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食鹽喻

  昔有愚人〔1〕,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2〕,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3〕,返為其患〔4〕。

  譬彼外道〔5〕,聞節(jié)飲食可以得道,即便斷食〔6〕,或經(jīng)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餓,無益于道。如彼愚人,以鹽美故,而空食之〔7〕,致令口爽,此亦復爾。

【校注】

  〔1〕“昔”,《徑山藏》本作“若”。

  ​〔2〕“既得鹽”,《徑山藏》本無。

  〔3〕口爽:指口舌受刺激而失味。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一○《如來性品》:“如人口爽,不知甜、苦、辛、醋、咸、淡六味差別。”

  〔4〕“返”,《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徑山藏》、《清藏》本作“反”。

  〔5〕外道:梵tīrthaka,指佛教以外之道法。隋那連提耶舍譯《大莊嚴法門經(jīng)》卷下:“于他邪說,隨順忍受,是名外道。”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一三:“謂其所執(zhí)神我之見,多在理外,名為外道。”龍樹造、后秦筏提摩多譯《釋摩訶衍論》卷九:“言外道者,九十六種諸大外道,九萬三千眷屬外道。”

  〔6〕斷食:梵anāśana,指一種不吃飯的苦行方法。僧伽斯那撰、三國吳支謙譯《菩薩本緣經(jīng)》卷下《龍品》:“開菩提道,自受八戒,清凈持齋,經(jīng)歷多日。斷食身羸,甚大饑渴,疲極眠睡。”

  〔7〕“而”下,《徑山藏》本有“美故而”。

【譯文】

  從前有一個十分愚笨的人,到別人家去作客,那家的主人招待他吃飯,他覺得菜的味道有些淡了。主人知道后,就為他又加了一點鹽。加了鹽之后,這個愚人覺得菜的味道變得十分美味可口,于是就自己想道:“這個菜之所以變得這么好吃,是因為加了鹽的緣故。少加了那么一點鹽,菜就變得這么好吃,更何況鹽多呢?”愚人是沒有智慧的,他于是就空口食鹽?湛诔粤他}以后,口干舌燥,反而感到十分痛苦。

  這就好比非佛的外道,聽說節(jié)制飲食可以得道,于是就不吃飯了。要么節(jié)食七天,要么節(jié)食十五天,白白地在那里忍受饑餓的痛苦,這種做法對于修道是沒有好處的。如同譬喻中的愚人,以為鹽本身是美味可口的,就空口食鹽,弄得滿嘴苦澀一樣。

【附錄】

  龍樹造、后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一八《釋初品》中《般若相義》:“譬如田舍人,初不識鹽,見貴人以鹽著種種肉菜中而食,問言:‘何以故爾?’語言:‘此鹽能令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鹽能令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鹽,滿口食之,咸苦傷口。而問言:‘汝何以言鹽能作美?’貴人言:‘癡人。此當籌量多少,和之令美,云何純食鹽?’”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