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如來十號

  第五課 如來十號

  十方三世諸佛,其應身 (1) 各有各號,或取因言,或取果言,或取性、相、行、愿言,佛佛各別,此為別號。此外又有十種尊號,佛佛皆具,此為同號,其名義如左:

  一、如來。如為如實 (2) 之道,即一切法性,佛法身 (3) 從如實之道而來,故號如來。二、應供。佛三惑 (4) 圓斷。二死 (5)永亡,萬德尊嚴,;具足,普應九界 (6) 的供養(yǎng),供之則有福,故號應供。三、正遍知。外道執(zhí)斷常二見,于知邪而不正,二乘耽空,菩薩窮源未盡,皆雖知而不遍,惟佛智燭照一切法,既正而又遍,故號正遍知。四、明行足。明為三明,即天眼明 (7),宿命明 (8),漏盡明 (9),行為五行,即圣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 (10)。三明屬慧,五行屬福,佛;蹆勺悖侍柮餍凶。五、善逝。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槃,向好的去處而去,故號善逝。六、世間解。佛了解世出世間的一切情狀,故號世間解。七、無上士。在諸法中,涅槃無上,諸人中,佛無上,諸果中,正覺無上,九界眾生,無能與等,故號無上士。八、調(diào)御丈夫。能調(diào)御修正道的大丈夫,故號調(diào)御丈夫。九、天人師。佛為天、人導師,故號天人師。十、佛。佛者覺也,具自覺、覺他、覺滿,故號為佛。十一、世尊。覺圓德備,出世三乘,世間六凡,無不共尊,故號世尊。

  以上共十一號,成實論等 (11),合無上士與調(diào)御丈夫為一號,大智度論 (12) 則以世尊為十號以外的尊號,其意以為:因具有以上十號,所以稱為世尊。

  【注釋】

  (1) 佛三身之一,應他的機緣,而化身佛身也。

  (2) 如實是真如實性之義,因真如平等,體離虛妄,故云如實。

  (3) 佛三身之一,佛之真身,以正法為體,故名法身。

  (4) 惑和煩惱、漏、垢、結,皆為同體異名。一、見思惑;因見解不正確而起者,名見惑,因迷于世間事物而起者,名思惑。聲聞緣覺行人,斷此二惑,即離三界。二、塵沙惑;菩薩教化眾生,必通達如塵沙數(shù)量的法門,然功候未深,不能達此塵沙法相,名塵沙惑。三、無明惑;為障蔽中道實相理的惑,斷之則成佛矣。

  (5) 一切眾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惡業(yè)所感,其壽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別,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圣者,已斷見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結果,迷想漸滅,證悟漸增,此迷悟的遷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恰如一度生死,其變化神妙莫測,不可思議,故名不思議變易生死。

  (6) 出世間三法界:即菩薩、緣覺、聲聞。世間六法界: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共九法界,亦曰九界。

  (7) 天人所具之眼,名天眼,能知見粗細遠近一切諸色,及眾生未來生死之相,有報得及修得二種。阿羅漢以上的圣者,所修得者,較天眼更為明了,故別于天眼通,別名為天眼明。

  (8) 知自身他身宿世的生死相,名宿命明,凡夫得之,但名為通,在阿羅漢以上,則名為明。

  (9) 漏即煩惱的別名,行人以圣者斷盡煩惱,名漏盡通,或漏盡明。

  (10) 菩薩修戒定慧三業(yè),為圣行。梵者凈也,以凈心運慈悲,為眾生與樂拔苦,為梵行。天即天然之理,菩薩順天然之理,而成妙行,為天行。嬰身譬人天小乘,菩薩以慈悲心,示現(xiàn)人天小乘小善之行,為嬰兒行,菩薩以慈悲,處于一切眾生中,示同有煩惱,同有病苦,為病行。

  (11) 成立修多羅中實義之意,故名成實。全論十六卷,訶梨跋摩造,姚秦鳩羅什譯。

  (12) 所以釋大品般若經(jīng)者,全論一百卷,龍樹菩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

  【習題】

  (一) 何謂應身?

  (二) 如來十號是甚么?

  (三) 何謂不思議變易生死?

  (四) 其么叫做三明?

  (五) 如來十號,實際上是十一號,據(jù)成實論及大智度論的意見,是如何主張?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