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高僧入殮后龕內傳來清脆明亮的念佛聲!

  法云法師,字天瑞,俗姓戈,江蘇長洲人。父母親向佛祈禱,而夢見一位僧人說:“我想寄居神識于此。”等到生下法云法師時,面貌如所夢的僧人一樣,瑞相奇特。于幼兒時,見到出家人則高興地想向前親近。年五歲就辭別雙親,禮拜慈行仿公為師,九歲剃度出家,年二十歲受具足戒

  北宋哲宗紹圣四年( 西元一O九七年),最先跟隨通照法師學習天臺宗教法。隔年,依止天竺敏法師諦聽受持不可思議之妙法。最后得法于南屏山清辯大師。北宋徽宗政和七年(西元一一一七年),接受學士應安道的迎請,住持于松江的大覺教寺,以及被推舉而獲賜“普潤大師”的名號。從此學者聚集依止法云法師。歷經八年的時間,遍講《法華經》《金光明經》《涅槃經》《維摩詰經》等諸大乘經典。

  后來因母親年老,想要報答親恩,于是辭去寺務回到故鄉(xiāng),于祖墳旁建筑一間茅篷,取名為“藏云”,但是遠道而來請問修道要旨的人,常常盈滿于門戶外。于是造西方三圣像,廣泛地教化眾生。后來其母有輕微疾病,法云法師在母親臥榻旁,于晚上講說《心經》及念阿彌陀佛。感應阿彌陀佛放射金色光明,當時母親及四方眾人,沒有不親眼瞻睹此事的。殊勝祥瑞的景象既然明白顯露出來,其母親臨命終時自然是安詳自在往生;鸹,所得舍利子光明剔透如圓珠。經過數日,呈現蓮華的跡象二朵。

  南宋高宗紹興十四年( 西元一一四四年),寺院的僧眾率領大眾迎請法云法師歸返寺院( 懷疑是蘇州的景德寺,因《名義集》的序言以及《行業(yè)記》,都以“景德”標名。),作為眾人的依止。紹興十五年( 西元一一四五年),迎請佛像入寺,建造莊嚴的樓閣以安置之,并倡導振興念佛蓮社之勝會,集合千人結集課誦《觀無量壽佛經》及念佛,并且舉辦八關齋會與金光明懺、法華懺、大悲懺、圓覺修證儀、金剛懺等法會,全部回向作為往生西方的資糧。因此四方的士夫名賢,欽慕其高尚的風范,都爭先恐后地趨向親近法云法師,最后都能超越生死、成就佛道。如王齡、張啟、吳彥英、金廷珪、錢安人等,皆先后往生西方凈土。

  法云法師編集《翻譯名義集》,注解《金剛經》和《般若心經疏鈔》,并著作“息陰集”等,皆流傳于當世。法云法師自行化他,一切所應作之事既已完畢,于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西元一一五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沐浴更衣之后,端身正坐面向西方,召喚弟子說:“你們各自念及無常之火,燒盡生滅的世間,應該早求自度,慎勿怠惰放逸。”又書寫偈云:“瓊樹矗云霄,紫云臺更高。無生生彼土,不動一絲毫。”又說:“你們持此偈語及遺書,傳達于各方知識大德。我的臨終大事,請定慧方丈,及寶幢法師,依此偈起龕舉火,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事了。”說完話之后,安然而往生。

  當天晚上遠處皆有聽到鐘聲,異香滿室。后來已經入殮龕柩設置帳幕,眾人仍然還聽到法云法師口稱佛名,其清脆明亮的聲音環(huán)繞于耳。火化之后,舍利子不計其數。世壽七十一歲,僧臘五十七年。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