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大心的因緣
發(fā)大心的因緣
發(fā)大心的因緣
②實智菩提
、鄯奖闫刑
。ㄒ遥修行先立心愿—心愿為修行之先
心愿為立行之準
。ū┌l(fā)大心的因緣—①念佛重恩
、谀罡改付
③念師長恩
、苣钍┲鞫
、菽眾生恩
、弈生死苦
、咦鹬丶红`
、崆笊凈土
(10)念正法久住
。ǘ。┢談發(fā)心反躬自省
普勸大眾
苦樂相校
一再叮嚀
發(fā)大心的因緣
“心”是世間出世間一切萬法的根本;心亦是一切善惡法的根源。世界上能夠成大功立大業(yè)的人乃由于恒心與毅力。世上所謂無不惡作的惡人亦源于念頭上向惡。所以,我們當知心力不可思議。心的毅力使我們在世法上成功立業(yè);心的克己復禮能夠使人進德修業(yè),成圣成賢;發(fā)菩提心(愿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甚至能夠成佛作祖呢!然而,所謂“心”即我人日常思慮之心,此心可為善,此心亦可為惡;成佛亦此心,做人亦此心,做人亦此心,地獄亦此心;總之,十法界不離此一念心(十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而且,菩提(覺道)亦不離此心。但是,前所言及(為善、為惡、做人、地獄……等)都屬妄心,唯此菩提心是真心。何謂“菩提心”?下面我們共同來研討。
(甲)菩提心三義:
妄心是凡夫心,“菩提”則是佛之妙心,這也是圣心。菩提心,人人都具足,凡圣平等,生佛一體,無論貧富貴賤、智愚賢肖,無人不具。既然人人具足,而今何以人人皆不同諸佛?其關鍵則在發(fā)與未發(fā)耳。我人修行既當發(fā)此心,應該先了解菩提心之真義。
菩提心具有三義,以下我們分別詳加研討:
①真性菩提:真性菩提者,即我人現(xiàn)前一念心性,上至諸佛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十法界有情,個個無不具足。此屬自性本具的如如理,此又別名為“本覺”;此本覺理,不假造作,離諸虛妄,故曰真性菩提。
、趯嵵瞧刑幔簩嵵瞧刑崾且廊缛缋砥鹑缛缰,此又名“始覺”智。此智是意識相應慧心所,吾人依此慧心所,照本覺理,如實了知,故名實智菩提。
、鄯奖闫刑幔悍奖闫刑嵴,用此菩提心,行菩薩道,鑒機說法,種種設施方便,度脫眾生,是名方便菩提。
又,大般若經(jīng)云:“如來常說菩提,以何義故名為菩提?佛言:證法空義,證真如義,證實際義,證法性義,證法界義,假立名相,施設言說,能真實覺,最上勝妙,故名菩提。”。
依往生論云:“發(fā)無上菩提心,有其二義:一者須離三種與菩提心相違法。二者須知三種順菩提心法,始與凈宗發(fā)菩提心義相應。”什么是應遠離三種與菩提心相違法呢?
。ㄒ唬┮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者自身故。
。ǘ┮来缺T,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三)依方便門,憐憫一切眾生,遠離供養(yǎng)恭敬自身故。
什么是應成就三種順菩提心法呢?
(一)無染清凈心:不為自身,不求諸樂故。
。ǘ┌睬鍍粜模阂园我磺斜娚喙省
。ㄈ非鍍粜模阂粤钜磺斜娚闷刑峁。又當發(fā)三種心:
一者發(fā)厭離心:“煩惱無盡誓愿斷。”
二者發(fā)欣慕心:“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
三者發(fā)度生心:“眾生無邊誓愿度。”以上三心,前二屬智,后一屬悲。一一皆具至誠心、深心、回向發(fā)愿心。但“心本無生,仗境方起”,今既發(fā)菩提心,亦須緣境。略而言之,有四種:①外見佛身,內(nèi)自觀身,自慚形穢,因奮勉故。
、趹懩畋娚,欲凈化故。?
、塾^佛相好功德,因善樂故。
④最殊勝的佛果,非不可得,應勤求故。然而,佛教以慈悲為宗,發(fā)了菩提心,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墒牵扌兄,應先確立心愿,而且,心愿亦是修行立行之準則。
。ㄒ遥┬扌邢攘⑿脑
佛經(jīng)有偈曰:“假使鐵輪頂上旋,終不退失菩提心。”我們從無始生死以來,流轉生死,六道升沉往復,如輪之轉,故曰:輪回;我們?nèi)舻l(fā)露水道心,修小行門,安可了生脫死?諸佛典內(nèi)有言,菩提妙道之門,應要發(fā)心進入,否則長劫沉淪,永無終了之際,吾人若不發(fā)心,裹足不前,永遠沉淪;若能發(fā)心,即使路遠亦所不畏矣!所以,入道以發(fā)心為首。
然則,“愿”,是一切世出間成功之本;釋迦牟尼佛立四弘誓愿,故終就成就了無上菩提;觀世音菩薩立十二大愿,故能十方世界廣行菩薩道;普賢十大行愿,故能成就如來果德;阿彌陀佛發(fā)四十八大愿,故成就了西方極樂凈土。故云:修行急務,立愿居先。愿立則眾生可度,心發(fā)則佛道堪成。再說,眾生向來錯認妄心,不知我們常住真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是故我們應發(fā)此廣大愿心,并立下堅固愿行;否則,縱經(jīng)千百劫,依舊沉淪生死海中,求出無期。倘若修行無愿心,依此小福生天,福盡還墮;生于人中富貴,一期壽盡,一切還失,故云: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在華嚴經(jīng)有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此即是言,心中忘記,前所發(fā)心,而修諸善法,是為魔業(yè)。但因魔王因中亦修十善及未到地定,不發(fā)大心,故報生欲界頂天,自在享用;以欲界樂為已樂,欲界眾生,皆其眷屬。所以,我人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fā)菩薩愿,不可緩也。
其次,在于修行之先,必先立下心愿;然則,心愿有幾種差別不同,我們不可不加以辨別。世有一種修行人,修行但不參究自心,唯有心外求法,或好名聞利養(yǎng),或貪現(xiàn)世欲樂,或期望未來果報;如是發(fā)心,名之為“邪”。假如,既不求名聞利養(yǎng),又不貪欲樂與果報,真為生死,為成菩提佛果;如是發(fā)心,名之為“正”。發(fā)心之后,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知佛道長遠,不生退層;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高山,必窮其頂;如上高塔,必至其頂;如是發(fā)心,名之為“真”。有罪障不懺悔,有過愆不去除,內(nèi)濁外清,始則勤精進,終就懈怠放逸,雖有好心好事,但多夾雜名利,雖行善法,復為罪業(yè)所染污;如是發(fā)心,名之為“偽”。發(fā)廣大愿心,眾生界盡,我愿方盡;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發(fā)心,名之為“大”。
觀三界(欲,色,無色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fā)心,名之為“小”。若非心外見有眾生可度,心外有佛道可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fā)心,名之為“偏”。若了知自性是眾生,故愿度,自性是佛道,故愿成;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fā)虛空之愿,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fā)心,名之為“圓”。了知以上八種差別,在發(fā)心之先,我們就知番察去取,則可發(fā)真正的菩提心;云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所發(fā)之心才可正確。
。ū┌l(fā)大心的因緣:
我們既知如何地發(fā)起正確的菩提心,以下我們則共同來研究,發(fā)菩提心的因緣。我們應知,此菩提心是世出世間一切諸善法?之王;五戒(不殺、盜、淫、妄、酒)是人善,十善及味禪是欲界天善(十善:不殺、盜、淫妄、惡口、兩舌、?語,不貪、?、癡。)四禪八定是上界天善(色、無色界曰上界),戒定慧、四諦、十二因緣是二乘善(聲聞、緣覺曰二乘),六度萬行是菩薩善;然而,菩提心為佛之善,故曰諸善中王。此菩提心,眾生本具,不生不滅,然無因緣,不能發(fā)起。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為十?
、倌罘鹬囟鳎禾斓赜懈草d之恩,父母有養(yǎng)育之恩,惟佛有拔苦與樂之恩,為天地父母之所不及,故佛恩最重。我佛釋迦牟尼,從最初發(fā)菩提心,為我等一切眾生,行菩薩道,經(jīng)無量劫,備受諸苦;當我造業(yè)之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我墮地獄時,佛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yè)重,不能救拔;當我生於人道,佛以各種方便,令我種善根;令我能聞法,乃因向使種善根,此佛恩佛德,丘山難喻;果非發(fā)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眾生,豈能酬答?此是發(fā)菩提心的第一因緣。
②念父母恩:父母對兒女多少辛勤勞苦,不念則已,念及則不覺心痛不已;故曰哀哀父母,生我,育我夠勞也。父母恩重,側重在母;十月懷胎,多年乳哺,一切照顧無微不至,今日才得成人。又,父母心中指望成人之后,得以紹繼門風,供承祭祀。今日既已出家,濫稱為釋子,父母在時,不能養(yǎng)其口體而報其恩,父母死后,又不能導其神靈;在世法上視之,實是大不孝(是大損),於出世法上視之,又是毫無實益;世法,出世法上,兩途既失,如此則是重罪難逃了。如此思之,我入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群生,救濟生生世世的父母,不唯一己之父母;愿平等普度人人之父母。此是為發(fā)菩提心第二因緣也。
、勰顜熼L恩:父母生育我,經(jīng)歷千辛萬苦,提起恩德,重恩難報;若無世間師長,教導我等,則不知禮義,如同於異類;若無出世間師長,指導我等,則不解出世佛法,何異於俗人?今日知世間禮義,解出世佛法,袈裟被體,戒品沾身,此等重恩,由世出世二種師長得。既知感恩,我們當發(fā)大乘心,普愿利人,世出世間二種師長,俱蒙大利。此是為發(fā)菩提心第三因緣也。
、苣钍┲鞫鳎何业冉袢杖沼盟Y,四事供養(yǎng)(飲食、衣服、臥具、醫(yī)藥是名四事),皆出自他力。彼則竭力躬耕,尚難糊口,我則安受其食,猶不稱心。彼則紡織不已,猶自艱難,我則安服,寧知惜福愛惜?彼則華門蓬戶,擾攘終身,我則廣宇閑庭,悠悠度日。彼勞苦,我放逸,於心安乎?將他利,潤己身,於理順乎?若非悲智雙運,;二嚴,信施沾恩,眾生得利,我人則粒米寸絲,酬償有分,重罪難免,惡報難逃;思惟至比,果不知精進佛道,上求下化,於心安然乎?此是為發(fā)菩提心第四因緣也。
⑤念眾生恩:前所言及,存念多種恩德,以策發(fā)菩提心,有智之士必得明了;惟眾生恩者,非佛三明(宿命、天眼、漏盡三明)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六通),能知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因果者,不得了知。我們與一切眾生,從無始生死輪回以來,互為父母,彼此互有深恩。今雖隔世昏迷,彼此互不相識,以理推之,豈無力圖報效之理?今之披毛帶角的動物,安知非為昔日之子?今之蠕動?飛的昆蟲,安知它們不曾為我父母?輪回之遠,隔世之迷,宿世親緣已難辨認。彼號呼於地獄之下,宛轉於餓鬼、畜生道中,苦痛誰能知曉?饑虛困苦安知向誰傾訴?我人現(xiàn)雖不見不聞,彼必求拯求濟於我。是故菩薩觀於螻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常思利益,念報其恩。此是為發(fā)菩提心第五因緣也。
、弈钌揽啵何覀兣c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常處於生死;六道輪回中,升沉片刻,出沒萬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俄焉而入,俄焉而出,朝出暮遠,循環(huán)無已。入地獄,登刀山則體無完膚,攀劍樹則方寸皆裂,吞熱鐵則肝腸盡爛,飲烊銅則骨肉都糜;利鋸解身,斷而復續(xù),巧風吹身,死已還生;馃鬲z(八熱地獄)中,唯聽叫嗥之慘聲,苦痛之聲,寒冰地獄(八寒地獄)中,血肉俱裂,身如紅藕華開;一夜死生,經(jīng)於萬偏;一朝苦痛,人間百年。受苦時雖知悔恨,脫出已還忘所受之苦,作業(yè)如故,可憐!可憐!此是為念地獄苦。
其次,畜生之苦,筆墨難形;負重而鞭打,牽豕而就屠,大欺小,弱肉強食,苦不堪言。經(jīng)云:“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鞭打與就屠,焉知非吾父母?所食和所啖,焉知非吾親屬?當年恩愛,今作怨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日為母,今卻為婦;昔曾是父,今卻成夫。宿命、天眼視之,可羞可恥,可笑可憐。又,生死之苦,苦不堪言。母胎之中,身處糞穢之側,十月胎中,如處牢獄。膿血道里,倒裁而出。年紀稍長,貪欲又生。時不待人,老病逼身,無常迅速。死懷恐怖,業(yè)識紛飛,前途茫茫,心中無主;神謝之時,宛如生龜脫殼。心無常主,身無定形,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別離之淚,難以計數(shù),橫尸積骨,過彼崇山。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業(yè)力所牽,輪回路上,三途有分(三惡道曰三途)?嗖豢裳,誰能替代?是故宜發(fā)勇猛心,截生死流,出愛欲窟,自行化他,同登涅?彼岸。以上是為發(fā)菩提心第六因緣也。
、咦鹬丶红`:我人現(xiàn)前一念心性,當下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云何世尊早成無上正等正覺,而我等仍然迷惑顛倒,尚為生死凡夫?世尊則具無量智慧,神通自在,相好莊嚴;我等凡夫則具無量業(yè)系煩惱,生死輪轉纏縛。諸佛與我,心性本一,云何迷悟天殊?沈靜思之,慚愧可恥。是故我人當發(fā)勇猛,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以無量智慧,破除執(zhí)著。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轉三障(煩惱障、業(yè)障、報障)為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衣里明珠,光明洞達。所謂不孤負佛化,不負己靈。此是為發(fā)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鄳曰跇I(yè)障:我等日常生活,一舉一動,互違佛戒;一餐一水,頻犯尸羅。一日所犯無量罪障,何況多生累劫,所積之罪,多不可言。雖言執(zhí)持五戒,嚴格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尚難具足,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更不必言矣!雖然,我等名為比丘,實則不足為優(yōu)婆塞(持五戒之在家居士),豈不愧哉!當知佛戒不可犯,犯必墮落;若非痛哭流涕,深切懺悔,至誠改過,萬劫千生,惡報難逃,此是為發(fā)菩提心第八因緣也。
⑨求生凈土:佛教修行有分圣道門與凈土門二種;圣道門屬正常道的修持,從初發(fā)心至成就佛果,在此娑婆世界(又名:堪忍世界),需經(jīng)三大阿僧?劫的修行。然而,凈土門則屬易行道的修持,行者先求往生佛國土,成就無生法忍或不退轉,以及諸種功德、智慧,次行菩薩道。在此娑婆五濁惡世,世界多惡,眾生多苦,外境與內(nèi)情,多能障道;又有多種難處,悉能障道:(1)世道不好,年多災難;(2)知見不正,外道朋興(3)貪?情熾,昏散交侵(4)身口意業(yè),悉不清凈;(5)壽命短促。因此,此土欲修行者,雖得進一尺,卻又退得一丈;此土修行進道難,彼土(西方凈土),成佛易。再說,西方極樂世界略有以下五種好處:(1)一生西方,皆得不退。(2)西方凈土,四季無更。(3)水烏風林,皆說妙法。(4)觀音勢至是為善友,阿彌陀佛是為良師。(5)眾生生者,壽命長遠。是故凈土法門,往圣前賢,人人趣向,千經(jīng)萬論,處處指歸;所以,我們應發(fā)廣大心(多善根),執(zhí)持名號(多福德),乘彌陀大愿之船,入於凈土之海,西方?jīng)Q定可往矣!這是為發(fā)菩提心第九因緣也。
(10)念正法久住:世尊為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修菩薩道,四十九年化緣周訖,示入涅槃,F(xiàn)處末法,有教無人,邪正難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斗爭堅固,是非繁興,爭名奪利,比比皆是。三寶何義,悉皆不知,外道興盛,難有正見,思及至此,悲心淚下!身為佛子,不能報恩,忽發(fā)大心;雖不能挽回末法劫運,決當盡力,護持正法於來世。是故皆諸善友,同發(fā)大愿,愿愿上求下化,從於今日,盡未來際,盡此一報身,同生安養(yǎng)國,速證無生忍,回入娑婆界,令正法久住,法門再闡。此是為發(fā)菩提心第十因緣也。
(。┢談癜l(fā)心:
以上十種因緣乃是策發(fā)菩提心的因緣;然而,我人既對此十緣備識了,得知前所提及取舍的八法;如此亦趣向有門了。令日幸得人身,又居於中國,六根無缺,深具信心,又無魔障;得以出家,受具足戒,諸種勝緣悉皆備足,不於今日發(fā)此大心,更待何時何日?普愿眾等,同發(fā)此心。未發(fā)者今發(fā),已發(fā)者今增長,念念相續(xù)。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勿懈怠當勇猛,勿委靡,勿因循。要念念發(fā),時時發(fā),日日發(fā),月月發(fā),年年發(fā),生生發(fā);眾生度盡,我愿乃盡,虛空有盡,我愿無窮。
今若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更苦;修行則勤勞暫時,永劫安樂;懈怠則偷安一世,多生受苦。又,現(xiàn)以凈土為舟航,不愁退轉。身為諸佛真子,不立大愿於今生,更待何日?念地獄苦,精進自生;念無常速,懈怠不起。
又,以佛法為鞭策,以善友互提攜,終身依此,則無退失之虞。心真則事實,愿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愿力最堅。普勸眾等,同生凈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無上正等正覺。順與大眾共同策勉之!?
普為出資及讀誦受持
輾轉流通者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xiàn)業(yè)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與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xiàn)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度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 十一月恭印一萬五千冊
佛學基本知識
發(fā)行人:孔服農(nóng)
出版者: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地 址:臺北市杭州南路一段五五號十一樓
電 話:(○二)三九五一一九八
劃撥帳號;○七六九四九七九
戶 名:佛陀教育基金會
贈送處:佛陀教育基金會附屬華藏講堂
臺北市杭州南路一段五五號三樓
電話:(○二)三九五一一九八
。ㄙ浰推·歡迎翻印·功德無量)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yè)登記證局版臺業(yè)字第三八六九號敬請常念
南無阿彌陀佛·求生凈土
南無觀世音菩薩·消災降福?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佛學常識]什么是十力
- [佛學常識]佛為阿那律說八大人覺的內(nèi)容是什么
- [在家修行]佛說的這七種布施,不用花錢就能做到
- [佛學常識]什么是空想
- [佛學常識]什么是文字禪?
- [佛經(jīng)名句]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佛學常識]什么是般若?
- [佛學常識]阿彌陀佛掌中蓮臺有何象征含義
- [生活故事]根不隨塵,心不在境
- [星云大師]學佛一定要經(jīng)過佛學院的教育嗎?
- [佛與人生]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