出法性并皆即中。當知一念即空即假即中。并畢竟空。并如來藏。并實相。非三而三三而不三。非合非散而合而散。非非合非非散。不可一異而一異。譬如明鏡。明喻即空。像喻即假。鏡喻即中。不合不散合散宛然。不一二三二三無妨。此一念心不縱不橫不可思議。非但己爾。佛及眾生亦復如是。華嚴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當知己心具一切佛法矣。思益云。愚于陰界入而欲求菩提。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凈名曰。如來解脫當于眾生心行中求。眾生即菩提不可復得。眾生即涅槃不可復滅。一心既然。諸心亦爾。一切法亦爾。普賢觀云。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即其義也。當知一切法即佛法。如來法界故。若爾。云何復言游心法界如虛空。又言無明明者即畢竟空。此舉空為言端�?占床豢找嗉捶强辗遣豢�。又言。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心中具一切佛法如地種如香丸者。此舉有為言端。有即不有亦即非有非不有。又言。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此舉中道為言端。即中而邊。即非邊非不邊具足無減。勿守語害圓誣罔圣意。若得此解。根塵一念心起。根即八萬四千法藏。塵亦爾。一念心起。亦八萬四千法藏。佛法界對法界起法界無非佛法。生死即涅槃是名苦諦。一塵有三塵。一心有三心。一一塵有八萬四千塵勞門。一一心亦如是。貪嗔癡亦即是菩提。煩惱亦即是菩提。是名集諦。翻一一塵勞門。即是八萬四千諸三昧門。亦是八萬四千諸陀羅尼門。亦是八萬四千諸對治門。亦成八萬四千諸波羅蜜。無明轉即變?yōu)槊�。如融水成水。更非遠物不余處來。但一念心普皆具足。如如意珠非有寶非無寶。若謂無者即妄語。若謂有者即邪見。不可以心知。不可以言辯眾生于此不思議不縛法中。而思想作縛。于無脫法中而求于脫。是故起大慈悲興四弘誓。拔兩苦與兩樂。故名非縛非脫發(fā)真正菩提心。前三皆約四諦為語。今約法藏塵勞三昧波羅蜜。其義宛然。問。前簡非并言非。今顯是何故并言是。答。所言并是者。皆非縛非脫故言并是。通皆上求故。又次第漸入到實故言并是。又實難知借權顯實故言并是。此三番擬世界悉檀言并是也。又權不攝實實則攝權。欲令攝顯易見故言并是。此一番擬為人悉檀故言是也。又一菩提心一切菩提心。若不說者不知一切。故言并是。此一番擬對治悉檀明是。若究竟而論。前三是約權后一約實。譬如良醫(yī)有一秘方總攝諸方。阿伽陀藥功兼諸藥。如食乳糜更無所須。一切具足如如意珠。權實顯是其義可知。又一是者一大事因緣故。云何為一。一實不虛故。一道清凈故。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故。云何為大。其性廣博多所含容。大智大斷大人所乘。大師子吼大益凡圣。故言為大。事者十方三世佛之儀式。以此自成佛道。以此化度眾生。故名為事。因緣者。眾生以此因感佛。佛以此緣起應。故言因緣。又是者。不可言三不可言一。不可言非三非一而言三一。故名不可思議是也。又是者。非作法非佛非天人修羅所作。常境無相常智無緣。以無緣智緣無相境。無相之境相無緣之智。智境冥一而言境智。故名無作也。又是者。如文殊問經云。破一切發(fā)名發(fā)菩提心。常隨菩提相而發(fā)菩提心。又無發(fā)而發(fā)無隨而隨。又過一切破過一切隨雙照破隨。名發(fā)菩提心。如此三種不一不異。如理如事如非理非事。故名為是。若例此義。無作不可思議。一大事因緣等諸法門。皆言破皆言隨。皆言非破非隨雙照破隨。又前三是上中下智所觀。后一是上上智所觀。前三是共。后一是不共。前三淺近曲。后一深遠直(云云)。前三是小中大。后一是大中大。上中上。圓中圓。滿中滿。實中實。真中真。了義中了義。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議中不可思議。若能如此簡非顯是。體權識實而發(fā)心者。是一切諸佛種。譬如金剛從金性生。佛菩提心從大悲起。是諸行先。如服阿娑羅藥先用清水。諸行中最。如諸根中命根為最。佛正法正行中此心為最。如太子生具王儀相。大臣恭敬有大聲名。如迦陵頻伽鳥[穀-禾+卵]中鳴聲。已勝諸鳥。此菩提心有大勢力。如師子筋弦。如師子乳。如金剛槌。如那羅延箭。具足眾寶能除貧苦如如意珠。雖小懈怠小失威儀。猶勝二乘功德。舉要言之。此心即具一切菩薩功德。能成三世無上正覺。若解此心任運達于止觀。無發(fā)無礙即是觀。其性寂滅即是止。止觀即菩提。菩提即止觀。寶梁經云。比丘不修比丘法。大千無唾處。況受人供養(yǎng)。六十比丘悲泣白佛。我等乍死不能受人供養(yǎng)。佛言。汝起慚愧心善哉善哉。一比丘白佛。何等比丘能受供養(yǎng)。佛言。若在比丘數修僧業(yè)得僧利者。是人能受供養(yǎng)。四果四向是僧數。三十七品是僧業(yè)。四果是僧利。比丘重白佛。若發(fā)大乘心者復云何。佛言。若發(fā)大乘心求一切智。不墮數不修業(yè)不得利。能受供養(yǎng)。比丘驚問。云何是人能受供養(yǎng)。佛言。是人受衣用敷大地。受摶食若須彌山。亦能畢報施主之恩。當知小乘之極果不及大乘之初初。又如來密藏經說。若人父為緣覺而害。盜三寶物。母為羅漢而污。不實事謗佛。兩舌間賢圣。惡口罵圣人。壞亂求法者。五逆初業(yè)之嗔。奪持戒人物之貪。邊見之癡。是為十惡惡者。若能知如來說因緣法。無我人眾生壽命。無生無滅無染無著本性清凈。又于一切法知本性清凈。解知信入者。我不說是人趣向地獄及諸惡道果。何以故。法無積聚法無集惱。一切法不生不住。因緣和合而得生起起已還滅。若心生已滅。一切結使亦生已滅。如是解無犯處。若有犯有住無有是處。如百年闇室若然燈時。闇不可言我是室主。住此久而不肯去。燈若生闇即滅。其義亦如是。此經具指前四菩提心。若知如來說因緣法。即指初菩提心。若無生無滅指第二菩提心。若本性清凈指第三菩提心。若于一切法知本性清凈。指第四菩提心。初菩提心已能除重重十惡。況第二第三第四菩提心耶。行者聞此勝妙功德當自慶幸。如闇處伊蘭得光明栴檀。問。因緣語通。何意初觀獨當其名。答。以最初當名耳。又因緣事相初觀為便。若言生滅者即別。后三例有通別。而從別受名耳。
○約六即顯是者。為初心是后心是。答。如論焦炷。非初不離初。非后不離后。若智信具足。聞一念即是信故不謗智故不懼。初后皆是。若無信高推圣境非己智分。若無智起增上慢謂己均佛。初后俱非。為此事故須知六即。謂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此六即者。始凡終圣。始凡故除疑怯。終圣故除慢大(云云)。理即者。一念心即如來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議。如上說。三諦一諦非三非一。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亦復如是。是名理即是菩提心。亦是理即止觀。即寂名止即照名觀。名字即者。理雖即是日用不知。以未聞三諦全不識佛法。如牛羊眼不解方隅�;驈闹R或從經卷。聞上所說一實菩提。于名字中通達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為名字即菩提。亦是名字止觀。若未聞時處處馳求。既得聞已。攀覓心息名止。但信法性不信其諸名為觀。觀行即是者。若但聞名口說。如蟲食木偶得成字。是蟲不知是字非字。既不通達寧是菩提。必須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華首云。言說多不行我不以言說。但心行菩提。此心口相應是觀行菩提。釋論四句評聞慧具足。如眼得日照了無僻。觀行亦如是。雖未契理觀心不息。如首楞嚴中射的喻。是名觀行菩提。亦名觀行止觀。恒作此想名觀。余想息名止(云云)。相似即是菩提者。以其逾觀逾明逾止逾寂。如勤射鄰的名相似觀慧。一切世間治生產業(yè)不相違背。所有思想籌量皆是先佛經中所說。如六根清凈中說。圓伏無明名止。似中道慧名觀(云云)。分真即者。因相似觀力入銅輪位。初破無明見佛性。開寶藏顯真如。名發(fā)心住。乃至等覺。無明微薄智慧轉著。如從初日至十四日。月光垂圓闇垂盡。若人應以佛身得度者。即八相成道。應以九法界身得度者。以普門示現。如經廣說。是名分真菩提。亦名分真止觀分真智斷。究竟即菩提者。等覺一轉入于妙覺。智光圓滿不復可增。名菩提果。大涅槃斷更無可斷。名果果。等覺不通唯佛能通。過茶無道可說。故名究竟菩提。亦名究竟止觀。總以譬譬之。譬如貧人家有寶藏而無知者。知識示之即得知也。耘除草穢而掘出之漸漸得近近已。藏開盡取用之。合六喻可解(云云)。問。釋論五菩提意云何。答。論豎判別位。今豎判圓位。會之發(fā)心對名字。伏心對觀行。明心對相似。出到對分真。無上對究竟。又用彼名名圓位。發(fā)心是十住。伏心是十行。問。住已斷。行云何伏。答。此用真道伏。例如小乘破見名斷思惟名伏。明心是十回向。出到是十地。無上是妙覺。又從十住具五菩提。乃至妙覺究竟五菩提。故地義云。從初一地具諸地功德。即其義也問。何意約圓說六即。答。圓觀諸法皆云六即。故以圓意約一切法悉用六即判位。余不爾故不用之。當其教用之胡為不得。而淺近非教正意也。然上來簡非。先約苦諦升沈世間簡耳。次約四諦智曲拙淺近簡耳。次約四弘行愿。次約六即位。展轉深細方乃顯是。故知明月神珠在九重淵內驪龍頷下。有志有德方乃致之。豈如世人粗淺浮虛。競執(zhí)瓦石草木妄謂為寶。末學膚受太無所知。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